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787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docx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

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

温儒敏

一、回顾课改的大致情况

现在全国正在实施课程改革,这跟“课程标准”的试验,是一回事。

或者说,这次课改,是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的。

对课标如何理解,如何贯彻,直接牵涉到课改的路向与成效。

小学初中的课改实施已经11年了,高中课改试验也8年了,情况怎样呢?

大家在一线,对课改冷暖自知,有自己的判断。

现在对课改的批评比较多。

所以大家回去设计培训计划,要讨论课改,总结课改,同时也要学习课程标准。

这次北大的国培,主题就是新课标的学习。

我这几年参与新课标的修订,到过许多基层的学校,听过不少课,可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思,谈谈对课改状况的了解与思考。

请容许我先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以及课标试验的状况:

有的在艰难的启动、变化,有的我行我素。

有成就,但举步维艰,多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甚至有些悲壮味道。

但无论如何,课改已经成为社会的核心话题,引起整个社会普遍的关心。

而且总的来说,课改已经对课程与教学观念产生大的冲击。

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课改,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正逐步得到普遍的认同。

对于课改的基本理念,很少人反对。

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共识,这是一大了不起的收获。

但是,也存在问题,课改的某些“亮点”没有得到体现。

比如综合性学习、学业水平考试、选修课的实施等等,都是新的事物,多数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实行。

课标的实施事实上是打了很多折扣的。

而且大家都感觉到,课改试验那么多年,应试教育的总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更重了。

我在北京等地有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负担很重,不说高中生,高中三年简直就是炼狱。

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了。

初中呢,二年级以后就全力瞄准中考。

现在中考比高考还要紧张。

这种紧张不断升级,不断提前,现在都提前到小学,甚至幼儿园了。

很多地方把初中的课程提前到小学,把小学的课程提前到幼儿园,甚至从胎教开始,人们就紧张了。

刚怀孕三四个月,就上准妈妈学习班,除了妈妈学习如何生孩子,也让胎儿学习如何准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如何进入社会人生。

于是就对着还没有成型的胎儿念李白杜甫,读莎士比亚Tobenottobe,(干脆翻译成“出来,还是不出来”算了)多么可笑!

去年开始不是重视学前教育吗?

现在幼儿园要上什么课,没有很好研究,但一种倾向又让人担忧:

学前班都在学小学的课,拼音呀、认字写字呀、数数呀,都放到幼儿园了。

有一个问题值得检讨,就是“寓教于乐”这个词被曲解,好像所有幼儿与儿童的“玩”,都担负着“教化”的任务。

学前班这样办,是扼杀儿童天性呀!

问题严重性在于,现在红头文件敌不过潜规则,潜规则是什么?

是升学率,重点大学985和211得升学率,一直还是人们衡量教育成效的硬指标。

教育部门规定,小学低年级是不能布置家庭作业的,根据调查,很多小学一二年级还是布置很多作业的。

班主任每天把作业用手机群发,小学生的作业其实是家长的作业。

现在的家长累呀!

在这样的普遍焦虑的氛围中,可想而知课程改革呀,课标实施呀,难度是非常大的。

说到底,这一切是因为社会竞争加剧,矛盾转移到教育,课改碰到阻力太大,举步维艰。

现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心理紧张也加剧。

这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很快,但新的问题也很严重,比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问题,前十年也许还不好谈,但现在已经不能不重视了。

整个社会似乎有某种潜在的焦虑感,家长很怕孩子未来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有钱的工作。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焦虑感,不断蔓延。

也不完全是中国经济原因,还有更深层的缘故。

中国之外,也都到处是动荡,不安定。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席卷整个世界,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正以以往未有的新的形式呈现,什么3G、云计算、维特、谷歌、iPad智能手机等等,使我们这个世界走向空前未有的超链接,这一切带来某些物质上的方便享受,但也带来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

你们看看最近埃及、利比亚的政治动荡,英国的骚乱,美国的债务危机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麻烦。

新的形势挑战各个统治集团、政府、财团和企业部门,也挑战所有的人,包括有钱人、中产阶级、农民工,大家对未来都隐约感到某些不可预测的危机。

这些不完全是道德或者经济可以解释的,也许事情来的太突然,人类还没有充分的准备。

向沈从文《边城》所写那种稳定的生活彻底过去了。

现在的公民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两极分化也加剧,人们变得愈加焦躁,不安定,没有安全感。

这是全球现象,必然也影响到我们的家长与学生。

所以,我说教育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因为社会竞争加剧,矛盾转移到教育,课改碰到阻力太大。

对于课改,各方面人的态度不完全一样。

特别是家长,对课改的想法非常复杂。

现在孩子功课太重,考试的紧箍咒摆脱不了,家长是希望改革的。

但真的要实施课改了,又会有担心。

许多父母对素质教育非常盼望,谁都希望孩子健全发展,但实际上他们又在不断给孩子增加负担,什么英语班,奥数班,作文班呀,还有音乐、美术、体育兴趣班,等等,都不敢拉下,搞得孩子越来负担越重。

所以对课改我们要有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就是前面说的,课改大方向没有错,要坚持,对课改要补台,不要拆台;要从长计议,不要激进颠覆。

虽然课改进展艰难,问题不少,但无论如何,不能走过场,更不能拆台。

大家都在一线当老师,对课改冷暖自知,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有一个基本点,也就是共识吧,就是对于现在教育状态大家很不满意。

所以,我们还是要大局为重,不管现下困难多大,阻力多大,都要坚持课改的大方向。

不管课改现在有多难,碰到多少问题,我们要支持,在运行过程中来寻找出路,解决问题。

中国很大,情况很复杂,在中国做点事情很不容易。

现在问题成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停下步子,大家老是抱怨,一盘散沙。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每一步推进,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整个大的环境也许靠我们当老师的很难改变,我们个人管不了那么多大事,但起码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我们还是要有些责任心、使命感,特别是要少些抱怨,多些建设,不要满足于当批评家,要当扎实稳健的建设者。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的国培,不要停留在技术性枝节性的问题探究上,不要停留于一般的讲课评课,而是要结合我们的现实,抓住最重要而又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思考探究哪些可以改,哪些面前很难去动,哪些应当先改。

对我当老师的来说,就是要面对实际,有一寸改一寸,有2寸就改2寸,稳步推进。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问题。

刚才回顾了课改的大致情况,接下来,我讲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问题。

有2部分内容,先简单介绍一下课标修订的情况,然后重点围绕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领会和贯彻课标精神。

这里我有一个建议,培训应当问题集中,就是围绕课标来展开。

大家要有时间读课标。

可以安排3遍。

一遍是浏览,大致了解整个文件的框架和基本理念。

先有个印象。

头一遍不必花大多时间。

第二遍,是细读,花点心思,完整地读一遍,不要跳着读,要完整地读。

第三遍,是带着问题读。

带着那么学校的或者自己所面对的某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某些困扰,到课标中找相关的论述,看是否有针对性,怎样解决,能否解决。

这一遍应当有讨论,但问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讨论要集中,而且一定要少抱怨,不抱怨,多建设,多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如果大家培训回去,组织本地区或本校老师再培训,或者传达学习课标,也要采取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然后带着问题学,寻求解决之道这个路子。

不要停留于专家报告,讲课展示,然后评课这个老路子。

“我们能做什么?

”——这应当是培训的基本思路。

下面我介绍一下课标的修订情况,主要是如何领会课标的基本精神。

那么一本课标,十多万字,如何让一位一线老师能抓住要点,并且对他的教学的确能起到指导作用,甚至多少能唤起他的改革的欲望与行动,这是不太容易的,希望我们的培训也能出点这方面的经验。

先说课标的修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推行,同时试用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新的教材,也就是所谓新课程实验,或称“课改”,至今10年了。

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

先对29个省、市、区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

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反复学习,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努力坚持正确的方向,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是始终比较关注的:

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以上5点,是课标的基本精神,也是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年大家听得较多,好像又都成了标语口号。

现在的文风不好,太空太虚,穿鞋带帽,人们自然形成某种阅读的抵制,看文章文件往往前面务虚部分都不看,跳过去。

但我建议大家学习课标时,还是要认真看看那些所谓务虚的部分,其实这是核心,是基本精神,是最重要的。

观念解决了,其他比较好办。

以上5点,或者5个方面的理念,都不是穿鞋带帽的空话,每一句都有所指,都有现实的针对性。

比如第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统领性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最近七八年才提出的,一大进步,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鲜明地提出过“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尚未真正做到“人的发现”,更谈不到“为本”。

现在整个社会那么功利,那么焦虑,都是因为脱离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惜,对个性的保护,眼中只有或者主要是“物”,是“钱”。

这个问题当然不是教育本身可以解决的,但教育者应当对此保持清醒,并有所作为。

又比如提出“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家容易忽略,认为是套话。

但可以想想我们社会面前的道德滑坡,很多底线都没有了,大家都抱怨,那么怎么办?

没有“核心价值观”行不行?

我们的孩子现在的确非常缺少责任心,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点什么?

碰到这些务虚的问题,其实是基本精神,如果我们不是很腻味地本能地反感,以为是空话,跳过去,而是停下来,想一想咱们是否面对类似的问题,能否做一点改革,改变一下现有的状况?

如果有这份心,那么你在教学实践中就有意识,也就可能有所行动。

水平可能有高有低,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心。

课标里边很多新的概念,观念,提法,表面上有点空,其实都有现实针对性,需要我们认真体会。

学习课标,很多论述是文件的样式,语言比较平板,讲求全面,读起来可能比较累,不是那么痛快,不可能是痛快文章。

因此要多读几遍。

第一遍可以粗略地读,浏览,有个大致的轮廓印象;第二遍细读,第三遍可以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读。

篇幅不是很长,花的时间不太多,是值得的。

阅读课标可以采取2种办法,一是抓关键词,也就是新的提法,体会改革的精神;二是问题切入,带着问题来读,比如你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又比较为难的问题,不是枝节性的,看课标是如何论说的,从中寻找和探究解决的途径。

这次课标修订,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

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

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十年课改很艰难,原先“课标”实验稿的试行,可以说举步为艰,但成绩还是显著的。

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在课改中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老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

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

我们希望这个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

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是能面向全体学生的。

什么是语文?

很难下定义。

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或者语言文学、文化,等等。

这次“课标”研制和修订也没有做概念论述式的定义,而是从课程性质角度做简明的说明: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体现在这里。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

课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这次“课标”的研制和修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讲“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讲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

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这一切不应当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

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课标如何表述“能力训练”问题,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

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

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

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这次课标修订在课程目标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更明确强调语文课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发展个性,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味。

落实到教学上,则有更具体的分学段的要求。

和实验稿比较,课标的定稿有一些突出的变化:

一是适当减负。

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

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

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

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

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字表。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

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

课标列出优秀诗文推荐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背诵古诗文135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

对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也有数量要求。

四是写作教学。

“课标”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

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

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五是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

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

这次修订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不要照搬大学那一套,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保留,但不强调系统性,注意随文学习。

六是关于教材。

最近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很多都是传媒炒作,对于语文课改以及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

这次修订对于编写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

这次语文课标的研制与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

总的是要尽量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

“课标”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通过评审即将正式颁布,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学习领会课标的内容,修订组又组织专家编写了这本“课标解读”。

对课标所论及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特别是一些新的理念,都会尽量结合实际做出阐说。

课标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有些只能从原则上提出要求或建议,不可能展开具体论述,“课标解读”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补充。

但“课标”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教育指导思想,并非个人的学术专著,即使是参加课标研制修订工作的成员,他们对课标的理解与阐说也不等于就是最终结论。

所以在课标的学习贯彻过程中,还是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用他们的经验与智慧去丰富对课标的理解,只有紧密结合实际,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下面我再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重点讲讲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问题。

先讲小学初中的写作教学。

语文教学的五种偏向

接下来,再具体一点,结合课标解读,说说小学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占用时间也最多,这方面大家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学习课标实施课改时,应当充分尊重、吸收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守正创新。

好的东西要坚持,作为底子,资源,财富,不要轻易丢弃甚至颠覆;但也要面对新的情况,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并改进我们的教学。

目前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哪些问题或者偏向值得我们注意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其中谈到这么5个偏向:

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

第三种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

第四种偏向,“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第五种偏向,“宿构作文”成风。

这篇文章说的主要是高中,但大家想想,有些问题,在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否也存在。

起码梯度问题,“两多两少”问题,还有读“闲书”问题,恐怕也是要引起小学与初中语文老师注意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把“五种偏向”文章找来看看。

这里不重复这篇文章观点,而是围绕新课标中有关小学初中阅读写作教学,谈一些看法。

学习新课标,讨论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我想提出4个理解要点,也可以说是关键词,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讨论课标基本理念,同时引向操作性的探究。

哪4个要点?

一是兴趣,二是天性,三是训练,四是梯度。

下面我稍微展开来说说。

兴趣,是第一个理解要点,就是如何引发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将使学生的终身受用无穷。

现在的语文课遭受很多批评,有些过份,但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就是学生学语文缺少兴趣。

同样是语言学习,英语教学并没有遭受那么多的批评,学生也不见得都那么没有兴趣。

为什么?

有人可能认为英语实用,学英语很功利,所以学生不敢怠慢。

这有点道理,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理由。

语文也很有用,而且也可以“功利考虑”,但为什么会让学生感到腻味?

小学可能好一点,高中的问题就非常突出。

看来只能多从语文教学本身找原因。

这方面已经有太多的文章在评说,我们可以分析罗列语文教学各种毛病,但根子在哪里?

牛鼻子在哪里?

从哪里着手去清理问题解决问题?

我看就在“兴趣”。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就有语文教育,可是如果每讲一篇故事就要上升为某种教育,成为一种套路,那孩子们听着听着就会失去兴趣;现在提倡语文即生活,小学初中语文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但如果这种延展学习全都成为作业,限定性很强,慢慢的,学生也会反感,腻味,抵制,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古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好像是一条经验,把读写结合,可是成年人都很难做到,何况孩子?

你非得要求小学初中生不动笔墨不看书,他们感到负担,便会失去兴趣,那就干脆“不看书”了;你跟学生说,读书要认真,别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这也是成年人都难于做到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方法之一,不能在语文课上讲那么精细,要求学生课后读书全都按照课堂传授的精读法,否则,甚至不让读闲书,那肯定扼杀阅读兴趣。

据我所知现在小学生不太喜欢逛公园,因为只要逛公园,家长老师就会布置写作任务,带着繁重的任务逛公园必然大煞风景,哪里还有兴趣?

你的课讲得再精细,下的功夫再多,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焕发出来,甚至压抑了兴趣,那么这样的语文课是不成功的。

我从杂志上常看到有各种阅读教学的教案,都非常条理,也有其经验长处,但我常设身处地,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小学生,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唤起和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并让兴趣保持发展下去。

现在大家都很注重提升课堂效果,效果在哪里?

在兴趣。

这也是衡量我们教学水平质量的重要维度,而且是容易被忽略的维度。

我们看看新课标是如何论说小学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的。

(逐句解释发挥)各个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都提到重视学生的兴趣。

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开头第一句就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阅读部分开头也讲“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写话部分第一条,就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还是首先强调兴趣。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在口语表达方面,不止一处提到孩子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在教学建议部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在阅读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关于写作,指出降低学生起始阶段的难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课标提到兴趣的地方很多,而且都置放在前头,是提示我们重视语文教学的兴趣问题,把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看作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目标和结果。

道理很明显,兴趣是学习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培养与发展兴趣,应当提升为课改的最基本的理念之一。

以前也讲,但不够,而且这方面问题严重。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也许我们不能完全抵制那些不合理的东西,但老师心里应当明白,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服从应试教育,应当有底线,那就是兴趣与天性,我们不能为了考试高分,而不顾一切,以至扼杀孩子们的兴趣。

当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