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7479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

“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说明罗马法

A.是随意性较强的法律

B.维护法官的权威

C.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D.对后世影响较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也不是……而主要是……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知裁判官和法学家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对罗马法批判性继承发展,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而不是随意性,故C正确,A错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体现不出维护法官的权威,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对后世影响较远”,排除D。

2.下图是1947年美国的一幅宣传画《制造和平》,漫画反映了

A.二战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共同心声

B.美、欧希望用经济互助来巩固战时同盟

C.美国企图以发展经济来稳定西方阵营

D.美国放弃了军事扩张的传统对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马歇尔计划”“欧洲西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发展西欧经济,以控制西欧国家,故C正确,B错误;A项“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的运用,并没有放弃军事扩张。

【名师点睛】

本题判断正误的方法:

一、依据历史事实;二、根据材料。

材料反映不出“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美国放弃了军事扩张的传统对外政策”,可排除AD;B不符合历史事实。

3.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

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答案】C

【解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项不符合《十二铜表法》制定时的情况;韩非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A错;D项不符合韩非子的主张;“法不阿贵”“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反映了反对贵族特权,故选C。

【名师点睛】

本题要求回答韩非子“法不阿贵”主张和《十二铜表法》的共同点,即两者都应具备的特点,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A、D不符合韩非子主张,B不符合《十二铜表法》,C两者都符合。

4.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解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东北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的军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是1950年中国抗美援朝的军队名称,故D正确。

5.“在国际关系中,同早期的私人关系一样,信义发挥着首要的作用,这一术语的含义广泛……它既可以涉及从属关系,也可以涉及平等关系……在同迦太基(非洲北海岸的国家)的第一个条约中,曾提到遵守公共信义的义务。

”这说明古罗马法

A.依靠诚信来规范人际关系B.鼓励私人发展对外贸易

C.把诚信上升为国际法律原则D.保护不平等的人身隶属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在国际关系中,同早期的私人关系一样,信义发挥着首要的作用”“在同迦太基(非洲北海岸的国家)的第一个条约中,曾提到遵守公共信义的义务”表明古罗马法把诚信上升为国际法律原则,故C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以诚信来规范国际关系,A、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鼓励私人发展对外贸易,排除B。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在国际关系中,……信义发挥着首要的作用”材料指的主要是诚信在国际关系中的问题,所以选D。

其他选项都与国际关系无关。

6.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答案】B

【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天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中国古代宗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而嫡长子的地位是天定的,实行这一制度,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

材料指由天命来决定权利的继承有利于稳定,由人为因素决定权利的继承就容易产生纷争,不利于稳定。

A表述正确,但不是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排除A;由天来决定的血缘关系来确立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B正确;CD与材料无关。

7.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判断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开始坚持抗战13个星期,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A、B,故选C;台儿庄战役时间是1938年春,排除D。

【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重要战役及特点。

1937年卢沟桥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1937年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1937年开始的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8.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这一论断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答案】D

【解析】根据“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判断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问题,不是革命道路问题,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B;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它强调反对强权……反对“城市”国家”体现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改革开放后外交政策比较灵活,故D正确。

9.汉初律令规定:

里门每天按时开放,钥匙由田典、里典轮流掌管;在伏日(鬼节)里门全天关闭,禁止行人通行和里民出入耕作;如有使节出行、救水火、追盗贼等情况,则开门放行;违律者,罚金二两。

由是可知当时政府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B.重视对基层的管理

C.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D.加强对外交流往来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基层群众的管理规定,说明政府重视对基层的管理,故B正确;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材料与休养生息无关,排除A;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材料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D。

【名师点睛】

做材料题材的选择题,必须重视材料,不能只看选项表述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比如ACD选项符合汉朝历史史实但与材料无关,必须将材料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10.邓小平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中讲道:

“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

”邓小平所指方针政策的目的在于

A.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B.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C.换取英国在香港问题上妥协D.争取香港同胞的广泛支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所指方针政策是一国两制,材料反映的是在香港实施一国两制符合香港人民和英国利益,一国两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而不是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故B正确,A错误;C表述错误;D不是主要目的,争取香港同胞的广泛支持也是为了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11.据《京华时报》报道,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曾因干预一桩死囚诉讼案,被最高法院裁决为越权行为。

此事件主要说明

A.最高法院权力高于总统B.总统以权谋私

C.美国法律存在弊端D.最高法院可以制约总统权力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总统干预司法案件,最高法院对总统权力进行制约,故D正确;总统、最高法院、国会权力相互制约平衡,A错误;B是现象,不是实质;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宪法,根据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原则,三个权力部门相互制约已达到防止专制、保障民主的目的,因此,A项错误;再有,解读材料不能断章取义,如B选项。

12.西塞罗:

“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我说的这个人就是凯厄斯·弗里斯(行省总督)。

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证据,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西塞罗是罗马帝国的法官

②西塞罗认为罗马的法律体系应进一步完备

③司法公正是法学进步的重要表现

④体现了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法律思想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西塞罗是罗马帝国的法官”“法律体系应进一步完备”的信息,排除①②;“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证据,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体现出西塞罗主张司法公正,③正确;材料认为有钱人、有权人都应和普通人一样,体现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④正确;故选B.③④。

13.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

“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条约内容反映了英国人取得在通商口岸居住权,属于《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的条款,故选A。

14.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反映出政策的出台应经过决策机构——中书省,体现出在三省六部制下,要重视中书省的作用,主张加强相权(中书省),C正确;D与材料相悖;中书省是中央机构,反映的是专制主义问题,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明成祖设内阁,中书省早已废除,排除B。

15.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

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A.领导人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起义的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仍然属于宗教迷信思想,谈不上“解放思想”“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排除A、B;太平天国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封建等级、特权思想还是很严重,排除D;“毁孔庙,砸孔子牌位……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反映了对封建统治思想儒家思想的冲击,故选C。

【名师点睛】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需要明确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国起义的指导思想是宗教拜上帝教,因此太平军“毁孔庙,砸孔子牌位”等行为不能称之为“解放思想”“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

16.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美建交;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③中日建交;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⑤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会议。

A.④⑤②③①B.④⑤①②③C.④⑤②①③D.⑤④①②③

【答案】A

【解析】1979年中美建交,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日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会议,根据时间排序为④⑤②③①,故选A。

17.罗马法中的人格指权利义务主体。

黑格尔认为,“罗马的人格权不是人本身的权利,至多不过是特殊人的权利”。

这里的“特殊人”是指

A.奴隶B.罗马妇女

C.罗马公民D.罗马居民

【答案】C

【解析】“权利义务主体”“特殊人”指罗马公民,罗马公民享有罗马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故选C;罗马居民包括所有居住在罗马的人,包括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妇女、奴隶、外邦人享受不到罗马法赋予的权利,排除ABD。

18.1871年4-5月,巴黎公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

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居的工人居住;对贫困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B.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支持

C.维护劳动者利益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答案】C

19.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参知政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提刑官称提点刑狱公事,是提刑司的长官,提刑司是“路”级的司法机构,主要掌管刑狱之事,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

刺史是西汉监察官员。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古代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功能属监察机关。

御史台是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参知政事是北宋时的副丞相,分管行政事务。

①②③都有监察职能,故选A。

20.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A.千里跃进大别山B.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两万五千里长征D.开辟敌后战场

【答案】C

【解析】1934年开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和共产党的计划,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伟大传奇”是两万五千里长征,故选C;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A错;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D错;1927年10月,中国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根据地,B错。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雅典某执政官《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出现过两次严重的挫折。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材料三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

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

邓小平回答:

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摘自《中国政治文明史》

(1)请从雅典民主政治的享有范围方面分析其局限性。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为挽救危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会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答案】

(1)就民主享有的范围而言,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人是被排除在外的。

(2)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

(3)平反冤假错案;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发展完善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开展村民选举。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从政治角度,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时代特征。

(2)试分析造成材料二、三实践结果差异的政治原因,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

(1)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原因:

材料二,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或民族独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认识: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他言之有理者同样给分)。

(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解析】整体分析:

本题主要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政治制度入手,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脉络,通过比较运用新材料,古今贯通,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1)图片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反映的信息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这正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反映。

(2)材料二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实行专制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终被破坏,原因应从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方面分析;材料三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主制度得到成功实践,应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独立方面分析原因;认识应从中国历史的整个历程中分析,得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抉择。

(3)综合材料,古代明清实行专制统治,近代辛亥革命进行民主政治实践,新中国确立了民主制度,呈现出从专制到民主的发展趋势。

【名师点睛】

本题选取材料简单易懂,但是很具代表性,分别反映我国古代、近代、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状况,学生必须明确各个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史实,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比较、归纳把知识条理化,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