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docx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作者:
刘秀江韩杰2007-09-21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刘秀江韩杰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是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师专业化彰显着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昭示着教育对归于社会发展的直接的根本意义。
本文从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出发,从四个方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探索,旨在揭示其内涵。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学习;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3)0-0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已成为当下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化(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但其内涵究竟是什么?
对此人们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认认识。
本文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做一个诠释。
这对探索并厘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更好地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表达的一个最基本的内涵即教师是专业人员。
这就意味着教师承载着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和地位,特别是广大小中学教师。
把教师定位于专业人员,才能真正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自觉、自主地为自身发展开创广阔空间。
广大教师只有以专业人员自我期许,并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才能真正向专业化迈进,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
1、专业人员
教师应否专业化,曾有过较长时间的争论。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在会议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与维持,以这种形式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观念认为:
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可以做教师,而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它更直接地显示出对维系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使它有力量不再屈从于传统的束缚,能够真正合乎规律的发展、运行。
由此,传统教师观受到挑战并逐步地被打破,新的教师观建立起来,并贯彻到真实的教育活动中去,使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逐步地被革除。
新的教师观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与能力,关注教育过程,注重教育意义的实现。
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这样,教师的专业凸现出来,同时也带来了教师职业形象的改变,向研究型的教师发展。
由此,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是历史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2、专业特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
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
”1由此可以看到:
教师职业形象中教育自身的专业性质被遮蔽了。
在教育学教材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表述为:
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这样,自己就把自己排除在教师专业知识之外,由此也明显地看出教师的教育专业性质对传递知识这种传统的依附。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变化,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教师的专业?
我们认为:
教育学科应该被看作是教师共同的专业。
因为教育人、全面的培养人的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每个教师都要承担的共同任务。
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这样一种专业意识,即把教育看作教师共同的专业特性。
教育与现场情境不可分离,发生在每一个教育现实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互动关系、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是一切直接的教育最基本的单元、细胞。
这表明教育、教师专业永恒的创造性和丰富的现实性意义。
因此教师只有深刻、完整、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并把教育真正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彻底改变固有的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下做出最佳的教育行动决策,反思并根据行动结果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才能完整地考虑教育情境的各个层面,理性地与学生沟通、互动、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具有专业自信;才能主导教育改革,并对自己的同事产生专业取向的影响力。
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1、专业成长
教育学的理想是:
在师生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新课程改革极为强调师生要结成“学习共同体”。
然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无论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还是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都只强调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发展,造成教师发展的旁落与教师自我的迷失。
正视与解决教师发展的旁落,在探索与思考中建构新的理论,推动教育实践向前发展。
教师发展问题的提出无疑会使教师在当代教育学中崛起。
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谓专业成长,就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包括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教育实践能力不断成熟,教育经验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成长集中代表了教师发展的意义。
发展是一个不尽的话题,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和职业人需要持续发展逐渐被社会所认同。
纵观当代教师教育改革和国际上有关教师的研究,从目的到对象都已超出了确定规范和群体的限制。
因此有专家认为:
职业社会化过程并非终止在进入职业的那一刻或在教师早期发展的任何一点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化是贯穿个人全部生涯的过程。
2教师教育一体化
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
一个教师接受了职前完整的师范教育,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发展已经完结,这仅仅是开始。
教师仍然需要持续学习、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未来学习化社会,学习正在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也包括全部的社会。
”2教师虽然在生理上已经达到成熟,但在心智上却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因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传统的教师教育是以师范教育为主,在职进修为辅。
在师范教育中,比较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学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把后者作为师范教育特殊的标志。
它基本上是以知识和未来需要为本的教育设计。
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忽视了教师从初涉教育工作到成熟、优秀、卓越是一个发展过程,也忽视了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还与其他方面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了个体教师之角色成熟与个性多方面发展之间联系的缺乏。
不可否认,师范教育是教师培养的基础。
但教师更多的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是在职后,这意味着职前与职后的一体化及教师教育重心的后移,也意味着教师开始了发展的未完成时。
三、教师是学习者
1、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
终身教育一直是教育学者不断呼吁和祈盼构建的教育形式,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带来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变革。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
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彻底动摇。
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发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的观念的建立,使终身受用的一次性教育模式,被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所替代。
单纯追求文凭以求得社会身份的认同,逐渐让位于不断获取新知识技能以求得工作能力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
传统学校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只能为人提供基础教育,大学毕业生也只是成才的毛坯。
由于成人教育具有可持续的特性,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它可以把教育的内涵在时间上扩展为终身化的趋势、在空间上扩展为社会化、国际化的趋势,从而使人能够顺应迅速变革的世界,把一生作为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终身进修与丰富知识的机会,实现“学者有其校”。
知识经济树立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开启了全新的教师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
21世纪的教师责任之一是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养训练自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化世界中的教学工作》指出:
“大多数国家的师范教育虽然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前期培养上,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
某些国家在使用继续教育一词。
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教学同其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国际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使教师能够胜任时代赋予的新的职能,必须使师资培训体制具有终身的性质。
教师的终身学习使职前与职后教育在概念上不断地融合与升华。
2、现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形成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应把工作重心导向智慧能力和理性心灵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由此,教师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吸收固定内容和已有的结论,而应是一种认识、探究、体验、交往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应围绕“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再现他自己,如何与别人进行交往,如何探索世界,如何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3。
这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性实践。
美国的布莱克曼(Blaekman)曾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的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此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
布克(Barke)也认为:
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
两位学者强调的都是教师是学习者的这个观念,这里面不但包括了学生的学习,也包括了教师本身的学习。
因此,一个教师必须是个有效的学习者,如果教师本身不了解学习的意义与目的,缺乏学习的要领与方法,就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习,也谈不上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是研究者
1、研究回归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早在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
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来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社会情势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示范者的传统角色中挣脱出来,赋予教师角色以新的内涵,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教师的发展,是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研究、是把教学变成教育、是教育意义的实现。
在近代,教育被看作大工业条件下的标准化生产,带有强烈的机器文明的色彩:
非针对性、去个性化。
而这种教育的局限便是无视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的复杂性,无视作为特殊精神活动、认识活动的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无视教师的首创精神,无视教师的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使研究游离于中小学教师之外,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相分离的。
这从根本上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师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工作已不是单向度的文化传递,而是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
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
离开实践的研究,已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
研究回归中小学教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教育与现场情境不可分离
20世纪80年代,汇聚着反思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运动在欧美广泛兴起。
这个观念来自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启示。
其基本假设是:
教师有能力针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教师有能力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境加以批判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
由教师来改进自己的专业实际和教学情况乃是最直接、最适切的方式。
而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非常肤浅,提出的问题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有时甚至无关痛痒,因此不易得到教师的采纳与认同。
这个观念强调:
教师不再是局外人,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局内”的一个不断反思的研究者或参与观察者,特别是在某些不可重复的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教师是最适宜的观察者与研究者
教师是教室负责人,其活动场所是教室。
以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在此教师可以一个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拥有了研究机会。
从自然观察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如果要想既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与状态,就只有依靠教师。
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其本身就置身于教育情境中,对于教育活动,教师是可以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
所以,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与有利的研究位置。
近年来,质的研究由于契合了教育工作本身的特性在我国教育领域日益兴起。
它以参与观察、开放型访谈、原始材料的真实描述和深入分析以及扎根原始材料的理论建构,展开了一条面向实践本身,把教育行为、行为的意义、教育情境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的研究道路。
研究是人们对待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讲过:
教育研究不应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
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
基于这样一种对研究的理解,把研究看作是教师应有的态度,对于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研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应有的态度,教师的研究不应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之间并不存在距离和界限。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在教育研究愈来愈面向实践本身、内在于实践本身的指向之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和必要条件。
注释: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第12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上海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上海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参考资料:
1、CarolM.SantaandJohnL.Sants《TeacherAsResearcher》JournalofReadingBehavior1995,Volume27,Number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王长纯《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200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