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253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

《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泥浓缩池设计.docx

污泥浓缩池设计

 

1 绪论

污泥浓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体积。

浓缩减少的是污

泥所含的间隙水,同时能改变其物理状态,减少池容积和处理所需的投药量,

缩小用于输送污泥的管道和泵类的尺寸,以便进一步处置利用。

污泥浓缩的技

术界限大致为:

活性污泥含水率可降至 97%~98%,初次沉淀污泥可降至

85%~90%。

浓缩方法分为重力浓缩、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其中重力浓缩应用

最广[1]。

1.1 重力浓缩

重力浓缩是一种重力沉降过程,属于分层沉降,依靠污泥中的固体物质的

重力作用进行沉降与压密。

污泥浓缩过程中顺次存在着自由沉降、絮凝沉降、

区域沉降和压缩沉降等过程。

重力浓缩的构筑物称为重力浓缩池,按其运转方式可以分为连续式和间歇

式两种。

连续式主要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间歇式主要用于小型污水处理

厂或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厂,也包括湿污泥地。

连续式重力浓缩池的进泥与出

水都是连续的,排泥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

当池子较大时采用辐流

式浓缩池,当池子较小时采用竖流式浓缩池。

竖流式浓缩池采用重力排泥,辐

流式浓缩池多采用刮泥机排泥,有时也可以采用重力排泥,但池底应做成多斗。

重力浓缩池一般采用水密性钢筋混凝土建设,设有进泥管、排泥管和上清液排

出管,平面形式有圆形和矩形两种,一般多采用圆形[2]。

重力浓缩法的优点为贮泥能力强,动力消耗小,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

但重力浓缩池占地面积较大,浓缩效果较差,浓缩后污泥含水率高,易发酵产

生臭气。

此方法主要用于浓缩初沉污泥、初沉污泥和剩余活性污泥的混合污泥。

 

1.2 重力浓缩池的结构特点

间歇式重力浓缩池是间歇进泥,因此,在投入污泥前必须先排除浓缩池已

澄清的上清液,腾出池容,故在浓缩池不同高度上应设多个上清液排出管。

歇式操作管理麻烦,且单位处理污泥所需的池体积比连续式的大。

连续式重力浓缩池可采用辐流式、竖流式沉淀池的型式,一般都是直径

5~20m 圆形或矩形钢筋混凝土构筑物。

采用辐流式沉淀池的形式,可分为有刮

泥机与污泥搅动装置的浓缩池、不带刮泥机的浓缩池,以及多层浓缩池等三种。

 

有刮泥机与污泥搅动装置的浓缩池其池底面倾斜度很小,为圆锥形沉淀池。

 

0

 

池底坡度为 0.01~0.1。

进泥口设在池中心,周围有溢流堰。

为提高浓缩效果和

减少浓缩时间,可在刮泥机上安装搅拌装置,刮泥机与搅拌装置旋转速度应很

慢,不至于使污泥受到搅动,其旋转周速度一般为 0.02~0.20m/s。

搅拌作用可

使浓缩时间缩短 4~5 小时。

有些刮泥机上设置有垂直的搅拌栅,当栅条随刮泥

机缓慢移动时(其线速度一般为 2~20m/s),每条栅条后面可形成小涡流,有助

于颗粒间的凝聚,并可造成空穴,可以破坏污泥网状结构和胶着状态,使其中

的水分及气泡容易分离,促进固体沉降,可提高浓缩效率 20%。

如不用刮泥机,可采用多斗连续式浓缩池,采用重力排泥,污泥斗锥角大

于 55°,并设置可根据上清液液面位置任意调动的上清液排除管,排泥管将污

泥从泥斗底部排除。

中小型池多用重力排泥,一般不设搅拌栅条。

对于土地紧缺的地区,可考虑采用多层辐射式浓缩池。

当浓缩池较小时,可采用竖流式浓缩池。

污泥由中心进泥管连续进泥,浓

缩污泥通过橡皮刮板刮到污泥斗中,并从池底排泥管排出。

澄清水由溢流堰溢

出。

浓缩池沿高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顶部为澄清区,中部为进泥区,底部

为压缩区。

进泥区的污泥固体浓度与进泥浓度大致相同;压缩区的浓度则愈往

下愈浓,到排泥口达到要求的浓度;澄清区与进泥区之间有一污泥面,其高度

由排泥量调节,可调节压缩污泥的压缩程度。

通常,重力浓缩池进泥可用离心泵,排泥则需要活塞式隔膜泵、柱塞泵等

压力较高的泥浆泵[3]。

1.3 重力浓缩池的运行管理

选用重力浓缩池时要考虑污泥的种类、浓度和含水率等诸多因素条件,经

计算设计好浓缩池后,在运行过程中还要加以管理,以延长浓缩池的使用寿命,

保持其高效运行。

结合实践经验,认为以下方法有助于重力浓缩池的运行管理。

 

(1)重力浓缩池连续运行时浓缩效果好。

运行初期或污泥量少时,可以间

歇运行。

(2)当连续排泥不能保证出泥的含水率要求时,采用间歇排泥法,其两次

排泥间隔在《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规定为 8h。

如果排泥间隔大于 8h,将造成

已浓缩了的污泥团因集中大量排放而导致再次被分散,破坏浓缩效果。

此外,

污泥在池内停留时间过长,易引起厌氧发酵,造成污泥上浮,特别是夏季,温

度较高,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故重力浓缩池排泥间隔时间定为 6~8h。

(3)刮泥机长时间停转,不仅会延缓污泥的浓缩过程,而且使浓缩后的污

泥得不到及时排除,导致污泥腐败。

另外,环境温度低于 0℃时,还可能因为

长期停机使池内结冰,造成刮泥机不能启动,甚至冻坏池体。

如池内有大块异

物阻碍刮泥机的运行,或有大批人员同时上机时,易造成刮泥机的超负荷运行,

1

 

将导致设备的损坏。

(4)浓缩池池面及入口处的浮渣如不及时清除,不仅影响上清液的出流,

而且还影响大气的复氧作用,容易产生厌氧情况。

另外,池走道上的杂物影响

刮泥机的正常运行,不利于操作人员巡视。

(5)由于长期停机,池内水分蒸发,污泥浓度增高,刮泥机再启动时,静

负荷过大,所以开机时先点动,可以降低静负荷,保护设备。

(6)重力浓缩池刮泥机的搅拌栅容易粘挂棉纱、塑料绳、袋等杂物,不及

时清理,缠在栅条上,就起不到搅拌促进污泥浓缩的作用,使刮泥机不能继续

运行,污泥中的水分不能沿着搅拌栅导向上部,所以,操作人员应经常清理栅

条上的杂物[4]。

2 总体设计

2.1 设计的原始数据

由二沉池排放的剩余污泥量:

1400m3/d,含水率 99.4%;污泥浓度:

6g/L;初沉池排放的污泥量 350m3/d,含水率 96%,污泥浓度:

40g/L;浓缩后

污泥浓度为 40g/L,含水率:

96%。

2.2 重力浓缩池的设计

本设计采用带刮泥机的辐流式重力浓缩池。

2.2.1 设计规定

(1)当进泥为初次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 95%-97%,浓缩后污泥含水

率为 92%-95%。

(2)当进泥为剩余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9.2%-99.6%,浓缩后污泥含

水率为97%-98%。

(3)当进泥为混合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8%-99%,浓缩后污泥含水率

为94%-96%。

(4)浓缩时间不宜小于12h,但也不要超过24h。

(5)浓缩池有效水深最低不小于3m,一般宜为4m。

(6)污泥室容积和排泥时间,应根据排泥方法和两次排泥间时间而定,当

采用定期排泥时,两次排泥间隔一般可采用8h。

(7)集泥设施:

辐流式污泥浓缩池的集泥装置,当采用吸泥机时,池底坡

度可采用0.003;当采用刮泥机时,不宜小于0.01。

不设刮泥设备时,池底一般

设有泥斗。

泥斗与水平面的倾角,应不小于50度。

刮泥机的回转速度为0.75-

4r/h,吸泥机的回转速度为1r/h,其外缘线速度一般宜为1-2m/min。

同时在刮泥

2

机上可安设栅条,以便提高浓缩效果,在水面设除浮渣装置。

(8)构造及附属设施:

一般采用水密性钢肋混凝土建造。

内设污泥投入管、

排泥管、排上清液管,排泥管最小管径采用150mm,一般采用铸铁管。

(10)上清液:

浓缩池的上清液,应重新回到初沉池前进行处理。

其数量

和有机物含量参与全厂的物料平衡计算。

(11)二次污染:

污泥浓缩池一般均散发臭气,必要时应考虑防臭或脱臭

措施。

臭气控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即封闭、吸收和掩蔽。

所谓封闭,是

指用盖子或其它设备封住臭气发生源;所谓吸收,是指用化学药剂来氧化或净

化臭气;所谓掩蔽,是指采用掩蔽剂使臭气暂时不向外扩散[5]。

2.2.2 设计参数

在无试验资料时,重力浓缩池的设计参数可见表2.1[6]。

表2.1 重力浓缩池设计参数

 

污泥种类进泥含水率

(%)

出泥含水率

(%)

水力负荷

[m3/(m2·d)]

固体通量

[kg/(m2·d)]

溢流

TSS(mg/L)

初沉池污泥95~9792~9524~3380~120300~1000

生物膜96~9994~982.0~6.035~50200~1000

剩余污泥99.2~99.697~982.0~4.010~35200~100

混合污泥98~9994~964.0~10.025~80300~800

2.2.3 计算公式

(1)浓缩池的面积:

A =

QC

M

(m2 )

(2-

1)

式中:

Q 为污泥量(m3/d);C 为污泥固体浓度(kg/L);M 为污泥固体通量

kg/(m2·d)。

(2)浓缩池的直径:

D =

4 A1

π

(m)

(2-

2)

3

式中:

A1 为单池面积, A1 =

A

n

;n 为池子个数。

(3)浓缩池的高度:

在缺少实验数据时,把重力浓缩池的深度划分为五部分,即:

浓缩池工作部分并有效水深高度 h1:

h1 =

TQ

24 A

(m)

(2-3

式中:

T 为浓缩时间(12h

浓缩池超高 h2,一般取0.3m。

缓冲层高度 h3,一般取0.3m。

刮泥设备所需池底坡度造成的深度 h4:

D

2

(2-

4)式中:

i 为池底坡度,根据排泥设备取0.003~0.01,常用0.05;D 为池子直径

m。

泥斗深度 h5:

根据排泥间隔计算泥斗容积后(正圆台)确定高度:

h5 =

D - d

2

tanθ (m)

(2-

5)

式中:

D 为圆台上口直径;d 为圆台下底直径;θ 为泥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

θ 不小于50º。

浓缩池有效深度:

H ' = h1 + h2 + h3(m)

(2-

6)

浓缩池总深度:

H = h1 + h2 + h3 + h4 + h5 (m)

(2-

7)

2.3 具体设计计算

(1)计算进泥量与污泥固体浓度

二沉池排放的剩余污泥量 Q1 = 1400m3 / d ,污泥浓度 C1 = 6g / L ;初沉池排

放的污泥量 Q2 = 350m3 / d ,污泥浓度 C2 = 40g / L 。

进泥量 Q:

4

Q = Q1 + Q2 = 1400 + 350 = 1750m3 / d

进泥的污泥固体浓度 C:

C =

Q1C1 + Q2C2

Q1 + Q2

=

1400 ⨯ 6 ⨯103 + 350 ⨯ 40 ⨯103

(1400 + 350) ⨯103

= 12.8g / L

(2)浓缩池的面积

已知进泥为混合污泥,污泥固体通量根据表 2.1 取 M = 65[kg /(m2 ⋅ d )] ,则

由公式(2-1)得:

A =

QC

M

=

1750 ⨯12.8

65

= 344.6m2

采用两个浓缩池 (n = 2) ,有

A1 =

A

n

=

344.6

2

= 172.3m2

(3)浓缩池的直径

由公式(2-2)得:

D =

4 A1

π

=

4 ⨯172.3

3.14

= 14.8m

(4)浓缩池的高度

取浓缩时间 T = 15h ,则由公式(2-3)得:

h1 =

TQ

24 A

=

15⨯1750

24 ⨯ 344.6

= 3.2m

超高:

 h2 = 0.3m 。

缓冲层高度:

 h3 = 0.3m 。

取池底坡度 i = 0.05 ,则池底坡度造成的深度 h4 由公式(2-4)得:

h4 =

D

2

⨯ i =

14. 8

2

⨯ 0.05 = 0.37m

污泥混合后浓度为 12.8g/L,取进泥密度为 1000kg/m3,则可以近似的认为浓

缩池进泥的含水率为 P = 98.72% ,浓缩后污泥的含水率 P = 96% ,计算得浓缩

后污泥体积为:

V = V1

100 - P

100 - P

= 1750 ⨯

100 - 98 .72

100 - 96

= 560m3 ,

则每池产生的污泥量为:

 

5

V ' =

V

n

=

560

2

= 280m3

取泥斗储泥时间 t = 2h ,则两次排泥的间隔每池产生的污泥量为:

V '' =

V t

24

=

280 ⨯ 2

24

= 23.3m3 ,

采用的泥斗为圆台形;泥斗斗底倾角采用 60º;泥斗斗底直径为 d = 1.8m ,泥斗

上口直径为 D = 5.04m (两个尺寸均为设定)。

由公式(2-5)得泥斗深度 h5:

h5 =

D - d

2

tanθ =

5.04 -1.80

2

tan 60o = 2.8m

由泥斗上、下底的面积:

S1 =

4 4 4 4

D2 =    ⨯ 5.042 = 19.94m2 , S2 = d =    ⨯1.82 = 2.54m2 ,

得泥斗容积:

1                 1

33

由公式(2-6)得浓缩池有效深度:

H ' = h1 + h2 + h3 = 3.2 + 0.3 + 0.3 = 3.8m > 3m 符合要求

由公式(2-7)得浓缩池总深度:

H = h1 + h2 + h3 + h4 + h5 = 3.8 + 0.37 + 2.8 = 6.97m

(5)选用 XG-14 型悬挂式中心传动刮泥机。

单边式刮泥,适用于池径为

14m、池深为 3.5~4m 的浓缩池。

它的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中小型的浓缩

池。

刮泥机的回转速度为 0.75~4r/h[5]。

(6)进泥管管径为 300mm,出泥管管径为 200mm,出水管管径为 200mm,均

为铸铁管。

(7)采用正三角形出水堰,三角堰的角度为 60°,设计堰上水深 H 为 8cm,可

得水流过堰宽度 B = 2H tan

θ

2

= 9.24cm 。

2.4 浓缩池简图(单位:

mm)

 

6

 

i=0.05

 

图 2-1 辐流式重力浓缩池简图

 

结束语

在此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获益良多。

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的认识

一步步深刻起来,同时也巩固了我在课堂上学到的污水处理的知识。

学以致用,

虽然课程设计不及实际工程来的全面完整,但却为我们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

基础。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面也在不断扩展,尤

其是在绘制构筑物结构图的过程中,我对 CAD 的使用也越来越灵活,使得书本

上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起来。

同学之间的相互请教与共同探讨加深了我对知识

的理解与运用,对各方面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提高了我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次课程设计使我自身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衷心感谢晋日亚老师与吕春玲老

师对我的悉心指导。

 

7

 

参考文献

[1]晋日亚,胡双启.《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M].北京: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5:

249-250

[2] 尹士君,李亚峰.《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1-42

[3]高俊发,王社平.《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12-113

[4] 刘灿生.《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手册(第二版)》[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2:

776

[5]孙立平.《污水处理新工艺与设计计算实例》[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39-140

[6] 于尔捷,张杰.《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 2》[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6:

181

 

8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