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864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

《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docx

通用版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八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

专题十八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

一、考情分析

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

年份·卷型

模块

考查主题

设问

2018·课标Ⅰ

政治

基层社会治理

(1)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

(2)简述清末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分)

(3)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

2018·课标Ⅱ

经济

中美历史上大豆的种植利用(物种交流)

(1)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

(2)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3)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

2018·课标Ⅲ

经济

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比较

(1)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分)

(2)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分)

(3)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分)

2017·课标Ⅰ

政治

近代中法两国的民族主义

(1)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

(2)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

2017·课标Ⅱ

经济

清政府与新中国的矿业政策

(1)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2017·课标Ⅲ

政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

(1)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分)

(2)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分)

2016·课标Ⅰ

经济

清中期人口问题

(1)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2016·课标Ⅱ

经济

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

(1)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2)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2016·课标Ⅲ

经济

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比较

(1)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2015·课标Ⅰ

文化

儒学发展

(1)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

2015·课标Ⅱ

文化

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2014·课标Ⅰ

文化

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比较

(1)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

(2)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2014·课标Ⅱ

经济

移民东北问题

(1)概括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2.命题规律分析

(1)经济模块命题最多,其次是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命题最少。

(2)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

(3)同一模块中古代史与近代史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多是中外比较或古今(近)贯通。

(4)设问方式以两问的居多,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特点、趋势。

说明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行历史评价等。

(5)2018年考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设问变为三问,最后一问紧扣考查主题或热点问题设问。

二、解题方法思路

典例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

[答题思路]

读材料→审设问→组答案。

第一步:

读材料

(1)粗读以把握材料所要考查的时空观念。

如本题三个材料开头的时间“宋代……明清……康熙九年”、“清末”、“20世纪80年代后”,内容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的局部历史;据三个材料中“乡约制度”、“地方自治”和“村民委员会”可知本题命题立意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考查。

(2)精读旨在最大限度获取材料信息。

如材料一:

据出处可知本则材料介绍的是中国乡约制度;据标点符号可知讲了三个时期乡约制度的发展概况;据关键词“进行道德教化”到“宣讲‘圣谕’”、“建立民间组织”到“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体现了乡约制度的内容和发展推动力上的变化。

第二步:

审问题

(1)审中心词。

如本题第

(1)问“变化”、“作用”是中心词。

(2)审限定词。

如“变化”的时间限制词“宋代到明清时期”;知识范畴限制词是“乡约制度”。

“作用”的知识范畴限定词“乡约制度”;特定限制词“积极”(不必答其消极作用)。

(3)审分值。

一般2~3分一个要点;1分1个要点的情况很少见。

如第

(1)问12分,应答出4~6个要点;第

(2)问9分应答出3个要点;第(3)问4分应至少答出2个要点。

第三步:

组答案

(1)段落化:

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

如本题三问应答成三段。

(2)序号化:

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或将并列的要点用分号断开也可。

(3)条理化:

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二是次序条理。

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因此,考生组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又可避免漏答,并且卷面整洁。

答案 

(1)变化: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三、模拟练

(2018·广安、眉山、内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便将科技进步列入国家发展方向。

1787年宪法明确了联邦政府对科学技术的责任。

联邦政府于1790年制定了保护专利权的第一部法律,并成立了联邦专利局,负责管理技术革命和发明创造的专利。

1862年,林肯政府推行土地赠与法,鼓励各州创建关于农业、科学和工业研究的学院。

后又成立美国最高的学术团体——美国国家科学院。

为了统一度量衡,1901年成立了国家标准局。

同年,成立了国家规划局,设有科学实验室,由政府拨款开展科学研究。

一战前后,美国政府又更为直接地投资建立国家所属的实验机构。

这些研究机构对于美国的基础研究、民用研究、军事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吴必康《英美科技政策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对科技奖励的力度日益加大,如授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三品衔。

甲午战争后,主张科技奖励的声音越来越大。

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

“能造出外国旧时所没有之机器或日用之物,授工部郎中实职,许以专利30年。

”此后,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各学堂章程》和《奖励游学章程》(1903年),对办新式学校的,出国留学的予以奖励。

1906年,农工商部颁布了《奖给商勋章程》,对“创制新法新器,以及仿各项工艺确能挽回利权”者,分别奖给不同的职衔。

1907年,清政府又相继制定了《垦荒官民给奖》等章程,奖励在农业实践中创新生产技术。

——摘编自高建明《晚清科技奖励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政府在鼓励科技发展上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并说明其成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科技奖励政策上与美国的不同之处,并予以简要评析。

答案 

(1)努力:

建立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国家科技管理机构;鼓励发展科学教育;为科研提供财政支持;建立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与科研机构。

成效:

提升了美国的科研实力,培育了美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

(2)不同之处:

以授予职衔为主要方式;突出对实业科技的奖励,具有实用性;缺乏长远的法律和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机构组织。

评析:

清政府的科技奖励政策是在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的背景下所制定的,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实力以巩固统治;有助于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促进近代科技的发展;未建立起完善的科学体系,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难以真正提升中国科技水平。

1.(2018·天门、仙桃、潜江市质检)(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较西方社会的转型与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态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思想、商业资本运作和科学技术等保持着大体与西方社会同步发展和较为顺畅的交流。

欧洲近代化开始于15世纪至16世纪初的环球航行之后。

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蓬勃开展之际,中国的阳明心学也正在席卷中华大地,李贽等人的反封建思想之锐利也不逊色于欧洲启蒙思想家。

在经济领域,无论东南沿海、华北乡村,手工业和商业生产领域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此时的中国与世界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中西间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科学技术活动交流日益密切,由西方传教士输入的欧洲近代科学知识,也为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所接纳;中国的商品市场因为有许多国家的参与而纳入世界体系。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西欧诸国的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得到了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西欧各国王权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而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大明皇帝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的第一个触角。

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