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491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

《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docx

第二十章铜族和锌族元素ds区

第19章铜族和锌族元素

§19-1铜族元素

19-1-1铜族元素的通性

铜族元素即ⅠB的Cu、Ag、Au三个元素。

1.价电子层结构

(n-1)d10s1最外层均只有1个s电子,次外层18e。

2.氧化数

铜族元素具有+Ⅰ、+Ⅱ、+Ⅲ三种氧化态,而碱金属则只有+Ⅰ一种,这是因为铜族元素的ns电子和(n-1)d电子的能量相关不太大,在反应时容易补偿再被夺去1-2个电子的能量,例如我们比较同属四周期的Cu和K,Cu的I1=750KJ·mol-1,I2=1970KJ·mol-1,而K的I1=421KJ·mol-1,I2=3088KJ·mol-1,可见Cu第二个电子的电离能较K小得多。

铜族元素的I1与I2相相差约为1100-1400KJ·mol-1,而碱金属元素则相差2100KJ·mol-1—6700KJ·mol-1。

3.金属活泼性

同族从上到下按Cu、Ag、Au的顺序金属活泼性减弱,这与所有副族元素一致,而与ⅠA族等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递变规律恰好相反。

其原因是因同副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加不大,而新增加的次外层(对Au还包括倒数第三层的f电子)d电子的屏蔽作用较小,因而有效核电荷从上到下增大的影响超过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所致。

从φ0值可以说明这一顺序:

φ0Cu+/Cu=0.522V,φ0Ag+/Ag=0.796V,φ0Au+/Au=1.68V

与同周期碱金属元素相比,铜族元素由于次外层18e结构,核电荷又较同周期碱金属元素增加了10个单位,因此Z*增加明显,于是表现出x,I均较大,而原子半径和M+离子半径均较小,金属性较弱。

4.由于化合物共价性较明显,18e结构离子有很强的极化力和变形性,因此形成化合物时共价性较明显(如AgI)。

这可从它们的电负性值看出,按Pauling提出的键的离子性百分数计算式

键的离子性%=

当xA-xB>1.7键才属离子键。

5.易形成配合物由于本族元素(n-1)d、ns、np轨道能量差不大,能级较低的空轨道较多,故易形成配合物。

19-1-2金属单质

重要性质

1.物理性质Cu紫红色Ag银白Au黄色

Cu、Ag、Au密度较大,熔点较高,具有优良的传热导电性,Ag在所有金属中导电性最强,金的延展性最好。

2.化学性质

(1)与O2的作用

Cu在潮湿的空气中慢慢生成铜绿

2Cu+O2+H2O+CO2=Cu(OH)2·CuCO3

Ag、Au不与O2作用

(2)与酸作用

Cu、Ag、Au在电位序中均位于H之后,因此不能置换稀酸中的H+,而被氧化成简单金属离子,Cu在有氧化剂存在下与稀酸反应。

与氧化性酸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Ag与氧化性酸反应较Cu更困难

Au只与王水反应

Au+4HCl+HNO3=HAuCl4+NO↑+2H2O

(3)与其它非金属反应

Cu、Ag、Au均能与卤素反应,反应程度按Cu—Ag—Au顺序下降,Cu在常温下反应,Ag常温下反应很慢,Au需加热方与干燥卤素反应。

Cu、Ag可与S化合生成CuS和Ag2S

Cu+S=CuS

2Ag+S=Ag2S

Ag与空气中的H2S会发生反应

4Ag+2H2S+O2=2Ag2S+2H2O

19-1-3铜族元素的主要化合物

19-1-3-1铜的化合物

Cu的特征氧化态为+Ⅱ,也有+Ⅰ和+Ⅲ氧化数化合物,+Ⅲ很难遇到,教材中不作讨论。

1.氧化态为+Ⅰ的化合物

CuO、CuX(X=Cl、Br、I)、Cu2S将在实验中接触

2.氧化态为+Ⅱ的化合物

(1)CuO和Cu(OH)2

a.CuO可由Cu(OH)2受热分解获得

性质:

i)碱性氧化物

ii)有氧化性,加热时可被H2、C、CO、NH3等还原为Cu

iii)对热稳定,在高温下(>1273k)才会发生明显的分解,生成Cu2O

b.Cu(OH)2可由铜盐与强碱作用生成

CuSO4+2NaOH=Cu(OH)2↓(浅兰)+Na2SO4

性质:

微显两性

Cu(OH)2+H2SO4=CuSO4+2H2O

Cu(OH)2+2NaOH(浓、量)=Na2[Cu(OH)4](兰)

四羟基合铜(Ⅱ)离子可具有还原性醛基的葡萄糖氧化为葡萄酸,而本身被还原为鲜红色的Cu2O

Cu(OH)42-+C6H12O2=Cu2O↓+H2O+C6H12O7

医学上用此反应检查糖尿病(常用含酒石酸钾钠(硫酸铜)碱性溶液)

(2)CuCl2

a.共价性

X射线研究表明,CuCl2是共价化合物,具有链状结构

每个Cu原子周围连接4个氢原子,且在同一平面上。

b.形成配离子

CuCl2易溶于水,在水溶液中存在[CuCl4]2-并有下面的平衡

[CuCl4]2-+6H2O=[Cu(H2O)6]2++4Cl-

黄兰

当[Cl-]浓度较高时,有利于生成[CuCl4]2-,故CuCl2的很浓的溶液显黄绿色,浓溶液显绿色,稀溶液则显兰色。

C.水解作用

从水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氯化铜为CuCl2·2H2O,当其受热时,由于Cu2+的极化作用,按下式分解:

故要除去CuCl2·H2O中的结晶水,需在HCl气流中加热进行。

MgCl2·6H2O与此相似Mg(OH)Cl+HCl

AlCl3·6H2O亦受热水解Al(OH)3+HCl

(3)硫酸铜

a.晶体加热脱水

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俗名胆矾或蓝矾,在加热时,发生下列变化:

b.晶体结构

在兰色的CuSO4·5H2O晶体中,四个H2O分子以平面四边形配位于Cu2+周围,第五个水分子氢键与SO42-结合,SO42-位于平面四边形的上和下,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八面体。

c.用途(见教材)

3.配合物

与Cu(Ⅰ)比较,Cu(Ⅱ)有未充满的d轨道(电子构型3s2sp63d9),且电荷更高,半径更小,即极化力更强,因此更易形成配合物。

Cu2+形成的配离子主要是配位数为6的变形八面体,如Cu(2H2O)62+,[Cu(NH3)4(H2O)]2+,后者是向铜(Ⅱ)盐溶液如CuSO4加入NH3·H2O生成。

因两个H2O以长键和Cu2+配位,位于八面体相对的两端点上,而4个NH3则以短键与Cu2+配位,呈平面四方形,故该配离子常写作[Cu(NH3)4]2+。

Cu2+也形成4配位数的平面正方形配离子,如与卤离子X-即如此,价键理论对Cu2+的平面正方形配离子结构不能作出很好的解释,但配位场理论却可以予以说明。

Cu2+形成配合物时,因其3d轨道全满,且电荷较低,半径较大,极化力较低一些,故只用外层的4s、4p轨道成键,当形成2配位数,配合物时采取sp杂化,几何构型为直线型,如[CuCl2]-,配位数为4的配离子则采取sp3杂化轨道成键,几何构型为四面体型,例如[Cu(CN)4]3-。

4.Cu2+和Cu+的相互转化

Cu能形成氧化数为+1、+2的化合物,+2是铜化合物特征氧化数,习惯上总是说二价铜较为稳定,一价铜不够稳定。

这是由于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实际上因为物质的稳定性与其存在状态和所达条件相关,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离子结构来看,Cu+为3d10,应该比Cu2+的3d9稳定,并且Cu(g)→Cu2+(g)

I1=750KJ/mol,而Cu(s)→Cu2+(g)这一过程,I1+I2=2720KJ/mol,可见从Cu原子生成气态Cu2+较生成Cu2+(g)需多吸收1970KJ/mol的I2,实际上,从Cu+和Cu2+的表现,可以得到如下的规律:

(1)干态时Cu+化合物比Cu2+化合物稳定,从以下两点可证明:

a.CuO或CuS加热时,转变为Cu2O和Cu2S

b.地壳中辉铜矿(Cu2S)、赤铜矿(Cu2O)矿石分布比CuS、CuO还多。

(2)水溶液中则Cu2+稳定而Cu+不稳定,Cu+会自发地发生歧化反应

2Cu+=Cu2++Cu

这从铜的元素电势图可以看出

K=1.408×106

φ0右>φ0左,其K=[Cu2+]/[Cu+]=1.4×106,说明歧化反应进行得很完全,例如反应:

Cu2O+H2SO4(稀)=Cu+CuSO4+H2O

即为一例,上述歧化反应的发生和Cu2+电荷较高,半径较小,水合热大(-2121KJ/mol)

相关(Cu+的ΔHm=-582KJ/mol)

(3)Cu2+和Cu+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即

i)还原剂

ii)形成↓或配合物

例如:

a.2Cu2++4I-=2CuI↓(白)+I2

b.Cu+CuCl2=2CuCl↓(白)

CuCl+HCl(浓)=H[CuCl2](棕)

对a可认为由

1则可以表示为

用CuI沉淀溶解平衡下的[Cu+]计算③式的φ值

(1)的φ0`值φ0`=φ=φ0Cu2+/Cu++0.0592lg[Cu2+]/[Cu+]

标态下[Cu2+]=1mol.L-1

可用电极电势值讨论:

相关半反应为:

Cu2++e=Cu+φ0=0.198V

I2+2e=2I-φ0=0.535V

标准态时[Cu2+]、[I-]均为1mol.L-1

Ksp(CuI)=5.06×10-12[Cu+]=Ksp/[I-]=5.06×10-12(mol.L-1)

φ`0=φ0Cu2+/Cu++0.0592lg[Cu2+]/[Cu+]

1

=0.198+0.0592lg━━━━━

5.06×10-12

=0.83V

还原态浓度大大降低而使φ↑

φ`0>φ0I2/I-故反应可以进行。

19-1-3-2银的化合物

Ag主要为+2氧化态

1.Ag2O

生成:

性质:

①不稳定性:

Ag2O=2Ag+

O2

②氧化性:

Ag2O+CO=2Ag+CO2可用于防毒面具。

Ag2O+H2O2=2Ag+H2O+O2↑

2.AgNO3

最重要的银盐,常用化学试剂

制备:

Ag+2HNO3(浓)=AgNO3+NO2↑+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从计量系数可见稀HNO3耗用HNO3量较少(同样多的Ag)

蒸发结晶得AgNO3,制备高纯度AgNO3还需灼烧除杂。

性质:

①易溶于水

②熔点较低,481.5K

③易分解。

加热至713K时分解,在有微量有机物存在或日光照射下也逐渐分解,故应避光保存于棕色瓶中。

④与蛋白质作用生成黑色蛋白银,故对有机组织有破坏作用,使用时注意不要让皮肤接触。

3.卤化银

①制备:

KX+AgNO3=KNO3+AgX↓(X=Cl,Br,I)

Ag2O+2HF=2AgF+H2O因AgF可溶于水

②性质:

解释:

F-→I-,r↑,电子层↑,变形性增强,故从AgF→AgI离子极化作用加强。

③感光性

AgCl、AgBr、AgI都具有感光性,故在照像术上应用。

i)底片、相纸涂有一层含细小AgBr的明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