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045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docx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

综合实践活动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探索·实践

1、简要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

(一)时代呼唤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化人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全球化时代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技术、生态等各方面的相互依赖与日俱增。

这种趋势引发了对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化人才的客观需求。

一方面如环境问题,除生态学、地理、生物、化学问题外,还有经济学问题、历史学问题、哲学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美学问题、法学问题等;再如人口问题,不仅是人口学、生物学问题,还是经济学问题、政治学问题、伦理学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应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具备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诸如全球性环境破坏、核毁灭的威胁、人口爆炸、贫富差距等重大问题也迫使各国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进行合作。

人们意识到,当今和未来社会不仅需要具有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人才,更需要通晓多门学科并能融会贯通、具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化”人才。

(2)知识经济时代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时代,创新是其灵魂。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

教育承载着这个迫切的任务,而课程正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个紧要关头应运而生。

(3)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要求社会成员具备信息意识与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有专家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搜集信息的能力

(2)将信息创新为知识的能力(3)将知识创新为技术的能力。

(4)可持续发展时代

要求社会成员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能力。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1)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

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

学科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传播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经验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真切体验。

2)从课程内容组成形式看:

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

分科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看:

必修课占据绝对优势,而选修课则微乎其微。

必修课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

获得“直接经验”、“个人知识”、“构建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知识的观念固然影响着课程的设计,而对知识的形态、结构以及获取方式的不同认识也影响着课程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知识观的转变,在课程架构上使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活动而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获取更多的“个人知识”,获取建构知识的能力,有着良好的课程载体,有着广阔的课程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最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在于:

(1)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一种单一的知识观,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

单一接受性的学习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有效的途径,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是中小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可偏废。

(3)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价值需要。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

(4)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5)作为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本质特点,包括探究性、生活性、交往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3、分析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者的异同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课外活动可以看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前身。

综合实践活动则是课外活动的发展和升华。

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

(1)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存在的;

(2)在育人功能上不同,课外活动的过程一般不具有研究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正式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一样,发挥着整体育人功能,其效能要大得多;

(3)在具体要求上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目的、计划、成系统,对活动内容、时间、程度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安排,克服课外活动的随意性,且具有评价环节。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第一,‘活动课’依然是一个教学层面的概念,是一个‘功课’,从而缺少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它涉及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等层面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课程价值,调动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来加以设计和实施。

第二,‘活动课’的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有差异。

1992年的《课程计划》规定活动课的总目标是:

“各项活动都要结合其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展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许多学者意识到这种目标的局限性,认为活动课的目标既需要具体化,又需要拓展。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更趋向于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

第三,‘活动课’的内容缺乏课程领域观念,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并无实质的区别,从而在实施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其课程价值。

1992年的《课程计划》规定:

‘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内容依然局限在学校范围内,是学生在校内的一般活动,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依然不够紧密;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明确的课程领域观念。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活动领域,并要求这些活动领域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和学生与文化等序列来展开学习活动,从而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第四,在学习方式上,‘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活动方式依然是课外活动,如班队活动、晨会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活动、校传统活动等,基本上是在学校范围内,在课堂中实施活动课的‘教学’,甚至变成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活动的延伸,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探究、调查访问、社会参与等方式来进行学习,相当多的学校把手工制作作为活动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或者通过某种技艺的模仿来展开。

因而,活动课对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主张学生进行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学习,通过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通过生活来学习,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领域来学习,要求变革单一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接受性学习或简单的技艺训练的浅层次的活动。

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深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调查、考察、访问、测量、实验、社区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特征。

当然,1992年以来的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策略。

如在课程评价上,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重视过程评价胜于结果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目标上来看,两者都要贯彻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都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而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同时两者所承担的任务各有不同的侧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人类种族经验的精华。

从课程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侧重即时信息和直接经验;而学科课程的内容侧重昔时信息和间接经验。

从学习活动方式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为主要方式;而学科课程以读书为主要方式。

从课程的评价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

当然,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包含有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如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实验,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等学科中的活动,这些是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课程隐含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阅读、听讲、书面练习和实际活动等,如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实验,数学中的测量制图,文、史、政学科中的观察、参观和调查,艺术学科中的唱歌、绘画,体育学科中的运动以及劳作科中的劳动等。

显然,这些实际活动属于学科课程固有的学习活动方式,而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两者是有区别的:

第一,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是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

第二,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第三,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实施中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课)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课)有着很多共同特点,都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自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因此大家易把二者混为一谈。

学科活动(课)虽以活动的形式体现,但更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服务于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教学的延伸。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一种新型的独立课程类型,从本质上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与地方性于一体的课程,它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其活动内容具有非学科化的特征。

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生成的主题

课堂教学时空开放的时空

间接学习实践学习

预设性教材非预设性的资源

“教”师“导”师

同步为主个性需要

不同学科活动课的侧重点和目的不同。

如:

以“到家乡某地参观学习开展活动”为例。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活动目的和侧重点:

1、语文课,重点是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用文字描述(或记录)路口的繁忙景象---写作素材;

2、数学课,重点是统计一定时间内过往车辆的数量---统计初步的收集与整理;

3、美术课,重点是用笔描绘繁忙的路口,感受家乡的变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写生素材……

而综合实践活动,它将整合各学科知识,并渗透研究性学习。

既要用数学统计知识收集整理数据,用语言描述路口的繁忙景象,拍摄一些图片资料,又要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车辆,反映家乡的变化,更要以主人翁意识思考路口存在什么不足和隐患,大胆设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培养社会责任感。

可见,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是整合了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大有好处。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兴趣小组的区别

兴趣小组活动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和非学科性,是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开展的,是一种非全员性的活动,有的还具有较强的学科活动特点。

如:

书法组、航模组、舞蹈组等,都具有很强学科活动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形式上看,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突破和超越,从教学方式上看,它是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兴趣置于中心,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操作、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

从地位上看,它是独立的正式课程。

(六)综合实践与课外、校外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要达到基本教育目标,是每个3~12年级学生必修的课程;

而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开设的,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划分应属于校本课程,也不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

(2)从两者追求的目标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而课外、校外活动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特色来开设的,是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标的。

(3)从课程的类型及开发的内容来看

二者都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都以活动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二者内容有交叉之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还包括班团体活动、

校传统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

而课外、校外活动的很多内容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开展的。

(4)从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采用长短课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有些内容还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校外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平均每周要保证有3课时。

在实施中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使用,也可以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教学时间打通使用,等等。

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而课外、校外活动的时间也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的,占用的都是课外和校外时间。

4、总结、归纳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共同点,谈谈其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启示。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综合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

(一)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类

主题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学习与设计学习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学生一般都要提出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

2、社会实践学习类

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融入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

3、生活学习类

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的实践性学习。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二)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

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有:

1、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

它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索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是小学、初中、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它不同与课题研究学习,课题研究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而实际应用学习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

它有两种基本形式:

3、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国外学生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活动不以发展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

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社会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尽管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但它是以探究为核心的;设计性学习同样具有实践性,但它是以具体的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体验性学习的核心则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对社会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

只有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才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

因而,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各学区的“学区活动规划”中都有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

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

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社会成员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几点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最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在于

(1)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一种单一的知识观,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

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的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是中小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可偏废。

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中的教学,与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3)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价值需要。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

(4)综合实践活动根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5)作为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的本质特点包括:

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探究性、生活性、交往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第二章思考·探索·实践

1、结合课本45页案例《哪种塑料袋可以装食品》,分析它是否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哪种塑料袋可以装食品》,它首先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立足于生活世界,强调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择和生成活动主题。

也就是从学生周围社会环境为背景的,充分挖掘蕴藏在社会中的丰富课程资源。

“哪种塑料袋可以装食品”课题提出的背景,教师正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清晨看到的大街小巷卖早点的摊点用来装食品的塑料袋。

其次它体现了注重问题探究,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生成主题时提出:

你们知道吗?

不是所有的塑料袋都可以用来装食品的!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塑料袋,根据所用原料不同,可以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

用有毒的塑料袋装食品,不仅会污染食品、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还会给城市带来大量的白色垃圾、造成‘白色污染’。

因此,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塑料袋,探讨:

如何通过不同方法区别有毒和无毒塑料袋?

其三,着眼于直接,强调学生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通过燃烧、观察、闻气味,浸水等方法区别塑料袋有毒无毒特征,从而认定可以装食品的塑料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你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哪些特性?

列举一、二,并做简要分析。

(1)生活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因而,其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2)经验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课程,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3)探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方式和简单的技艺训练性的活动方式,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开展学习。

(4)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5)交往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别人达成一致、分享共同的成果等。

(6)参与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充分体现它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的功能,设计时要考虑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也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

(7)多元性。

价值多元、尊重差异是主体取向的基本特征,它强调活动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体现课程主体的开发是多元的,选题是多样的、活动方式多样、成果交流多样、评价标准是多元的。

3、就近到一所小学进行调研,考察并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师生关系带来了哪些变化?

(略)

第三章思考·探索·实践

1、你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

列举一、二并做简要阐述。

答:

还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

A、人与自然维度:

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对自然世界的神奇既有感性的体验又有理性的认识;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将保护自然与环境的意识转化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B、人与社会维度

关注社会生活,有目的地对周围社会环境进行考察;获得初步的社会经验和社会交往的认知能力;形成初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