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习题答案从老师那里拷来地.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习题答案从老师那里拷来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习题答案从老师那里拷来地.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习题答案从老师那里拷来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导论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
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
战?
3、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5、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
型经济水平?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
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
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2、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社会思潮?
3、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4、请你谈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4、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
过程?
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3、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充
满生机和活力?
2、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
3、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给当今世界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如何认识和评价这种变化?
3、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导论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
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
集中体现
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
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
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
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
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
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应正确把握好两大
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
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
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
联系起来;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
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
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
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
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主要特色是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与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的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这是中国共
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
题。
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这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
证和物质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
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
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
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
成功道路。
它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
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
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确立
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
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
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
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
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
进程。
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结合实际,谈谈对学习本课程意义和方法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程是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开设的。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深化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
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硕士研究生是青年中思想活跃、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
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硕士研究生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本课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国际战略等方面进行了专题阐述。
学习这门课程,能更深刻地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认识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
面的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二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基本概念和范畴是一门课程的基础,也
是理论思维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
科学体系。
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有助
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
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各种思想观点也会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学习这门课
程,有助于立足当代中国实际,认清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带来的新
课题新挑战,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进展和成绩,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
策,从而更好地把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想信念。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1)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对历
史经验的总结,对国情和社会主义再认识得升华,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等
重要思想也有重要的作用。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
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是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
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产生“左”和右的干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我国所处的历
史方位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识不清。
(2)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科学认识和把握,则
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当前,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问题和风险增多。
在此形势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
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上述重要论断集中回答了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问题,为我们抓住和用好
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
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首先应看到,当前国际大势对我国有
利。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
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
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保持国际形势总体
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这为我国实现和平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同时应看到,我国自身实
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从本世纪初的世界第六位跃居第二位,
参与国际竞争、抵御
外部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
运筹对外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更
加丰富。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我们也应客观看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上总有一些人抱着冷战思维、
零
和博弈的旧观念不放,
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自身的威胁,
想方设法对中国和平发展加以牵
制和干扰。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传统安全威胁和
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复杂难解。
上述风险挑战增加了我国发展进
程中的险和难,但并未改变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时和势,
而且其中一些问题正是由于我国国际
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而带来的。
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
妥善处理各种风
险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
坚持中央既定的内外大政方针不动摇,
真正做
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第三,我们还应辩证看待和处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相辅相成、
相互转化的。
机遇抓不住,可能变为挑战。
挑战应对得好,可以转化为机遇。
小机遇抓得准、
用得多,也可以积累为大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深刻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
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善于在复杂局面中发现机遇,在形势发展中抢抓机遇,在风险挑战中创造机遇,努力赢得主
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3.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
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
发生历史性变化,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
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继续抓住和用
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
发展。
从基本国情看,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的发展现状,
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更
加凸显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发展条件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
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趋尖锐,未来经济发展面
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从发展理念看,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
发展如
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
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
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
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
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
定的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经阶段。
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只有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
标。
只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才能为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创造重要条件、提供基本保障;
只有达到经济社会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要
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
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
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
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
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
变。
实现这一转变,既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又涉及经济政策的调整。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于增加消费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转变。
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
后以及三次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的。
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
益的提高,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
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解决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
要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基本
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的专业生产技能,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
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必须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促
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
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
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使经济增长
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
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实践表明,单纯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
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
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
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
这种情况与
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
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所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了方向,又提出中国未来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战略核心任务。
首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我国把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胜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严峻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需
要。
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但伴随的是能源、资源、生态
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不断加大,未来发展过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极其严峻。
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
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利用新技术改造升级现有产业,诱发形成
新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内外的变革、优化和升级,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进而在国际产业
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和主动权。
其次,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科技创新在国家核心战略中的重
要地位,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
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
量,也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内在动力。
。
为了保持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十八
大报告提出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是在深刻判断国际社会发展趋
势的基础上,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历史新高度提出的新战略。
第三,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我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探
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道路的总结和提升,是国家从经济转型、现代化建设高度提出的重大战
略部署。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有利于深化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
结合的实现模式,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驱动力。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需要我们进一步确立科技创新观念,加强科
技创新系统化管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