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诸子散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143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诸子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5诸子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5诸子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5诸子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5诸子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诸子散文.docx

《15诸子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诸子散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诸子散文.docx

15诸子散文

第四章诸子散文

第一节诸子散文的兴起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作。

诸子散文一般都是论说性散文。

这种文体,萌芽于商周[]而蓬勃发展,趋于成熟,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

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发生。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逮至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遭受蚕食鲸吞,最终灭亡。

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竞相图强争雄,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

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一时养士之风盛行[]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若颜浊邹之流,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开创了儒家学派。

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

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

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

需要和可能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

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社会的头脑——士集团的身上。

于是,“英才特达,则炳耀垂文”(《文心雕龙•诸子》),纷纷推出自己的学说,拿出自己的方案。

“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汉书•艺文志》)他们竞相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游说人主,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当时诸子蜂起,竞相争鸣,著述迭出,号称百家。

而按其学术思想流派划分,则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刘歆又分其为十家:

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诸子论著都是学术著作,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博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知识分子。

同时,它们又以其华美的词章,瑰丽的形象,多彩的风格,高超的技巧,丰富的想象,成为精美的文学作品,铸就了我国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

诸子散文是百家争鸣的产物,是随着争辩的风气发展起来的,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春秋时代是诸子散文的兴起时代。

道、儒、墨各家的奠基性著作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最先面世的是老子《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

”约与孔子同时,但年长于孔子,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

老子平素“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后来看到周室衰落,就离周西去。

出函谷关的时候,在关令尹喜的强求下,“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

”老子是隐士一类人物,神龙见首不见尾,汉代时人们对他的情况就不大清楚了,所以司马迁又说,当时有人认为,与孔子同时的楚国人老莱子,还有战国时的周太史也是老子。

老子所著之书,世称《道德经》,也叫作《老子》,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

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对“道”及其规律的论述。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它是宇宙的本原,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此外在《老子》中,老子还以其道的学说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他的独具特色的治国之道、用兵之道和修身之道。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至为深远,对于世界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短短五千言的《老子》,作为学术著作,具有难以伦比的哲学、政治学、人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作为文章,则闪耀着绚烂的文学色彩。

它是以韵文为主,散韵结合的诗体散文,这是我国哲理性著作《易经》的文体的嬗变,也蕴含着《诗经》的风韵,是老子独创的一种文体。

作为议论文,《老子》采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例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十一章)这段论述运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但却借助物象来表述,不仅说理透彻,而且鲜明的物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

《老子》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它调动了多种手法,构建词章,锤铸语言,使之变得非常精美。

如,“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声希音,大象无形。

”(四十一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四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九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七十三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十八章)这些词章,有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有理奥思远的哲言,也有辞藻华丽的美言。

《老子》的某些篇章,还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如:

“荒兮!

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若婴儿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章)感慨繇深,语调深沉,简直是一首哀怨动人的抒情诗。

总的来说,《老子》的文章,神思恢宏,意超象外,析理入微,极具理趣之美;结构严谨,句式多变,言辞精炼,富有词章之美;常假比兴,形象生动,情感丰富,毕现形象之美,且讲求押韵,注重节奏,往复回环,亦不乏音乐之美。

有人称其为散文诗,实非过誉;刘勰说它“五千精妙”,(《文心雕龙•情采》)确非虚言。

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

《论语》比老子稍晚。

它的体制与《老子》全然不同。

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多是些叙说性文字或断语,篇幅短小简约,还未形成结构完整的单独篇章。

但是,这些语录也具备了散文的基本特征,表现出了与《老子》不同的艺术特色。

首先,《论语》刻画了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虽然该书对于孔子的言行的记录都是片断式的,但是把这些片断缀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胸怀救世之志而又到处碰壁,意志坚毅而又循规蹈矩,严肃而又富于人情的颇为丰满的学者形象。

有时寥寥几笔,就可把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如《侍坐》章,历来为人称道。

还有孔子的一些弟子的形象,以及隐逸者的形象等都比较鲜明。

其次,《论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

孔子的学问以经济致用为目的,《论语》的文章也同样表现出了平易实用的特色。

它以口语为文,亲切自然,而又生动传神。

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辞语俭约而意义丰赡,表达含蓄而意味深长。

《论语》中还具有充沛的情感和形象化的语言。

《论语》注重实用而又文质彬彬的文风深刻地影响到后世散文的创作,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

再次,《论语》确立了语录体的文体。

语录体发轫于《尚书》,在《论语》中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文体,为尔后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老子》、《论语》不同,《墨子》的贡献则在于奠定了我国论辩性散文的基础。

从文体上说,《墨子》虽然还保留着语录体的体制,但《墨子》中已经出现了专论体议论文。

文章单独成篇,具有标示文章中心的标题,具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充分的论据,严密的推理和完整的结构,已经是体制完整的议论文了。

《墨子》中的语录体,与《论语》的语录体也截然不同。

它不是对于日常生活中自然语言的实录,而是精心撰写的专题论文。

这些文章中开头冠以“子墨子曰”四字,只是为了表明其内容出自墨子。

此外,《墨子》中还有论难体、散论体等多种散文体制。

《墨子》不仅首创了说理文的专论体,而且改进了辩论的方法。

论证问题,《老子》多用象喻法和比附法,《论语》多用判断法。

而墨子注重逻辑,创立了主要用逻辑论证的方法来进行说理的辩论方法,这种方法成为我国议论文论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

刘大杰说:

“论辩的散文,是由墨子开始的。

……在中国散文的发展史上,墨子却有重要的地位。

这并不是说《墨子》的文字有多么美妙,有了不得的艺术的成就。

其重要处是中国议论辩证的文体,由他开始,并且他对于论辩文的方法的要旨,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意见。

我们读过他的《非攻》、《非命》、《明鬼》、《尚同》诸篇,知道他是一个条例谨严的议论家,这些文字都是最谨严、最明快的论辩文。

后世的论辩文,几乎都逃不出他的式样和方法。

”[]这是很公允的论断。

《墨子》文风质朴,语言平实,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总之,春秋时代的散文,在论说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而奠定了诸子散文的基础。

战国时期,诸子散文在春秋散文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

产生于这个时期的著作很多,著名的有,《商君书》、《管子》、《文子》、《列子》、《晏子春秋》、《慎子》、《尸子》、《申子》、《公孙龙子》、《鹖冠子》、《吕氏春秋》等,而最具有文学性的当推《孟子》、《庄子》《荀子》与《韩非子》。

《孟子》的文章在语录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有些章节依然是《论语》式的片言只语的记录,而有的章节则出现了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反复论证的对话体文体。

文章的篇幅明显的增长了。

有时为了论述一个问题,可以使用多达数千字的篇幅。

例如《许行》章,为了辨明社会分工问题,《孟子》花费了二千多字的篇幅,这是前人的著作中所未见的。

《孟子》对于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倾注在文章中强烈的感情和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气势,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孟子》发展了辩论艺术,继承了前人形象说理的方法,善用比喻,寓言说理,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关于作家的主体修养方面,《孟子》提出知言养气说,首开中国文论的气论之先河。

《孟子》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远胜《墨子》,而其文章体制却不如《墨子》成熟,这也许与孟子墨守儒家家法,作文模仿《论语》有关。

《庄子》的散文极富创造性,首先,它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撰述说理文。

文章很少使用逻辑方法进行辩论,而是多用寓言故事连缀成篇,用形象直接说理,理隐事中,意在言外,使人难以捉摸。

其次庄子以超常的想象,用寓言故事塑造了一个恢恑憰怪的形象世界,骇世惊俗,瑰丽多姿。

再次,《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天籁自然,具有诗的风韵。

庄子文章的结构也很独特。

是轮辐式的结构,即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材料。

文章个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但是每一个段落都紧紧地指向文章的中心议题。

从文章形式来看,与其说《庄子》是一部学术著作,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想象奇特,构思精妙的文学佳作。

庄子天才卓绝,学铄古今,独创了这种独特的论说形式,后学难以为继,竟成绝响。

从文体是看,《庄子》基本摆脱了语录体,文章具有专论体的倾向,但依然保留着对话体的成分。

《庄子》还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

他以其意出尘表想象,恢恑憰怪的艺术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风,词藻美富,天马行空,独步文坛,千百年来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

鲁迅称:

“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

”老子发轫于前,庄子继轨于后,共同创造了散文艺术极品,在先秦诸子中独放异彩。

《荀子》与《韩非子》的出现,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

《荀子》的散文,大都是一些长篇大论,文章具有标题,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结构完整,成为成熟的专论体议论文。

此后,这种文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荀子》全面地吸收了老庄、孔孟、墨子的优点,练达实用,文质兼美。

不仅说理清晰、论辩透彻、逻辑周密,特别实用,而且感情醇厚,形象鲜明,文辞美富,富有文学特色。

《荀子》中还出现了谜语、赋等文学体裁。

《韩非子》发展了《荀子》的议论文,结构谨严,逻辑严密,言辞犀利,极富表现力与说服力,把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还收集、整理、创制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把语言单独组织成篇,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诸子在散文发展的过程中,各具特色,各有建树,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又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关怀人生,关注社会,贴近现实。

各家各派尽管主张不同,但都是抱着救世的主张来著书立说的。

儒家以构建一个符合“仁义”的要求的社会而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

道家尽管高谈玄妙的“道”,语及天地自然万物,但是出发点和归宿,依然是人本身和社会。

不管是主张政府无为的老子,还是主张因任自然的庄子,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社会变得更加合理,使人生变得更为美好。

墨子高举兼爱非攻、崇实尚贤的大旗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政治、风习的直接干预。

荀子以性恶论为出发点,以劝学为手段,主张以人的教育、人格的塑造为基点,从而建立一个合理的美好的社会,为社会设计了人治的蓝图。

《韩非子》,看透了人性中卑劣的一面,看到了社会存在对于人的思想个性形成的绝对作用,因而主张严刑峻法来治理社会。

他们为社会而立说,为人生而著述的行为为后世“文艺载道”、“文章合为时而筑,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传统提供了范例,奠定了基础。

第二,议论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

诸子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著文自然就把感情倾入文章之中了。

儒家汲汲救世而屡屡碰壁,那种热切、叹惋、愤慨的情感随处可见;道家对于统治者近于绝望,但于世并为忘情,他们对于统治者的激愤、卑视、甚至憎恶的情感也显示在字里行间。

墨家同情劳动者,反对战争,反对剥削,反对战争的情感充满毫无掩饰的散发出来。

荀子文风醇厚,其情感也醇厚,他寄希望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以此来改良社会,改善人生,所以在反复论述中谆谆告诫,透露出他的仁厚之爱和殷切之心。

韩非子文风冷峻,那是他在解剖严酷的现实时,不得不具有的冷静客观的态度的反映,然而,他治世的心却是极热的。

他热切的希望统治者能够采纳他的主张,把社会治理得有条不紊。

他对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的不满,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也都曲折的表现出来。

感情的倾入是文章变得灵动活现,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动人的力量,但是说理文感情过于强烈则可能情胜于理,流于偏激,会影响说理的客观性和严密性,收到相反的效果。

《孟子》即其例证。

其文以气势取胜,这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感情强烈,然而,《孟子》也有强词夺理,咄咄逼人之嫌,这与他的感情过于强烈也不无关系。

第三,象喻式的表达方式,形象地说理方法。

议论文以说明道理为鹄的,最直接的方法是抽象思维、逻辑推论。

可是这样的文章往往显得枯燥。

诸子散文,在运用理性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是用了形象思维的方法。

最主要的就是象喻式的表达方法的应用。

这种方法从《论语》开始就应用了。

例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言近旨远,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可感的形象,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都善用比喻。

庄子,韩非子还大量的借用寓言说理。

这种方法使文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大大地增强了表现了,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

但是这种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却又容易造成表意的模糊。

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艺术等文学特质,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从质朴到赡丽,从平实到精巧,不断发展,逐渐成熟。

同时,各家各派的散文各有千秋,争奇斗艳,共同建造了我国散文史上第一座丰碑。

他们成功的创作为后人提供了光辉的范例,他们艰辛的创造为后世文学的全面发展,浇筑了坚实的基础。

诸子如日月经天,光耀古今,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留下永久性的的影响。

第二节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早年做过管仓库、畜牧的小吏,中年时招收弟子讲学,在鲁国一度做过中都宰和司寇,去职后,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鲁整理文化典籍,曾整理过《诗》、《书》、《礼》、《乐》,并作《春秋》。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以“仁”为其思想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

主张“为政以德”,宣称“仁者爱人”,幻想“克己复礼”,但其一生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矛盾中度过,因而也笃信“天命”。

《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汉代有今文的《鲁论语》和《齐论语》以及古文《论语》三种,西汉末,安昌侯张禹以《鲁论》为基础,并参考《齐论》定为《张侯论》,东汉郑玄合《张侯论》及《古文论》,成为今本二十篇的《论语》[]。

班固《汉书·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从《论语》的编纂及成书可见,《论语》是语录体著作,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因而全书篇与篇、章与章之间并无先后次第,也无共同的论题,每篇标题只是摘取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而已。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学生的简单对话,还未形成形式完整、论证严密的说理文,但通过对话和问答方式阐述观点这一种说理文特殊文体已在《论语》中萌芽,例如《先进》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以及《公冶长》篇中孔子与颜渊、季路言志章,都提出“志向”这一问题,孔子与学生围绕这个中心话题,各自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论语》善于将抽象深奥的哲理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

常用比喻和描摹的手法。

多譬善喻是其特点,如“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子罕》)感叹时光如流水,使人更加珍惜人生年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以冰天雪地中的松柏喻傲骨坚贞的人格。

《论语》还常用如诗如画的笔描绘外化的动作和情景,展示抒写了人物内在的心境,“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幅春风咏歌图,展现曾晳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粗茶淡饭,曲肱枕卧的文士家居图,抒写了孔子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论语》虽是语录体著作,不专在塑造人物形象,但通过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富有很强表现力的人物举止言谈、语气声嗽,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世界,如记孔子或怡心自赏: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或感叹忧伤: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或击节情长:

“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雍也》)或怒烧中肠:

“(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再如子路的耿直刚勇,曾晳的谨慎雍容,子贡的机智聪明,以及楚狂、接舆的高远淡泊,长沮、桀溺的傲岸孤高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论语》中更多的是大量的言近旨远,形象隽永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成为格言警句,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至今仍保持着鲜活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节墨翟与《墨子》

墨子,名翟(约前468—376),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春秋战国之际,战乱频仍,兼并激烈,社会动乱,民生困苦。

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墨子,对此感受尤深,救世之心,更为迫切,他怀着“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的理想,奔走于列国之间,宣传“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反对大国进攻小国,谋求制止战争。

并且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名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等主张作为救世之策,同主张厚葬崇礼,亲亲疏疏,爱有差等的儒家张开了激烈的争论。

与儒家学派同为战国时的显学[]。

墨子不仅是个思想家,而且是个社会活动家。

他把自己的门徒组织成民间团体,实践着艰苦的生活,也为制止战争而奔波。

墨子的思想体现在《墨子》一书中。

此书是墨子与他的门人后学所著,《汉书•艺文志》载:

“《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墨子尚俭务实,反对浮华,为文旨在说理,不事文饰[]。

墨子的文章虽不华丽,但是,他注重说理,精研逻辑,为议论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首先,墨子奠定了我国议论文的基础[]。

墨子创制了结构完整的专论体议论文。

墨子之前,论说性散文体制短小,一般是些简单的说明式、论断式的文字,而墨子首先创制了围绕一个主题,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推理严密的论说文。

例如《辞过》,围绕着指责当时的人主生活奢侈这一主题,文章分别从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然后指出了节俭的必要性和过分的危害性。

文章结构谨严,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是一篇独立的完整的议论文。

再如,《兼爱上》、《非攻》、《节用上》等都是结构完整的专论体议论文。

这种文体后来成为我国议论文的主要形式。

《墨子》中运用了多种议论文的体制。

《墨子》既有专论体,如前面提到的文章,也有论难式的体制。

所谓论难式,就是设为主客二人,一问一答来讨论问题。

这种体式肇始于《尚书》,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如《孟子》、《黄帝内经》、《太平经》以及汉代的大赋都主要用的是这种文体。

《尚书》中的论难比较简单,是一个求教者和一个讲解者在对话。

而在《墨子》中,提问者所提的问题,已经含有驳难的成分,对话具有辩论的性质,从而使得文章更具辩论性。

如《三辩》、就是这样。

《墨子》还运用了自问自答的议论体式,如《尚贤上》、《尚贤中》、《尚贤下》就是自问自答式的议论文。

自问自答的议论体式,后人也经常应用。

例如,中医的《难经》就是如此。

《墨子》中还有散论体论文。

所谓散论,就是一篇文章所论述的不是一个中心,而是把对于不同问题的不同讨论收集在一篇文章中。

例如《耕柱》就是这样的文章。

其次,《墨子》的议论文具有逻辑谨严,推论清晰,语言质朴,简洁明快的特点。

例如:

《非攻》旨在论证攻人之国的非正义性,文章开头通过:

“今有一人,如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的事例推导出了“以亏人自利”属于不义行为,而不义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处罚的道德行为准则。

然后,逐步深入,又通过“攘人犬豕鸡豚者”、“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杀不辜人也,扡其衣服,取戈剑者”的事例,进一步确立了“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的评判准则。

最后指出“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达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为义。

可为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文章逐层推论,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结论自然得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且论证从日常生活中取例,语言质朴,浅显易懂。

第三,墨子对于不同对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辩论。

对于门人弟子,循循善诱,旨在使其提高认识。

如:

“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毋俞于人乎?

’子墨子曰:

‘我将上大行,驾骥于羊,子将谁驱?

’耕柱子曰:

‘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

‘何故驱骥也?

’耕柱子曰:

‘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

‘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耕柱》)对于一般的认识不明者,或正面施教;或设喻启发,使其自己省悟。

前者如墨子对鲁阳文君论忠臣(《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