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高手》续篇实战手筋16条教程.docx
《《寂寞高手》续篇实战手筋16条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寂寞高手》续篇实战手筋16条教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寂寞高手》续篇实战手筋16条教程
《寂寞高手》续篇—实战手筋16条
手筋之1:
筹码的集中与分散
市场总是和多数人开玩笑。
大多数投资者持有绩优股,绩优股不涨。
大多数投资者持有资产重组股,资产重组股不涨。
大多数投资者不敢买高科技股,高科技股象“火箭”
大多数投资者买没涨的股,指数涨100点,它就是不涨。
这里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那就是筹码的集中与分散。
筹码的集中和分散代表波段行情演变的趋势
为什么97年11月8日“葛洲坝”截流如此重大利好,而“葛洲坝”的走势却并不强,这主要是由于原“葛洲坝”较为集中的筹码已经分散到众多的投资者手中再集中筹码的过程,“葛洲坝”即使有较大的利好,也不能够出现主升行情,至多是一种对于密集区回拉的盘升行情,个股如此,板块,大盘更是如此,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阶段性的板块热点,而不是自以为某个热点将产生。
从512-1510实际上是绩优股筹码的分散到集中的过程,由于1510时,沪深日成交总量达创纪录的350亿,实际上也是在开始运行这个过程,故而从1510-1025绩优股呼声一片,无奈重心仍下移;从1510-1025实际上是部分低价股和部分次新股完成筹码从分散到集中,故该板块走势强于大盘,并形成阶段性的热点,而市场主力利用了97年9月22日和23日的二次大暴跌使得低价股再度完成筹码从集中到分散,绩优股的筹码完成从分散开始集中,所以97年下半年在调整行情中的大盘股热点将不随着大盘的上扬而上扬,或者说落后于大盘的平均涨幅,而已经开始集中筹码的绩优股将使之再领风骚。
筹码从集中到分散的周期性。
由于大资金运作的周期性使得许多人对自己所持的股成了“单相思”。
任何板块的启动都是主流资金启动的结果,任何板块的退潮都是大资金撤退后的必然,为什么1996年许多人都认为沪市的低价股应该反复向上,为什么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许多人又都认为绩优股应该反复向上,而结果市场恰恰和预期的相反。
这主要是筹码的集中和分散所决定的。
当某一个热点板块经历启动、成长、高潮等几个阶段的发展,筹码大都在主力机构手中,筹码的集中使得无回档成了非常自然的事,而一旦主流机构派发完毕,怎么可能马上再从散户手中收集筹码呢?
至此,中小投资者应该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推荐的个股难以有较大的行情。
绩优股和资产重组股并非不涨,而是当大多数投资者持有绩优股或资产重组股时,涨不动──筹码已经分散,而筹码从分散到集中有一个重组过程。
1997年第四季度,高科技板块反复上扬就是该板块的筹码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知道了这个本质,不敢买是没有道理的。
不涨的股大多是筹码彻底分散的股。
在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以前,筹码集中则灵,筹码分散则不灵。
手筋之2:
如何“抓小”?
市场一再呼唤价值再发现,但25倍市盈率的股票就是涨不动,而高科技股已经50倍市盈率了,仍然逆势而动,“天大天财”,可见“有庄则灵”压倒一切。
假如我是市场主力,98年怎么操作?
首先我得判断市场大集团资金的动态,如果98年的主战场在国债市场,那么绞尽心机去分析股市大势,那不是战略性的错误吗?
同样在传降息,国债市场和A股市场应该同步上扬,而情况却十分微妙,国债市场如火如荼,表明大资金的投资组合已经把国债作为重头戏,香港市场又是非常重要的国际资本市场,这样A股市场的地位相对就减弱,大资金不会对不明朗的市场倾注太大的热情,所以A股市场会保持相对独立的收敛震荡行情。
假如我是中小投资者,98年怎么操作?
98年的股市应该是个平衡市场或者空方略占优的市场。
道理很简单,一年半年局部牛市所形成的繁荣需要局部熊市所形成的萎缩来达到能量守衡。
在国企改革尚未达到重大突破阶段,任何一次过份拔高股指,都可视作“无效射门”。
目前沪市的1250和深市的4750点,其流通市值已经相当于当初的1500和深市的6000区域(综指400点),没有持续的大量的增量资金介入,在1250或4750区域追涨具有较大风险。
所有的题材都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只有真正的引发增量资金的入场,才是最实质的利好,其它所谓题材都是根据存量资金的借题发挥而已。
“深发展”和“四川长虹”告诉我们98年怎么操作?
98年年初“深发展”走势的确疲软,“四川长虹”莫名其妙的放出巨量,走势不如“江苏春兰”的王者风范,留下隐患。
然而,1100点又屡次被证明为“政策底”,98年在1100点以上运行吗?
由于多头能量尚未得到全面释放,1100点以上运行格局符合现阶段的政策,甚至还有可能上冲1250上方,但中期已有走弱的迹象。
香港股市已经失去集资功能,则沪深二地今年的扩容压力不轻。
1250是1000-1500点新箱子的中轴线,1250就象当初的777一样,具备多重压力,1000-1250的箱形整理仍将延续,而目前是处于中轴线附近,短期内风险大,收益小。
1100点不一定是98年的底。
98年年初已看到了60元的股票,似乎主力毕其功于一役,“黑马、疯马、烈马”到处可见,可是有几个能经得起年报的检验?
不排除这轮行情的高点就在“江苏春兰”出年报表前后。
尽管如此,中小投资者要想在98年有所飞跃,首先得把原有的股票结构进行删选,以利于腾出资金来“抓小”──抓中心思想,抓中心环节。
所以我们不应过份的关心指数是否能创新高,而只应关心自己选中的股能否创新高,并具备养马的资格。
痛定思痛,只有选股同时符合下述条件:
1、次新股。
2、高比例含权。
3、绩优。
4、行业有特色。
5、老总会喝白酒。
则骑上它并捂住,就能改变您的命运。
手筋之3:
暴跌──财富再分配的契机
92-95年我热衷于“黑马”、96年悟出了“养马”真谛。
自以为高手已成。
然而当我听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朋友亲身经历时,不由感慨:
高手如云的中国股市!
他每年只操作四次。
既不了解700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不看股评,只关心当天的涨跌情况。
他盼呀盼,就盼大盘暴跌,只要大盘暴跌,他就进场,选他自已最熟悉的一个股票买入,买入后也不崇尚长期投资,只要大盘强劲反弹,就卖出。
然后,他盼呀盼,就盼大盘再一次暴跌。
他只会这一招,五年内反复用这一招,不“眼红”暴涨,不“心急”踏空,且操作时强调全进全出,每年稳定的收益40%以上。
我恍然大悟,原来“条条道路通罗马”。
大家都会的招数是不灵的,灵就灵在少数人的“笨办法”。
98年1月13日,股指莫名其妙的暴跌了,等您打探清楚,已经大幅弹升了。
许多人在暴跌中,跌倒在当日的“底板价”、许多人庆幸逃过“这一劫”,但也颗粒无收。
然而懂得“暴跌──财富再分配的契机”的人,已经完成了98年利润的四分之一。
暴跌,什么样的利空都听得见,不听也罢。
暴跌,人人都在恐慌的斩仓,却很少有人盯住“监控系统”──五日乖离率的动态反映。
注重趋势的人,注重均线系统的发散作用,注重短线的人,怎么能不看五日乖离率,尤其是在暴跌中?
那一天,股指最低1110点,那一天有600多家个股曾跌停,可是动态的五日乖离率已经-9.24,远远超过了-5的警戒标准。
即使不敢买,也不能够卖在当日的“底板价”。
如果您不看好后市,坚持斩仓出局,也应该在1180区域,因为那时的五日乖离率为-2。
只有在暴跌中才能抢反弹,已被老股民所接受,老股民不怕暴跌,因为暴跌可以迅速降低成本,甚至获利。
而在暴跌中换筹却是“新生事物”。
98年年报即将公布,出人意料的好和出人意料的坏必然使股价暴涨和暴跌。
手中持有的股暴涨后可获利、对于暴跌的股票同样可以获大利。
从97年中报看,不管什么亏损或业绩显著下降,在第三个跌停板处集合竞价买入,五分钟获利10%。
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于97年年报。
追求“曲线利润”的人,并不怕暴跌,并通过暴跌来检验主力的动向。
在一片恐慌中,主力的实力和水准很容易水落石出。
“山雨欲来风满楼”。
有些股票在暴跌来临之前向上突破,在大盘暴跌中主力不愿承认判断失误,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持仓量超过预计量,一旦大盘反弹,迅速、持续远离成本就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许多股票套得久了也麻木了,但在暴跌中同样不可幸免,如果能够换成主力刚刚建仓的品种,就能够少损失10%,然后卖出强势股,再买回原所持股。
暴跌,是不正常的,会受到市场平均成本的回拉。
什么时候回拉,主力机构只根据五日乖离率作出判断。
这和东南亚股市暴跌再暴跌是截然不同的性质,后者是由基本面,前者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暴跌,是不正常的,大多数投资者都成了“投诉热线”的听众,但市场的能量是守衡,就看您怎么去把握?
暴跌,是正常的,只不过是财富再分配而已。
您是不是每年只操作四次,您是不是根据五日乖离率在暴跌中致富,如果不是,请向我的朋友学习。
手筋之4:
停损,停损,再停损
有人向我请教如何投资股票。
面对憧憬的脸庞,淡淡的回答:
可以。
第一课:
如何停损。
第二课:
如何停损。
第三课:
如何再停损。
面对目瞪口呆的神情,我知道有太多的人需要补上这一课。
市场的惨酷由来已久,侥幸的祈盼早已被淹没,耐心和信心的回报往往只是一句空话。
多少次抄底的惊喜,多少次逃顶的喜悦,竟在偶尔一次的“不停损”中,丧失殆尽。
我的寂寞不仅来自于“养马”,更来自于“停损”。
近十年,我之所以能在二级市场“稳中有涨”,并非在于抄底的准确,并非在于逃顶的及时,而是停损的果断。
我只能说:
“停损”才是我的至高技巧。
我的几次重要停损:
A第一百货买入:
82元卖出:
70元一路下跌至20元以下;
B东北电买入:
11.50元卖出:
9.80元一路下跌至5.5元以下;
C东方航空买入:
7元卖出:
6.80元一路下跌至5元以下;
D天大天财买入:
14.50元卖出:
14.30元错。
后又于15.8元买入。
点评:
A停损的理由是:
似乎没有大主力。
B停损的理由是:
从7元起步,当日上涨100%后,轻易跌破10元整数关。
C停损的理由是:
首日换手率如此之大,第二日开盘即轻易跌破前日均价,示弱。
D停损的理由是:
股价在长城电脑和湘计算机之间定位属合理,重心有可能下移。
前三次停损正确,使得我逃过了三次“大劫难”!
第四次判断失误。
但其停损后的资金仍然虎视眈眈的盯着该股,当天大天财放量突破前期新高15.80元时,已经知道自已成了洗盘的对象,这时马上纠正错误,返身杀入。
实战中迅速获利30%。
国外大基金家的名言:
“停损”是“新生”的代名词。
“高抛低吸”大多数人都懂,但您的高能派发给谁?
所以大多数人赔钱。
“停损”这重要意义只有少数人能“彻悟”,所以少数人赚。
为什么停损如此重要?
因为我看的太多:
许多人明明知道股价刚向下破位,没有理由不卖,就是不忍抛:
错;股价破位后,对颈线位有一个反抽,又是很好的卖出时机,偏偏还要等一等:
错;股价重心下移,硬要把“佣金”赚出来,追求完美:
错。
一错再错,就陷入沼泽,假如13元买入“一汽金杯”,到了3元时再停损也就毫无意义了。
为什么停损如此重要?
因为我听得太多:
股价在腰斩再腰斩后,对所谓的反弹行情不屑一顾,一片叹息声。
停损就可以不扩大亏损。
停损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不断捕捉新热点。
再停损随时具备出击的能力。
不果断“停损”,无法获得机会利润。
只要您还能“停损”,您就能迅速恢复原气。
大多数人在停损面前矛盾重重
1、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有耐心,就不必“停损”。
并振振有词:
“捂”是绝对的。
某某股尽管套得很深,但坚持三个月仍能获利,于是有了“死多头”的说法,这只不过是一种偶然性:
700多家上市公司这样的状况应该不会超过100家,把宝压在十分之一的概率上,当属不智。
更何况还要经历局部熊市的痛苦。
看看基金板块,看看H股板块,看看题材已“榨干”的板块:
“捂”得越久,损失越大,越惨。
2、部分人也同意停损的观点,但某次停损操作不当,面对股价的回升,就发誓再也不斩仓了。
于是,又向第一种心态倾斜。
3、部分人认为:
只要黑马选得准,大盘都可以不理会,与“停损”何干?
殊不知,骑“黑马”者更需要手提大刀。
最好还是“快刀”,道理很简单:
一旦黑马变劣马,损失反而大。
某位投资者持有“黑马”,成本为15元/股。
看到20元不舍得抛,股价已下挫至18元。
20元都不卖,18元么,“谈都不要谈”。
这一等可就又等回到了15元。
譬如没买,赶快停损吧!
如果看到12元,那还不如当初不买呢。
停损秘诀:
停损强调及时、停损强调跟踪、停损更强调果断。
有时候需要耐心,有时候需要信心,但耐心、信心和侥幸并不相同,不懂或不会停损的人,就输在侥幸上。
侥幸和主观是停损的天敌。
“停损”是我坦露心腑的诉说,“停损”是我震聋发馈的疾呼。
再停损是我的至高技巧。
手筋之5:
抵抗下跌天天跌
暴跌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盘跌。
尤其是密集区近在眼前的盘跌,遥遥无期。
因为,盘跌使得上档套牢筹码层层下移,每一个下跌平台都是将来上升中需要攻克的堡垒。
如果能够意识到抵抗下跌的模式,就不会扩大亏损了。
以东方航空为例,该股上市首日换手76%,似乎有大主力入驻。
均价为7.12元,但第二天集合竞价120万股,竟比首日均价低0.04元,即7.08元开盘,即宣告120万股套牢2亿股。
既然市场不认可,主力只能采取边打边撤的策略。
这就害苦了7元以上套住的股民。
由于主力平均成本为7.12元,则每下10%的台阶,就有补仓行为,但补仓的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上扬,而是摊平成本。
例如,补仓一千万元,减仓两千万元,则股价怎么能够上涨呢?
当股价再度下跌时,主力又不忍心高位套住的筹码损失巨大,于是,又出手干预:
补仓500万元,其目的救出1000万元的筹码。
在下跌中,不断护盘干预,是为了延缓下跌的速率,这种边打边撤的策略使得该股呈现一种抵抗形式的下跌,重心随之下移,于是天天跌。
许多人输就输在抢反弹,明明已知重心下移,还抱侥幸的心理去抢反弹,美其名曰:
下跌抵抗。
结果不能自拔。
再看一看抵抗下跌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教训是深刻的。
仪征化纤跌破7元时,也有大主力被套其中,为了尽可能减少亏损,只得采取护盘策略,这种护盘不同于在某个价位坚守,也不同于在某一个价位大量补仓,以利将来的上攻,而纯粹是延缓股价的下跌趋势。
因为,主力也已经意识到该股向下破位了,但他又必须这样护盘,不然,损失太大了。
边进边出、进得少,出的多,表面看下跌10%后,有不少大笔买盘,量比还对多方有利,但每天的最低点不断创新低,深刻地暴露了主力急于了结的心态。
大买盘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如果有投资者对着卖盘买,正符合他的心愿,这种手法已不增加持仓为主要原则,更为了减仓做准备。
当其仓位大量减轻后,其护盘动作就越来越弱,更造成了无反弹的局面。
“抵抗下跌”的弊端所在:
每次反弹高度有限,其高度一般不会超过上档成交密集区,不存在投机价值。
抵抗一次反而凝聚了下跌的动量,又为创新低奠定了能量的基础,令底部深不可测。
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损坏了市场形象。
“抵抗下跌”深深地告诉我们:
抢反弹是“刀口舔血”。
在空头能量尚未释放殆尽时,是不能抢反弹的。
只要不少人还在抢反弹,股价就还得跌。
既然主力层层减仓,说明相当一段时间内,该股不会有象样的行情或者出现远远落后于大盘的行情。
“抵抗下跌”模型的个股很有可能只以平台的形式来代替反弹,没有买的价值。
既然天天跌,早一天卖即少跌一天。
不抢反弹,才能吸引新主力入场。
即放弃抵抗,大势反转才来得快。
手筋之6:
三个和尚没水喝
有人很自然的提出这样一个疑问:
为什么同样流通市值很高的小盘股炒得动,而大盘股炒不动呢?
其实质在于没有真正的理解股市中主动与被动的精髓。
大盘股炒不动就是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
大盘股适合大资金,但几家主力同时介入又不能够独自、完全控制盘面,必然会造成互相制约,谁愿意承担“我拉高,您受益”的美誉。
所以,大主力宁可一个和尚挑水吃,而不愿意两个和尚分一杯羹。
三个和尚当然连水都喝不上。
局部牛市中,大盘股和小盘股是同样的概念,而平衡市则不同,受到存量资金制约。
大盘股上了台阶后,需要有高量维持,没有高量维持,就会下台阶。
小盘股上台阶以后,并不需要有高量维持,大都以缩量整理来代替回档,如果再创新高,也不一定要有高量。
炒“天大天财”可以联动“东大阿派、清华同方”,这里面强调的是一个主动性,它是为想象和创造赋予了题材。
既然是创造,就会有热情,越久越有热情。
大盘股似跟风,强调的是重势不重质,风向一变,力竭则势衰,自然就溜得快。
高价股越走越高,中价股“小民跟跟”,低价股备受冷落。
中价股总是在高价股给它腾出空间以后的涨势,而中价股中流通盘为高价股十倍的股票其被动性可想而知。
有些股票一上市就买,有些股票一上市就卖。
业绩稳步增长,流通股为2.7亿股的“上海汽车”一上市该买还是卖?
1、联动效应的制约。
仅“上海汽车”和“一汽轿车”,流通股就达到5.4亿股,而股价又在11元上方,即流通市值就已经达到60亿,尽管业绩中等偏上,又不能独立炒作,超级大盘股也难以有所作为。
2、比价效应的制约。
“一汽轿车”不能有效冲上14元(14元上方套住了29亿),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上海汽车”的上涨,因为,“上海汽车”根据其业绩,其定位只能比它高1至2元。
3、上市之际,沪深两地日成交总量仅为40亿,怎么能够推动超级大盘股的上扬。
4、上市之际,大都数散户都看好“上海汽车”,就象“一汽轿车”上市当天全国的散户都在排队买进那样,声望高,筹码却不集中,难以马上有大的作为。
5、目前沪深两地的主结构还是散户,只有当投资基金正式入场,并长期投资,才会青睐这类股。
也就是说,沪深大盘如果能够真正、持续地走上升通道,“上海汽车”才能开足马力,不然,大盘行情都可视作为中级反弹行情。
“上海汽车”上市前,有部分大户以15.80元的价格在收购,但您已经意识到了这5大要素,更获悉了大盘股中“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要领。
反其道而行之,一上市就该卖。
(600104图)→
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例子。
当初“第一百货”上市时,也呼声极高,结果80元跌到了8元,股票代码为600088的“中视股份”同样上市就该卖。
大作特作广告令人警觉:
它具备高开高走的条件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象高等院校的三产和高等院校有本质区别,“中视股份”名气大,主营业务存在飘忽性。
←(600088图)
点评:
当十个股评家有九个看坏时,此时上市的新股一上市就该买,因为一个和尚有水喝。
手筋之7:
新股的急所
上市首日的均价是新股的急所。
“葛洲坝”上市第一个交易日在14-15元之间换手,下探至13.5元,在13.5元--15元共换手8000万股,在15--15.8元共换手4000万股,当日的均价为14.2元,当日以15.8元报收。
均价原理告诉我们,理论上具有较大的获利盘且第二日应有一个洗筹过程:
应该回吐15元的箱顶。
然而第二日该股仅洗筹15分钟就开始拉抬,当日的最低比前箱顶高了0.3元,当日的均价比起第一日的均价上升极快,表明第一天买进的任何价位都是底部区域;第三日的最低又比技术上的测算高了0.3元,均价再度上扬,均价连续三天上扬表明了“葛洲坝”即将拉升。
“金花股份”上市首日在12.5-14.15元之间换手。
当日均价为13.5元。
然第二日低开后,不用大量就冲上13.5元,并在13.5元以上运行,表明向上突破在即。
点评:
不用大量就向上突破首日均价,买。
上市时机是新股的急所。
如果“第一百货”在300多点上市,而不是在1558点上市,那它就是领头羊而不是领跌股,如果“葛洲坝”在1510点上市,它就很难带动一波次级行情。
股指从1510回落至1250区域,代表国家的脊梁──“葛洲坝”上市会不会有一波类似当初“金桥”的表现呢?
当初大盘从1558一路下探,而横向没有比较的“金桥”上市后从9元上升至36元,故“葛洲坝”的横向没有比较给人一种遐想:
第一个大盘股上市定位一般不会高,但也正因为它是第一个,至少具备炒作价值;它的总股本5亿股都不到,而流通股却达1.91亿股,隐含持续股本扩张;在其上市之前的“大庆联谊”已经平开走高,奠定了新股热情;它的上市和长虹的除权为同一交易日,也正是部分主力换筹的佳机。
点评:
股指深幅回落后,又恰逢有潜在题材的新股上市,全力以赴的买甚至换筹,能迅速获利。
定位是新股的急所。
这个标准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炒作阶段,可根据上市首日的均价和时机来判断。
第二个阶段是价值再发现阶段。
新股最终在市场的定位和其上市之初的定位不是同一概念。
前者是趋势,如符合这一趋势,中期获利丰厚;后者如不符合趋势,但由于上市之初定位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市场较为兴奋,短期内同样能获得巨额利润,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新股情节”吧。
然而,这仅仅完成了对新股的初级阶段的第一次认识,属于炒手性质。
真正目光如炬的主力,往往并不从炒作出发,而是以投资的眼光对待有潜力的新股,注重内在价值的挖掘,这才是质的飞跃。
表现在:
所吸的大量筹码锁定,并不随市场高抛低吸,因为它们认为:
新股的定位主要是由它内在的质地所决定的,和短期内的股性和题材是无关的,只要目前的价格远低于它的成长性所代表的价值中枢,就应该放弃炒作,并坚信炒手的利润比起新股的价值再发现利润不可同日而语。
96年的“湖北兴化、厦门机场和东大阿派”、97年的“天大天财”就已经告诉我们:
没有价值再发现的眼光,就不可能一路持有,就没有丰厚回报可言。
点评:
新股内在质地优异,追买。
新股内在质地平平,快买、快卖,绝不留恋。
手筋之8:
依样画葫芦
我曾在《寂寞高手》这本书中阐述了“天才高不可攀,人才处处可觅”的观点,强调:
即使错过了“领头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把自已放在市场主力的位置,就能迅速挖掘到“领头猴”。
“宝葫芦”的确难觅,您只要依样画葫芦,就成。
“漳泽电力”逆势上涨,令人惊诧。
“深能源”的长期典型上升通道令人惊叹。
故该二股均为深市电力板块的“大将”。
谁是天才?
谁是人才?
或都不是?
“漳泽电力”除权后,两周之内,填权近60%,确立“龙头”地位。
这就为您寻找“人才”提供了机遇。
依样画葫芦:
寻找和“漳泽电力”送配相仿,业绩相仿,股性较好,涨幅不大的电力股。
符合上述五个条件的即入选,再从涨跌幅排行榜和资金流向排行榜去验证,资金流向靠前,涨幅加大,“深能源”就乖乖的“暴露”了:
同样的一送一(已公布),同样0.3元以上的中期业绩,同样的上升通道,涨幅又不大的深市本地电力股。
当“漳泽电力”上攻至20元区域时,复权计已达40元,市场反应强烈,纷纷传出该股将彻底填满权,“深能源”还仅在20元徘徊,“扭曲”的价格给前期踏空的短线客极大的刺激。
依样画葫芦,“深能源”的抢权势不可挡。
老股民也渐渐的懂得了这种根据联动效应和比价效应的买,但“卖”的火候还不够。
当“漳泽电力”涨幅明显趋缓,当“深能源”涨幅明显加大,最容易形成错觉:
“深能源”也能领涨。
当其它电力股也跃跃欲试时,更表明资金的分流,补涨的开始。
即如此,就该卖“深能源”,当时的价位在27元左右。
(0767图)→
←(0027图)
会买更会卖,十个交易日获利35%。
会买不会卖,一个月获利不到5%。
点评:
依样画“葫芦”的目的是卖“葫芦”,而不是收藏“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