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110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8 大小:20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1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教材概况

六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新编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情感体验共设计了“有家真好”、“同龄人的故事”、“童心是诗”、“志存高远”、“科幻天地”、“动物世界”、“读书有味”、“山水之间”、“小故事大智慧”九个主题单元,共49课58篇文本,另外还设置了18首古诗。

内容丰富,涵盖甚广,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更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与情感体验,注重积累、注重感悟、注重探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贴近儿童生活,能体现时代特点,并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个主题单元都包括几篇主题相近的课文、一次“综合学习”与2首古诗,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

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

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积累和运用。

积累是基础,是前提,是手段,运用才是目的,学语文的目的,学语言的目的就是要会用。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一、要教会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的认识,如对事物丰富的表象,对语言的知觉感悟,丰富的生活经验等。

二、加强人文知识的积累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无不富有人文精神。

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领会其中文化底蕴,体会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道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总之,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对语感知觉经验的积累是重点,对思想、观念、情感等人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是难点。

学习意识与品质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心智旺盛,充满了好奇心与探求欲望,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语文课的人文性、审美性等特点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心智健康服务,尤其是本册教材中较多贴近学生生活的选文如《花脸》、《散步》等等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另外一方面,这些孩子缺少生活经验,心浮气躁,眼高手低,不能吃苦耐久也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在选读课外书籍时,学生往往选择图文并茂甚至是只有大量语气词的卡通漫画,更有甚者根本没有阅读习惯,静不下心来读书等等,都对需要细水长流的语文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应借助教材中众多的优秀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山川之美》等引导学生品味文学,引发阅读的正迁移,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意义。

学习技能与方法

(1)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继续强化学生对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的记忆与积累;建议薄弱学校更加重视古诗文的学习积累(但不要流于机械做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章的阅读教学要重点突出阅读方法指导,要充分地估计学生的已有阅读能力,要尽可能跳出“一般性、表面性理解”的局限,教会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的方法。

要特别教会学生从整体出发,综合性地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从而完整准确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和意图,真正感悟到文章的表现形式的效果,学会鉴赏与评价。

(3)作文教学全力以赴训练“记叙文”,重点是指导学会倒叙、插叙等记叙手法。

立足生活感悟,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学会记叙的同时也试着有感而发。

学会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思想。

 

一、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激发学生应有的健康的美的道德情感,享受真情、感悟责任、增进理解、表达爱心。

二、语文知识:

1、语言文字:

努力在本学期内解决错字别字泛滥现象,书写要求格式规范、正确端正;教会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准确生动地使用。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2)整体感知,理解主题。

能自主阅读文本,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与观点。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3)了解并熟悉基本语文概念,能把握文章最基本的写作特色,理清文章脉络,圈画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语言的凝练美、诗句的韵律美;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5)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在表达中的不同语气及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6)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古诗文36篇(段);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写作:

1)激发写作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佳句。

3)保证一定的写作总量,保证一定的写作质量。

4、口语交际

1)培养自信心,鼓励讨论,要求能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对方虽表达的意思。

3)听、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三、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心得体会。

3、鼓励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创设情景搭建平台。

教学实践研究计划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2)在课文的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或质疑、或共鸣、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3)启发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借助相关资料和工具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觉运用比较的方法,逐步形成思辨能力。

(4)以单元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5)在写作训练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动笔习惯;鼓励学生从现有生活中提取素材,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导学生形成写随笔、随感、札记的习惯。

(6)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敢说、善说,并能将学到的典范的优秀的语言吸收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7)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能力,鼓励与扶持创新精神的形成。

(8)在拓展与研究课程中更应该放开思路,大胆创新,突破教材限制,开发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学进度表

周次

周课时数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2

第一课

第五课

作文

第一课练习

第五课练习

每周一诗

12

第二课

第三课

第三课练习

第二课练习

第四课

每周一诗

12

第九课

练习

作文

第七课

练习

诗歌

12

第六课

练习

第八课

练习

测验

诗歌

12

第十课

练习

作文

第十一课

练习

诗歌

12

第12课

练习

测验

第13课

第14课

诗歌

12

练习

默写

测验

第15课

练习

诗歌

12

第16课

联系

作文

第16课

练习

诗歌

12

复习

考试

诗歌

十一

12

第18课

练习

第19课

练习

练习

诗歌

十二

12

第20课

练习

作文

第21课

练习

诗歌

十三

12

第23课

练习

阅读课

第24课

练习

诗歌

十四

12

第22课

练习

作文

第25课

练习

诗歌

十五

12

第28课

练习

阅读课

第29课

练习

诗歌

十六

12

练习

第26课

练习

第27课

练习

诗歌

十七

12

第30课

练习

第31课

练习

第34课

诗歌

十八

12

第32课

练习

第33课

练习

第35课

诗歌

十九

12

复习

练习

默写

练习

练习

廿

12

复习

复习

廿一

12

测试

廿二

12

考试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_日期________

祖父和我

 教学目标:

一、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由此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浓浓的祖孙之情,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

  二、口语交际训练目标:

要求学生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语文基础积累目标:

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四、阅读要突出的核心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童贞,体会亲情。

引导学生用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写作训练借鉴目标:

  1、学习从色彩、形状等角度观察事物表现事物的方法。

  2、学习文中描写方法,回忆过去,表现亲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有一些值得回忆的印象深刻的事,今天我们学习《祖父和我》,看看作者萧红写了她童年时的哪些事。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散读课文,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读音问题。

(教师板书落实,加深印象)

闪烁(shuò)蚌壳(bàng)谷穗(suì)

倭瓜(wō)腻(nì)遮(zhē)

2,在散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答:

人物:

年迈的祖父和年幼的“我”

景:

大花园

事:

童年和祖父在一起时的趣事

  三、体验文本,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①、(1-2):

交待地点、人物。

人物祖父和我

地点大花园

事件童年时我和祖父在一起的事

 

②(3—7):

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我”家的“大花园”。

问:

我家的大花园里有些什么?

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答:

有各种各样漂亮的不漂亮的小昆虫,有樱桃树、李子树与会“发光”的大榆树。

是从颜色、形状等角度描写景物,这样能把景物写得更加生动更形象。

问:

运用了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

比喻,拟人。

分析:

(4)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蜂子可爱的形象。

(7)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啸”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吹榆树的声音很响,体现了树大叶密的特点。

“像蚌壳”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的画面,使人产生联想。

③(8—28):

详写祖父和“我”之间温情、淳美的生动场景。

第一层(8-9):

“我孩童时期学着祖父的样子劳作。

第二层(10-23):

祖父教我辨别狗尾草和谷子的方法。

第三层(24-28):

“我“对祖父的帮教态度马虎,热衷于玩耍,洋溢着率性而自然的童趣,展示了”我“与祖父之间的浓浓亲情。

问:

我和祖父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答:

趣事:

栽花、拔草、下种、种菜、铲地、浇水。

问:

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答:

祖父:

慈祥、仁厚、宽容(我调皮、胡闹,祖父都不责备我;祖父对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会适时叫我知识)

我:

顽皮、天真、可爱

小结:

至此,作者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情趣和温情的淳美温馨的生活画面,用欢乐的曲调写出了祖孙间浓浓的亲情。

④(29—33):

描写了园里的动植物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大花园是“我”和祖父活动的生活环境,作者对园中景物的描写极具表现力,以小组为单位,找出29~33节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答:

(29)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句中“特大”、“特别高”两个词语能够看出孩子对花园的喜爱,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幼小的孩子眼中的世界,突出一切在孩子眼里都是活泼的,充满生活情趣的。

(30)“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都是自由的。

拟人、夸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花繁叶盛、鸟飞虫鸣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分析:

这里的花草鸟虫都有无限的本领,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令人向往不已!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作者借园中的景、物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呼唤呢!

(32)“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的白、亮、近。

(分析:

写出了白云之白、白云之亮、白云之近!

这些语句都是儿童真情的流露,透露着对自由的向往与热爱。

小结:

许多内容与前文呼应,描写了园里的动植物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流露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

  2、“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

  ————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时美丽的样子

  3、根据“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再说一句话。

  ————例如:

教师里边静悄悄的,写的写,想的想,专心致致。

  4、祖父对我怎样?

我是一个有着怎样个性的孩子?

  ————祖父对我充满了“慈爱、宽容”,而我却是一个“天真、顽皮、对自然热爱”的孩子,学生圈划文中的语句。

  四、朗读训练

  教师范读29、30节,学生散读,要求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小结:

《祖父和我》描绘了童年时我和祖父之间的生活画卷,写出了浓浓的祖孙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布置

  1、摘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2、学习文中描写方法,以我怀念的为题写一篇随记。

 

附板书设计

祖父和我

萧红

我:

活泼、快乐、自由

祖父:

慈祥

后花园:

美丽、有生机

 

【教学反思】

 

金黄的大斗笠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会情感美。

2.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姐弟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

3.理解用三幅画面写故事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姐弟俩的亲情)。

【教学难点】

对文章情感美的体会,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揭示的姐弟俩间的亲情。

【课前准备】

1.词语积累

注音:

斗笠(dǒu)(lì)歌谣(yáo)看管(kān)

田埂(gěng)啃(kěn)梳理(shū)

调皮(tiáo)辫(biàn)揽(lǎn)咩(mi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都说亲情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可贵的一种情感,亲情是五彩缤纷的,母子情温暖如春,父子情如山似海,姐弟情如诗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如风景画般反映姐弟情的美文——《金黄的大斗笠》。

(二)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标上小节号,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答:

下雨了,姐姐来给牧羊的小男孩送斗笠。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第一节,学生自行练习、试读)

朗读文章首先把握好情感基调:

是欢快的,舒畅的,还是忧伤,焦急的;然后根据感情的需要确定重音,如动词、修饰词等,再就是注意停顿,一般以一个完整的意义节为一个停顿。

(三)品味课文

1.姐姐给弟弟送斗笠这么普通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却是那么美,你能把课文划分成几个画面吗?

答:

画面一:

第1段

画面二:

第2~13段

画面三:

第14~25段

2.仔细品读第一个画面,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

答:

色彩美

小男孩可爱

自然景致恬静,景物富有生机

3.这幅画面让人感到大自然是那么柔美、恬静、和谐,请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答:

牧羊图

4.第二幅画面几次写到了“风来啦”、“雨来啦”,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一位读风,一位读雨,最后风雨齐读),看看三次风雨有何变化美?

答:

风越来越猛,雨越来越大。

5.从哪里感受到风雨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镜头。

答:

镜头一:

风小雨稀

镜头二:

风疾雨急

镜头三:

风雨交加

6.齐读这一画面,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节奏和语调来表达这三个镜头的变化。

小结: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可以感受到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节奏越来越快,气势也越来越强,我们就给这幅画起名为《风雨图》。

7.姐姐送来斗笠后,斗笠下的风景也是无限美啊!

从姐弟俩在大斗笠下避雨谈笑的情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姐弟俩各有怎样的特质?

答:

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

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表现了姐姐聪慧,观察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识风雨。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

可惜……

——弟弟的天真、可爱,以及孩子的调皮。

姐姐看到了天气的变化,就赶忙给山上牧羊的弟弟送去斗笠。

——体现了姐姐对弟弟的关心和爱护。

姐弟俩感情很好。

 

8.一起读读最后两节,感受姐弟俩掩盖了风雨声的笑声的力量,并且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

答:

斗笠图。

 

小结:

这三幅图体现了,人情美,由自然美到人情美,反映了纯真的手足之情,温馨的亲情。

斗笠不仅外形美,同时还是姐弟俩亲情的见证。

 

(四)拓展与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2.想象下,雨过天晴,姐弟俩回家的画面,模范本文笔法,写一个小片段。

(五)板书设计

金黄的大斗笠

高风

牧羊图景美,恬静

风雨图风小雨稀——笑

风疾雨急——急

风雨交加——乐

斗笠图温馨,欢快

 

【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有效预习,能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能找出课文中体现凡卡学徒生活悲惨的重点句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感受,有感情朗读,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同情心和对黑暗社会的反思。

(1)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凡卡写信过程中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了解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他一生创作3470多篇小说,被世人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他就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曾经感动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短篇小说《凡卡》。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直奔主题,感受悲惨

  1、板书课题。

  2、说到小说,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来感动人的心灵。

(出示课件)看,这就是本课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你能说出在课文中他们的角色吗?

(指生说)

  问:

通过你的初步学习、预习,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凡卡?

(孤儿、命运悲惨、令人同情……)

(设计意图:

形象直观,进入人物角色体验。

)、、

 3、在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课文围绕凡卡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4、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设计意图:

检测预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凡卡给爷爷写信,在信中,凡卡向爷爷诉说了什么?

好,谁来说。

(板书:

学徒生活)

  6、同学们,凡卡在鞋匠家的学徒生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选择什么?

(痛苦、悲惨、猪狗不如、艰苦——)(随机板书:

悲惨)

  7、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看在凡卡的信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可以拿起手中的笔,勾划相关语句,或者写下你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空白处。

(师随机巡视,个别交流。

 

(预设评语:

同学们的读书习惯很好,有的同学划下了相关的句子,写下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还划下了重点词语,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二、初步学习信的内容

请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

标出序号并在自然段前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学生交流、反馈)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学习信的内容。

1、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在自己感受深的词句旁做上批注。

学生交流反馈。

哪些自然段是写信的内容?

2、想一想:

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1、感受凡卡的“悲惨”。

A.信中哪一段最集中的写出了凡卡悲惨的生活?

出示第八自然段:

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段话吧!

生轻声齐读。

请再读读这段话思考:

这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凡卡的可怜命运的悲惨?

(挨打、挨饿、挨冻)

想象:

(1)、每天早晨和晚上只吃一点面包,中午只喝一点稀粥的凡卡饿的。

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板一家吃着,还得饿着肚子。

(2)、衣着单薄,穿得破破烂烂,衣不蔽体的凡卡,只能睡在过道里,没有床铺,也没有被子,夏天,。

冬天。

(3)、这一段写了凡卡几次挨打?

(让学生体会挨打的原因?

谁打的?

用什么打的?

体会挨打的悲惨情景。

同学们,这一幕幕悲惨情景怎不让人愤怒?

让我们带着同情、悲愤之情再读读吧!

年仅9岁的凡卡,这可怜的孩子,每一天,每一夜都遭受着这可怕的折磨,他不堪忍受,他真不知明天会怎样?

下一刻会怎样?

也许他真会死的,于是他只好在信中哀求爷爷……。

出示: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

(配乐读)

B.文中哪一自然段写出了凡卡最为悲惨?

出示:

这儿的人都打我。

我饿得要命……。

学生轻声读。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凡卡的悲惨。

学生自由发言。

这一次是谁打他的?

打得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想象凡卡挨大的悲惨情景。

文中“没有指望”还可以换成那个词?

凡卡进城前指望的是什么?

现在呢?

用一词来形容就是他过的怎样。

(悲惨、痛苦)

在俄国沙皇统治时期只有凡卡这样一个穷人的孩子过着这样的生活吗?

师:

许许多多穷人孩子过着像凡卡一样悲惨的生活,那是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