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017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docx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190112

福建省厦门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它反映的经济形式是

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

2.在中国古代史上,分裂与统一相交替,对此,三国演义总结为: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合久必分”这一现象的经济基础在于自然经济的

A.落后性         B.脆弱性C.保守性         D.分散性

3.诸葛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文中“布”的原料是

A.丝B.毛C.麻D.棉

4.某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时,用到了如下关键词:

瓷器烧制技术,康熙朝出现,雍正朝完善,鲜艳夺目。

该报告最可能研究的是

A.青瓷     B.唐三彩     C.白瓷    D.粉彩瓷器

5.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A.汉代田庄     B.宋代官窑     C.明朝机房    D.安庆内军械所

6.唐后期王建曾经在诗中写到: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唐代实行坊市制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D.宋代才出现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

7.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是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8.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

五倍的税率纳税。

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

此举的直接目的在于

A.增加财政收人B.加强经济调控C.强化官营手工业D.打击商人势力

9.1850年,美国驻厦门的领事说道:

“这里(厦门)对棉纺织品的需要,和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抵制B.人民抵制美货C.西方商品太昂贵D.海关关税过高

10.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B.发昌机器厂C.大生纱厂D.荣氏企业

11.民国初年,《中华实业界》评价:

“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

”表明当时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B.民国初年法治的进步

C.政府政策的鼓励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12.图1所反映的现象处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

A.产生时期

B.初步发展时期

C.短暂春天时期

D.短暂发展时期

1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A.金

融业B.重工业

C.交通运输业D.轻工业

14.爱国华侨陈嘉庚说: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材料反映的思潮是

A.实业救国B.民主共和C.教育救国D.社

会主义

15.图2是1945年驻中国的美国大兵用钞票点烟的照片。

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紧缩,生产停滞

B.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C.对美贸易大量出超

D.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

16.对表1的解读,正确的是

表1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

时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金额

0.80亿

3.40亿

6.96亿

1.20亿

26.21亿

4.79亿

占列强对华投资总额的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

A.直接反映了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过程

B.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体呈增长态势

C.两次国共内战期间,列强对华投资增长迅速

D.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17.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18.我国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取得的最主要的经济成就是

A.经济特区的设立B.石油自给的实现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9.导致表2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2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317

387

537

1958

580

503

566

1960

1090

547

457

A.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B.国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C.盲目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D.邓小平主持国民经济全面整顿

20.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这些规定

A.拉开了农业合作化的序幕B.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C.

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D.打破了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2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将党的工作重心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

C.由关注民生转移到法制建设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22.某地区的民谣说“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

”这首歌谣创作于

A.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23.图4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的影印件。

福建日报刊发了福建省55名厂长经理“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随后,《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

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图4

24.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某摄制组决定制作纪念改革开放39周年的纪录片,采用编年体架构完整讲述开放的历程,对此他们拍摄的第一站最好选在

A.广东深圳B.海南海口C.福建福州D.上海浦东

25.英国学者呤喇曾记载:

“(1859年)我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

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欧化癖”主要是由于

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C.洋务运动的影响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

26.有资料记载,近代开放初期上海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相继开设

,名声愈来愈大。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吃西餐成为广大城乡的一种时尚

C.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D.西餐逐渐被城市民众所接纳

27.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革”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A.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B.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C.人们的审美观念返璞归真D.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28.《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礼仪悉照(西方)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期C.20世纪中期D.20世纪后期

29.有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曾经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镜头一:

商人身着中山装到北京洽谈生意

B.镜头二:

商人与外国友人在西餐厅进餐

C.镜头三:

商人通过有线电报向家人报平安

D.镜头四:

商人见到政府官员称“老爷”“大人”

30.图5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

A.《渔光曲》B.《定军山》

C.《风云儿女》D.《杨门女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31、34题每题10分,32题9分,33题11分,共40分)

3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6《清代台湾高山族耕田图》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

对此尤

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四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

远方争采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

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范濂《云间据目抄》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1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稳定小农”,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你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3分)

(4)据材料四,指出“

暑袜店”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是什么关系?

由此反映了明朝中期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2分)

32.(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福州名门望族——“龙山刘氏”是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

……刘氏家族于1878年在福州开了一家颇有名气的天泉钱庄。

刘家通过当铺、钱庄、土地、房屋赚得了大笔收入,为日后发展民族工商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洋务派发展实业也有了一定成绩。

刘氏家族成员萌生将资金投向工业企业的念头。

——《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电光刘”企业兴衰记》

材料二1912年,刘家以1.5万元的价格接办,成立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较稳定,电话机从200多架增加到800多架,电话费收入也逐年增长。

……随着刘家企业的蒸蒸日上,一些封建势力、地方官僚开始垂涎刘家的财富。

……(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福建银行倒闭,天泉钱庄资金周转困难,……1935年,电气公司向中国银行提出续借120万元的请求。

此时宋子文官僚资本势力想借借款关系,与美商上海电力公司勾结,……提出要电气公司交出全部管理权为条件。

……1939年,日寇飞机疯狂轰炸福州,电气公司先后8次被炸。

——《福州近

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电光刘”企业兴衰记

材料三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刘氏家族向政府申请其家族企业全部公私合营。

……成为福州市全行业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

——《福州电力与“电光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刘氏家族创办近代企业的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刘氏家族企业衰弱的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刘氏家族企业的最后归宿。

(1分)

(4)通过刘氏家族企业兴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

33.(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二

图7中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三 

图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8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示意图(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

请回答:

(1)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说明导致材料一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因素。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57年和1952年相比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分) 

(3)据材料三,指出1977~1987年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6分)

 

34.(10分)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探究学习活动。

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第一组清末男装中山装

图9

第二组旧式婚礼文明婚礼

图10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图11轿子图12马车

图13汽车图14火车图15磁悬浮列车

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请概括指出导致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5分)

(2)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分)

2016-2017学年(下)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C

D

C

B

B

D

A

B

C

C

D

C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C

C

B

D

C

A

B

D

D

B

A

B

二、非选择题

31.(10分)

(1)时间:

春秋时期(1分)

(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鉄犁牛耕;精耕细作。

(4分,任答4点即可。

(3)重农抑商政策。

(1分)

评价:

封建社会初期: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巩固封建政权。

封建社会后期:

抑制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2分,任答2方面即可。

(4)关系:

雇佣关系。

(1分)

新变化: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分)

32.(9分)

(1)刘家开办天泉钱庄获得资金的积累,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利润的驱动。

(3分)

(2)封建势力的压迫;政局变动;官僚资本的掠夺,日本侵略。

(3分)

(3)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1分)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实现独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选择。

(2分,任答其中一点)

33.(11分)

(1)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分,任答2点)

(2)变化:

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2分)

原因:

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分)

(3)变化:

农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工业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3分)

原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市场作用。

(3分)

34.(10分)

(1)服饰(装)、婚姻礼俗。

(2分)

(2)政府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影响。

(3分)

(3)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

(2分,作答其中2点即可)

(4)影响:

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3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