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625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含3S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学案

微专题阶段性贯通(七)

1.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我国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自然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2)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3)治理措施

①工程措施:

护坡工程等。

②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等。

③农业技术措施:

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

2.“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

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

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

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例题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答案 

(1)A 

(2)C

解析 第

(1)题,遥感主要获取地表地物的影像信息,结合各图层可判断①②④正确,故答案为A。

(2)题,此题实质是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即地形、土壤、水源等,对比分析可推断正确答案为C。

中低档不丢分

(2017·浙江临安调研改编)读“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1567年以后人口的变化给该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最先出现的是(  )

A.土地肥力下降B.森林锐减

C.土地沙化D.旱涝灾害加剧

2.解决该地区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植树造林B.保持水土

C.控制人口增长D.提高生产力水平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567年以后黄土高原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由于人为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慢慢加剧。

第2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解决该地区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

(2017·浙江东阳调研改编)读“某农业生态园生产链循环模式图”,完成3~4题。

3.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

①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⑥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

4.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

①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观赏标本 ②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③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 ④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本题强调的是生态效益。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餐饮、休闲旅游业属于经济效益。

第4题,黄粉虫、套种都不属于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再利用,故选C。

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程度,也可定量表征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

黑河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该流域最好的绿洲。

读“黑河中游临泽县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动态度(单位:

%)统计表”,完成5~6题。

时段/年

轻度荒漠化

中度荒漠化

重度荒漠化

极重度荒漠化

1977~1986

-1.27

22.41

4.51

-1.26

1986~1993

-9.86

-5.25

5.18

0.31

1993~2002

0.45

1.03

-4.43

-0.46

2002~2012

-0.50

-0.70

-2.93

-1.78

1977~2012

-2.27

2.54

-0.62

-0.87

5.由表中信息可知(  )

A.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B.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C.该地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D.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稳定

6.导致1977~1986年临泽县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放牧规模扩大B.耕地大量扩张

C.农牧民薪柴短缺D.不合理灌溉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相对较小,面积较稳定。

该地荒漠化的类型和不同程度荒漠化面积所占比例由表中信息无法得知。

第6题,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地区,1977~1986年该县的主要经济部门应为农业,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该县自然条件较好,吸引了人口迁入,导致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从而使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选项B正确。

(2017·浙江慈溪调研改编)水土流失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下图表示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分布。

读图完成7~8题。

7.导致A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比B地区更严重的自然原因有(  )

①地壳活动更活跃 ②植被覆盖率低 ③地表多疏松的沉积物 ④河流的流量更大,流速更快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8.C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河道弯曲,支流多 ②清淤河道,加固堤坝减轻洪涝 ③通过绿化工程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④洪涝集中于春季和夏季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结合图示知,A地区位于黄土高原,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由于黄土高原地表多疏松的沉积物,植被覆盖率低,比B地区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第8题,C地区位于长江荆江河段,由于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导致洪水多发。

清淤河道,加固堤防是减轻荆江河段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

(2017·浙江嘉兴检测改编)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和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主要分布在能够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

读图完成9~10题。

9.红树林植被的主要功能有(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防风消浪,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10.下列关于图示湿地的叙述,合理的是(  )

A.为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B.位于热带地区,为沙质海岸

C.位于温带海滩,降水丰沛

D.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稀少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由材料中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可知其能够防风消浪,保护海岸,同时红树林又具有保护沿海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故D对。

第10题,红树林分布在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为潮间带;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和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可知图示湿地为位于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2017·浙江滨江调研改编)读“某国简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众多,水资源充足B.图示地区多为平原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D.城市都分布在石油产地

12.图中卡维尔盐沼的成因有(  )

①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②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深入,气候干旱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 ④多外流河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答案 11.C 12.A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图示国家为伊朗。

伊朗气候干旱,降水季节变化大,水资源比较缺乏,地形多为高原、山地。

第12题,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该区域四周高中间低,该种地形阻挡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使区域内部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周围多内流河,河流在低洼处汇集,故有盐沼形成。

(2017·浙江仙居检测改编)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了六大生态区(如图),到2020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要从现在的22%增长到25%,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根据材料和图,完成13~14题。

13.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防治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B.土地沙漠化

C.土壤盐碱化D.水土流失

14.除了建立生态区,本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还有(  )

A.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有效防治洪涝灾害

B.东部地区推广新型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C.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梯田改造,减少地表径流

D.关停所有有污染的产业,保护环境

答案 13.D 14.B

解析 第13题,中原经济区的西部为黄土高原,由于沟壑纵横,坡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加上多暴雨,使黄土高原地区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第14题,图示区域的东部地区是我国盐碱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盐碱化的发生主要由不合理灌溉引起,因此,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是有效防治盐碱化的措施之一。

根据《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

读“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在俄罗斯境内向北弯曲,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绕过冻土区域,便于施工B.保护贝加尔湖地区的生态环境

C.缓解北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D.北部地区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充足

16.下列关于图示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对中俄两国的影响,正确的是(  )

A.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B.减轻俄罗斯就业压力,可优化其产业结构

C.促进俄罗斯能源开发,有利于其能源结构调整

D.增加我国清洁能源比重,消除大气环境污染

答案 15.D 16.A

解析 第15题,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在俄罗斯境内向北弯曲经过了恰扬金气田,该气田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充足。

第16题,该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主要有利于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B、C错误;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可以增加我国清洁能源比重,减轻大气环境污染,但不能消除大气环境污染,D错误。

下图为位于黄河干流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位置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与三峡水利工程相比,海勃湾水利枢纽发挥的突出作用是(  )

A.防洪B.防凌

C.发电D.航运

18.关于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带来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库建成后使黄河下游泥沙含量增大

B.水库蓄水有利于改善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环境

C.水库蓄水可能使库尾的胡杨岛部分淹没

D.库区占用耕地,并产生移民安置问题

答案 17.B 18.A

解析 第17题,此河段有凌汛现象,黄河上的海勃湾水利枢纽发挥的独特作用是防凌。

第18题,水库建成会使河流下游泥沙减少;据图文信息,乌兰布和沙漠在水库附近,可以利用水库的水改善沙漠的生态环境;胡杨岛在水库淹没区范围内,一定会有部分淹没现象,并产生移民安置问题。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改编)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

读图,完成19~20题。

19.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扩大空间规模B.调整地域结构

C.提升服务功能D.加速人口集散

20.智慧交通为公众提供公交车的位置及最优路径信息,需应用(  )

A.GPS和RSB.GIS和VR

C.RS和GISD.GIS和GPS

答案 19.C 20.D

解析 第19题,由图可知,智慧城市建设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提升了对周围区域的服务功能,故C项正确;调整地域结构、加速人口集散、扩大城市空间规模不是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故A、B、D项错误。

第20题,提供公交车位置需要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公交车位置进行实时跟踪定位,提供最优路径需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21.(2017·浙江名师预测冲刺卷)下图为“中国石油能源运输中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影响甲铁路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沿线地势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

(2)1月由波斯湾开往中国的油轮途经乙海域时受________风影响,________(填“顺流”或“逆流”)航行。

(3)丙线输油管道西段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丁线为哪个跨区域调配资源工程,分析该工程对输入地区的意义。

答案 

(1)地形 东北高西南低

(2)东北季 逆流

(3)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移动

(4)西气东输。

意义:

缓解能源紧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解析 第

(1)题,喀什至瓜达尔港一线地形复杂,对交通建设影响较大,沿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2)题,1月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洋流自东向西流,油轮逆流航行。

第(3)题,丙线输油管道西段位于东南亚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第(4)题,由丁线资源调配线路图可知,该工程为西气东输,对输入地区的意义主要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等角度考虑。

22.(2017·浙江宁波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马孙河口有一个世界自然奇观——涌潮,它与我国的钱塘江大潮不相上下。

巴西人把亚马孙涌潮称为“波波罗卡”,大涌潮波高4~5米,时速达20多千米,1月份溯河而上最多可达200多千米。

每逢涨潮,涛声震耳,声传数里,气势磅礴。

材料二 里约热内卢当地时间(西三区)8月5日20点,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马拉卡纳体育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虽然没有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持,但巴西人以“绿色环保、拯救地球”作为开幕式主题,将亚马孙雨林搬上舞台,依旧为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奥运会开幕式。

材料三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地区,但是这片珍贵的雨林由于人类的农耕和放牧活动正变得越来越小。

根据目前人类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科学家预计未来20年内40%的亚马孙雨林将被彻底毁坏,20%的雨林将严重退化。

(1)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水热充足,但人口较为稀少,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而此处全年风力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亚马孙涌潮能上溯200多千米的原因。

(3)开幕式开始时,北京天安门的旗杆日影朝向______。

此后半年,天安门旗杆的正午日影长短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示地形和所学知识,说明南美洲热带雨林为什么分布如此之广。

(5)列举保护雨林的有效措施。

答案 

(1)气候 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2)亚马孙河下游河口地势平坦;喇叭形河口加速潮水的聚集;1月份东北信风推波助澜。

(3)西北 先变长再变短

(4)位于赤道附近,受低压带控制时间长,范围广;沿岸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口袋型地形和信风的作用,让水汽深入内陆;西部山地抬升,多地形雨。

(5)限制农耕和放牧活动,减少雨林的破坏;设置自然保护区;加强立法、宣传;砍伐和抚育相结合,合理开发。

解析 第

(1)题,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

亚马孙地区虽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但是该地区纬度较低,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稀少,影响因素为气候。

亚马孙平原地处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而风指的是大气水平运动,所以亚马孙平原地区全年风力小。

(2)题,亚马孙涌潮能上溯200多千米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及盛行风角度考虑。

从地形来看,亚马孙河下游河口地势平坦,河口形状呈喇叭形,加速潮水的聚集,1月份东北信风推波助澜。

第(3)题,里约热内卢当地时间(西三区)8月5日20点开幕,北京时间为8月6日7点,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7点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旗杆影子朝向西北。

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小,12月22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旗杆的影子先变长后变短。

第(4)题,南美洲热带雨林分布广的原因主要从热量、气温、降水及地形角度考虑。

热量:

赤道穿过南美大陆,且大陆呈倒三角形,大部分大陆纬度低,光照充足,地处热带,气温高。

降水:

邻两大洋,亚马孙河流域降水量大,水分条件充足。

地形条件:

因为亚马孙河流域地形开阔,土壤的风化程度高,肥力强,人烟稀少,植物种类极多,生态系统复杂,分解能力强,同时西部高山对信风起到抬升作用,多地形雨。

综上所述,导致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广。

第(5)题,保护雨林的有效措施,主要从限制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角度考虑。

针对雨林破坏的原因进行叙述。

针对滥砍滥伐现象,要制定伐育结合的措施和计划。

针对过度农耕和放牧现象,要限制农耕和放牧活动,减少雨林的破坏。

同时应当设置自然保护区,加强立法、宣传,保护森林资源。

难题拿高分

(2017·浙江永嘉调研改编)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区域分别是(  )

A.草甸、半固定沙丘、移动沙丘B.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

C.草甸、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D.移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

2.下列地理过程最能反映该地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是(  )

A.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B.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

C.大水漫灌→蒸发加强→降水增加D.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图中区域界线与湖岸线基本一致,说明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湖泊是该地主要水源地。

距湖泊越远,水源越缺乏,植被越少。

所以根据距湖泊远近判断,①②③区域分别是移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

第2题,图中最能反映该地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是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B项正确;干旱的沙漠区,不会出现洪涝频发,A项错。

干旱区大水漫灌只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不会使降水增加,C项错;图中湖泊位于最低洼处,农业活动在湖泊周围地区,没有坡地垦荒,不会导致水土流失,D项错。

(2017·浙江泰顺调研改编)下图为“北京市密云县地形图”。

读图,完成3~5题。

3.密云县(  )

A.山区地形雨较丰富B.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C.地势四周高中间低D.聚落集中在山前冲积扇

4.图中(  )

A.潮河的含沙量低于潮白河B.潮白河流域与密云水库的集水范围一致

C.白河的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D.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

5.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北京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快地表水体循环速度B.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力度

C.改变降水量的季节分配D.调节径流量的地区分布

答案 3.A 4.C 5.D

解析 第3题,从图中的河流流向可以看出,地势东北、西北高,西南低。

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势比较低平的沿河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区。

第4题,潮河位于上游,地势起伏大,侵蚀作用强,含沙量大;潮白河流域集水范围大于密云水库集水范围;白河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的主要补给是大气降水。

第5题,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地表水体循环速度等主要受气候影响,人为因素无法改变;过度开采地下水易造成地面沉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最合适的方法是调节径流量的地区分布。

6.(2016·浙江绍兴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长安(今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陕西省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

材料二 下面分别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示意图(图甲)、2014年陕西省产业结构统计图(图乙)、陕西省地形坡度空间差异图(图丙)。

(1)根据信息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陕西省定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分析图丙中甲、乙两区域地形坡度小的原因。

(3)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有灌溉、航运和水能开发等。

某班学生在对陕西境内秦岭以北河流开发利用的探讨中有下列两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观点1:

渭河平原经济较发达,交通运输量大,应大力开发渭河的航运,以缓解运输压力。

观点2:

北部高原区地形坡度大,应大力开发水电,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保护高原区植被。

答案 

(1)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联系历史悠久;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区际联系较便利;区内铁路、公路等交通条件较好;已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教育和科技力量较强;历史文化深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等。

(2)甲地降水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搬运和沉积使地形较为平坦。

乙地地势低,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地势比较平缓。

(3)观点1:

不正确。

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含沙量大,河道淤积;结冰期长,通航条件差。

或观点2:

不正确。

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修建的水库易泥沙淤积。

解析 第

(1)题,有利区位条件可以从文字材料“长安”“古丝绸之路”得出历史悠久、历史文化深厚;从图甲可以得出交通的枢纽地位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从图乙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和经济实力较强的特点等;隐性信息有陕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科技教育力量强等。

(2)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形地势的影响是内力作用使地形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形趋向平坦,但具体的作用形式在不同的地质过程中是不同的。

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每种内外力作用的概念、过程和结果。

甲地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使地形较为平坦;乙地为渭河谷地,地势低,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

第(3)题,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主要包括水资源、水能开发、航运、旅游等方面。

但每项利用需要综合思维,权衡利弊,因地制宜。

7.(2017·浙江省三门调研)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_______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

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2)图1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

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

(4)图1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答案 

(1)冬 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

对策:

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

(2)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