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2000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docx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度规划

 

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

 

济南市建设委员会

二OO六年三月

 

“十一五”时期,是济南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我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紧紧抓住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建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紧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发展目标,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坚持“四高”方针,解放思想、干事创业,高标准实施城市建设“十大工程”,累计完成城建投资850亿元,是“九五”的2.2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高

城市道路建设成效显著。

新增道路面积186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主次干道60多条,总长度350公里,建设桥涵44座,其中大型立交6座,经十路、顺河高架路北延、经一路、济泺路等主干道和三十多项重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其中经十路道路与环境建设工程获“鲁班奖”,是我市市政工程首次获此殊荣。

开展了快速公交网络规划研究,制定了北园大街等快速路及快速公交建设规划,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15.8平方米,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道路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

园林事业实现新突破。

高标准完成经十路、经一路等道路绿化工程,建成燕山健身广场,加快风景园林建设,实施了英雄山风景名胜区二期、三期工程和趵突泉公园、环城公园扩建等工程,进行了小清河、黄河防护林带建设,加强单位庭院、小区和近郊荒山绿化。

新增绿地面积147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9.6%、33.8%和9平方米。

加强名泉保护,实现泉水正常降水条件下全年喷涌。

逐步形成了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的园林绿化体系,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公用事业健康发展。

加快城市燃气工程建设,引进中原油田天然气,与西部地区液化石油气联网,全市燃气气化率达97.5%,管道气化率达41%。

大力发展集中和联片供热,完善与热源厂配套的换热站及管网,实现分区联网供热,集中供热率达46%。

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合理开发和建设水源,黄河、玉清地表水厂建成投产,形成了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体系。

公交运力不断提高,坚持公交优先战略,积极推进公交专用道和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加大公交车辆投资力度,公交车保有量达3153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达12.9标台。

水质净化二厂竣工投入使用,水质净化一厂和二厂的配套污水管网系统基本形成,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4.5%。

完成市区11座立交雨水泵站全面改造以及广场东沟等70公里河道综合整治,污水处理和防洪、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市容环卫工作再上新台阶。

城市道路保洁机扫率达50%,清洗洒水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全力清除生活垃圾,垃圾处理规模达2000吨/日,其中卫生填埋1400吨/日,堆肥300吨/日,焚烧300吨/日。

全市建成公厕412座,环卫专用车辆238辆。

继续推行垃圾袋装收集,密闭转运,杜绝二次污染现象,垃圾密闭化运输率达7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6%。

逐步形成开放式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初步实现道路保洁由行业管理到契约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二)推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结合城区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旧城提升。

认真组织完成泉城路商业街及周边地区改造,高标准进行了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街区规划研究,实施大明湖及周边综合改造工程的拆迁、建设、片区改造规划策划。

对经十路及两侧环境进行改造,一条贯穿城市东西的示范性交通动脉基本形成。

植物园和体育中心改造成效显著,保障了亚洲杯足球赛的成功举行。

实施玉绣河综合改造工程,使其成为一条优美的景观带。

完成空港二期建设,8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投入使用。

完成了张庄机场搬迁立项批复等前期准备工作,为腊山新区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以东西区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区开发。

东区建设卓有成效,建设主次干道15条,总长65公里,面积174万平方米,大中小桥涵31座,积极开展奥体政务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及前期准备工作。

西部大学科技园框架基本形成,12条、长56公里高标准道路建成通车,水、电、气、公交等开通运营,300万平方米风格迥异的建筑拔地而起,9所高校入驻师生5万人,商业、商务公园、教职工住宅等30万平方米的配套工程开工建设。

(三)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初步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城市管理效能显著提高。

开展了“双清”、道路整治等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累计清除卫生死角2.4万处,整治广告牌匾10.3万块,清理占道经营27.1万处,拆除违章建筑120万平方米,清理乱贴乱画132万处,铺装人行道486.5万平方米,粉刷沿街建筑立面468.6万平方米,新增路灯1.7万盏、实施588栋建筑灯亮工程,整治背街小巷2300多条、270多万平方米,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亮点明显增多,城市面貌显著变化,荣获“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称号。

(四)规范房地产业发展,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房地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60亿元,其中住宅370亿元,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商品房竣工面积131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37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9.8平方米。

加大了中低价位商品房建设力度,实施了重点工程拆迁安置用房建设。

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住房价格上涨势头趋缓。

房产管理有了新发展,物业管理规模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物业管理面积达3790万平方米,有22个项目获国家物业管理示范项目称号。

建立了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制度,大修、翻建危旧住房2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000万元。

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组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424万平方米,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五)确立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勘察设计业快速发展

建筑业完成建安产值1100亿元,增加值300亿元,竣工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实现利税60多亿元。

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40%,创全国“鲁班奖”工程11个,国家优质奖工程3个。

有形市场健康发展,工程招标率和质监率均达95%以上,建筑队伍基本上实现有序流动,开展了质量、安全监督、劳保统筹执法监察工作,加大清欠力度,基本实现国务院提出的阶段性清欠目标。

勘察设计业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进一步开放,市场行为得到有效规范,获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31项。

(六)逐步完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化水平达56.0%,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形成,县城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80%,中心镇镇域总体规划和镇驻地总体规划修编率达100%,一般建制镇镇域总体规划和镇驻地总规修编率达70%。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33.8平方米,比“九五”增加5.2平方米。

村村通油路(水泥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广播电视率分别达95.8%、62.6%、99.3%和100%。

推进迁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民居住社区成为村镇建设的新亮点。

打造“特色乡镇”,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出台了加强和规范城区旧村(居)改造的相关政策,为引导城区旧村(居)改造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突破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创新作用,认真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初步形成了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中心的建设领域资源节约新模式。

建设系统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03项,成果转化应用93项,转化应用比例90%,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6项,获省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示范工程45项,比“九五”增长50%,居全省第一位。

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和墙材革新,设计建成节能居住建筑823万平方米,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78.6%。

共建成中水工程58处,处理能力达7.8万立方米/日,节水器具普及率达80%,城市节水及供水保障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以塑料管道、塑料门窗为代表的化学建材取得了长足进步,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水平迅速发展,产业初具规模。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

(八)积极推进建设管理改革,创新完善各项机制

创新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为了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成立了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三个大区指挥部以及城区指挥部协调管理四个区指挥部的指挥体系,围绕打造精品、效益、廉政、民心工程目标,按照大规划、大整合、大投入、大发展的推进方式,严格控制工期、质量、造价、安全,完善项目法人制、项目策划制、专家评审制等八项制度,构架了统一指挥、权责明确、制度健全、组织严密、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指挥运行系统,加强了重点工程全过程管理,走出了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的新路子。

积极推进建设项目审批改革。

成立市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实现项目审批集中办公,整合审批环节,改革审批流程。

成立市城市建设项目审批小组,及时处理大量历史积压项目,规范审批程序,出台《济南市城市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进了项目审批规范化、科学化,审批效能大幅提高。

城建规费征收机制进一步完善,征收力度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综合配套费征收额逐年大幅增长,5年合计征收配套费14.8亿元,其中2005年征收额突破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市政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出台了《济南市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办法》,在实施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推行市政设施养护维修市场化等方面,实行公开竞争,进一步规范了市场行为,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探索新的经营城市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按照“自求平衡、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运行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土地出让、抵押贷款等形式进行融资,打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全依靠政府投资的格局,有效地缓解了城建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招商的新格局。

(九)建立完善建设法规体系,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

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依法行政意识普遍增强。

出台地方法规5件,政府规章12件,修改地方性法规、规章10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设法规体系,为全市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信访工作取得新进展。

依法管理、科学决策能力大大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和社会公信力显著提高。

拆迁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保障了城市建设顺利实施。

先后三次调整拆迁管理办法,实现以房屋安置补偿为主转向以货币补偿为主,补偿标准由政府定价转向房地产市场评估定价,拆迁实施由行政主导转向程序化、规范化运作,形成了一套公开透明的拆迁工作运行机制。

共实施拆迁项目141个,动迁44529户,拆除各类房屋建筑面积约446万平方米,保证了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十)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建设系统行业新风

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初步建立了以教育、制度、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惩防体系。

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和“廉洁奉公、执政为民”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加强了“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教育,认真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认真做好群众举报工作,积极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有效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进展。

围绕优化发展环境,以便民、为民、人民满意为目标,积极开展“优化发展环境监督检查年”活动,通过政务监督热线和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等渠道及时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建立12319便民热线,解决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

“十五”期间我市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承载能力相对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二是城乡建设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力度有待加强。

在城乡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建设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是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形势下,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够深透,城市特色不够突出,规划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五是建设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突出,在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是住宅供应结构不够合理,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不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事业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新时期,我市建设事业将面临“三大”机遇:

一是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将为建设事业加快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随着城市化和城乡统筹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产业和人口加速集聚,城市文明加速普及,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将为建设事业加快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承办全运会将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2009年在我市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建设事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将带动新区开发和老城提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塑造现代化省会城市新形象。

宏观环境的变化也给我市建设事业发展带来“三大压力”:

一是资源约束与生态建设压力。

建设用地偏紧及水资源短缺,治理污染,优化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老城提升压力。

保护泉城特色、疏解老城密度、提升老城形象、拆迁开发效益平衡运作难度大,整治改造老城区、铁路沿线、小清河沿岸、低洼危陋棚户区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是城乡协调发展压力。

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也是长期面临的重要任务。

回顾过去,经过“十五”期间的不懈努力,为“十一五”建设事业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更加有利的宏观环境,只要我们顺应趋势,抢抓机遇,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必能继续保持建设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步伐。

(二)指导思想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著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的要求,根据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十一五”建设事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城乡统筹发展为出发点,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本着“创新、服务、管理”的要求,坚持“四高”方针,推进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建设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景观和新世纪现代化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推进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贯穿始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条件,坚持合理有序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化道路。

正确把握建设事业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避免大起大落。

――坚持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事业发展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和谐村镇,促进城乡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衔接协调和良性互动,实现建设事业得民心、顺民意,在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谐。

――坚持城乡统筹,加强区域协调。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村庄整治,稳步推进城区旧村(居)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四高”方针,提高发展质量。

高起点规划,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和指导服务功能,引导城乡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高标准建设,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打造精品工程。

高效能管理,探索规划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和谐、效能优先、有序发展。

高水平经营,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坚持基础设施建设自求平衡,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

勇于突破旧体制,全面推进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健全和完善建设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和工作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四)发展目标

根据济南市总体规划,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城市发展战略,实施沿经十路、沿小清河、沿黄河、沿铁路线“四沿”带动战略,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人居环境奖”。

――城市交通设施。

路网使用效率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引导作用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城市道路及其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20亿元,新建和改建道路约170公里,初步形成100公里快速公交网络。

到2010年,人均道路面积达17平方米,主城区公交线网密度达3.5~4公里/平方公里。

――园林绿化及环境卫生设施。

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到2010年底,城市规划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力争达43%、38%和11平方米。

到2010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力争达30%,密闭运输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95%,城市主次道路机械化冲洗率、清扫率分别达60%,创建一流的环境卫生城市。

县城城区、郊区行政村、中心镇全部采用密封式垃圾转运站,县城驻地生活垃圾袋装化率达90%。

――供水及节水设施。

统筹配置地表水、地下水与客水资源,继续完善市区供水管网系统,提高联网供水可靠程度,实施分质供水,积极推进泉水先观后用工程建设,强化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城市。

到2010年,中心城区最高日供水量达150万立方米,单位生产总值水资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14.5%。

――排水及防洪设施。

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雨水排放更加通畅,基本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和防洪除涝体系。

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5%,污水处理能力达90万吨/日,污水回用率达30%。

制定相应法规,确保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率,减少洪水灾害。

――供热及燃气设施。

城市集中供热能力和供热效率明显提高,燃气设施更加完善。

对黄台电厂、章丘电厂进行热电改造,建设西部热电厂一期工程。

铺设干线管道500km,建设两座气源接收门站和两座高中压调压站。

到2010年,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达50%,天然气年用量达4亿立方米,燃气气化率达98%,管道气化率达60%。

——建筑业。

建安产值年均递增10%,到2010年,全市建筑业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建安产值达410亿元,增加值150亿元,竣工面积1400万平方米,实现利税达20亿元以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100亿元,建设各类房屋2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400万平方米,含经济适用住房350万平方米。

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提高到24平方米,年人均增长0.8平方米。

物业管理总面积达5500万平方米,物业管理的覆盖率达70%。

――村镇建设。

重点镇和中心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4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5%左右。

重点发展沿济王公路、济青公路、胶济铁路和220国道的城镇。

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政策,小城镇建设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科技节能。

到2010年,开发科技成果120项,建成省市级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示范工程(小区)50个、省市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40个、省部级数字社区示范工程2个。

所有新建居住建筑严格实施65%的节能标准,所有新建公共建筑严格实施50%的节能标准。

――勘察设计。

加快勘察设计行业改革步伐,完成改企建制90%以上,施工图设计审查覆盖率达100%,工程勘查设计招投标率达90%以上,勘察设计责任质量保险投保率力争达100%。

三、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全力打造特色泉城

突出济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建设主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以东建设东部新城区,依托长清城区发展西部新城区,初步形成“一城两区”东西两翼带状发展的中心城空间结构。

重点建设东西两翼新区,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同时提升老城,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向南部山区蔓延,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和发扬泉城特色,形成“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地方特色浓郁、时代特点鲜明的城市风貌。

(一)以“四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实施“四沿”带动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线带点加快推动重点片区建设,尽快形成连接东西、辐射南北、体现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都市景观特色的城市发展带、经济隆起带、社会发展带和生态景观带。

强化经十路发展主轴作用,按照整体布局、组团发展、生态隔离、东西串联的原则,在道路两侧及纵深范围内,调整优化现状布局,加快建设产业新区,形成融经济、社会、交通、景观、居住功能为一体的主体发展带。

结合综合整治,加快京沪、胶济铁路城区路段沿线开发,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带和产业发展聚集区。

结合“南水北调”济南段建设、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市区水系整理,形成集城市防洪、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绿色景观长廊和服务业发展带。

完善跨黄河交通设施,建设西二环跨河大桥,积极推进鹊山龙湖和黄河隧道规划建设,构筑城市北跨的桥头堡。

(二)加快新区开发和重点片区建设

坚持“大规划、大整合、大投入、大发展”的推进方式,加快新区开发步伐。

根据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明确职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整体推进东、西区开发和北跨发展。

在燕山新区,以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加快奥体政务中心建设,带动周边开发,配套完善服务设施,建成以行政办公、文化、体育为主导的城市功能区。

在腊山新区,完成张庄机场搬迁,以商务、住宅、休闲等综合功能为定位,加快该片区策划和规划工作,力争完成一期开发建设任务。

在东部城区,形成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

重点加快高新开发区孙村片区、出口加工区、力诺工业园建设,形成现代制造业聚集区。

开发唐冶片区,高标准建设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形成服务于东部城区的地区中心。

加快建设孙村、彩石居住区,完善生活居住功能。

在西部城区,形成以发展高等教育、机械制造和旅游休闲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

重点加快大学科技园新校区、居住区和商业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集聚吸引能力。

推动经济开发区建设,形成制造业集聚区。

加快长清老城改造提升,增强对西部城区的服务功能。

(三)突出泉城特色提升老城形象

老城区以调整优化为重点,搬迁污染工业,改造棚户区、危陋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疏解教育、办公等部分功能至外围新区,提升强化城市商业、文化、旅游等中心功能,保护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

加强城市公共中心区建设,改善和提升老城整体环境。

坚持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重点加强古城区、商埠区、历史性街区、优秀建筑和风景名胜区保护。

继承古城区传统风格,保护古城轴线、路网和水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