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199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0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docx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

 

前言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位于XX县北西46km,东邻察尔齐煤矿,西接温巴什煤矿,行政区属XX县铁列克镇管辖。

2003年7月后被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控股收购。

矿井为XX县“十五”规划保留井口,平硐开拓。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0.09Mt/a。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等文件要求,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在建设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根据文件要求2013年6月底之前需要建立紧急避险系统,并对现有“五大系统”近一步完善。

一、设计依据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件“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2.《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矿井压风自救装置技术条件》(MT390-1995)。

3.《煤矿安全规程》(2011)、《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以及其他相关的煤炭行业项目建设规程和规范等。

4.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提供的初步设计资料、地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

二、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基础保障能力,推进煤炭工业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

2.设计以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为主,同时对矿井已建立的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设计在现有其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规范、规定等进行完善设计。

3.根据矿井开采现状、采掘接续、工作面位置、井下人员分布及矿井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合理建设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三、主要技术特征

1.建立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井下设置两个采区临时避难硐室和一个自救器存放站。

在避难硐室内设计有供氧系统、过滤降温除湿及供水系统、压缩空气幕及压气喷淋系统、供电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视频系统、个体防护装备和辅助设施。

2.矿井新增1套KJ262煤矿信息救援及辅助系统。

3.在矿井已有各大系统的基础上完善矿井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讯联络系统。

4.本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建设投资2780.51万元,其中:

矿建工程126.47万元;土建工程8.19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1976.36万元;安装工程669.49万元。

第一章矿井概况

一、概况

城镇煤矿建井于1991年,投产于1993年5月,2003年7月以前属于XX镇的乡镇企业煤矿,行政区划在铁热克镇辖区内,2003年7月后被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控股收购。

矿井为XX县“十五”规划保留井口,为平硐开拓。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

(一)地理位置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位于XX县北西46km,东邻察尔齐煤矿,西接温巴什煤矿,行政区属XX县铁列克镇管辖。

中心地理座标:

北纬42°03′20″,东经81°33′42″。

井田距XX县城46km,西距阿克苏约190km,柏油公路直通县城,交通方便。

(二)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1.井田地层

矿区位于铁列克富煤带的中段,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上一中三叠统米斯布拉克群(T2-3ms),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J1t)、阿合组(J1a),中侏罗统阳霞组(J2y)以及第四系残坡积物和冲洪积物。

矿区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上~中三叠统米斯布拉克群(T2-3ms)厚299m。

该组为非含煤地层,上部为灰绿色粉砂岩夹炭质泥岩(页岩),中部为黑色、灰绿色炭质泥岩夹叠锥灰岩,下部为灰白、灰绿色含砾砂岩,局部夹砾岩透镜体。

该群与下二叠统塔里奇克组(J1t)整合接触。

(2)下二叠统塔里奇克组(J1t)厚130.07~168.82m

塔里奇克组为矿区含煤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二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①第一岩性段(J1t1)厚42.99~74.91m

为一套含砾粗砂岩、细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煤层的沉积旋回,本段顶部Ⅳ13煤层与上覆第二岩性段粗砂岩为界,整合接触,底部以含砾粗砂岩与米斯布拉克群炭质页岩整合接触,本段含Ⅳ13装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在本井田已分岔为二层煤,上层煤为Ⅳ13-1:

,下层煤为Ⅳ13-2,上下煤层之间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平均厚6.41m。

②第二岩性段(J1t2)

该段为一个粗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煤层的沉积旋回,该段底部砂岩发育板状斜层理,本段中含12层煤,其中Ⅳ1煤层厚度稳定,其余煤层不可采,本段以Ⅳ1煤层与上覆阿合组为界。

(3)下侏罗统阿合组(J1a)

分布于矿区南部,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砂岩夹细砾岩。

斜层理发育。

(4)第四系(Q4)

①冲洪积物(Q4pal)

在井田内沿塔阿利玛沟展布,主要沉积物有砂砾、砂石和少量粘土、亚砂土,呈未胶结的松散堆积。

2残坡积物(Q4esl)

为碎石、滚石及粘土、砂土等,呈松散状堆积。

2.井田构造

矿区为一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总体倾向130°,倾角30°左右,含煤地层沿走向倾角变化不大。

在矿区东北角有一走向为北西~南东的断裂,即F断层。

断层面倾向35°,倾角71°。

断层性质为张性。

宏观特征表现为:

①形成宽度约为l0m的破碎带,破碎带岩石为破碎角砾岩,多层棱角状。

②断层破碎带内煤层相对层位依然存在,且可与断层两侧煤层相连。

但因拉张破碎和后期断层水冲刷而很不完整,稳定性极差。

③断层破碎带透水性好,在平硐中观察多形成断层水,④该断层只有拉张而没有造成原始层位的相对移动,所以断层两侧煤层没有错位。

⑤断层破碎带内角砾岩胶结性差,加上断层水冲刷稳定性极差,对井田开采造成极大困难,建议矿山要加强支护。

该断层破碎带平均宽约10m,但对破碎带上、下盘煤层开采影响较大,建设上、下盘留足25m的保安煤柱。

本报告储量计算时将上、下盘30m煤层作为保安煤柱不参于计算。

在矿区西部实际揭露一北西~南东的正断层,编号为f断层,断距5~6m。

3.煤层

井田内煤层是Ⅳ含煤组,含煤岩系为塔里奇克组(J1t),该井田6层煤层(线)缺失,含8层煤层(煤线)。

为便于区域对比,仍用原编号,由上而下统一编号为Ⅳ1、Ⅳ6、Ⅳ9、Ⅳ10、Ⅳ11、Ⅳ12、Ⅳ13-1、Ⅳ13-2煤层,其中Ⅳ1、Ⅳ9、Ⅳ13-1、Ⅳ13-2为全井田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塔里奇克组最大厚度168.32m,最小130.70m,平均149.85m,岩煤层厚度由东向西有变薄趋势;煤层总厚度最大12.10m,最小9.94m,平均11.02m;可采煤层总厚度最大l0.30m,最小为8.54m,平均9.42m;平均含煤系数7.35%,平均含可采煤层系数6.27%。

井田内有可采煤层四层,编号为IV1、IV9、IV13-1、IV13-2,均属全区可采煤层,现就煤层特征叙述如下:

(1)IV1煤层

位于塔里奇克组第二岩性段顶部,与下方IV6煤层间距平均近46m,与IV9煤层平均间距为64.01m。

IV1煤层属薄~中厚层的稳定型煤层,全矿区可采,是矿区主采煤层之一,结构简单,无类矸,最大厚度1.36m,最小厚度1.10m平均1.26m,产状128°~136°<28°~31°。

Ⅳ1煤层顶板为阿合组(J1a)底部的灰白色厚层状含砾粗砂岩或砾质粗砂岩,部分地段有砾岩薄层,总体上看顶板岩性相差不大,与煤层为整合突变接触关系,冲刷现象较为明显,底板岩性大多为一套沼泽相灰、深灰色及灰黑色薄—微薄层状粉砂岩,含炭粉砂岩和碳质泥岩,与煤层渐变过渡接触关系。

煤层直接底板岩性与其下伏地层的岩性变化不大,均为较细的粉砂岩到含炭粉砂质泥岩的岩性相合。

(2)Ⅳ9煤层

与Ⅳ1煤层间距为64.01m,与Ⅳ13-1煤层间距为23.45m。

Ⅳ9煤层属中厚煤层,最大厚度2.38m,最小厚度2.18m,结构较简单,含数层夹矸,夹矸厚小于0.5m,产状129°~129°<32°~31°,Ⅳ9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细砂岩。

(3)Ⅳ13-1煤层

该煤层是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全矿区可采,属中厚稳定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矸,厚度变化较小,最大厚度2.74m,最小厚度2.60m,平均厚度2.68m,总体由东向西有变薄趋势,产状变化范围在129°~132°<30°~31°之间。

与Ⅳ9煤层间距为23.45m,与Ⅳ13-2煤层间距平均为11.64m。

Ⅳ13-1煤层底板和Ⅳ13-2煤层顶板系二煤层之间的夹层,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炭质粉砂岩。

Ⅳ13-1煤层顶板岩性为第二岩性段下部的灰白色厚层状粗砂岩,局部有砾岩层及含砾粗砂岩,其成分多为岩屑粗砂岩,与煤层为明显整合接触,局部有冲刷现象。

(4)Ⅳ13-2煤层

该煤层为塔里奇克组含煤岩组(J1t)最下部的一层煤,与上煤层Ⅳ13-1间距平均为11.64m,由东向西有变大趋势。

该煤层是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是全井田内厚度最大的煤层,属稳定型中厚~厚煤层。

全矿区可采,最大厚度3.80m,最小厚度2.70m,平均厚度3.29m,有一层稳定夹矸,夹矸厚12cm左右,总体来说煤层向西有变薄趋势,产状变化127°~136°<29°~31°。

Ⅳ13-2煤层的顶板是和Ⅳ13-1煤层的夹层,前已述及,其直接底板为炭质泥岩,含炭泥岩和粉砂岩,颜色为灰、灰黑色薄层状构造,走向上厚度不稳定,由几十厘米到2m左右,岩相变化不大;在直接底板之下为塔里奇克组第一岩性段的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岩性、岩相在走向上变化不大。

4.煤质

(1)煤的物理力学性质

井田内四层可采煤层中Ⅳ9、Ⅳ13-1、Ⅳ13-2的物理性质几乎相似,Ⅳ1有所区别,分别将Ⅳ1、Ⅳ13的物理性质描述如下:

Ⅳ1煤层:

原煤为深黑色、黑色条痕,为十分光亮的玻璃状光泽。

细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

断口为参差状,阶梯状,内生裂隙发育,性脆、易碎,煤岩成份主要由亮煤组成,肉眼观察煤岩类型为半亮煤。

Ⅳ13煤层:

原煤为深黑色、黑色条痕,强玻璃光泽,细—宽条带状结构,局部为均—结构,层状构造,断口为参差状断口和阶梯状断口。

内生裂隙发育中等,性较脆。

煤岩成份主要由亮煤组成,次为暗煤,肉眼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次为半暗煤及暗淡煤。

(2)煤的化学性质、工艺性能、煤类

井田内四层煤原煤水分介于0.5%~0.8%之间,精煤水分介于0.4%~0.68%;原煤灰分介于4.37%~32.61%之间,IV13-2煤层原煤灰分较高,为32.61%;原煤挥发分介于16.08%~19.36%之间,精煤挥发分介于13.91%~19.36%之间。

有害元素S的含量不高,介于0.22%~0.48%之间;P元素含量除IV13-2煤层含量0.26%偏高外,其它煤层含量均较低。

从分析结果得知,井田内各煤层属低灰、中高挥发份、高发热量煤层。

本井田内三层可采煤层均属高变质程度的烟煤,Ⅳ13-2煤层为贫瘦煤—瘦煤,数码为12~13,符号为Ps~SM。

Ⅳ13-1煤层为贫瘦煤,数码12,符号为Ps;Ⅳ9煤层为瘦煤,数码为13,符号为SM。

Ⅳ1煤层为焦煤,数码为15,符号为JM。

Ⅳ13、Ⅳ9煤层属低灰、特低硫、磷、砷、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和民用煤,Ⅳ1煤层属特低灰、硫、磷、砷、高发热量的焦煤。

(3)煤层风氧化带

前人曾将该井田煤层风化带下界埋深确定为5~10m,氧化带下界埋深确定为15~20m,本次地质勘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野外观察编录,主要观察对象是顺煤层沿出地表的斜井,沿脉平硐,观察结果与前人相近,本报告确定煤层风化带为垂深10m,氧化带为垂深20m。

5.水文地质

(1)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台勒丘克达尔亚河西北方向的一条一级支沟内,该支沟北东—南西流向,顺层发育,与台勒丘克达尔亚河平行。

支沟内有常年水流,平水期流量约3L/s左右。

该支沟在XX县城镇煤矿附近又有一条二级支沟由北向南贯穿矿区,汇入一级支沟。

这条二级支沟发源于海拔3200m以上的中高山区(煤矿西二井井口即在该支沟上游西侧)。

由上游向下游河流径流量逐渐增大,由2L/s增大到13L/s左右。

该二级支沟流至XX县城镇煤矿自强巷硐口以北500m处大量渗失潜入地下,到自强巷硐口以南380m处又出露地表,河床中又有少量水流,流量约1~2L/s,向南汇入一级支流。

因此该二级支流地表水直接补给矿区地下水,是该矿区地下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该二级支沟水质分析结果:

矿化度1061.78mg/L,水化学类型为cl·so4—Ca·Na型水。

台勒丘克达尔亚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36亿m3/a,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占径流总量的88%),矿化度190mg/L,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Na型水。

(2)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XX县城镇煤矿现在开采和将来规划开采煤层均为下侏罗统(J1)Ⅳ13煤组。

据东部邻区S32号孔和西部邻区S3l号孔资料,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砂砾岩及煤层,厚度485~890m,水位埋深+1.7~37.17m,渗透系数0.00216~0.1795m/d,在降深37.49m和20.95m时涌水量0.142~0.055Ll/s,单位涌水量0.00263~0.00379L/s.m。

Ⅳ13煤组隔水顶板为细砂岩,致密坚硬,硅质胶结,裂隙不发育,裂隙度为O.000375~0.001;Ⅳ13煤组隔水底板为细砂岩,致密坚硬,泥质胶结,裂隙度为0.00016~0.01。

Ⅳ13煤组顶底板隔绝了Ⅳ13。

煤组层间孔隙裂隙水与其它含水岩组之间的水力联系。

Ⅳ13煤组含水层主要通过其地表露头接受少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距平硐口70~80m处从砂岩顶板中有少量淋水;距平硐口500~520m和600~630m处从砂、砾岩顶板中淋水较严重;含水层中地下水运动十分滞缓,而且局限于层间运动;人工开采排水是该含水层的主要排泄方式。

据地质报告水质分析资料,矿井地下水矿化度1009.28g/L,属HCO3·CL·SO4—Na·Ca·Mg型水。

水质较差,仅适宜做煤矿生产和消防用水。

不适宜生活饮用和工业锅炉用水。

综上所述,XX县城镇煤矿充水因素主要为由北向南流经矿区台勒克达尔亚河的二级支沟地表水沿地层倾向入渗补给,矿区北部哈雷套山冰雪融水是形成地表经流及补给地下水的重要来源。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含水层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迳流滞缓,水质较差。

(3)矿井涌水量预算

根据生产地质报告提供,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227.4m3/d。

(4)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井田内因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地下水补给来源很不充分,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含水性微弱,断层导水性微弱,主要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在0.00263~0.00379l/s.m之间,地质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型。

6.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根据煤炭工业管理局颁布的新煤行管发[2010]392号文件“关于阿克苏地区XX县铁热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宏鑫煤矿等七处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同意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2010年度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的测定结果:

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5.14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16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5.14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1.16m3/min,确定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2)煤尘

从试验结果看几层可采煤层均有爆炸性。

在今后开采时应注意通风、洒水,降低粉尘含量,注意安全生产。

表1-1-1 煤尘爆炸性试验结果表

煤层

编号

样品编号

采样

地点

工业分析

煤尘爆炸性

水份

Mt

灰份

Ad

挥发份

Vdaf

火焰

长度

(mm)

岩粉量

(g)

爆炸性结论

IV1

918MC-1

西井

0.31

5.39

18.76

5

<40

40

有爆炸性

IV13-2

918MC-2

东井

0.48

33.32

18.38

3

<30

35

有爆炸性

IV13-1

918MC-3

东井

0.35

12.02

16.97

4

<40

40

有爆炸性

IV13-1

2002年样品

0.30

21.46

19.42

100±50

有爆炸性

(3)煤的自燃

IV1、IV13-1、IV13-2三层可采煤层的着火点试验结果见表1-1-2。

表1-1-2自燃倾向等级表

T氧℃

T原℃

T还℃

△T℃

氧化程度(%)

366

352

348

18

77.78

从表中可以看出煤层燃点降低值(△T)为18,按煤的自燃倾向等级降低值(△T)分级为易自燃煤层,因此本井田煤层为易自燃煤层。

(4)地温

矿井地温不高,无地温异常现象,属地温正常区。

(5)煤层顶底板岩性

地质报告中采用的岩石力学指标数据均是天然状态下岩石的力学强度值。

现将矿区煤层的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①Ⅳ1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顶板:

中厚层状含砾中粗砂岩,胶结物成分为硅、钙质、厚度大。

部分地段局部有砾岩薄层,胶结差。

顶板中粗砂岩力学样天然状态下的指标数据是:

单向抗压强度67.6Mpa,单向抗拉强度3.1Mpa,直剪切强度8.94Mpa。

综合其它特征分析应属稳定顶板,但在开采过程中要对软弱夹层进行支护。

底板:

有类似斜层理结构面的粉砂质泥岩,天然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为28.OMpa,单向抗拉强度为1.15Mpa,直剪切强度5.33Mpa,软化系数0.08。

综合其它地质特征其底板稳固性差,遇水易蠕动,抗冻性差,易出现软化,底鼓等工程地质现象。

②Ⅳ13-1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顶板:

直接顶板为细—粉砂岩,厚30~50cm,胶结一般,天然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为46.8Mpa,单向抗拉强度为27.2Mpa,直剪强度为8.97Mpa,软化系数0.13,结合地质特征,应属中等稳定顶板,较易出现遇水软化,片帮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老顶为稳定的中粗砂岩层,力学强度较好,所以直接顶板须支护或清除。

底板:

岩性为粉砂质泥岩,胶结一般,局部地段夹粉砂岩条带,天然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为51.5Mpa,单向抗拉强度为2.32Mpa,直剪强度为7.78Mpa,软化系数20.03,综合其他地质特征,应属中等~稳定底板,可能出现遇水软化、底鼓、片带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开采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排水。

③Ⅳ13-2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顶板:

该层的顶板即Ⅳ13-1的底板,其力学特征如前所述,作为顶板可能发生冒顶,片帮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须随时加强支护。

底板:

岩性为含炭、含粉砂泥岩,天然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为42.6Mpa,单向抗拉强度为1.94Mpa,直剪强度7.53Mpa,软化系数20.03,属不稳定~中等稳定岩类,易出现底鼓,遇水软化等不良地质问题,应做好排水工作。

④Ⅳ9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IV9煤层虽没有顶、底板力学样,但其岩性均为粉砂质泥岩,根据Ⅳ1、Ⅳ13-1、Ⅳ13-2:

三层煤顶、底板中粉砂质泥岩的力学分析成果,该层煤顶、底板应属不稳定顶、底板,遇水易蠕动,抗冻性差,易出现软化、底鼓等工程地质现象。

综上所述,矿区煤层顶板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尽理想,若不注意开采技术,造成采空面过大,爆破填药失当等,都会引起诸如冒顶、片帮掉块等不良地质问题的发生,要加强支护,做好安全防范。

矿井底板工程地质条件不佳,岩石力学指标不高,普遍具有遇水软化、底鼓崩解等不良地质问题,随着开采时间增长,开采深度增大,上述问题日渐显著。

建议做好排水,避免积存地下水,这不仅具有水文地质方面的意义,更具有工程地质意义。

二、矿井开拓、开采现状,采区、工作面接续

(一)井田范围

根据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下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6500000780191,矿区范围由七个拐点坐标圈定,开采深度由+2389m至+1989m标高,面积2.0341km2。

有效期:

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

井田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3。

表1-1-3 井田范围拐点坐标

拐点

X

Y

S1

4657220

27545660

S2

4657580

27545300

S3

4658875

27546250

S4

4657610

27547630

S5

4657427

27547574

S6

4657326

27547475

S7

4657473

27547334

(二)矿井开拓、开采现状、采区和工作面接续情况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0.09Mt/a,采用平硐开拓方式,设计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1989m水平)上山开采,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列式。

矿井布置有两条井筒,即混合运输平硐和西风井。

混合运输平硐采用蓄电池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主要承担煤炭、矸石、设备、材料运输任务,作矿井进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

西风井位于井田西部,沿Ⅳ1煤层倾向布置,作矿井回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

井田共含四层可采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Ⅳ1、Ⅳ9、Ⅳ13-1、Ⅳ13-2煤层,Ⅳ1煤层距下部的Ⅳ9煤层平均间距为46m,Ⅳ9煤层距下部的Ⅳ13-1煤层平均间距为23.45m,Ⅳ13-1煤层距下部的Ⅳ13-2煤层平均间距为11.64m。

目前Ⅳ13-2煤层未回采;井田范围内+1989m水平(采矿许可证开采下界)以上的Ⅳ13-1煤层已回采完毕;由于Ⅳ9煤层距下部的Ⅳ13-1煤层间距近,Ⅳ9煤层受下部煤层采动影响已不能回采;Ⅳ1煤层距下部的Ⅳ13-1煤层最小间距64m,不受Ⅳ13-1煤层采动影响,目前矿井开采煤层为Ⅳ1煤层,f断层以东900m范围内+1989m水平以上已回采完毕。

现主采Ⅳ1煤层倾角为27°~28°,煤层平均厚度为1.29m,最厚为1.5m,15#焦煤,采煤工作面布置为走向倾斜长壁一次采全高采煤方法开采,区内后退式回采,工作面采用DW16--22型单体液压支柱配合JDB1000mm铰接顶梁支撑顶板,人工打眼放炮落煤,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

生产持续计划:

矿井现在正在生产的工作面为IV14003回采工作面,工作面长120m,走向长约174m,根据工作面的推进度预计2012年2月IV14003工作面回采结束,然后转入IV14005接续工作面生产;预计IV14005工作面采至2012年7月结束,然后转入IV14002接续工作面生产;预计IV14002工作面采至2013年1月结束,然后转入IV14004接续工作面生产;预计IV14004工作面于2013年年底回采完毕。

采掘现状及接续详见图1-1-1。

三、矿井主要生产、安全系统概述

1.提升系统

矿井混合平硐采用现有的CDXA-2.5型蓄电池电机车运输煤炭。

井下设有轨道上山,采用单绳滚筒单绳提升,主要担负提煤、下放材料、设备和提升矸石及人员升降任务。

2.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方法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