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991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x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下是为大家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

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比照挂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

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

这是什么图形?

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会用坐标表示点,能画出点的坐标位

  2、渗透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感.

  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入

  1.如图,怎样说明数轴上点A和点B的位置,

  2.根据以下图,你能正确说出各个象棋子的位置吗?

  二.明确概念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为y轴或纵轴,正方向;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点的坐标:

我们用一对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坐标。

表示方法为(a,b).a是点对应横轴上的数值,b是点在纵轴上对应的数值。

  例1写出图中A、B、C、D点的坐标。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局部,

  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你能说出例1中各点在第几象限吗?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以下各点。

  A(3,4);B(-1,2);C(-3,-2);D(2,-2)

  问题1:

各象限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练习:

教材43页:

练习1,2。

  三.深入探索

  识别坐标和点的位置关系,以及由坐标判断两点的关系以及两点所确定的直线的位置关系。

  四、稳固练习:

教材44页习题6.1——第1题;教材45页——第2,4,5,6。

  五、课堂小结

  1.平面直角坐标系;2.点的坐标及其表示;3.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4.坐标的简单应用

  六、作业布置:

课本P45第3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根底上,继续让学生自主探索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讨论和交流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地联系和区别。

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进一步开展统计观念。

  四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1-3年级)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表的过程。

再加上上节课刚学习了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知识储藏。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根底上,学习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能够发现信息,并能提出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

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是:

根据从统计图中发现的信息,说明自己的看法或想法。

  课标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达本钱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

  1、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

此方法贯穿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让学生自学可以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展示交流可以锻炼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点拨指导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2、合作交流互补法:

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

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

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

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停车场如何给各种车辆设计车位呢?

出示105页例2的复式统计表,这是甲乙两停车场的管理人员,对停车场的各种车辆进行统计,画出的统计表。

下面我们一起对他们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和分析,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甲乙两停车场都是轿车最多,面包车比轿车的少很多,大客车的数量排第三,货车最少)。

如何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更好的分析,让人一目了然呢?

制成统计图。

让学生回忆昨天学习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一边回忆,一边用课件演示纵向统计图的画法,最好能让学生产生并说出,数量太多,纵向条形统计图画得太高,能不能横着画呢?

这时引出新课。

(板书: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尝试

  问:

纵向统计图、横轴上表示的是什么?

纵轴上表示的是什么?

而横着画条形统计图,横轴上表示的是什么?

(数量)纵轴的上表示的是什么?

(车的种类)

  2、你能试着自己画出横向条形统计图吗?

试试看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

  三、展示交流。

  

(1)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学生绘制的横向复式条形统图。

小组内评选出优秀的作业参加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画复式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考前须知。

这时应组织大家互相提问,形成争问抢答的局面。

  1、根据学生的交流,组织学生说一说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对两种统计图的比照,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归纳总结: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其他地方是相同的。

当数据的种类不多但每类数据又比拟大时,用横向统计图比拟方便。

  三、稳固拓展

  1、完成第106页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体会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通过,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教材107页练习二十第3、4题。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

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①69600

  ②-5746

  (3)计算:

  ②

  ③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假设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应.理解新知

  例1计算:

(1)

(2)

  (3)

  (4)

  解:

(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用小数表示以下各数:

(1)

  

(2)

  解:

(1)

  

(2)

  练习:

P1411,2.

  例3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

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

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下各数:

  0.008、0.000016、0.0000000125

  解:

  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

(保存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

木星的质量约是吨.

  练习:

P1421,2.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局部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

  P143A组4,5,6;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投影幕

  引入:

  例2

  例4

  例3

  例5

  例1

  练习

  练习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松鼠们去采松果,你能帮他们数数有多少个松果吗?

  刚刚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把他们编成口诀并且熟练地背诵下来,以后就会很快了。

  1×5可以简单地说成一五,那么2×5……呢?

(学生完成板书)

  师:

一个五的结果是五,就说成一五得五

  二个五的结果是十,就说成二五一十三五呢?

  学生数松果

  1×5=52×5=103×5=154×5=20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5×5=255×6=305×7=355×8=405×9=45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

  学生互相交流提问教学活动21、根底训练:

主要是稳固根底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教案《教学设计方案》。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三五()五五()

  四五()二五()

  

(2)5×3=1×5=5×2=5×4=3×5=

  5×1=5×5=4×5=2×5=5×1=

  2、师:

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

那两只手呢?

  师: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保障,还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条件。

教学活动3稳固应用

  练习一:

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

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

那两只手呢?

  师: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教学活动4拓展练习

  师:

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

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比照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拟,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拟引入

  演示:

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学生答复。

(可能出现:

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

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

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例如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

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

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

像刚刚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

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答复,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

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000,也可以写成1/1000。

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

1:

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像1:

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

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

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稳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稳固比例尺计算的根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

1000

  0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根本性质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

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

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

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测、议论。

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

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比照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拟紧张,学生虽根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应,导致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1.能识别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识别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开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正确区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

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

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

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

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教学设计初稿及课件要求

  作业题目:

  您在“个人研修方案”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

  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

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表达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

(注:

  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

  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

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

此项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附件: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的第113页和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的相关练习第4~6题。

例2教学简单的排列,用3个数字卡片摆三位数,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三位数。

教学例2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

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2下面的"做一做"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练习二十五中的配套练习,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

  突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平时教师上课,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可是有些学生总是敷衍了事,起不了合作的作用,教师也说服不了他们。

在这堂课上,需要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既可选择独立思考,又可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汇报时通过比拟,结果就是很好的说服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其他的合作环节中合作得更好。

  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1)数学要解决的活动应由学生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表达在为学生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引导方向上;

  

(2)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表达在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

  (3)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醒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一方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另一方面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练习二十五中第4、5、6题与例2是一样的,属于排列。

其中4、5题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实践过程中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这局部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拟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能感受到与顺序无关,不要提高要求。

教师教学语言中尽量防止出现组合这个术语,也不要跟学生解释。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搭配问题是排列组合最根底的知识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学生在前面例题的学习中已经感知了"组合"这一类型的题目,如:

从3、7、9这三个数中选出两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已经知道了,做这个题目时应该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有序思考才能一个不漏。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能解决三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三位数的问题,而是将知识点扩大到知识面,更加系统,操作性更强,也更容易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之前,学生接触了生活中的排列问题,通过猜测、验证,已经能用有序思考罗列出所有可能。

但区别于排列问题的组合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学生具备的经验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