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955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课时新授课

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姓名:

秦爱梅

使用日期:

2012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右图中的flash动画引入:

第二章声现象。

 

1、播放flash动画,带领学生乘坐快乐大巴,亲近自然聆听天籁之音,将学生带入美妙无穷的声世界。

(设计意图:

激发学习热情,铺垫后续学习)

2、关于声现象,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想进行哪学方面的研究呢?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聆听天籁之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畅所欲言,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的记录

 

探究二:

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探究三:

声速

 

探究四:

回声

1、回声:

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2、听到回声的条件:

 

3、回声可以测距

 

课外拓展:

1、亲身体验:

让身边的物体发声,

(物体:

音叉、纸、直尺、哨子、小鼓、橡皮筋、桌子等)总结发声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

 

2、讨论交流:

如何能更清楚观察到小鼓、桌面、音叉表面的振动情况呢?

方法一:

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

方法二:

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方法三:

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设计意图: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转换法)

3、教师演示:

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强调: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4、课外延伸:

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

5、经典回顾:

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留声机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

6、实物展示:

向学生展示机械音乐盒,通过观察发条与齿轮的结构,及其它们的碰撞发出声音来理解声音的机械记录。

(设计意图:

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过渡: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们不仅要问: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上课时,我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若没有了空气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1、教师演示:

真空铃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能听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

(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推理法)

知识运用:

宇航员在太空中或在月球上能不能面对面进行交谈呢?

为什么?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渡:

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

2、学生探究:

(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知识运用:

制作土电话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并讨论如何使听到效果更好些?

3、播放视屏:

声音的传播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4、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运用:

2009年3月,某地小报上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的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

这篇报道真实吗?

为什么?

过渡(播放视频):

古代打仗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战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这是为什么呢?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25℃)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

1497

铁(棒)

5200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结: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知识运用: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

1、播放视频: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奇特声现象。

2、自主学习:

自学“回声”部分后,试着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

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3、知识运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

然后怎样计算?

 

播放视频:

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设计意图:

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用各种方法使身边的物体发声,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点。

 

亲身体验利用转换法研究物理问题。

 

听声音,思考两次听到的为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理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纠正错误的认识——“振动停止了,声音消失了”

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

青蛙:

气囊振动

鸟:

鸣膜振动

蝉:

鼓膜振动

蟋蟀:

翅膀摩擦

 

学生从留声机播放的优雅古典音乐回归到音乐盒播放的动感现代音乐“自由飞

翔。

 

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动手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利用土电话进行交流,并思考要使传声效果更好,在线的材料选取和线的松紧程度上有什么要求?

 

观看视频,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总结知识要点

 

讨论交流

 

学生看视频,初步得出固体传声快。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

 

记住声音在

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340m/s

 

讨论交流

 

观看视频,感受回声现象。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t。

海水深度S的计算公式为

 

观看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

学生梳理知识,谈一下在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探索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见附件1

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

五、布置作业见附件2

出示思考题题目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

1、回声:

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t≥0.1s

2、听到回声的条件:

s≥17m

3、回声可以测距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引入时,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利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做实验,让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习兴趣得到高。

3、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4、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5、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

如: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

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

如:

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附件2课堂检测

1.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

2.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

3.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4.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5.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B.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D.空气、海水、铝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

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体中传播

7.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A.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B.车铃就不会振动

C.没有铃声传出D.车铃周围就没有传声的介质8.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9.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

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附件2

1.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m/s)

 

2.“假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0.1m/s”,请写出4个有关的合理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