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793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

《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docx

诗词基础班复习提纲

诗词基础班复习题集

1、什么是格律?

 答:

格律=格+律。

格,就是格,它包括起、承、转、合、平仄、字数、对、粘、替、对偶和压韵。

律:

包括音律、声律和韵律。

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

 

1、什么是押韵?

答:

押韵就是指凡押同一韵部的字,押韵也叫压韵。

什么叫韵律?

就是指用韵的规则,韵字究竟应该如何去压,韵字与律诗的关系。

写诗注意倒韵、串韵、僻韵、窄韵、险韵、窜韵、韵不入诗等。

2、、窄韵 

窄韵是指创作的作品中,所使用的韵字大多数属于同一类型。

3、倒韵 

就是为了压韵,写作品的时候,颠倒用字。

窄韵是指创作的作品中,所使用的韵字大多数属于同一类型。

5、僻韵 

指的是,压韵所使用的韵字为不常见的、生僻的,平时基本上见不着的 

6、险韵 

指的是所使用的韵部的字少。

 

7、窜韵 

指的是压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韵部的。

8、私韵 

关于私韵,网络上有个说法,叫做“邻韵”。

 坦率的讲,我并不知道“邻韵”究竟是什么意思。

按照唐教坊的规定,韵,分“私韵”和“官韵”两种。

这是因为,一切正式的场合,所创作的作品,必须压官韵,也就是《唐韵》,限制为压一个韵部。

而在非正式场合,即使是在宫廷上,也可以按照参加者的约定,压一部或两部甚至更多的韵部。

这个,就是私韵。

私韵,是一种律诗规则,这种律诗,由参与者临时制订规则。

 

9、韵不入诗 

也称“韵不与诗”。

韵字,所表示的含义,就是一句话的结束。

并不是使用句号来表示结束。

9、把律诗的四种格式标出来:

首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 

(五律其实就是七律的前面的两个字去掉了)

10、什么叫首句不入韵式?

 

答:

七律的四种格式中:

平起仄收式也叫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仄起仄收式,也叫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不入韵”,是因为句子的尾字是仄音。

11、什么是诗?

答:

历史上,把韵文体的作品,统称为诗。

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包括诗三百(《诗经》)、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律诗。

 

答:

律诗:

顾名思义,有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不是律诗,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汉末成熟于唐末,律诗有四个概念:

A.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代表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B.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

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

C、指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

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

 

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清诗、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诗作品。

其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只是部分作品符合。

 

D、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

比如,朋友之间的酬唱、以及压私韵的作品。

11、什么叫律诗?

答:

律诗:

顾名思义,有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不是律诗,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汉末成熟于唐末,律诗有四个概念:

A.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代表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B.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

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

C、指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

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

 

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清诗、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诗作品。

其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只是部分作品符合。

 

D、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

比如,朋友之间的酬唱、以及压私韵的作品。

12、什么是今体诗和近体诗?

两个概念:

 

⑴今体诗:

指唐玄宗时期,钦定而颁布的格律,大家依此各类而操作的诗作品,就是“今体诗”。

比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

⑵近体诗,指从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的诗作品,含齐梁体和永明体。

比如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宋之问等的诗。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ze阳平音)的年号,从公元483~493年,共11年;“永明体”就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新诗体。

齐梁宫体,是指我国南朝齐梁时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股颓靡的诗风。

13、什么是七律?

其规则是什么?

 

答:

七言四律句(八个分句)为七律。

每句7字,有八个分句,共56字。

七律的承句和转句必须是偶句。

偶数句尾必须押韵。

14、什么是粘?

 

答:

所谓的“粘”,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句3、5、7),句子中第2、4、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同。

 注:

韵句:

2、4、6、8句(起句压韵除外)。

  奇数句:

1、3、5、7句。

 总结一下就是:

同一句中,平仄用对;两句紧邻之间,平仄用粘。

(两句紧邻之间,就是上句的第二分句,与下一句的第一分句。

15、什么是出律?

 

答:

出律指的是隋朝以来,科举考试中考生的答题,这错那错的,错的地方实在太多,导致无法一一指出其错误之处,阅卷官员不胜其烦,就简单地在卷子上写下“出律”二字,其意思是说错得实在太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评,也就是没有评阅的价值。

所以,中华诗词学院认为:

不能随便说别人的诗出律,应说失平仄或者是失替、失对、失粘。

如过句子错了,那就叫失平仄或者失替。

关于“孤平” 

我们是不可以随便说别人孤平的,“孤平”一词是康熙年间一个叫王士祯的提出来的,王士祯讲的孤平有如下前提条件:

①七言律句; 

②在殿试取状元的情况下; <③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④在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的情况下; ⑤在韵句中; ⑥在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的情况下。

16、什么是失替?

 

答:

失替,指一个句子中,位于246位置上的字,应该是 平 仄 平或者是 仄 平 仄 这样交替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如果出现 平 平 仄或者 仄 平 平,这就是失替。

 

17、什么是失粘?

 

答:

所谓的“粘”[nian],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句3、5、7),句子中第2、4、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同,如果上述两个句子之间第2、4、6位上的字的平仄不相同就是失粘。

 

18、律诗形成的过程

律诗是从唐初开始的,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格律。

其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

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领导,不参加实际工作)而宋之问直接负责,抱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爷爷)等等来整理归纳。

最后一次,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基本成型!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律诗,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没有改变的律诗,也就是今天朋友们熟悉的律诗格律!

因此,如果我们非要宋朝的格律诗去衡量唐诗的话,毫无疑问,有些地方是不合适的。

律诗从开始到最后成型,从晋朝开始到宋朝结束,经过了七百年左右的时间。

 

19、阅读唐诗目的有两个:

 

一是,阅读前先贤的作品,等于是我们真正的和高手对话,对解决词穷问题大有帮助。

 二是,通过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诗感。

“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是明朝的一个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来的。

真空和尚所著的《贯珠集?

类聚杂法》中,首次提到。

全文: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

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

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放在了“韵诀”中,而不是平仄中。

没有疑问,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说的“135不论”,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压韵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

“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必须压韵,必须按韵部论。

反切出自陆法言等人,由反切而编撰的韵书。

这个时间,是隋朝。

我们查看历史,隋朝时候,平韵诗和仄韵诗同举,唐朝一半的时间,也是平韵诗和仄韵诗并存。

真空和尚,正是根据这些历史,总结出了“135不论,246分明”。

 至于句子第246位置字的平仄,在“粘、对、替”这三个概念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并且更简单,完全用不着“反切”。

 

根据以上证据,我们判定,“135不论,246分明”特指压韵,而非所谓“句子的第1、3、5位置的字不论平仄,而只论句子的第2、4、6位置字的平仄”。

 

接电话了 别叫老师 偶是学生

这样判定的理由是:

⑴作者真空和尚不会错。

因为 ①真空和尚把这段文字归在“韵”中,而不是归在平仄。

 ②这段文字直接提到“上去入声为仄韵”,当然说的就是压仄韵。

 ③“135不论,246分明”是整段文字最后的句子,也就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⑵《四库全书》不会错。

 ① 比如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

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

 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

这已经说明了《四库全书》的严肃性。

 ② 整个编撰过程,乾隆皇帝始终亲自参与。

 

③ 耗时10年时间,实行抄写、分校(校对之校)、复校、总裁共四级校订,每一级各司其责。

抄写,本身就是第一次校对。

 因此,《四库全书》将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归在韵类中,是经过严格校对才归入的,是得到了各级专业人士的严格审查之后归在韵类。

其专业性和严肃性,无须置疑。

19、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偶句与对联的区别 

①偶句不是对联,偶句与对联的作用完全不一样。

对联,要求上下联,一起表达相对完整,合起来,就是一个短篇,上下联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内容。

而偶句呢,仅仅是律诗中的一个部分,合起来也不是全部。

 

②就作用和功能而言,对联,表达的是作者全部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偶句,却属于起承转合中的承和转,只是分属于律诗的两个局部,偶句与对联的功能与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对联,可以全景或者全情,而偶句却不能这样写,偶句是景、情分明的。

 

④律诗中的偶句需要押韵,而对联不用。

20、偶句与藕句

最早出自晋朝,在晋朝之前,本叫做藕句。

藕句一词,汉朝就有,指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句子,这种写作方式,先秦文献中,大量可以看到。

比如“吕不韦、孔子、孟子”等等诸子百家都有,在汉代始命名为藕句。

藕句与偶句,是有显著区别的。

其区别是,藕句,正如同莲藕一样,不一定就是两句,可能是三句、四句,甚至更多句子。

 但偶句,就只有两句,在骈体文中,偶句被大量的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晋朝时候,被引入到五言诗中,然后被正式作为这一类诗的特征,固定了下来。

记载中讲,建安七子时候,也就是三国时候的魏,并没有在诗中采用偶句,西晋开始颇为盛行,在南北朝的梁朝时期,被官方正式确认纳入诗的格律中。

这个时候,诗,尚未有替、粘、对这些规定。

唐诗继承了这点,整个唐朝,只有偶句一说,并没有“对仗”这个词组。

 记载中写道,李义山(李商隐)说他自己得到了一个联句,可以媲美召公,却未得偶句。

这说明,在唐朝晚期,李商隐时候,联句与偶句,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21、什么是合掌?

 

答:

所谓合掌:

是指上下联说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所对的词是一个意思,就像两只手掌重合在一起一样,顾名思义,两个手掌合起来,但却有了左右之分。

合掌来源于佛教用语,于律诗内容来说,是指上下联词性和词意雷同或者相近,使两个句子就象两个手掌合起来一样,由而造成诗句内容扩展的阻碍. 

21、简述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律诗的基本骨架,汉朝的枚乘第一个提出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而没有异议。

隋朝建立以后,以钦定的名义发布,并由礼部下辖的“清商署”执行并在科举考试中作为硬性规定。

 

律诗可分为:

 

起句(1、2两句)----首联 

承句(3、4两句)----颌联 

转句(5、6两句)----颈联 

合句(7、8两句)----尾联 

这四个部分中,起句可偶可不偶,相对严肃的作品,偶句起。

起句可以两个分句都入韵,也可以后分句入韵。

承句、转句必须是偶句。

合句可偶可不偶,是否使用偶句,自己决定。

起句用来说明时间地点等,承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句的前分句承起句,承句的后分句为转句做转的准备。

转句的作用是转向抒情,合句的前分句要求总结起承转句,后分句表达整诗主题。

 

22、“律”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律,于5000年前,它出自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这个在《史记》中有清楚的记载。

23、什么是偶句?

答:

偶句的特征就是按照音节,相同位置的名词对名词,成为一对,其他都是非名词,以名词放在同一位置为基础,在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同一步骤中两个句子组成一个步骤,就是偶句。

顾名思义,“偶句” 的重点是“句”。

补充一点,律诗的承转,也就是颔联、颈联必须是偶句。

偶句一词,贯穿于自西周以来,一直到清朝的整个文学历史。

并且,在隋朝,正式纳入格律中,唐朝的官方机构(礼部下属的教坊)所颁布的格律中,皆使用偶句一说。

偶句,着重强调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相互如何配合、不同的配合具体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偶句前后分句具体应该如何去写、什么样的字应该安排到分句中的具体哪个位置、为什么有的情况下不使用偶句等等。

 

24、什么是义对?

答:

“义对”, 其中,“义”指的是字的含义,“对”,是“成双成对、一对”的对。

 我们说的“义对”就是根据字的含义组成的句子,两个合在一起就是对。

也就是说一对句子。

义对是指上下句位置上的词或者字意义相对。

就是偶句或者对联中,字义不能是一样或者是近似 。

 

义和对分开来理解,义可以理解为:

意义,字义;对:

相对。

对,与相同、近似、相似是有区别滴 。

但不是对立,而是对应。

义对有以下条件:

 

1:

≠;

2:

不近似;

3:

义对,不是意思对上了;义对,是意思不同。

那就是相反或者不近似,就是义对。

义对几乎可以涵盖律诗的所有偶句

义对,指的是两个句子相同位置上名词与名词相对,其它非名词地方的词性可以忽略不计。

定义。

义对:

就是偶句中,字义不能是一样的或者是近似的。

25、为什么律诗要押韵

押韵最早起源于《诗经》,自《诗经》以后,押韵在诗中的运用被广泛继承,换句话讲,没有押韵当然就不是律诗,是律诗肯定必须押韵。

 押韵能够令诗读起来优美。

上下五千年来,一直到今天,押韵已经被定义为诗的特征。

 

26、关于韵书

韵书,历朝历代种类繁多,较早的韵书叫《玉篇》。

它的作者顾野王是南朝梁陈之间文字训古学家,代表作有《日赋》,其后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然后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切韵》,由陆法言、颜之推等八人共同编撰完成。

 

《切韵》被看作是第一部较完整的韵书。

《唐韵》基本对《切韵》的继承,在《切韵》的基础上,音、韵、字数等各个方面都有增删或修改。

 在众多的韵书中,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毫无疑问,只有《平水韵》。

 流传的时间最长是指从宋朝到现代,穿越了八百年的历史,流传范围最广是指,国内国外皆在使用《平水韵》。

《平水韵》是《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简称,一般都说《平水韵》。

为什么简称平水韵?

 

它最早刊行于山西平水。

 

它是平水人刘渊撰写的。

最早刊行的《平水韵》,共有107个韵部。

上平部里,二冬之后,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江”,而是“三钟”。

 

后来,三钟分别归入一东二冬,原来的“四江”就成了“三江”。

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熟悉的《平水韵》106个韵部。

27、为什麽有人问:

为何唐诗很多不符合近体诗的要求?

 

答:

不同历史时期的律诗因格律不同,会有差异。

律诗开始没有形成固定格律,从唐初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律诗格律,最后一次,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才基本成型!

我们今天所说的符合格律要求的律诗,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没有改变的律诗。

大家熟悉的律诗从开始到最后成型,从晋朝开始到宋朝结束,经过了七百年左右的时间。

用后期的标准去衡量前期的律诗,当然会不符合要求了。

 

28、什么是景语?

 

答:

用景来写成的句子,我们中华诗词学院定义为“景语”。

 景语,指的就是,选择符合主题的景物来作具体的描述。

是从眼睛外向眼睛内(也就是内心)的过程 ,是被动地接受景物,从而做一个实际的描述的过程,这个描述不可脱离了实际。

律诗对起句的要求有哪些?

 

起句的要求 

①兴起 

②交代时间或地点(不直接使用时间物语,以物体现出时间)

③起句点明主题(起句干净利落) 

④选景不得超过四个(主次分明) 

⑤选择适合主题的景来起句 

⑥前后分句可以互补、无断裂 

⑦后分句的第五字开始为承作准备 

29、律诗对承句的要求有哪些?

 

承句的要求:

 

①偶句

②独立性、连贯性 

③景物不超过2个 

④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只能扩展主(深化主题)

⑤承句中的扩展必须要明显 

⑥承句的后分句尾三字为转做准备 

学委D-宙心仙子(1509104787)  14:

08:

27

30.、律诗对转句的要求有哪些?

 

转句的要求 

a独立性、连贯性

b无断裂

c转句必须是偶句 

d转句用情语,感情螺旋上升 

e转句承上启下 f转句的物要有紧密的关联性 

g转的后分句第五字开始作准备,为合句埋下伏笔 

31、律诗对合句的要求有哪些?

合句的要求

a合句要扣回起句,使得诗的整体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b合句要比,兴起比合,一定要注意。

 

c合句要总结(合句前分句为景做小结,后分句为情做小结)

d有余韵 

e注意音节,尾三字不得有词组出现。

 

f不断裂 

g独立性、衔接性

32、承与转句的区别

承,是一个外在的景,由外→向→内心进入的方向。

而转,则是反方向的,恰恰是由内心向外传递信息。

 

更简单地讲,承,是客观(也就是景物),转,是根据客观,而由主观(也就是诗人的思想心情)发出的信息。

写律诗的时候,转句若是直接由景语转入情语的话,上下章却又会断裂。

因此,转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句要跟着第四句来,转情语时也是跟着承句的内容来延续,这样才不会发生断裂。

所以,由景转情如何不断裂是很困难的。

 

 承和转在偶句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一样的。

 不同的是,承和转,一个是景语,一个是情语。

因为,如果情语在前的话,通常情况下,气势上要是写透了,写完了,那么后面的景语就是成了多余,也就是画蛇添了足。

 

33、起句的特点 

a起句要入题,一般是景起,也就是由景入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

写景要选择和主题匹配的景,景要与情相吻合。

b起句可以是偶句,也可以是非偶句。

起句一般是非偶句的形式出现。

如果起句是偶句,会有两种情况:

(1.首句入韵式,如果首句入韵,那么韵字可以都是平。

2.如果首句不入韵,那么两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仄相对的,但无论哪种形式出现我们都认为它符合格律的。

起句是否是偶句,与起句是不是入韵,并不一定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起句使用偶句,一般都是严肃的内容,而且起句2个分句里的所有景物都与后面内容有重要的联系,缺一不可。

如果起句不使用偶句,两个分句可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这就是采用简单的起,是为了着重突出后面的内容。

 d起句的两个分句, 皆可以独立成为一个部分,每个分句各自表达部分意思,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表述,具体结合到写诗的时候, 请特别的注意这点,如果使用一个分句去写完起的全部含义, 那么必将使另一个分句显得没有意义,如果这样去写,就不是律诗的起。

34、律诗的基本结构

就是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35、承句为什么是偶句

其原因是,单个分句不能完整的实现承的功能,也不容许凭单个分句去实现承的功能,这正是律诗的美之所在。

单句无法充分展现出承句的张弛,只有偶句,方能使承充实齐整,前分句与后分句,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偶句,之所以在承句中被格律明确规定、强制性的使用,正是由于偶句的结构,特别符合律诗的格律,在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学历史的演变、进步中,逐渐统一在一起,进而达到完美的结合. 

36、承句的特征

a律诗的承句必须是偶句。

是有两个分句来共同完成所要表达的意思。

 

b承句是律诗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构成律诗作品框架的一环。

一般是以景语来铺展的(当然也有上情下景的)。

 c承句是在起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扩张,而不是还停留在起句上,原地不动,而是呈现张弛状态,一张一弛,一扬一抑,将自己的表达以主题为中心,在起句的基础上波浪式推进,螺旋式上升。

 

 d除了衔接起句,还要起到扩张,扩展的功能,并且为转句做铺垫。

承句用两个分句的紧密协调组合来共同完成意境延伸、开阔视野、转换角度、做出铺垫的作用,为后面转句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e转句用两个分句的紧密协调组合来共同完成转的功能,但是转句的前分句,与后分句的功能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前分句是提升,那么,后分句起到了升华的作用,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呈现出作品至美的内涵,使作者与读者的主观,能够合为一体、化为一体。

 

37、起的功能 

一是点主题,二是铺陈,以景点题,并引领后面的内容。

后面的内容,在起句的基础上扩展、扩张、升华. 要直接了当,直接入题。

承的功能

是扩张扩展,就是在起句的基础上继续写景并拓展,承接起句承句的上分句,扩张,下分句也要扩张,所以要有进一步上升,而这一步要在后分句来体现。

并为转句做准备。

 

38、转句的功能 

转句,由上章的景而引出内心的感情,属于情语。

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

是由眼到心由景到情来完成对主题的升华

浅谈偶句的特征以及对于偶句的理解 

(1)偶句顾名思义是成对的句子,由两个分句共同完成一个小的整体,缺一不可,单论一个句子的意思,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

(2)按照音节,相同位置的名词对名词,成为一对,其他都是非名词。

以名词放在同一位置为基础,在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同一步骤中两个句子组成一个步骤。

偶句讲究“义对”,义对可以忽略词性。

偶句是唯一能准确的解释唐诗的一个概念。

并且,这个概念本身是属于唐教坊制订的格律范畴,是格律的一部分。

 

(3)偶句 的重点是“句”,其次是“偶”。

律诗的承转,也就是颔联、颈联必须是偶句。

 (4)如果偶句出现在起句,偶句的最后一字平仄可以相对,也可以相同。

如果是首句入韵式的起句是偶句的话,上分句和下分句最后一字,也就是韵字就会都是平,但它仍然符合格律。

 (5)偶句能够产生前呼后应的美感,也会有对比,韵律很强,呈现螺旋式递进状态,循序渐进,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39、何律诗中的承句是偶句 

首先,从内容来看,承句中只有使用偶句,利用偶句的特征才能完整的表达我们所需要表达的完整意思。

 

其次,从功能来看,承句的功能在于把起句扩展延伸并转换角度,而单句不能完整的、不能全部的展现出起或承(单个步骤)的全部内容,必须是两个分句结合在一起,共同诠释出起或承各个步骤的功能。

经过无数先贤们的试验,只有承句使用偶句,才能既达到延伸拓展首句又具有对称的美感的效果。

最后,从审美来看,偶句前后呼应的张合产生扩张作用,是非偶句所难以表现的。

律诗中强行要求偶句来完成这个扩张,以其独特的结构,呈现给世人独特的韵律美。

偶句承句这种结构美的特征是其构成因素之间相互的紧密关系,表现出互为补充、和谐统一的美感,如果承句不使用偶句,则不能体现这种独特之美。

40、为何律诗中的转句是偶句

答:

首先,从内容来看,转句中只有使用偶句,利用偶句的特征才能完整的表达我们所需要表达的完整意思。

 

其次,从功能来看,转句的功能在于把起承句客观的描写,让位于主观的转合,而单句不能完整的、不能全部的展现出转(单个步骤)的全部内容,必须是两个分句结合在一起,共同诠释出转这个步骤的功能。

经过无数先贤们的试验,只有转句使用偶句,在前分句提升的基础上,后分句升华,并且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呈现出作品至美的内涵,使作者与读者的主观合为一体、化为一体。

 

最后,从审美来看,完整的结构本身是一种美,而律诗这种体裁,以其独特的结构,呈现给世人独特的美。

结构美的特征是其构成因素之间相互的紧密关系,表现出互为补充、和谐统一的美感如果转句不使用偶句,则不能体现这种独特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