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7536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2.(2018·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

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

“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

这说明(  )

A.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3.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

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

这说明(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5.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6.下表为1889~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

人次),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7.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如图所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逐渐兴起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爆发D.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8.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学校西迁至昆明后,组建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中写道: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西南联大校歌主要表达的是(  )

A.寄国共合作之成功   B.叹南迁流离之辛苦

C.苦黎元受战争涂炭D.颂师生不屈之壮志

9.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10.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具体内容为:

国家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下列选项对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C.说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曲折

D.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彻底结束

11.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B.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

C.“八字”方针的实施D.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12.2015年4月,中国驻印尼大使发表讲话以纪念60年前具有“历史性进步”的一次会议。

当年的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为主题,堪称首次提出南南合作思想。

那次会议突出的成果还有(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B.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C.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五个阶段

时间

概况

1874~1889年

清朝封疆大吏为海防、漕运计主张修筑铁路;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兴建吴淞铁路;清政府一方面赎回并拆毁了吴淞铁路,另一方面又允许了作为运煤工具的唐胥铁路的修建,以及孤悬海外的台湾省铁路的兴筑,并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兼领铁路事宜

1889~1903年

清政府宣布兴办铁路,制定了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批准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芦汉铁路、粤汉铁路、关东铁路、沪宁铁路、津浦铁路相继借债兴筑;同时,西方列强强行在中国修筑东省铁路、胶济铁路、滇越铁路

1903~1911年

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允许华商集股筑路,由此各省铁路公司纷纷创设,修筑有潮汕铁路、津厦铁路、新宁铁路等民办铁路;1911年清政府以铁路干线国有为名,收回铁路修筑权并出让给外国列强

1912~1928年

北洋政府宣布遵守成例,完全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在其统治期间,年均建成铁路212.4公里,逊于清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

1928~1949年

国民党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旗号下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浙赣铁路、粤汉铁路、陇海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和钱塘江大桥、南京铁路轮渡等重要铁路工程相继建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至(全面)抗战初期,关内铁路23%被毁

——根据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影响。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概况。

(10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西学东渐”给了近代先进分子接触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机遇。

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思考,是近代先进分子能够超越传统政治思想,实用地接受西方宪政思想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近代先进分子以自己理解和体悟的西方宪政思想和体制为借鉴,并结合自己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融合西方宪政思想的资源,为建立超越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

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世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老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放弃的价值追求。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实用性地接受了西方的宪政体制,却无法使之与中国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的宪政之路。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

材料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所以答案选B项。

A项明末清初时期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D两项均晚于B项。

2.(2018·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

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

“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

这说明(  )

A.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而攻击者的理由是“汉奸”“有二心于英国”等,说明攻击者并没有接受外交的国际惯例,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故A项正确。

3.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选C 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冲击了清廷的统治,对民众思想影响不大,A、B两项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民众改变了对民主国家的看法,“民主”“共和”“立宪”思潮成为主流,随后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故D项错误。

4.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

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

这说明(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解析:

选D 大部分新军的摇摆不定并不代表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已动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革命党人的武装还尚不足新军的五分之一且并没有实现独立,故B项错误;1911年秋,武昌起义尚没有爆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可知,革命党人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力和有效的,故D项正确。

5.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解析:

选B 五四时期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五四时期思想的多元化说明当时对于如何实现中国的独立与民主存在着不同的思考和探索,故B项正确;当时的中国处于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之下,文化政策并不开明,故C项错误;五四时期列强并未放松对华文化侵略,故D项错误。

6.下表为1889~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

人次),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解析:

选C 材料为“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没有涉及社会等级关系,故A项错误;“人力车”的普遍存在,说明生活方式不可能“普遍西化”,故B项错误;“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的使用,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表格中各种交通工具的使用,不能说明消费水平的差异,故D项错误。

7.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如图所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逐渐兴起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爆发D.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解析:

选B 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4月已接近失败而非兴起,故A项错误;大革命失败后,随着毛泽东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逐渐形成,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中所占比重开始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故B项正确;中国的全民族抗战爆发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故C项错误;南昌起义虽然是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但这并不会直接造成农民阶级在共产党中的比重急剧上升,故D项错误。

8.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学校西迁至昆明后,组建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中写道: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西南联大校歌主要表达的是(  )

A.寄国共合作之成功   B.叹南迁流离之辛苦

C.苦黎元受战争涂炭D.颂师生不屈之壮志

解析:

选D 1937年9月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题目时间是1938年4月,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由“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可知,歌词体现的是积极的态度,而不是叹南迁流离之辛苦的消极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然有“九州遍洒黎元血”,但并不是校歌主要表达的思想,故C项错误;阅读歌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西南联大的师生忍痛南迁,面对侵略,想到的是雪耻、中兴、作人杰,而且“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体现了联大师生不屈的壮志,故D项正确。

9.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解析:

选C 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10.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具体内容为:

国家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下列选项对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C.说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曲折

D.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彻底结束

解析:

选B 材料讲述了中共八大上陈云对于经济体制建设方向的探索。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云提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认为计划是主体,市场是补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改变中国落后农业国的现实有利,说明这是一次正确的探索,而不是出现曲折,故C项错误;材料中“三个主体”说明当时中国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开始逐步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1.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B.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

C.“八字”方针的实施D.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解析:

选A 新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因此对高校进行调整,设立了大量的工科学校,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培养,并未涉及半工半读,故B项错误;“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1962年得以实施,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美关系改善是197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5年4月,中国驻印尼大使发表讲话以纪念60年前具有“历史性进步”的一次会议。

当年的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为主题,堪称首次提出南南合作思想。

那次会议突出的成果还有(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B.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C.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选A 从材料时间可知,“那次会议”是1955年的万隆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同志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故A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是1961年,故B项错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1953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五个阶段

时间

概况

1874~1889年

清朝封疆大吏为海防、漕运计主张修筑铁路;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兴建吴淞铁路;清政府一方面赎回并拆毁了吴淞铁路,另一方面又允许了作为运煤工具的唐胥铁路的修建,以及孤悬海外的台湾省铁路的兴筑,并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兼领铁路事宜

1889~1903年

清政府宣布兴办铁路,制定了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批准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芦汉铁路、粤汉铁路、关东铁路、沪宁铁路、津浦铁路相继借债兴筑;同时,西方列强强行在中国修筑东省铁路、胶济铁路、滇越铁路

1903~1911年

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允许华商集股筑路,由此各省铁路公司纷纷创设,修筑有潮汕铁路、津厦铁路、新宁铁路等民办铁路;1911年清政府以铁路干线国有为名,收回铁路修筑权并出让给外国列强

1912~1928年

北洋政府宣布遵守成例,完全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在其统治期间,年均建成铁路212.4公里,逊于清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

1928~1949年

国民党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旗号下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浙赣铁路、粤汉铁路、陇海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和钱塘江大桥、南京铁路轮渡等重要铁路工程相继建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至(全面)抗战初期,关内铁路23%被毁

——根据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影响。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概况。

(10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874~1889年,清朝封疆大吏为海防、漕运计主张修筑铁路”得出清政府主张修筑铁路;根据材料“清政府一方面赎回并拆毁了吴淞铁路,另一方面又允许了作为运煤工具的唐胥铁路的修建,以及孤悬海外的台湾省铁路的兴筑,并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兼领铁路事宜”得出清政府态度不够坚决;根据材料“1889~1903年,清政府宣布兴办铁路,制定了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得出清政府推行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导致中国出现修建铁路的第一次高潮;根据材料“1903~1911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允许华商集股筑路……1911年清政府以铁路干线国有为名,收回铁路修筑权并出让给外国列强”得出清政府允许华商集股筑路,出现民办铁路的高潮,后因转向“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各地收回利权的保路运动。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清政府对列强修筑铁路的放任态度,得出导致中国的主权、经济和国家安全受制于人,四川的保路运动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2)问,根据材料“北洋政府宣布遵守成例,完全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在其统治期间,年均建成铁路212.4公里,逊于清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得出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使我国铁路建设进入低谷时期;根据材料“国民党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旗号下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重要铁路工程相继建成”得出1928年后,国民政府主导铁路建设,建成一批重要铁路干线和桥渡,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防巩固;根据材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至(全面)抗战初期,关内铁路23%被毁”得出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铁路建筑主权和原有铁路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铁路建设再次坠入低谷。

答案:

(1)态度变化:

1874~1889年,清朝地方官员推动铁路建设,但清政府举棋不定,延缓了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1889~1903年,清政府推行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中国出现修建铁路的第一次高潮。

1903~1911年,清政府允许华商集股筑路,出现民办铁路的高潮;后因转向“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各地收回利权的保路运动。

影响:

听任列强擅自在华修建铁路,并实行借债筑路的政策,使中国主权、经济和安全利益遭受严重损害,保路运动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发展概况:

北洋政府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使我国铁路建设进入低谷时期;1928年后,国民政府主导铁路建设,建成一批重要铁路干线和桥渡,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防巩固;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铁路建筑主权和原有铁路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铁路建设再次坠入低谷。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西学东渐”给了近代先进分子接触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机遇。

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思考,是近代先进分子能够超越传统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