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789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docx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

江苏凤凰少儿版小学音乐说课稿集锦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

六下第一单元鼓乐传情

教学内容:

1、听:

《滚核桃》《非洲鼓魂》

2、唱:

《敲起我的小木鼓》《伊呦嘞啦》《巴鲁瓦》

3、动:

我的创编

4、奏:

竖笛练习

(一)《鼓声》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欣赏《滚核桃》、《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和《伊呦嘞啦》。

在学习歌曲是能够关注反复记号,正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材分析:

1、《非洲鼓魂》(非洲民间音乐)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

非洲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是鼓的形状、制鼓的材料、演奏的技巧都具有独特的创造。

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一种乐器。

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

2、威风锣鼓产生于黄河岸边的威风锣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威风锣鼓的主要特色就是“威风”。

看威风锣鼓,未见其形,却先闻其声,如雷贯耳,非同凡响。

……

3、《滚核桃》(鼓乐)表现了秋收时节,在黄土高原的晋南一带农民摘回核桃,

至于房顶晾晒的场面。

表演时艺术家们的击鼓运用了“磕、擦、搓、挑、撩、敲、碰”等“花敲鼓”击奏法,鼓乐变化多端,繁简有序,质朴而不失优雅。

好似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沿坡滚下,坠地有声,乒乓作响,听起来情趣盎然,饶有风味,将农民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表现的活灵活现。

4、《敲起我的小木鼓》是首热情活泼的儿童歌曲。

歌曲表达了佤族少年儿童对美

好未来的憧憬。

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附点节奏、前十六分节奏、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5、《伊呦嘞啦》是首刚果民间歌曲曲,歌曲的显著特点是节奏极其丰富,旋律行

进独具特色。

仿佛听到非洲丛林里欢腾、几月的歌声和鼓声。

教学课时:

4课时

课时

拓展

第一课时

《敲起我的小木鼓》

露一手:

节奏听辩与表现

第二课时

《滚核桃》

《伊呦嘞啦》

我的创造:

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

第三课时

《非洲鼓魂》

 

《巴鲁瓦》

欣赏:

非洲舞蹈

第四课时

竖笛

第五课时

复习、综合测试

 

第一课时《敲起我的小木鼓》

教学内容:

1、唱:

《敲起我的小木鼓》

3、动:

露一手:

节奏听辩与表现

教学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

2、学生能积极参与节奏练习的活动,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重点:

1、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碟片图片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明确本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新的希望。

3、复习必唱歌曲:

《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

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5、学唱歌曲:

敲起我的小木鼓。

6、听范唱:

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

7、再听:

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

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

衬词“羊买啊塞罗”的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的民族特色。

8、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

9、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10、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

11、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第二课时《伊唷勒啦》

教学内容

1、听:

《滚核桃》

2、唱:

《伊唷勒啦》

3、动:

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按节奏跺脚、击掌、身体的律动和歌唱结合起来。

教学准备:

钢琴碟片图片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复习巩固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3、学唱《伊唷勒啦》

(1)用“lu”哼唱歌曲旋律。

(2)唱歌谱两遍。

(3)唱歌曲并在有关地方加上节奏用手敲击。

(4)请一组同学以结束句的四小节为歌曲的前十六小节伴唱,感受“do,re,mi”三个音在歌曲中起的重要作用。

(5)结合录音范唱进行歌表演。

4、学唱刚果民歌《伊唷勒啦》。

5、边唱边律动。

6、听范唱,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风格。

7、再听,学生轻声跟唱,反复模唱歌曲。

8、再按教材中的节奏谱练习“跺脚、“击掌”然后反复跟录音模唱歌曲,边唱边按节奏跺脚、击掌。

9、分组进行歌表演。

10、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非洲鼓魂》

教学内容:

1、唱:

巩固歌曲演唱

2、听:

非洲民间音乐《非洲鼓魂》,鼓乐《滚核桃》

教学的重点难点:

了解苏南吹打、粗吹、细吹、绛州鼓乐、威风锣鼓、非洲鼓。

教学准备:

钢琴碟片图片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歌表演:

《敲起我的小木鼓》、《伊唷勒啦》

3、听《非洲鼓魂》——鼓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语言般的节奏,为人们传递着不同信息。

它通过变化丰富的节奏,表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

4、再听:

滚核桃(鼓乐)——集中了“花鼓戏”的精华,表现秋收时节,在黄土高原的晋南一带农民摘回核桃,置于房顶凉晒的场面。

表演时演员们的击鼓运用了檫、挑、敲、碰等“花鼓戏”。

击奏法变化多变,听来情趣盎然,饶有风味,将农民欢庆丰收时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5、要求:

说说演奏者运用了哪些击鼓方式来表现“滚核桃”的形象。

6、想一想,你还能用鼓表现出什么情景?

试着做一做。

7、要求:

听完全曲,老师带着学生学一学“老河留下千面鼓,面面鼓里有传说,年年岁岁打下去,日子越打越红火”这一段,跟着录音唱一唱,体会歌曲那振奋人心的气势。

8、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教学后记:

通过学唱歌曲、听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学生边唱边动(跺脚、击鼓等)课堂气氛较热烈。

 

第四课时竖笛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

2、综合测试

3、竖笛练习

教学课时目标:

1、学生在欣赏《将军令》、《滚核桃》、《非洲鼓魂》、《黄河留下威风鼓》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

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4、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和《伊呦嘞啦》。

在学习歌曲是能够关注反复记号,正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5、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准备:

钢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表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

2、领唱、齐唱《伊呦嘞啦》,和老师一起接口唱,师生表演。

3、分别请个别学生独唱这两首歌。

三、综合测试(结合课件)

1、听音乐片段,说出曲名。

2、听音乐片段,和音乐中的鼓点进行敲击。

3、听音乐片段,说出是哪国乐曲?

四.竖笛教学(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

1.导入:

学生再次朗读“单元诗”,中国的音乐走向了世界……

2.欣赏《鼓声》

3.出示歌单,学生随琴哼唱旋律。

4.唱谱:

注意十六分音符处唱准确。

5.听老师范奏竖笛《鼓声》

6.学生随老师边练指法边齐唱曲谱,重点在附点音符处教学要更细致。

7.再听老师示范,学生随老师练指法。

8.作业布置:

练习竖笛曲《鼓声》。

四、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六下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碧野金山》

教学内容

1.听:

《在那东山顶上》《牧歌》

2.唱:

《小黄鹂鸟》《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3.采集与分享:

歌表演(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4.奏:

竖笛练习

(二)《小黄鹂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族音乐,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跳民族舞蹈,了解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2.能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黄鹂鸟》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

3.通过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歌曲《牧歌》《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歌曲和乐曲的风格特点,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对音乐形成的作用。

教材分析

1.《在那东山顶上》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继《青藏高原》之后的又一力作,被称为《青藏高原》的姊妹篇。

歌曲在旋律处理上充分运用了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

歌词取自六世达赖喇嘛苍央加措的一首情诗,因其具有民谣特点,故而在西藏很流行,当地的孩子们都喜欢哼唱。

2.《牧歌》这是作曲家瞿希贤于1954年以内蒙古的长调民歌——《牧歌》为固定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改编成的一首无伴奏合唱曲。

原民歌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改编前的民歌只有上下对称的两个乐句(属于对比乐句)上句“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旋律处于高音区;下句“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转到低音区低回歌唱,抒发了牧民对草原的无限深情。

经改编后的合唱曲抓住原民歌中的抒情因素,以丰富的联想补充发展它,使主题更加深化,更富于诗情画意。

全曲由引子、主题、主题的两个变奏、尾声构成。

由于在有较充分发展的第一变奏之后,明显地再现了主题的旋律、和声、织体,所以在整个曲式上形成结构上的呼应统一。

第一段,主题的呈示基本上用主调音乐写法:

在平稳的和声背景上由女高音唱出宽广辽阔的主题旋律;第一变奏改用卡农式的模仿复调音乐写法:

先由男高音唱出稍有变化的“固定旋律”,继由女高音自由地模仿,和声也变为Ⅲ-Ⅳ-Ⅲ-Ⅴ的序进;第二变奏在再现主题的第一乐句之后,男高音又自由地模仿女高音唱的“固定旋律”。

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3.《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是一首具有新疆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

歌曲热情、活泼、开朗,充满童真童趣,内涵舞蹈韵律。

切分节奏及衬词“亚克西”的运用,突出了歌曲的新疆风格。

“阿妈买的小书包,装不下知识的海洋。

阿爸送的小足球,幻想宇宙的赛场。

”寓意着新疆的孩子胸怀世界,放眼宇宙的心胸和气势。

课时安排

课时

拓展

第一课时

《在那东山顶上》

藏族风土人情

第二课时

《小黄鹂鸟》

采集与分享:

收集藏族歌曲

第三课时

《牧歌》

蒙古族风土人情

第四课时

《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歌表演《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交响诗、音诗、交响音画

第五课时

竖笛

第六课时

复习综合测试

 

第一课时《在那东山顶上》

教学内容:

听:

《在那东山顶上》

教学课时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藏族民歌,能够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艺术。

教学难点:

长音的对比欣赏,增强感受;并且能用富有藏族韵味的声音进行歌唱

教学准备:

钢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音乐《走进西藏》学生进教室入座。

2.师生问好

二.欣赏教学

1.导入——了解西藏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

结合课件展现西藏风光图片。

2)“西藏是个的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那儿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东西,比如民俗风情啊,饮食文化啊等等,献“哈达”就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结合课件,出示藏族人民献哈达的场景

2.了解藏族歌曲——听赏《青藏高原》

1)同学们,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西藏是歌唱家的摇篮,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每天劳动之余会对着辽阔的草原、宽广的天空放声歌唱,你听!

那高亢、嘹亮、自豪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世界屋脊、雪域高原……

2)学生听赏《青藏高原》

“抒情的旋律深情的歌声,同学们都听得入迷了!

刚刚这首歌曲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呢,你们还记得它的歌名吗?

3.欣赏《在那东山顶上》

“同学们,《青藏高原》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的代表作,近年来他又创作了《青藏高原》的姐妹篇《在那东山顶上》,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1)学生初听歌曲。

2)老师简介歌曲:

这首好听的歌曲由谭晶演唱,歌词取自六世达赖喇嘛苍央加措的一首情诗。

歌曲具有民谣特点,在西藏很流行,当地的孩子们都喜欢哼唱。

我们也来学唱几句。

3)师教学生哼唱歌曲前几句。

4)生复听歌曲,并跟着唱一唱。

四.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课后记录:

 

第二课时《牧歌》

教学内容:

1.听:

《牧歌》

2.拓展:

马头琴、小提琴的《牧歌》

教学课时目标:

1.通过《牧歌》的欣赏,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2.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感受、体验内蒙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2.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

教学准备:

钢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音乐《牧歌》,学生进教室入座。

2.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学生齐唱《放牦牛的小卓玛》

2.学生齐唱《我的家在日喀则》

三.欣赏《牧歌》

1.导入: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

今天我们就通过音乐来了解蒙古族吧。

2.结合课件,介绍我国的另一个大的民族——蒙古族

内蒙古现有人口4806849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3.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

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4.你们听过这首歌吗?

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5.跟着老师的琴,用“Mo”轻轻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6.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7.比较两句:

“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第一句:

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

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

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

绿草羊群——音平

8.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9.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闭上眼睛听,感受无伴奏合唱《牧歌》的和谐与优美。

2)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

3)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4)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

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5)再次欣赏,感受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6)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7)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三.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课后记录:

 

第三课时《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教学内容

唱:

《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教学课时目标

1.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

2.对交响音画这种器乐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对欣赏交响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稳定学生情绪。

2.师生问好

二.律动

1.学生在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的歌曲声中,跟教师一起跳新疆舞蹈。

2.师生一起演唱歌曲《娃哈哈》。

3.教师用手鼓为学生的演唱伴奏。

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跳舞,一组拍手。

三.歌曲教学

1.导入刚才我们表演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新疆维吾尔族。

2.结合课件,简单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

3.学生欣赏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随着歌曲拍手或做简单的动作。

4.说说歌词的内容。

“小巴郎”在维吾尔族语中指儿童,“亚克西”的意思是好样的,有表扬、夸奖的意思。

5.出示《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乐谱,学唱歌曲。

6.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并找一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彩笔在乐谱上画出来。

再学唱歌曲。

7.分组通过歌唱、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表现《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8.观看视频《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进一步体验。

五.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课后记录:

 

第四、五课时《小黄鹂鸟》

教学内容

唱:

《小黄鹂鸟》

奏:

《小黄鹂鸟》

教学课时目标

1.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黄鹂鸟》。

2.学习吹奏竖笛曲《小黄鹂鸟》,解决技术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黄鹂鸟》,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

2.学会有感情地吹奏《小黄鹂鸟》。

教学准备:

钢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稳定学生情绪。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小黄鹂鸟》

1.导入:

(图片展示蒙古族风光图)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配乐诗朗诵)

3.听范唱《小黄鹂鸟》。

4.随琴学唱歌曲,注意强弱和速度。

5.找出歌曲中有相同开头的乐句。

6.处理歌曲:

设计演唱形式。

三.竖笛基础练习

1.吹奏竖笛音阶,四拍、八拍长音。

2.吐音练习,节奏清晰。

四.竖笛乐曲教学(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这首歌,播放《小黄鹂鸟》。

2.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这首歌曲,出示歌单,学生随琴哼唱旋律。

3.找找竖笛谱和歌曲的不同之处。

4.跟琴学唱歌谱。

5.唱谱:

注意十六分音符处唱准确。

5.听老师范奏竖笛《无锡景》

6.学生随老师边练指法边齐唱曲谱,重点在附点音符处教学要更细致。

7.再听老师示范,学生随老师练指法。

8.作业布置:

练习竖笛曲《无锡景》。

三.音乐知识

1.结合课件,了解作曲家张千一、贺绿汀

2.结合课件,了解“交响音画”——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以自然界及生活中的景物为标题及表现对象,比较通俗易懂。

如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

“交响音画”是以抒情德音乐唤起联想、想象来“描写”自然风光的。

它属于交响乐的一种。

3.结合课件,了解无伴奏合唱——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也包括为此写作的声乐曲。

无伴奏合唱源于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唱诗班(圣乐团)。

自文艺复兴后期起,才渐渐成为世俗音乐演唱形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在长期的发展中,无伴奏合唱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它至今仍在欧美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五.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课后记录:

第三单元弦之歌

教学内容:

1.听:

《谐谑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2.唱:

《我和小提琴》《土拨鼠》。

3.动:

律动《谐谑曲》

4.拓展:

西洋乐与木管乐器家族,西洋铜管与打击乐器家族。

5.奏:

竖笛练习(三)《G大调弦乐小夜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我和小提琴》、《土拨鼠》,唱准弱起拍,掌握八三拍、八六拍的韵律感,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2.欣赏《戏谑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感受西洋乐与木管乐器,西洋铜管与打击乐器家族中主要乐器的音色及表现特点,并能听辩主要乐器的音色,大致了解作曲家巴赫、亨德尔、贝多芬、门德尔松生平及代表作。

教材分析:

1.《戏谑曲》——选自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二首第七曲。

在巴赫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让自己比较喜欢这首《戏谑曲》。

从18世纪起,戏谑曲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体裁,而且经常作为古典组曲的一个乐章。

这首曲子长笛明快、轻巧的演奏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情绪,滞缓的弦乐在低音区与之呼应,十月取向的诙谐而轻快。

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与1844年,这是被后人誉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最短小然而也是最抒情的一首。

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奏鸣曲式。

小提琴独奏时仿佛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甘美清纯的主题如涓涓细流。

在他与乐队形成的快速音流中,第一乐章的末尾音乐通过大官吹出一个悠长音符将我们带入到宁静和谐的第二乐章。

很快迎来乐章的第二主题,与前一主题相比,他乡的更为沉稳、恬静,充满着对生活的眷念,对人类的慈爱。

这两个主题在情绪色彩上对比,共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第一乐章。

3.《我和小提琴》——是一首挪威民歌。

D大调,八三拍,弱起。

歌曲结构为四个乐句的主题加一个乐句的副歌。

第一、二乐句中大跳显得有生气而有活力,三、四乐句中的附点为歌曲增加了活跃、俏皮的情绪。

4.《土拨鼠》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家乡波恩创作的,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诗而作。

这首歌表现了流浪者带着他的宠物土拨鼠四处流浪、相依为命的情景。

歌曲深情而略带忧伤,感情真挚淳朴,犹如歌中的主人公在平静地述说一般。

5.交响乐队乐器编组——在这个大家族中分为五个器乐组:

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组、色彩乐器组

弦乐组: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组:

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

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器组:

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

色彩乐器组:

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

教学课时:

4课时

课时

动、奏

拓展

第一课时

《戏谑曲》

第二课时

《我和小提琴》

采集与分享

第三课时

《土拨鼠》

西洋乐与木管乐器家族

第四课时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为图片配音乐

西洋铜管与打击乐器家族

第五、六课时

竖笛《G大调弦乐小夜曲》

了解莫扎特

第一课时《谐谑曲》

教学内容

1.听:

《谐谑曲》

教学的重点、难点

了解乐曲风格,认识巴赫,知道管弦乐的组成。

教学准备

钢琴、书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谐谑曲》

(1)选自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二首第七曲。

巴赫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