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271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

M2,即广义货币,也就是全国个人和单位拥有的现金与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的总和,也就是全体国民拥有的购买力(现实的和潜在的)的总和,同时M2余额对经济的平稳运行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了解并分析中国M2余额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

分析表明,中国的M2余额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储蓄率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最后,本文提出了调控货币供应量(M2)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

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外汇储备;储蓄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M2,即广义货币,根据中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M2=M1(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性质存款+信托存款+其他存款,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居世界第一,相较1978年M2余额859.49亿,增长了1134倍。

尤其是近十年,M2的增速出现加速上行趋势,年均增速高达18%。

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

这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货币超发的担忧。

因而,分析中国广义货币(M2)的影响因素对于调控M2余额,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M2余额与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

一般来说,从广义货币(M2)的定义及构成来说,广义货币(M2)余额应当由狭义货币(M1)余额,以及社会储蓄决定。

同时,广义货币(M2)余额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部分,因而广义货币(M2)余额可能也受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特别地,由于外币在中国的不可流通性规定,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也将对广义货币(M2)的供给量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经济运行处于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之下,政府政策也将会影响广义货币(M2)。

下面本文将从以上这些经济项目2000至2011年的数据分析,找出并验证其关联性。

1.M2余额与M1余额

根据中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M2=M1(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性质存款+信托存款+其他存款。

一般而言,M1反映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M2与M1同步增长,表明经济实现稳步均衡增长;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2000至2011年中国的M1、M2余额以及增幅情况。

2000至2011年,中国M1、M2余额稳步增长,基本同步,基础货币的发行推高M2余额增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实现了增长。

但是自2007年至2011年,M1增幅波动明显。

结合当时的实际,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过热势头,具体表现为M1增幅下降,年底则爆发了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9年,为了刺激经济,中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同时“四万亿计划”开始落实实施,扩大投资,刺激消费,M1余额增幅高达32.36%,相对的,M2余额也有一定增长。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有关各期数据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有关各期数据

:

2.M2余额与社会储蓄

社会储蓄,指个人与单位等持有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总和,是M2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社会储蓄增加,M2增加,否则,表明社会经济运行出现不稳定因素。

社会储蓄余额主要是由社会储蓄意愿即社会平均储蓄率与国民收入决定的。

其中社会储蓄意愿主要受到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从支出的角度,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图3和图4分别显示了2000至2011年中国的M2余额和社会储蓄余额及其增幅情况。

2000年至2011年,中国M2余额与社会存款余额基本同步增长,增幅有波动,大波动也较为一致。

特别地,2007年中国存款增幅降至6.34%,同比下降了50%,表明当年经济发展及投资过热。

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较为悲观,投资萎缩,因而存款增幅首次高于M2余额增幅。

之后,随着经济复苏,预期乐观,存款余额增幅相对下降。

另外,数据显示,2000至2011年间,中国存款余额平均约占M2余额的46%。

近十年来,一方面,得益于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勤劳节俭的品质,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社会储蓄意愿一直为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综合起来带来了数额巨大的存款余额,巨大的社会存款余额又极大地推高了M2余额。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有关各期数据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有关各期数据

3.M2余额与GDP

M2/GDP,即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

通常认为,比值越高,说明该国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市场越活跃。

但是,由于M2/GDP本身的局限性、实用性和中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居高不下的M2/GDP比值并无法正确显示并证明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

M2/GDP也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货币超发会带来通货膨胀,并且M2/GDP比值升高,相反,货币发行量不足则通常会伴随着通货紧缩。

一般而言,M2/GDP比值在1.5左右为正常状态,经济运行正常;过低则可能伴随通货紧缩;过高则可能伴随通货膨胀。

如下图所示,2000年至2011年,中国M1、M2余额和GDP总量均成上升趋势,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实现了增长。

其中M1/GDP比值基本稳定在50%—66%之间,M2/GDP比值大体呈上升趋势。

但是,如图6所示,2000—2001年中国M2/GDP明显低于1.5,即货币发行量不足,具体表现为通货紧缩;2002、2004、2007、2008年则大体稳定在1.5左右,国家经济运行相对平稳;而2003、2005则偏高,尤其2009—2012年M2/GDP一路走高至1.87,通货膨胀率不断升高,显示货币超发。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有关各期数据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有关各期数据

4.M2余额与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大影响。

外汇储备增加会通过增加外汇占款而相应的扩大货币供应量。

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外汇储备以GDP的10%左右为好,很明显中国外汇储备远远高于10%。

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即是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投放的相应的基础货币。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额、贸易量,以及吸收直接投资等均实现跨越式增长,如表所示,200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幅仅为7.05%,2001年就暴涨到28.12%。

之后10年内,中国继续保持强劲的出口,引进外资,抑制进口,出现巨大的贸易顺差。

其中2000至2011年十年间,中国的外汇储备由1655.74亿美元增加到31811.48亿美元,增长了近19倍。

其中2001至2010年,外汇储备增幅平均高达35%,远远高于同期的GDP增长水平。

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巨大影响,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减缓;危机后,中国主要出口国家如欧盟,经济复苏效果不明显,同时中国趁势提出产业改革,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更多的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出口没有再延续以往的井喷式增长,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幅仅为6.6%。

但即使如此,截止到2013年3月,中国的外汇占款仍然高达100亿美元。

巨额外汇储备极大地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了广义货币M2。

这样一方面,中国为美国消化了部分发行的货币,缓解了美国通货膨胀压力,并有利于美元贬值和美国商品及服务出口;另一方面,中国自身为此增加了基础货币的发行,加重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人民币购买力面临外升内贬的压力,使中国经济改革的环境更加不明朗。

表12000—2011年中国M2余额及其增幅等一览表

年份

M2余额(亿元)

M2增幅(%)

外汇储备(亿美元)

外汇储备(亿元)

外汇储备增幅(%)

中国外汇汇率(100美元)

2000

134610.3

12.29

1655.74

1370687.80

7.05

827.84

2001

158301.9

17.60

2121.65

1756089.71

28.12

827.70

2002

185007.0

16.87

2864.07

2370590.74

34.99

827.70

2003

221222.8

19.58

4032.51

3337708.53

40.80

827.70

2004

254107.0

14.86

6099.32

5048285.18

51.25

827.68

2005

298755.7

17.57

8288.72

6789870.76

34.50

819.17

2006

345603.6

15.68

10663.40

8500649.21

25.20

797.18

2007

403442.2

16.74

15282.49

11620805.40

36.70

760.40

2008

475166.6

17.78

19460.30

13515372.95

16.30

694.51

2009

606225.0

27.58

23991.52

16388607.31

21.26

683.10

2010

725851.8

19.73

28473.38

19275054.59

17.61

676.95

2011

851590.9

17.32

31811.48

20546398.70

6.60

645.88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1年,有关各期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各期数据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有关各期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各期数据

5.M2余额与宏观经济政策

从根本上而言,根据货币供给理论,广义货币量(M2余额)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一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投放基础货币,二是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通过存贷款等业务创造派生款,使基础货币成倍扩张,形成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供给量。

因此,广义货币量主要受基础货币量与货币乘数的影响。

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政府能够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008年底,国务院发改委推出了刺激经济复苏的“四万亿”计划,如表2所示,大型工程纷纷上马。

如图8所示,地方政府需要承担“四万亿计划”中的大部分资金。

此外,为了与此计划相适应,各地地方政府各尽所能执行计划,并出台配套措施。

初步估计,地方财政支出约为10万亿,这极大的加重了地方政府负债。

如此,中央和地方财政为刺激经济的总支出约为14万亿,约占2009年GDP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项计划极大地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打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缩短了经济发展周期,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限,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存贷款利率,影响基础货币的货币乘数,进而影响M2余额。

央行数据显示,2001—2006年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干预较少,结合当期M2数据及经济运行状况,当期经济运行状态良好稳定,M2/GDP的比值也处于正常范围。

如图9所示,2007年,经济发展过热,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抑制经济的过快过热发展,同时抑制了M2余额的增长,使其增长速度低于M1余额。

2008—2010年,受国内地震影响及全球经济危机波及,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推高了M2余额。

表24万亿元投资投向一览表单位:

亿元

重点投向

资金测算

总计

40000

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

4000

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

3700

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

15000

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1500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

2100

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3700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10000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公告,2013年5月阅读

图8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资金来源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公告,2013年5月阅读

图92007—2010年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变动

数据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各期数据

二、政策建议

综上可知,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与一系列重要经济变量相互作用,对实现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对M2的有效合理调节。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中国应该抓住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机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地位,尤其是要坚持自主创新,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调整和改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减少贸易顺差,改善“双顺差”情况,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同时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有效增长,提高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以经济的增长保障M2余额的合理正常增长。

2加速金融市场改革,为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提供良好条件

中国要分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统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逐步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优化利率结构体系,完善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以减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时滞效应,迅速地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使其能够达到调控货币供给,尤其是调控M2余额,以及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

同时要加快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加紧改革规范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的交易,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有效规范和监控M2余额。

3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逐步形成市场化的外汇机制,由强制结汇向自愿结汇转变,进一步放宽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合法外汇账户的限制。

鼓励“走出去”战略,将外汇储备转化为战略物资和技术储备,使中央银行不再被动储备外汇,以减少外汇占款,从而稳定M2余额。

同时,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扩大规模,扩充票据种类,强化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从而有效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调节货币乘数,使广义货币供给量M2达到合理水平。

4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目前我国进行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仍是以美元。

欧元为主,因此,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国际贸易中鼓励使用人民币结算,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流通范围,增加流通数量,增加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轻巨大的外汇储备带来的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压力,减少外汇占款,有利于合理调控M2余额。

人民币的国际化应该同利率市场化和现行外汇汇率制度改革向适应,更加有效的一道国际资金流动,改善“双顺差”。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继续推进新型社会主义医疗改革,加大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再分配,使社会保障体系公平地惠及全体国民,增强民众对未来的信心,以调节社会平均储蓄意愿,实现社会闲散资金的最优化利用,也可以降低社会储蓄存款,转移到投资领域,或者退出流通领域,有效降低M2余额。

同时增加社会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全体国民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福利。

6要继续改革,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针对我国现在存在的各种制度及操作问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力,改革上层建筑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之更加开放民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尤其要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减少政府对中央银行决策和操作的行政干扰,强调市场的作用,更大的发挥金融市场的灵活性与自发性。

综上所述,中国持续十数年的稳定的经济高速增长、高储蓄率、巨大外汇储备、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高了我国的M2余额。

观察和分析广义货币量M2余额,同时分析中国的GDP增长,社会储蓄增加,外汇储备现状,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上述因素的关联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目前经济运行状况。

同时,努力推进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并调控上述经济变量,对稳定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