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990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docx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专题三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专题三

考点1:

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考点2:

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2)按劳分配的作用  

1、(对劳动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2、(对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4、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B.在公有制前提下,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  

C.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D.按劳分配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考点3:

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B.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劳动要素分配  

3.王某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某国有银行工作,月薪1500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王某辞职花钱购买了一辆出租车,从事旅客运输,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

后来,王某用手中积累的资金炒股,获得收入150万元。

王某的这些收入依次分别体现了下列哪些分配方式  

A.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4.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下面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①利息收入 ②股息收入 ③红利收入 ④工资收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电视剧《乡村爱情》一度火爆央视银屏,主人公王小蒙从一开始与父母经营豆腐坊,后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为人正直,经营有方,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王小蒙前后的收入包括①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③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④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4:

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1)效率的含义:

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经济领域主要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知识重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

怎么样?

  

(1)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2)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6.(2008.江苏)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

说明  

A: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

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保证  

D: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7.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

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

这说明  

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考点5:

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

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  

(2)二者又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8.十七大报告指出:

初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以下有利于再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有  

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④提高增值税率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②④考点  

9.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

》,描述所在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

  

      

注:

近几年来,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

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

  

(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你认为“他”敢剪吗?

  

   

(2)联系

(1)的结论,结合材料(注解),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企业的今后发展献计献策。

  

(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分)[替代:

相互依存或统一]  

②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但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因此,他不敢剪。

(4分)  

(2)①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企业发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

(2分)  

②要保证劳动报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理顺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3分)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分)  

   

6:

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根据筹集资金的渠道分):

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考点7:

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因素。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3)分配政策的影响:

  

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0.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国家最可能采取的货币政策有  

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②增发国债增加支出  

③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④放松银行信贷规模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背景材料:

1974年,美国联邦预算局的青年经济学家拉弗在一次午餐上向当时的一位白宫官员解释税率与生产和税收的关系时,在餐桌上画出了拉弗曲线,如下图:

  

        

财政收入  

    

    

  

   

   

   

  

有人认为: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

  

   

(1)该观点是片面的。

(1分)  

(2)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1分)  

(3)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2分)  

(4)但在社会财富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分)  

(5)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财政收入。

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1分)  

   

考点8:

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种类  

(1)含义: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财政支出的种类(按照具体的用途分)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

(特别要注意社会保障支出,包括:

A.社会保险:

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

B.社会救济:

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困难户救济等。

C.社会福利:

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

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

D.社会优抚:

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  

考点9:

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  

①财政收入和支出相等情况不存在;②财政收支平衡:

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度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

④财政盈余: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考点10:

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民生问题)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12.在居民供热费提高的同时,政府加大了财政补贴的力度,对低保户和患大病低保边缘家庭补助费提高了十余倍。

这反映出:

  

①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②财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③政府积极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④政府切实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考点11:

了解税收的含义:

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税收必然性:

有国必有税。

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⑵有税必有法。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考点12:

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⑵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13:

理解个人所得税  

1、含义:

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3、超额累进税率:

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4、纳税人:

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5、作用: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14:

了解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考点15:

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原因:

①我国税收的性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

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

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要求:

①个人:

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②国家:

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二.典型题例  

材料一:

十七大报告就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  

原提法  

新提法核心内涵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要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材料二:

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

但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仅为2%左右。

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材料三:

广东GDP与居民收入增长比较  

      

材料四:

广东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时间  

GDP总值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  

1978年  

185.85  

112.58  

60.6  

27.07  

14.6  

1980年代年均  

764.52  

439.75  

58.55  

135.84  

17.8  

1990年代年均  

6149.45  

3022.46  

50.16  

1257.50  

20.4  

近五年年均  

19356.54  

7812  

40.78  

5761.2  

29.26  

(1)关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新”在哪里?

有何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三、四谈谈如何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4)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参考答案】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①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实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以实现初次分配兼顾公平。

②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3)①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符合我国分配制度中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能够激励人们提高土地、资本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③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制,为人民群众实现财产保值和增值创造更多的平台。

④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对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资本市场的监管。

⑤建立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保护制度,保护居民利用财产增加财富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1.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和投资,我国自1999年开征税率为20%的储蓄存款利息税;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经国务院决定,利息税税率自 2007年8月15日 起调减为5%。

国务院决定 2008年10月9日 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1)用经济常识完成下列表格。

  

对国务院暂免征利息税的思考  

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  

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暂免征收利息税充分体现了政府让利于民,改变政府与居民之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努力  

对居民的生活影响是  

增加居民收入;对债卷、保险、股票等理财产品产生影响。

  

体现税收的作用是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2)利息税税率调整中蕴含了哪些唯物辨证法的道理?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这次暂免征利息税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的经济形势在变化,利息税也应随之调整;  

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调整利息税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做出的决策。

  

   

2.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0年来,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由于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的存在,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发展中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双方。

  

②追求经济发展效率,要求拉开收入差距,而公平则强调要缩小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对立属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统一。

  

③既要追求经济发展效率,同时又要注重分配公平,把二者结合起来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3分)  

③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