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364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

《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三级技能篇所有知识点_精品文档.doc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1.工作岗位分析

2.工作岗位设计

第二节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1.企业定员人数的核算方法

2.定员标准编写格式和要求

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第四节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

1.费用预算的审核

2.支出的控制。

第一节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第一单元工作岗位分析

一、工作岗位分析概述

(一)概念

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二)内容

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其时间、空间范围作科学界定,然后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

2.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

3.将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三)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因此,可以说,工作岗位分析为企业单位建立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已考)

准备阶段的具体任务是:

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据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

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已考)

①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

②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

③确定调查项目

④确定调查表格(问卷)和填写说明

⑤确定调查的时间(期限、日期、时点)、地点和方法

3.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

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

必要时可先对若干个重点岗位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以便取得岗位调查的经验。

(二)调查阶段

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

应灵活的运用访谈、问卷、观察、小组集体讨论等方法,广泛细致的搜集有关岗位的各种数据资料。

(三)总结分析阶段

本阶段是岗位分析的最后环节,首先要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再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工作岗位分析并不是简单的收集和积累某些信息,而是要对岗位的特征和要求作出全面深入的考察,充分揭示岗位的主要任务结构和关键影响因素,并在系统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撰写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工作说明书(2010年11月已考)

(一)概念

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岗位规范:

亦称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

它是对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二)内容*

1.基本资料:

①岗位名称②岗位等级③岗位编码④定员标准⑤直接上下级⑥分析日期

2.岗位职责:

①职责概述②职责范围

3.监督与岗位关系:

说明本岗位与其他岗位之间在横向与纵向上的联系。

4.工作内容和要求:

是岗位职责的具体化,即对本岗位所要从事的主要工作事项作出的说明。

5.工作权限:

为了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赋予每个岗位不同的权限,但权限必须与工作责任相协调、相一致。

6劳动环境和条件:

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工作所涉及的各种物质条件。

7.工作时间:

①工作时间长度的规定②工作轮班制的设计

8资历:

①工作经验②学历条件

9.身体条件:

①体格②体力

10.心理品质要求:

岗位心理品质及能力等方面要求,应紧密结合本岗位的性质和

特点深入进行分析,并作出具体的规定.

11.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12.绩效考评(品质、行为、绩效……)

四、起草和修改工作说明书的具体步骤*

(一)需要在企业单位内进行系统全面的岗位调查,并起草出工作说明书的初稿。

(二)企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组织岗位分析专家,(包括各部门经理、主管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分别召开有关工作说明书的专题研讨会,对工作说明书的订正、修改提出具体意见。

(三)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工作说明书的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工作说明书需由初稿、第一稿、第二稿到送审稿增删多次,才能形成工作说明书的“审批稿”最终交由企业单位的总经理或负责人审查批准,并颁布执行。

第二单元工作岗位设计

一、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

1.方法研究技术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现行岗位活动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其中不必要不合理的部分,寻求构建更为安全经济、简便有效作业程序的一种专门技术。

2.五个阶段

①选择研究对象

②用直接观察方法记录全部事实

③分析观察记录的事实,找出改善的方案

④通过分析,研究出一套实用、经济、有效的新方法(改进)

⑤贯彻执行新方法(实施)

3.包括

①程序分析(以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运输及检验等环节为对象)

⑴作业程序图

⑵流程图

⑶线图

⑷人——机程序图

⑸多作业程序图

⑹操作人程序图

②动作研究

动作经济原理是指实现动作经济原则,用以改善工作方法。

分为:

⑴人体的利用

⑵工作地布置,工作条件改善

⑶有关工具和设备的设计

(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

工效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规律、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细微动作、作业环境、疲劳规律、人机匹配,以及在工程技术总体设计中人机关系的一门科学。

(三)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

工业工程就是通过研究、分析和评估,对人机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进行设计,乃至再设计、再改善,将各个组成部分恰当的综合起来构造成一个整体系统,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化运行,保证以低成本、低消耗、安全、优质、准时、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最终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

第二节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第一单元企业定员人数的核算方法

一、劳动定员标准的分类

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

1.单项定员

详细定员标准(以某类岗位、设备、产品为对象)

2.综合定员

概略定员标准(以某类人员为对象)

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

1.效率定员

根据生产任务量、工作效率、出勤率

2.设备定员

根据设备性能、技术要求、工作范围、劳动者负荷量

3.岗位定员

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工作流程和任务总量

4.比例定员

按与员工总数或某类人员总数的比例,确定另一类人员人数

5.职责分工

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确定

二、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

(一)按劳动效率定员

1.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劳动效率×出勤率)

例:

计划期内某车间每轮班生产某产品的产量任务为1000件,每个工人的班产量定额为5件,定额完成率预计平均为125%,出勤率为90%,计算出该工种每班的定员人数.

①按产量定额计算:

定员人数=1000/(5*1.25*0.9)=178(人)

②按工时定额计算:

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的关系:

班产量定额=工作时间/工时定额

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8/5=1.6

定员人数=(生产任务量*工时定额)/(工作班时间*定额完成率*出勤率)

定员人数=(1000*1.6)/(8*1.25*0.9)=178(人)

2.定员人数=∑(每种产品年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年制度工日*8*定额完成率*出勤率)

定员人数=∑(每种产品年总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年制度工日*8*定额完成率*出勤率)÷(1-计划期废品率)

例:

某车间某工种计划在2007年生产甲产品100台,乙产品500台,丙产品250台,其单台工时定额分别为20,30,40小时,计划期内定额完成率为120%,出勤率为90%,废品率为8%,则该车间工种的定员人数为:

定员人数=【(100*20)+(500*30)+(250*40)】/251*8*1.2*0.9*(1-0.08)=14人

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率*作业率

(二)按设备定员

1.定员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出勤率)

例:

某车间为完成生产任务需开动自动车床40台,每台开动班次为两班,看管定额为每人看管2台,出勤率为96%,则该工种定员人数为;

定员人数=(40*2)/(2*0.96)=42人

(三)按岗位定员

1.设备岗位定员:

班定员人数=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休息宽放时间)

例:

某车间有一套制氧量50㎡/h的空气分离设备,现有3个岗位共同操作,通过工作日写实,甲岗位生产工作时间为260工分,乙岗位为300工分,丙岗位为240工分,根据工种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等因素,规定个人需要一休息宽放时间为60工分,计算岗位定员人数为:

班定员人数=(260+300+240)/(60*8-60)

2.工作岗位定员:

主要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并考虑实行兼职作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人数。

(四)按比例定员

1.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定员标准(百分比)

(五)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三、企业定员的新方法

(一)用数学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

(二)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

(三)用排队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人数

(四)零基定员法

第二单元定员标准编写格式和要求

一、定员标准的编写依据

(一)定员标准是由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一定范围内对劳动定员所作的

统一规定。

(二)定员标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其便携格式是否完全符合《标准化工作细则》提出的各种要求。

二、定员标准的总体编排三大要素

(一)概述:

包括①封面

②目次

③前言

④首页

(二)标准正文:

包括①标准名称

②范围

③引用标准.

(三)补充:

包括①提示的附录

②脚注

③条文注

④表注

⑤图注

三、定员标准的层次划分

(一)企业管理体制以及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按照不同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提出年

实物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要求,规定出编制总额以及各类人员员额控制

幅度

(二)根据不同生产类型和生产环境、条件,提出不同规模企业各类人员比例控制幅度

(三)根规定各类人员划分的方法和标准

(四)对本标准涉及的新术语给出确切定义

(五)企业各工种、岗位的划分,其名称、代号、工作程序、范围、职责和要求

(六)各工种、工序的工艺流程及作业要求

(七)采用的典型设备与技术条件

(八)用人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九)人员任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四、劳动定员标准表的格式设计*

(一)表的编号

(二)表的接排

(三)表格的画法

(四)表头的项目设计

1.序号

2.编码

3.工种或岗位名称

4.主要设备名称、型号、规格、车速、日(年)生产能力、有效作业(台时)率等指标

5.岗位主要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