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265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docx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模板

(一)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的命题

1.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人们做某件事情的依据

设问模式: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侧重世界观)。

答题模板:

世界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材料

答题要素: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

设问模式:

材料中的XXX是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的?

答题模板:

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

答题要素: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作指导;③规律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反对唯意志主义与消极无为的做法;⑤贯彻唯物辩证法,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做事情。

3•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必会)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原理: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方法论: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1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2方法论: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有关“认识论的知识”的命题

认识论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1)实践决定认识

1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

要立足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原理: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和具体的。

2方法论: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和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⑶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1原理:

认识的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3)有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命题

1•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必会)设问模式:

上述材料体现了联系观的哪些知识?

答题模板: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方法论+材料

答题要素: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2)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

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

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

动整体的发展。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

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特

征、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

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生活启示(必会)

设问模式:

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说明为什么XXX。

答题模板:

总的关系+具体关系+方法论+结合材料

答题要素:

①总的关系(辩证统一)。

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②具体关系(区别:

含义不同,地位不同;联系)。

原理内容: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

物中,整体和部分不能混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

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

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

(1)(因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MUWWWWWW!

-^>UVVWMWWhAtWW!

_、/、,,

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

WIMilWir"BWifflirVW1WWWH"WMV^rfWWMWWWWWWWM"WWWirWWWWWVM"VIW^WM"WWWWWWMWWM"VWW^WM_WMWW^WWM^WM"VWWWWWW»r«rW^JW^rWWVWWWW«rPWMWWnirWWVW^WVW^WWM_WWWM_WWWWM"VW^WMWWVB_WM"WW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因为部分的功能及其

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

'WLJ1-L—LF-—■■■•

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结合材料,指明材

料中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4)有关“发展的观点”的命题

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必会)

(1)发展的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3)事物发展的途径一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4)(4)事物发展的状态一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I•原理: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

U•方法论:

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还要坚持适度原则。

(5)事物发展的原因一一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6)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7)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

(5)有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即矛盾观点的命题

1.矛盾的观点常用答题术语(必会)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既要善于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2.矛盾分析法答题术语:

(必会)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主要包括:

(1)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3)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

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本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

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方面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有关“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命题

1•辩证否定观(必会)

(1)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辿: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实质: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依据:

世界是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的即发展的普遍性。

(2)内容:

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肯定的是必然性、合理性)中同时包含着

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否定的是过时、不合理的),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即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

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如小树是暂时的,会长成大树)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必会)

3.创新的社会作用(划线必会)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

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是

创新)

(2)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

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

新实现的。

(七)有关“唯物辩证法”的命题

1.用生活素材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必会)

设问模式:

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相关道理?

答题模板:

联系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发展观点(实质、途径、状态、原因)+矛盾观点(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创新观点(辩证否定观、革命批判精神)答题要素:

①联系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

2发展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

3矛盾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

4创新意识(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

2.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如何解决某问题(必会)

设问模式:

上面做法给我们的唯物辩证法启示有哪些?

答题模板: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办事情要抓住重点和中心,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答题要素:

①联系观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②发展观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③矛盾观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

何做)。

4创新意识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八)有关“社会历史观”的命题

1.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范围(必会)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方法论:

一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根据材料领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会)

设问模式:

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材料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辩证关系(从一般到个别:

决定作用+相对独立性)+分析材料答题要素:

①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分析材料。

②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分析材料。

③相对独立性(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3.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的(必会)

设问模式:

结合材料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题模板:

具体原理+关键词句+二者结合

答题要素:

①物质财富方面(创造者、结合材料)。

②精神财富方面(创造者、结合材料)。

③社会变革方面(决定力量、结合材料)。

4.“关注民生”的哲理依据(必会)

设问模式:

结合材料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题模板: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答题要素:

①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结合材料)。

②导向作用(先进的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结合材料)。

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材料)。

(九)有关“人生价值观”的命题

1.价值观知识包括(必会)

(1)是什么: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2)为什么:

人生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怎么做: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

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人生价值观的材料分析题

设问模式:

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人的价值的内容+人的真正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3.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必会)

设问模式:

青少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答题模板: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答题要素:

①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作出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十)有关“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命题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来源和形成

(1)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属于社会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头脑中反映,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源于社会存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性差异,在阶级社会从具有阶级性

3.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观因素(必会)

⑴冲突表现(即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观因素):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

值评价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⑵处理: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4•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因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

3.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国家根据形势作出某项决策的原因(必会)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所以要根据社会形势作出新的决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所以要通过制定正确的决策来推动社会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

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所以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革

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4)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

决定了其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其他角度:

主要是结合决策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如涉及民生问题的,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等知识;涉及价值观问题的,要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