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docx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2)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
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
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
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
十二年,左都御吏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
荷兰筑城二:
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
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
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
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成功使谓之曰:
“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
”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
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
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
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
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
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郑成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B.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C.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D.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
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
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
B. 左都御吏,属于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
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
C. 爵,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D. 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
也可表方位,指北方。
如杜甫《咏怀古迹)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朔漠”就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3)下列对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成功面对强敌,决不投降。
不管是他的父亲郑芝龙,还是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对他劝降,最终都没有投降。
B. 郑成功收复台湾,可谓天时地利。
他率军到达时,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他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兰人退守到王城。
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
C.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励精图治。
郑成功攻下当时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后。
采取了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
D. 郑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夭。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误听周全斌谗言,导致陈豹抗命。
加之身患疾病,三十九岁竟英年早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②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
【答案】
(1)C
(2)D
(3)B
(4)①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②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
【解析】【分析】
(1)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这句话的含义是“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
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济度”“泉州”“成功”“之”“上”“芝龙”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次”,动词,意思是“驻扎”,“泉州”是地名,即“驻扎在泉州”,句意完整,故应在“泉州”后断开,排除AB两项;“不纳”的主语是“郑成功”,而“易为书”的主语是“济度”,故两句应断开,且“依违答之”的主语是“成功”,即“郑成功”,“书”如放在“成功”前,句意讲不通,故排除D项,故选C。
(2)D项,“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朔”指农历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
故选D。
(3)B项,“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最后说“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由此可知,杀他亲人的不是顺治皇帝。
“圣祖即位”,“圣祖”是康熙。
故选B。
(4)第一句中,“十八年”是指“顺治十八年”;“且”,并且;“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蹙”,困窘;“乃”,于是;“规取”,规划夺取。
第二句中,“会”,恰逢;“讹言”,传言;“诸将留厦门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留厦门诸将”;“值”,刚好,恰逢;“还”,回来,返回;“执”,捉拿;“拥锦”,拥立郑锦。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B;
⑷①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②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
他的父亲郑芝龙,因剿灭海盗刘香、李魁奇、攻打荷兰军有功,多次升职直至总兵。
顺治三年,清朝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撤出了驻守仙霞关的军队,没有防备清军(因而失利),博洛的军队驻扎在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自己的军队投降清朝。
郑成功规劝他不要投降,他也不听。
顺治九年,皇帝让郑芝龙写信劝郑成功投降,许诺赦免他的罪行并且会授予官职。
郑成功假装答应;顺治就下诏命令金砺等人返回浙江。
不久,皇帝命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军征讨郑成功。
顺治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顺治诛杀郑芝龙,佟国器也揭发郑芝龙与郑成功私通书信,顺治因此削去了郑芝龙的爵位,把他关进监狱。
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
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台湾是隶属于福建省的海中岛。
被荷兰红毛人所占领。
荷兰人在台湾修建了两座城,一个是赤嵌,一个是王城。
它的港口叫作鹿耳门。
荷兰人仗着鹿耳门港口的水浅不能够渡船,因此不在此地设防。
郑成功率军而至,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了好几丈,大小战船首尾相接,直接进入海岛。
(于是)荷兰人弃赤嵌城而走,退守在王城。
郑成功派使者对荷兰人说:
“这里的土地(台湾)本来是我国所有,你们理应把它归还我们;(如果能够答应归还的话)城中的珍宝任凭你们载运回国。
”围攻经历了七个多月,荷兰人只剩下了一百多名,城终于被攻下。
(荷兰人)都被遣送回国。
郑成功于是把台湾命名为东都。
他让陈永华负责出谋划策,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
台湾四周方圆千里,土地富饶肥沃,郑成功招来了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地的百姓,开荒种地,屯田聚粮。
这一年,圣祖康熙皇帝即位,杀了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
郑成功占领台湾后,他的部将陈豹驻守南澳,郑成功命令自己的儿子郑锦驻守思明州。
康熙元年,郑成功轻信周全斌的谗言,派兵突袭陈豹;于是陈豹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进入广州投降清政府。
郑成功厌恶儿子郑锦与乳母私通,生了个儿子,就派遣儿子郑泰去杀郑锦和他的乳母。
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沿用郑芝龙当年平国公的封号,起兵抗拒郑成功。
此时,郑成功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大怒,痛心得咬指头。
五月初一,郑成功还依靠在胡床上接受各位将领的朝拜,几天后,突然去世,享年三十九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舜禹之事
(唐)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
还自南郊,谓共人曰: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
丕之言若是可也。
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
何也?
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
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
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
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
积十余年,人曰:
“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
”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
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
人曰:
“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
”或曰“耄矣”,曰“匿矣”。
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
至于尧死,天下曰:
“久矣,舜之君我也。
”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
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
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
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
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
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
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
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
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
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
“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
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
”曰:
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
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
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注释】①忘:
遗忘:
系:
拥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我者舜也 明:
引导
B. 舜之君我也 君:
君主
C. 禹旁行天下 旁行:
走遍
D. 丕嗣而禅 嗣:
继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问的一组是()
A. 吾知之矣 俯察品类之盛
B.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 拔剑撞而破之
D. 天下若丧考妣 若亡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丕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B. 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维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
C. 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
D. 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曰:
“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
”或曰“耄矣”,曰“匿矣”。
②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答案】
(1)B
(2)C
(3)A
(4)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5)①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
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解析】【分析】
(1)B项,“君”,结合“舜”“我”分析,名词“君主”错误,动词,当君主、做君主。
句意:
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
故选B。
(2)A项,代词,指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助词,舒缓语气;用于句末,表判断。
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
D项,好像;如果。
故选C。
(3)A项,“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错误。
“由丕以来皆笑之”,是从曹丕以来的人们都讥笑他。
故选A。
(4)“能乎”,可以吗,可以独立成句,前后应该断开;“吾”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抓住“小争”“大争”分析,两句应该对称;“尧”作为“无以已之”的主语,前面应该断开。
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
句意:
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
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
(5)①“往”,以前;“所谓”,所说的;“果”,结局,与“因”相对;“乌”,文言疑问词,哪、何;“或”,代词,有的人;“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匿”,隐藏、躲藏、隐匿。
②“若”,像;“是”,代词,这样做;“不能”,没有办法,前面需要补充主语“尧”;“与”,禅让。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A;
⑷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⑸①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础得到汉朝的禅让。
他从南郊祭天回来,对他的群臣说:
“现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宜了。
”从曹丕以来人们都讥笑他。
我柳先生说:
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我只看到讥笑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
凡是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是凭借道德还是依靠强力,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们遗忘了,继承的君主已为人们所拥护,这种情况是相同的。
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
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
那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尧还没有被人们遗忘,舜还没有被人们拥护。
尧知道那样的办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让人们慢慢忘掉他;舜知道尧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忘掉他而拥护舜,于是舜就积极主动争取人民对自己的拥护。
舜选拔了十六个氏族首领,除掉了四个凶恶的氏族首领,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领;他任命了二十二个大臣,鼓励五种道德规范,制定礼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正确划分四时月份,整理历法,统一乐律和度、量、权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确地使用。
经过十多年后,人们都说:
“引导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帮助我的是舜。
”天下那些做官的,全都是舜任用的人。
然而尧衰老了,他的耳朵聋了,眼花了,头脑也不清楚了。
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又过了十多年,那些问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
及至尧逝世时,天下的人说:
“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舜才在祖庙里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尧最终放弃了的帝位。
舜后来把帝位禅让给禹,也是这样的情况,禹治水走遍天下,人们怀念他的许多功绩,而他退居幕后很迟。
伯益也一直没有在人们中间树立威望,取得拥护,而人们又了解启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没有能够把帝位禅让给伯益。
君主当初功绩大,对人们的影响深,那么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他。
不然的话,人们就会很快忘记他。
汉朝的政治腐败已经很久了,它不受拥戴而被人们遗忘的情况十分严重。
宦官、董卓、袁氏兄弟、陶谦等人残害百姓,罪大恶极。
曹丕的父亲曹操平息祸乱,建立强大的权威,经过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渐渐忘却汉朝。
曹丕继承曹操而受汉献帝的禅让,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为君已经晚了,这跟舜禹禅让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
然而汉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而是他们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被人们遗忘的;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而是他们建立的功绩获得了人们的拥戴。
虽然其中或从公心出发,或由私心出发,或者凭借仁德,或者依仗强力,舜禹禅让和汉魏禅让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但他们中一方被遗忘,一方受拥护,这是相同的。
尧和舜如果不像汉末帝王一样被人们遗忘,就不可能把帝位传给舜和禹;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样受人们拥护,就不可能从尧和舜那里接受帝位。
但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动机就讥笑他。
所以我说:
讥笑他的言论的人是不对的。
有人问:
“尧去世时,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样,全国三年不奏乐。
你说人们忘记了他,似乎说得言过其实了,这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我回答说:
这是舜有意把功德归之于尧,以及历史上尊崇尧的德行的说法。
尧衰老退居幕后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怀念尧的人,越来越多地死去了。
其中当时年幼而还活着的人,尧设法不让他们怀念拥戴自己。
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①
(宋)欧阳修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③或曰: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
④“然则何为而可?
”曰: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
【注释】①纵囚:
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
②贼:
指窥察。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且
B. 则
C. 乃
D. 而
(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 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
(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
B. 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
C. 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
D. 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答案】
(1)C
(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3)C
(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