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363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第四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教授。

1950年1月生。

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到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履历反映了

A、“教育革命”对此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此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人成为教授至关紧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此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此人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下列情境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科教兴国”的标语

D、特写:

热烈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

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16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12.44%。

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实行

C、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D、教育改革举措深入落实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12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如图是红卫兵捣毁孔庙“万世师表”牌匾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建国初期的教育

B、十年建设时期的教育

C、“文革”中的教育

D、改革开放后的教育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中提到"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观点出发,教育为着战争……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这种教育()

A、具有泛政治化倾向

B、走群众路线

C、具有全盘苏化倾向

D、服务抗日战争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B、体现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

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网易新闻:

尽管30年多过去了,但很多人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赤脚医生……”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地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

这里所说的“追记、感激”主要是针对()

A、邓小平改革开放决策的肯定

B、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肯定

C、邓小平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肯定

D、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的肯定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A、科教兴国

B、信息高速公路

C、“教育大革命”

D、“三个面向”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2016年9月4日夜晚,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震撼盛放。

在最自然的美景与全息高科技的辉映中,在东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里,这台“既有国际范儿,又有中国风,更有杭州味道”的水上交响乐实景演出,美妙绝伦,摄人心魄。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里,中华文化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文艺演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C、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够相互融合

D、中国借助文化活动向世界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整顿、改良旧书院:

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

(二)另建新型书院:

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

(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

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

“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

”然后再逐渐推广。

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

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郭永坏(1909—1968年),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荣誉勋章”获得者。

他是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有涉及的科学家。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

他们一行人在上海刚上船,就被告知他们将在日本的横滨停船三日登岸“观光”,并且要接受日本政府的签证。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面对这种莫大的侮辱,包括他在内的22名中国留学生全体下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机会。

八个月后,郭永怀等人又接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留学通知,从此,郭永怀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留学生涯。

后来,他辗转来到美国,师从冯·卡门,并于194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他又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生院的奠基人之一。

1956年,为避免美国以掌握重要资料为由阻挠回国,郭永怀烧掉了十几年来写成的手稿。

郭永怀在钱学森召唤下回到祖国后,经钱学森推荐,担任了刚成立的核武器研究院的副院长,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中,为核弹研制及其武器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了一组重要数据,急于搭乘夜班飞机回京研究,在途中不幸遇难。

在生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和警卫员以身体保护国家秘密安声、完好。

根据材料,概括郭永怀的主要事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永怀精神的内涵。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学校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发展

材料一:

11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

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

12世纪,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

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学校。

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

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1923年,我国出版了历史教材《高中本国史》。

其中第一编绪论。

第二编民族。

第三编政治。

第四编社会。

第六编外交。

此书采用从左至右的排版式样,全书用通俗白话文书写,配有多幅插图。

纪年方式采用民国纪年,旁边加注公元纪年。

——王正瀚《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结构研究初探》

材料三:

严复提出:

西方国民教育的成功做法是实行强迫的普及,而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文盲占国民人数的90%以上。

这样的国民素质不仅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由于国民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甚至难以谋生和自立。

——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背景。

依据材料三,概括严复认为近代中国国民教育的问题。

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前我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