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165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

《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docx

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农业地域类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

农业地域类型

一、单选题

下图是①②③地区农业基本情况的比较图。

读图,完成1~2题。

1.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D.乳畜业

2.提高③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程度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坐标可以看出,①地区种植业比重很高、畜牧业比重低、商品率低,符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第2题,③地区畜牧业比重很高,种植业比重很低,且商品率很高,故应该为大牧场放牧业。

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提高③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

答案:

1.A 2.C

下图是综合世界部分国家农业经营特色划分而成的四种农业类型,包括亚洲型、欧洲型、非洲型、新大陆型(北美洲与大洋洲)。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表

示非洲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D.丁

4.丙类型某国平均每公顷土地作物产量较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劳动

力丰富,素质高

B.地形平坦,人均耕地面积广

C.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D.精耕细作,农作物可一年多熟

解析:

第3题,非洲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因此农业落后,产量低,人均生产量较少。

第4题,由材料可知,该类型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人均产量

较少,说明该地人口众多,因此该类型可能为亚洲型。

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作物可一年多熟,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

高。

答案:

3.D 4.D

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

回答5~6题。

农业区

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公斤)

108.8

53.7

250.8

191.9

每公顷收获量(公斤)

1956

977

2495

3150

平均每人收获量(吨)

121.7

140.6

6.1

79.2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公顷)

145.6

186.6

2.1

37.9

5.甲、乙两农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及其生产特征是

A.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B.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高

C.人少地多,产品商品率高D.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6.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别是

A.甲、丙B.乙、丁C.丙、甲D.丁、乙

答案:

5.C6.A第5题,从表格资料可知,甲乙两农业区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分别达到145.6公顷和186.6公顷,说明人少地多。

平均每人收获量分别达到121.7吨和140.6吨,粮食的总产量很大,远远超过个人消费需求,粮食商品率高。

第6题,美国中部平原属于商品谷物农业,地广人稀,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平均每人收获量均较大,最有可能是甲;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季风水田农业,粮食的单产很高,但人口稠密,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平均每人收获量均较小,最有可能是丙。

下图中甲、乙、丙三地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读图,回答7~8题。

7.与甲地相比,丙地(  )

A.劳动力充足,生产规模大

B.市场广阔,农产品商品率高

C.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D.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春旱严重,影响冬小麦返青

B.乙地交通的改善,削弱了产品对本地市场的依赖

C.丙地光照充足,农作物一年三熟

D.三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其农业地域类型不同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甲位于东北平原,丙位于长江沿岸。

甲地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丙地为季风水田农业,人口密集,小农经营,机械化水平低,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因此A、B、C项错误,D项正确。

第8题,甲位于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的积雪融化,因此春旱不严重,且该地区种植的是春小麦,A项错误;交通条件的改善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因此可以削弱产品对本地市场的依赖,B项正确;丙地位于长江沿岸,农作物一年两熟,C项错误;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有关系,D项错误。

答案:

7.D 8.B

中国是世界重要的苹果生产和浓缩果汁的出口国。

读图回答9~10题。

9.与渤海湾苹果带相比,黄土高原苹果带的优势条件是(   )

A.水源丰富B.降水充足C.昼夜温差大D.地势低平

10.鲁中低山丘陵区苹果树多规划种植在山腰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A.利于通风散热B.台风影响小C.低温、冻害影响小D.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答案:

9.C10.C第9题,与环渤海苹果带相比,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少,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

第10题,山东半岛适宜的气候特征,夏季温热湿润、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以及丘陵的地貌特别适合果树的生长。

此外,山东半岛的丘陵地形形成的逆温现象也是盛产水果的一个原因。

在冬季或者霜冻时期,冬天夜长,地面发出的热量辐射过多而冷却,大气中接近地面的空气因而变冷,上层的空气由于离冷却的地面距离远而温度高。

由于冷空气持续向低处下沉,山腰的温度会明显高于山麓地带,形成了“逆温”现象。

故选择山腰地带,防止冬季的低温、冻害。

荷兰牧场强调天然喂养,鼓励草场放牧,以家庭农场为主,集约化程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乳制品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

下图为荷兰某公司业务流程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1~13题。

11.与图中业务流程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甲—供应和服务B.乙—乳品加工

C.丙—乳品销售D.丁—牛奶生产

12.下列关于该地家庭农场牧业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品化程度高B.集约化程度高

C.生产规模大D.经济效益低

13.荷兰乳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有(  )

①建立互惠共赢的乳品产业链 ②全面提升牛奶的安全和品质 ③扩大天然草场的放牧规模 ④积极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第11题,甲环节是各类合作社组织提供的,应该是供应和服务。

第12题,结合材料可知,以家庭农场为主,规模小,集约化程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但商品率高。

第13题,我国牧区自然环境脆弱,扩大天然草场放牧规模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11.A 12.A 13.B

读中国糖料作物分布图,回答14~16题。

14.集中产区中,以甘蔗种植为主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5.甜菜制糖厂主要分布在

A.南部沿海B.长江中下游C.华北平原D.东北地区

16.丁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生态问题是

A.次生盐渍化B.水土流失C.滑坡和泥石流D.石漠化

答案:

14.C15.D16.A第14题,甘蔗属热带、亚热带作物,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区。

第15题,甜菜喜温凉、耐寒、耐旱、耐碱,主要分布在40°N以北,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以东北种植最多。

第16题,丁地位于新疆,气候较干旱,农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脉南部,当地著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

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

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稻米色泽暗红,富

含多种营养元素,品质优良。

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下图示意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据此完成17~19题。

17.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  )

A.技术要求高B.劳动力投入大

C.种子成本高D.单位面积产量低

18.乙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  )

A.提供粮食深加工原料

B.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C.建设特色商品基地

D.满足村民膳食需要

19.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  )

A.

甲类村位置较偏僻

B.乙类村坐落于山顶

C.丙类村地形较平坦

D.当地商品粮以旱地作物为主

解析:

第17题,注意关键信息“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可知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产量低。

第18题,乙村是观光农业类村落,该村落种植农作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第19题,与乙、丙两类村相比,甲类村属于自给自足类村落,可推断目前甲类村位置较偏僻而不利于发展观光农业和商品农业,故A正确。

乙类村发展观光农业,应

有便捷的交通条件,而山区公路一般沿河谷修建,故B错误;该地位于横断山脉南部,有梯田景观,说明该地坡度较陡、地势起伏大,故C错误;当地农作物总体上以水稻为主,则以水田作物为主,故D错误。

答案:

17.D 18.B 19.A

鄱阳湖平原是传统的稻米生产区,近年来兴起了稻鸭共作的耕作方式。

农民将雏鸭放入稻田,鸭子在水稻行间搅动泥水,为水稻除草、松土、增氧;同时鸭子长时间生活在稻田里,还能起到控虫、供肥的作用,到水稻收割前一个月左右再集中收回鸭子,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

读图,回答20~21题。

20.稻鸭共作模式无法降低(  )

A.农药成本B.肥料成本

C.种子成本D.饲料成本

21.与传统方式相比,稻鸭共作能减少行间杂草,其原因在于(  )

A.水稻生长,挤占了杂草生长空间

B.鸭子活动,抑制了杂草光合作用

C.水体养分缺乏,不利于杂草生长

D.水体中营养丰富,利于杂草生长

解析:

第20题,由材料可知,鸭子在水稻行间搅

动泥水,为水稻除草、松土和增氧,能够起到控虫、供肥作用,此生产模式可以降低农药成本和肥料成本,故A项和B项不符合题意。

鸭子生活在稻田里,到水稻收割前一个月左右再集中收回鸭子,在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故D项不符合题意;此生产方式对种子成本无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第21题,稻鸭共作模式与传统水稻种植业生产一样,杂草生长都会挤占水稻的生长空间,而不是水稻挤占杂草的生长空间,故A项错误;与传统方式相比,鸭子在水稻行间搅动泥水抑制了杂草光合作用,从而减少行间杂草,故B项正确;水体中鸭粪等养分丰富,有利于杂草的生长,故C项错误;水体营养丰富会促进杂草生长,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20.C 21.B

二、综合题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晋祠大米被誉为“皇家贡米”,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稻田灌溉用水是地下岩溶排泄出的含有明矾、钾等多种矿物质的晋

祠难老泉泉水。

晋祠镇周边地区的地表覆盖有深厚的黑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蓄水性强。

在煤炭经济的影响下,难老泉泉水逐年减少,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1994年难老泉泉水彻底断流。

难老泉断流后,稻农只能用地下井水和汾河中流来的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灌溉。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晋祠大米这千年“皇家贡米”基本绝迹。

近几年,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加强关井压采、加快造林绿化等多种手段修复水生态。

从2010年开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专项奖励补贴政策,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技术人员,培育“晋稻7号”“晋稻8号”“晋稻10号”三个优良新稻种,开始保护性复种晋祠大米,到2016年已经复种4000多亩,经农业部门检测,稻米品质已恢复至30年前的标准。

(1)简述难老泉断流前晋祠大米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析导致晋祠大米基本绝迹的主要原因。

(3)说出该地在晋祠大米复种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4)晋祠大米现在的销售模式主要走高端礼品路线,走商店、超市路线缺乏竞争力。

分析其原因。

解析:

(1)题,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角度分析。

(2)题,可从当地优势自然条件丧失,以及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冲击角度分析。

第(3)题,直接获取材料中相关信息即可回答。

第(4)题,审清问题,对比分析即可回答。

高端路线适宜量少、质优、价贵的产品,商品超市适宜大众化产品。

答案:

(1)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半年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地处汾河谷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利用难老泉泉水灌溉,灌溉水质好

(2)稻田灌溉用水的水质下降,稻米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降低;受外地大米的价格冲击,稻农经济收入减少,种粮积极性丧失。

(3)通过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控制煤炭开采量、植树造林等手段,提高地下水水位;政府出台种稻补贴政策,提高稻农种粮积极性;培育优良新稻种;防治水污染,严格管控稻田灌溉用水的水质等。

(4)晋祠大米的种植面积小,总产量少;晋祠大米的种植成本较高,销售价格高于普通大米。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双季水稻种植在辽宁的试验田取得成功,改变了传统的春种秋收、一年一季的耕作方式。

经初步测产,每公顷产量可达7800千克,加上8月上旬收获的第一季水稻每公顷产量9750千克,每公顷总产量可达17550千克,是普通单季水稻产量的两倍。

这种双季水稻的稻种是由辽宁盘锦市科研人员采用两种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

北方双季水稻第一季稻生长期104天,第二季稻生长期87天。

现在在东北有限的无霜期内就可以完成两季水稻的播种、收割。

材料二 东北地区局部轮廓图。

(1)根据辽宁省的地形特点对辽宁省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

(2)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140~200天,但实现了双季稻的种植,请分析原因。

(3)当某些自然因素不利于农业生产时,人类该怎样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和利用?

请举例说明。

答案:

(1)东南部、西北部低山丘陵适宜发展林业和果业;中部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业。

(2)自然原因:

辽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在南部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

社会经济原因:

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水稻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

(3)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利用温室、水源灌溉、修筑梯田、土壤改良等方法,对气温、水分、水源、地形、土壤等条件进行改造。

解析:

(1)题,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布局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

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滩涂发展水产业。

(2)题,从自然原因与社会经济原因两个角度分析。

第(3)题,培育良种、修筑梯田、改良土壤等都是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

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发展通过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下图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1)与游牧相比,阐述定居后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分析赤峰市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业链的条件。

解析:

(1)题,畜牧业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因此要从规模、交通运输、集约化水平、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等角度分析。

(2)题,从产业基础、饲料和原料等角度分析赤峰市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业链的条件。

答案:

(1)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减少;生产规模扩大;集约化水平提高;交通等条件改善。

(2)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农牧交错带),种植业和畜牧业均可发展;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丰富饲料;种植业和畜牧业为农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丰富原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