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976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阅读练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林清玄《夜观流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烬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

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

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

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王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

“流星!

流星!

”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

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

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

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

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

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

“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10.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开头部分引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1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3.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

 

【答案】10.     

(1). 

(1)魅力:

这里指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

    

(2). 

(2)茫然:

由流星的陨落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产生的迷茫失落的情感体验。

   

11. ①在结构上,以沈括夜见流星的故事引出“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且《梦溪笔谈》中的描述与我的实际见闻相照应。

②在内容上,沈括的记载为全文奠定了神秘而充满童趣的风格基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我”对流星陨落的生命思考。

   

12. ①以“我”之视角为起点,真切感人,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小小之“我”的天空冥思背后隐藏着大我情怀,隐藏着人们对天空的敬畏,对大地的情愫,对生活的期盼与忧思。

②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后半部分以整句(排比)的形式刻画出我身为农家子弟对土地渔农的天然忧思,情感在铺排中推进升华。

③“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天地万物人格化,赋予其生命,赐予其性格,不仅使文字形象生动,也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④采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出“我”的形象特征,让读者窥探出“我”内心的柔软敏感,对世界以善意相待,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

   

13. ①“流星”蕴含着童年时期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

②在世人的意念中,流星代表着愿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陨落,由此作者生发了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是人世间的行者和过客,没有永恒的光明,但都曾散发过光明。

③“孩子们马上要失去的流星”象征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都市生活中已经难以寻觅的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联朴素的生活方式,是都市孩子们心头正在消逝的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金瓮河因两岸草木凋敝,陡然开阔了。

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章,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

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画出一个套着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

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积越厚,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

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已经远行了。

张黑脸看着夏候鸟渐次南迁,为那只有腿伤的白鹳而心焦,因为它每一次起飞,都要在地面助跑很久,勉强跃起,也飞不高。

大雁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河畔聚集,给自己开欢送会似的,呀呀叫着,相互拍打翅膀,分批飞起,在空中集结,排成人字形,离开金瓮河了。

它们在天空的姿态,就像一艘远航的战舰。

最后一批东方白鹳,选择的则是黄昏时分迁徙。

三只成年白鹳,带着它们在这儿孵育的五只白鹳,在落日中起飞。

它们选择的列队方式是,那对夫妻白鹳,雄性的在前领航,雌性的在中间,与来自两个家庭的五只新生白鹳并肩而行,断后的是三圣殿上的那只成年雌性白鹳。

它在迁徙之前,来到金瓮河畔,看望它的伴侣。

它们交颈低语,耳鬓厮磨,恩爱不舍。

当断后的雌性白鹳追随它们的孩子,飞向天空的刹那,落日血红,它就仿佛衔着落日在迁徙,孤独地留在大地的那只受伤的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

一场又一场的霜,就是一场又一场大自然的告白书,它们充分宣示了冬天即将到来。

夏候鸟飞走了,山林陷入了短时的寂静。

那只无法离开的东方白鹳,并不气馁,它孤独而顽强地在寒风中,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头而起。

每当听到它飞起后又无奈落地的沉重声响,张黑脸都要难过很久。

他想着如果它落雪前不能飞走,就把它抱进管护站,饲养一冬。

他不能让明年春天它的伴侣飞回时,见不到它的踪影。

张黑脸做好了为这只白鹳而留守管护站的准备,甚至要推迟婚期。

他修炉子,将掉皮的墙泥抹平,将窗户钉上防风的塑料布,将门槛用棉毡裹上。

他还去山里拾柴,一个冬天下来,火炉不知要吞掉多少柴火呢。

一日下午,他正准备去拾柴,听见空中传来“嘎啊——嘎啊——”的叫声,是一只东方白鹳飞回来了,它直奔河畔受伤的白鹳。

张黑脸欣喜地奔过去,一望,果然是受伤白鹳的伴侣。

看来它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旅后,还是放不下它的爱侣。

“雪就要来了,抓紧飞吧,你们能行的——”张黑脸每日给它们投食时,都要这么鼓励一句。

它们似乎听懂了,在与时间赛跑,很少歇着。

它们以河岸为根据地,雌性白鹳一次次领飞,受伤白鹳一遍遍跟进,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终于在一个灰蒙蒙的时刻,携手飞离了结了薄冰的金瓮河,渐渐脱离了张黑脸的视线。

那天晚上,张黑脸吃过饭,刮了胡子,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簌簌的落雪声,让他觉得那对白鹳走得真是及时。

第二天早晨,张黑脸还在酣睡,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了,是德秀。

她为张黑脸做了早饭,他们每人吃了一碗面条,之后去山里拾柴。

下雪的缘故,柴火被雪掩埋了,分辨不清,再说他们迷恋两个人在雪地无言行走的那种踏实和幸福感,所以忘却了拾柴,一路向南,走了很远很远。

直到中午,他们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准备回返时,德秀首先看见松林的白雪地上,似有几朵橘红的花儿在闪烁。

她拽着张黑脸奔向那里。

那傲雪绽放的花朵,原来是东方白鹳鲜艳的脚掌!

那两只在三圣殿坐窝的东方白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雪。

这两只早已失去呼吸的东方白鹳,翅膀贴着翅膀,好像在雪中相拥甜睡。

张黑脸指着它们对德秀说:

“这只白鹳叫树森,那只叫德秀,我和你,你和俺,就是死了,也要埋在一起,咱把它们埋了吧。

要不乌鸦和老鹰闻到了,就把它们给吃了。

雪下林地还未冻实,他们没有工具,为两只硕大的白鹳挖墓穴,只能动用十指。

他们从中午,顶风冒雪,干干歇歇,一直挖到傍晚,十指已被磨破。

当他们拾白鹳入坑时,那十指流出的鲜血,滴到它们身上,白羽仿佛落了梅花,它们就带着这鲜艳的殓衣,归于尘土了。

(节选自《候鸟的勇敢》,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详细地描写大雁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迁徙,而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则选择黄昏时分迁徙,这是因为它们的迁徙习惯不同。

B.“落日血红”时东方白鹳的迁徙,雪原上的红脚掌,以及白羽落血“仿佛落了梅花”等都表现出了语言的色彩美,富有画面感。

C.张黑脸做好了为受伤白鹳而留守管护站过冬的准备等,既表现了他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也表现了他的爱鸟如命,淳朴善良。

D.两只勇敢的候鸟与张黑脸、德秀他们两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彼此映照关系,小说歌颂鸟之爱情也歌颂人间爱情。

 

4.A(曲解文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对受伤的白鹳的依依不舍,更富有人情味。

 

5.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5分)

 

 

5.

(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1分),渲染了肃杀疏朗的氛围(1分),交代了天气转为秋凉,夏候鸟开始南飞的背景(1分)。

(2)写众多夏候鸟开始迁徙,与受伤的东方白鹳形成对比,为下文写东方白鹳的迁徙做铺垫。

(2分)

 

 

6.“文似看山不喜平”,请分析小说在两只东方白鹳迁徙上的情节设置及其艺术效果。

(6分)

 

 

6.

(1)情节上一波三折:

首先是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开始迁徙,但受伤的雄性白鹳不在其中;然后是雌性白鹳去而复返,帮助受伤的伴侣一起起飞;最后是两只东方白鹳在暴风雪中殒命,未能完成迁徙。

(3分)

(2)艺术效果:

照应“候鸟的勇敢”,突出了主旨,表现出两只东方白鹳大无畏的勇敢,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女儿树

郭荷香

(1)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2)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

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

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

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3)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

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4)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

“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

“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

(5)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

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

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6)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

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7)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

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8)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9)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

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

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10)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

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11)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

“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

”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

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12)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

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

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

“手拿碟儿敲起来……”

(13)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

“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

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

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14)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

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15)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16)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17)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18)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

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

(《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

10.概括加点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4分〉

(1)瞥了又瞥:

                                             (2分)

(2)磕得山响:

                                              (2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12.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有何作用?

(4分)

                                                                                

                                                                               

13.试简要分析“女儿树”的多重意蕴。

(6分)

                                                                                 

                                                                               

 

 

答案:

10.

(1)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

(2分)

(2)父亲感到焦急、恼火。

(2分)

11.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2分)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2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

(2分)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

(2分)(写满3点,结合内容分析给6分)

12.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1分)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

(2分)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

(2分)

13.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

(2分)

②女儿树既是女儿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的载体。

(2分)

③作者对女儿树念念不忘,表现对亲人和家乡的牵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民俗逐渐远逝的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