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548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docx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首先,本文依据国际贸易和产业发展的理论,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到战略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出发,总结产业演进的规律和理论与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作用机制,并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

然后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及趋势。

最后,给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与外贸易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对外贸易结构产业结构

 

China'sindustrialrestructuringandtherelationship

betweenthestructureofforeigntrade

Abstract:

Thisdissertationstudiestherelationshipofthestructureofforeigntradeandindustrialstructure;Thispaperbeginswiththetheoryofthetheoryoftheinternationaltraderangingfromthetraditional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tothestrategictradepolicy,andsummarizesthetheoryandthelawabouttheindustryevolutionandthestrategiesthatfacilitatetheindustrydevelopment,andanalysthefunctionmechanismbetweenthestructureofforeigntradeandindustrialstructure,whichalsobuildsupatheoreticalanalysisframeofthestructureofforeigntradeandindustrialstructure.Then,thispaperanalysesthepresentsituationandsummarizesthecharacterandtendencyofthechangeinindustrialstructureandstructureofforeigntadeinourcountry.atlast,wegivethepolicyrecommendationsto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tradestructure

 

Keywords:

structureofforeigntrade,IndustrialStructure

 

目录

一、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关系的研究综述4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理论关系4

(一)产业结构决定了贸易结构4

(二)对外贸易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4

三、我国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

(一)产业结构现状5

(二)对外贸易结构现状6

(三)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存在的矛盾7

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结构关系的政策建议7

(一)实行产业倾斜,发展支柱产业8

(二)采取务实的产业发展模式8

(三)发展规模经济8

(四)实行大经贸战略9

(五)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9

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经历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关于对外贸易的产业发展政策经历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徘徊与抉择;发展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等新贸易理论导向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部门与国内产业部门的联系随之变得复杂和深刻。

因此,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部门与国内自身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就变得非常的有意义了。

本文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尝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寻找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有利的启示。

一、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关系的研究综述

钱纳里和塞尔昆(1975)对影响一国经济结构的一般因素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包括用比重表示的经济结构、人均收入、总人口、净资本流入和时间在内的半对数回归方程[1]。

杨全发(1999)用进出口贸易额或分类进出口商品取代净外资流入,以钱纳里的回归方程为一般模型,对改革前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对外贸易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1)1978年前,第一产业比重与进出口贸易额负相关,工业比重与进出口贸易额正相关,第三产业比重与进出口。

贸易额的相关性不显著;

(2)1978年后,原料的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比重负相关,而工业制成品出口与工业比重正相关;(3)1978年后,原料、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初级产品进口与工业比重呈显著正相关,而工业制成品进口与工业比重呈不显著的负相关,第三产业比重与初级产品进口负相关,而与工业制成品进口正相关[2]。

蓝庆新和田海峰(2002)定义了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将结构变化在总量增长中的效应分离出来,但他们主要是研究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转型的影响,并没有对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理论关系

(一)产业结构决定了贸易结构

一国的贸易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贸易结构层次的高低。

根据钱纳里的研究表明,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化的规律,即由轻工业部门向重工业部门转移,而这与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是相一致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人们的消费偏好都会发生变化,一国的比较优势也会随着发生改变。

雷勃津斯基定理指出,当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时,较密集使用增长要素的生产部门将扩张,而较密集使用非增长要素的生产部门将收缩。

那么在要素增长的条件下,按照比较优势从事贸易,会使优势产业绝对地扩大,劣势产业绝对地缩小,产业结构发生转变。

其逻辑关系是,因为要素价格,商品价格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化时,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都会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新增要素需要另一种要素相配合,因此可行的方法就是缩减密集使用未增长生产要素的生产以分离出足够多的该要素与新增要素相配合,其结果就必然是密集使用新增要素的产业部门扩张而使另一产业部门缩减[3]。

因此,产业要素的变化最终会导致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二)对外贸易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

根据GDP=C+I+G+NX可知,国际贸易的增长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根据以往的数据,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起飞和走向发达阶段,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

经济发展可以视为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的质和量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由于非均衡发展规律的作用,经济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的扩张必然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演变。

首先,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中开放部门的增长。

对外贸易结构由于各产业的要素贸易依赖程度不等,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各产业的要素供给弹性,使那些受制于国内要素察赋的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样,由于各产业对商品贸易依赖程度不同,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各产业的产品需求弹性,使受制于国内市场容量的产业得到了规模经济效应。

因此,对外贸易结构从要素的供给弹性和产品需求弹性两方面同时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变[4]。

然后,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

对外贸易结构与国内流程的结合,直接改变了产业间的供求关系。

国内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差距,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弥补。

对外贸易结构不仅通过产业中间需求,而且通过产品最终需求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供求关系。

这样,开放程度越高的产业结构,其与别国的产业结构关联程度越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因此,本国产业既有可能利用别国产业弥补自身发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赖外向关联而抑制了本国产业的自身发展。

因此,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必然受到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同时,一

国对外贸易结构又是由一国产业结构状况所规定的。

这表现在;

(1)一国产业结构通过对外贸易结构获取比较利益。

一国产业在国际交换过程中,往往出口的是国际价值大于国内价值,本国具有比较劳动生产率优势的产业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国际价值小于国内价值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劣势产业的商品,在国际分工中形成符合本国比较利益的对外贸易结构。

(2)一国产业结构通过对外贸易结构反映竞争能力。

在国际市场上,产业的竞争实力通过出口额及其比率来表达。

产业的竞争实力越强,其出口结构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越高;而产业的竞争力越弱,其进口结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相对较低[5]。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竞争能力的变化是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相一致的

三、我国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现状

与改革前的1953年—1978年相比较,改革后的1979年—2009年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前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52年的51.0%下降到1978年的28.2%,由20.9%上升到47.9%(其中工业由17.6%上升到44.1%,建筑业由3.2%上升3.8%),由28.2%下降到23.9%。

这些数据表明:

这期间,产业结构处于全面极端的失衡状态。

说全面,不仅第一、二产业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建筑业虽略有上升,但也大大滞后于工业发展;说极端,不仅农业滞后于工业已经达到顶峰,而且第三产业比重也发生了极不正常的下降。

在后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9年的10.6%,第二产业由47.9%下降到46.8%(其中工业由44.1%下降到40.1%,建筑业由3.8%上升到6.7%),第三产业由23.9%上升到42.6%。

需要说明:

这个时期,农业年均增速由前一个时期的2.1%上升到4.6%,其比重下降是由于其增速仍然低于第二、三产业。

但其下降速度趋缓了。

在前一个时期,农业比重年均下降0.88个百分点,后一个时期为0.57个百分点。

至于这个时期工业比重下降以及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都没有到位,但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可见,改革以来,原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状况已有很大改善。

但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并没根本解决。

其主要根据有二:

第一,就农业来说,新世纪提出并推行科学发展观以来,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空前未有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比如,作为农业主要产品的粮食产量,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超过50000万吨,2009年达到53080万吨,改变了1999年—2007年连续九年产量低于1998年产量(这年粮食产量为51229.5万吨)的局面。

但当前粮食供需仍是一种紧张的平衡。

作为粮食稳产基础的体制、机制和技术、物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根本解决。

因而,作为最重要战略物资的粮食产量不稳的问题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当前农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也突出反映农业发展的滞后。

其主要的直接原因,除了城市化滞后以外,就是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

第二,就第三产业来说,在许多工业的产能和产品过剩问题突出存在的同时,经济社会亟须的第三产业(包括为生活服务和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和为高技术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为了说明这里的问题,做点国际比较是必要的。

按照毛泽东说法,作为矛盾的普遍性的“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

”所以,尽管国外经验有其特殊性,但也包含共性。

就其共性来说,就有借鉴意义。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03年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2%,上中等国家为59%,高收入国家为71%。

我国已经步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但我国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而且大大低于下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

这就突出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

从各行业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

(1)生产集中度较低。

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市场集中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009年中国前10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集中率只有19.3%。

相比较而言,美、日、德等主要国家前10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集中率一般在30%以上。

(2)企业规模普遍不大。

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与其所拥有大型企业的数量是密切相关的。

500强企业规模是反映我国这一水平的最好实例。

在2010年世界500强中,美国有152家,日本有88家,而中国内地只有54家(主要是垄断企业),这与我国GDP排名世界第二位,国际贸易额排名世界第四位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3)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低。

由于受计划经济束缚,我国企业大多停留于自成体系的发展阶段,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十分普遍。

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产品上下游关系密切的企业见不注重协作配套。

与这种格局相对应的是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协作水平较低。

(4)行政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

由于历史和体制限制的原因,我国许多行业中依然存在着行政垄断现象,如石油、电力、金融、烟草等。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垄断现象将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在行政垄断大量存在的同时,过度竞争现象更是难以克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有1000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

更为严重的是,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多头出口、相互压价等现象此起彼伏,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等行业的硝烟仍弥漫正浓,船舶行业即将上演同样的惨剧。

(二)对外贸易结构现状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工业,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不断,贸易纠纷愈演愈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显有发展,贸易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陷入低谷。

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到2009年第三季度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呈现复苏迹象。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下降16%,进口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而且在进口方面仅次于美国、德国,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贸易对象已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萎缩的大背景下,由于各级政府和进出口企业认真应对,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经历了七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6%,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多。

与此同时,结构不优化、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旧突出,同时出现了贸易顺差急剧扩大、摩擦迅速增加、与宏观经济不协调、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吃紧等一系列新矛盾。

进入2010年,随着各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国家支持外贸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外贸恢复增长的前景可以期待。

但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仍然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1、经济环境不稳定。

09年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并实现了8.7%增长,今年温总理在两会期间也预测今年中国经济能实现8%的增长,国内形势还是相当乐观。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上升。

09年外贸顺差规模比上年大幅缩小,但随着2010年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恢复,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各国政府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贸易摩擦和纠纷也势必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

3、贸易结构不合理将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09年产品低价销售的问题还很严重,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其中有钢铁制品、金属制品等)和机电设备的出口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加工贸易的增值模式值得探讨。

另外在进口方面,09年11月份以来由于进口数量快速增加,进口产品价格回升过快,有可能把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传导到我国,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不利于国内贸易环境的稳定。

4、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08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9个百分点。

近两年来,我国汇率升值步伐放缓,有利于我国的出口的增长,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的问题,反而因我国汇率升值慢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压力,2010年,国家承诺进行人民币汇率重大改革,可以预见,2011年,我国汇率将进一步升值,另外,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

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高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

5、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将稳步回升,原油市场由于供给偏紧,需求逐步回暖,价格将呈上扬走势。

铁矿石和钢材需求将随着经济复苏力度加强而出现恢复性增长,价格有相当的上涨空间。

纺织纤维及成品、石油化工产品和机械电子产品等工业品的价格也将逐步走高。

在全球经济形式不明朗的情况下,一旦世界经济复苏遇到挫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加大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

(三)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存在的矛盾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中国商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必然要求中国具有提升出口商品结构的紧迫性,而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当前的经济条件则要求中国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或进口替代的更快实现。

一方面,当前中国城镇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工业基础难以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社会上的就业问题[6]。

另一方面,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内需求远远大于出口需求,需要出口导向的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及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

因此,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的矛盾己日益明显了。

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结构关系的政策建议

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时代,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推进进出口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使之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问题。

我国在这方面也应采取一些相应对策。

(一)实行产业倾斜,发展支柱产业

新贸易理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因其具有的积极外部经济效应是人为干预最有价值的产业,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一旦成为一国的支柱产业,其创造的知识、技术和创新产品将对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而其在创建之初,往往要花费巨额研究支出,承担失败的巨大风险,如果没有国家的扶持,其发展就会失去原动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比之资本主义国家在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我国应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主要有计算机、汽车、石化、电力、邮电通信、生物、机电、电子等行业和部门。

产业倾斜政策主要在资金信贷支付、进出口经营权和配额许可证优惠、减免关税和税收、规范出口退税、国家补贴和采购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7]。

(二)采取务实的产业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贸易模式一直存在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谁优谁劣的争论,争论双方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材料,因而都显得理直气壮。

其实,这两种发展模式都各有利弊,都存在各自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和条件。

拿出口导向模式来说,其成功的依据主要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

这些国家以少数出口部门为主导来带动经济发展,循农矿业、轻纺等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至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以本国积累为主,广泛吸引外资,产业主要沿海岸带布局。

出口导向模式的优点在于,能促使企业按照发达国家的市场标准来组织产销,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尽快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有利于加快产业和技术升级,有利于缓解资金短缺矛盾,从而加速现代化进程。

但出口导向模式也存在不足,它受国际环境影响太大,对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存在依赖性,国际市场的些小变化,都会造成国内经济的大波动,而且在出口导向模式下经济部门不健全,少数出口部门畸型发展,一旦触及发达国家利益,就不可避免要遭受制裁。

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出口导向模式要取得成功,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如冷战中的政治军事同盟造成的单向优惠,西方国家的长期低息贷款和有利的政府订货,单方面开放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社会体制相同等。

可以说出口导向模式对于那些自然资源贫乏,内需市场狭小,多数工业项目达不到规模效益,只能靠出口来弥补的小国来说,是比较可行的发展模式。

拿进口替代的模式来说,其优点在于可以克服出口导向模式的不足,若能成功,无疑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工业化的初步实现。

但进口替代模式也存在不足,发展进口替代商品,从开始到最终完成需要一段时间的滞后因而进口替代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永远落后于世界经济主流[8]。

另外,发展进口替代商品代价太高,一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往往是国内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要实现进口替代,就要使有限的资源流入缺乏效率的进口替代行业,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进口替代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缺乏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进口替代有可能导致政府的长期保护,使“温室”中成长的行业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不宜全国一刀切,都采取同一模式。

要根据地方经济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各自长处,相互取长补短,使两种模式都能较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三)发展规模经济

我国应确定一批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又有巨大规模经济效应的产品,作为扶持和保护对象,尤其应积极扶持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搞好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按照新贸易理论,基于规模经济的国家间的专业化分工相当随意,历史和偶然的因素,甚至政府的政策,在引导一国专业化生产方向和区位配置时都可能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决定哪些国家按规模经济生产什么产品。

因为积极的政府干预可以改变不完全竞争厂商的竞争行为和结果,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优势,使国家受益。

具体到实践来看,前面讲到的支柱产业都可作为发展规模经济的首选产业。

当然具体到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选择,国家应从宏观全局上通盘考虑,尽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避免重复建设。

而且,在企业分布地区上也应适当集中,把主要产品合理地分布在全国的某些重点城市和地区,这样也有利于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另外还可通过积极发展跨国公司,在国外兴办子公司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整体效益。

发展规模经济,并不是放弃利用比较利益,而是使二者更好地结合,互补互益,使我国能以双重优势进军国际市场[9]。

(四)实行大经贸战略

所谓大经贸是指打破部门、地区封锁,实行对内对外经贸各部门的大融合,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大接轨,贸易、生产、科技、金融等的大合作。

大经贸战略的目标是外经贸保持适度超前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集约化发展;发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改变各地区产业发展雷同化、重叠化的不合理状态,实现规模经营,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