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6896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docx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

议论文立意方法训练(大作文)

一、议论文的立意要求

议论文的立意,就是根据材料确立观点。

阅读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产生若干感受点,能多方面感受,多角度思考,这是思维立体化的标志。

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只能选择一个角度,确立一个中心,而不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就必须在众多的感想点中进行提炼。

可以“横向立意”、“纵向立意”、“引申立意”、“类比立意”。

怎样的立意才是文章最佳的立意呢?

最佳的立意要体现出三个字:

“准”、“新”、“奇”。

立意准,就是说最切合材料所揭示的本质含义,最切合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写好一篇材料型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立意新,就是说不要人云亦云,估计别人会想出的大陆货,你就不要去写,不要与别人雷同,更不要拾人牙慧。

想在平庸中脱颖而出,就要刻意求新,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新意。

立意奇,就是运用反常规的思维方式(或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提出命题者没有想到,但又完全合乎情理的立意,给读者以出奇制胜的效果。

1、立意求准

有这样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从此材料中,我们很容易提炼出一个观点,那就是:

要全面看待事物,不要仅仅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这样写来,文章完全可以,但很难写出新意。

如果我们跳出这个论点,换一个角度,就会找到一个新的视角来论述这个问题:

认识事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要以主观否定客观。

这一变化,使文章主题更深了,也补充论证了怎样才能“全面看问题”的不足。

2、立意求深

如果想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来,就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怎样才能做到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或者别人只知道“一个意思”,而你能从这“一个意思”中分出几个层次,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

古人说:

“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

”用我们现在的一句话来阐释古人的话,就是“避开第一构思”。

这样,我们的立意也就能深了。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一只虫子在墙上很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往上爬了。

试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很多同学立意构思为赞颂虫子的顽强、执着、败而不馁、持之以恒等。

这可是第一构思,我们不能说它不对,但这样写下去,很难出深。

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认为虫子应该从失败中反省、深思,然后另寻新路,并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重找救国的道路等事例加以证明,立意就深了。

如果能联系中国近代的历史,看仁人志士所走过的救国道路,材料就会更加丰富,论证也会更加纵横捭阖。

这样写来,作文不得高分也就很难了。

3、立意求新

古人云:

“高山流水谓之美,雁荡瀑布谓之美,峡谷奔流谓之美,盖因世人难得一见也。

”由于新奇,往往显示一种美。

主题的创新,也恰恰是作者个性的所在,在提倡个性化的今天,主题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

看近几年中考满分作文中的议论文,它们的主题都是新颖的。

立意的创新关键在于你是否展开了自己想象的思维,这种想象的思维和理性的思维一结合,就会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立意创新,还在于会运用反弹琵琶,即在原有人们认知的基础上,写出一点新意来。

《龟兔赛跑》是一个传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它的主题告诉人们不可骄傲偷懒,要坚持,要目标专一才能成功。

传统的主题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追求和谐合作的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已经部分地过时。

针对这种现实,一考生在写这个题材时,赋予它时代的气息:

故事还是龟兔赛跑,但

在过水时,乌龟主动要求背兔子过河,在这种情况下,兔子在平地上照顾乌龟时由于自己的不慎,兔子把脚弄伤了,乌龟放弃了自己的第一,扶着兔子共同到达了终点。

这种反弹琵琶的创新,使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立意创新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考虑。

一是要以知出新。

考生立足自己的实际认知水平,使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超越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显示出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出新。

同样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口号式的呼喊,不如具体的事例。

《国在山河破》就突破了这种局限而使主题有了深意。

二是以能出新。

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在此前提下,才能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事情,才能写出别人不能写出的主题来。

三是以悟出新。

由于学生的阅历以及其他认识方面的差异,对事物的看法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一树梅花万首诗”就是这种感悟差异的佐证。

这种感悟,是基

于考生的独特的认识的,透过事物的现象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从而深化文章的主题。

二、议论文立意方法

1、多对象定向法

示例:

有这样一则材料: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孙子.汤问》)

a、选对象:

薛谭、秦青

b、选角度:

秦青:

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延伸立意:

不仅会教歌,也会教做人;讲究教育方法,善于诱导

示例:

“失街亭”:

从诸葛亮的角度——赞执法如山的精神;

从马谡的角度——言过其实,刚愎自用的危害;

从用人角度——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从蜀魏相争的残局角度——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示例:

话题“压力”:

可以从压力来自过重负担立意,谈减轻负担之必要;也可以从压力来自责任感谈压力与成长的关系;可以从压力的从无到有,谈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也可以从压力的来源,谈内因、外因对人成长的影响等。

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2、求同思维法。

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多则材料或一个含有相同因素的单则材料。

示例:

阅读下面材料,归纳出共同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的进球是哪一个,“是下一个。

”他这样回答。

(2)有人问著名导演谢晋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一个,他答“下一个”

分析:

两则材料涉及到的都是名人,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们共同的是永远有追求,没有功成身退。

这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围绕这一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定一个议论的中心:

人生,永无止境的奋斗舞台。

3、求异思维法。

适用于多则材料。

应透过寻找材料间的不同点确定议论中心。

示例:

阅读下面材料,归纳出共同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的进球是哪一个,“是下一个。

”他这样回答。

(2)有人问著名导演谢晋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一个,他答“下一个”。

(3)期中考试刚刚考完,小明面对自己的成绩,淡然地说,“看下一次。

分析:

这三个材料,前两个有共同点,第三则材料就没有这样的相同点了,相反,文中的“淡然”一词,明显标示出小明对待成绩的态度,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确立中心论

点时,就应瞄准三则材料的不同点,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得出“要立足现实,正确对待成绩”的结论。

“旧瓶装新酒”也是一种求异思维,把一个旧的故事,赋予新的立意,从而达到新颖的目的。

拿大家熟悉的“三个和尚吃水”的例子来说明。

一个考生从合作者的角度来写,把三个和尚运水的途径分成三份,利用传递的方式来运水,结果谁也干活,谁也能得到休息,工作效率比较高;另一考生从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引入了竞争机制,谁挑的水多,中午谁的饭菜好,调动了三个和尚的积极性;第三个考生则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思考,三个和尚利用当地竹子的资源优势,把竹子打空连结起来,一头架

在泉水的上头,一头接到寺院里,三个和尚之一提水,之一倒水,之一休息,轮流干,谁也不累,也省了路途的劳累,还提高了效率。

4、发散思维法

这种方法是将命题这一“点”作为一个发散源,由此发散出与之有关的众多素材和信息。

比如“圆”。

我们将“圆”作为一个点,由此延伸出众多相关的信息:

从表面上看,“圆”有它固有的形状,但同一个“圆”在不同的人的眼中却有不同的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圆”的“朦胧性”让我们想到一种处世哲学——“圆滑”;从圆形在生活中的表现来看,圆形物体随处可见,家人的团圆——“美满”;事情的成功——“圆满”;美梦成真——“圆梦”等。

这样一发散,信息就丰富了,立意的范围也相应小了,也就便于立意。

三、作文审题案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类的追求中,“高度”历来是个焕发着魅力的词。

央视有段经典的广告词: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

”一位著名企业家也说过:

“世界上最难以征服的是自己,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新的高度。

请以“新的高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

【写作导引】

什么是高度?

一个人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怎样面对自己的极限?

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高度?

文章可论对自我“高度”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记叙某人在自己能力及客观条件范围下创造出自己的成绩,达到了自己的“最高度”的事迹。

“高度”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客观,只有正视自己,才可尽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奋斗的最高点。

我们还可以这样立意:

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以达到自己奋斗的最高点,而不能以某种情况为借口,不愿迎难而上,不愿为奋斗付出牺牲,这样的人是平庸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立意:

虽然在比赛中跳高运动员总是以失败告终,总有一个高度无法逾越,但正是这种向自己“高度”——极限挑战,才能超越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高度。

【立意】

1、批判低矮的人生高度,倡导高远的人生高度。

2、赞扬高远的人生高度。

3、不管是低矮的人生高度还是高远的人生高度,不直接表态,得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高度就是最美的结论。

4、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矮和高的人生态度进行客观的评述。

【佳作范例】、

新的高度

能令我们所仰望的,不过是一点高度。

——莎士比亚

浮生一瞥,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是有着如此多的高度。

山是一种高度,它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

它有着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

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

人在山的面前,不过如蝼蚁一般,望着那种令人敬畏的高度,人便有了征服的欲望。

或许山上的云雾缭绕,花语鸟鸣,会让人产生陶潜般的淡然,抑或是一种对于登上峰顶的自豪感,成就感。

毕淑敏有言,真正的高山是不可被征服的,只是在某一瞬间,山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的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

这种

高度的存在,使得我们永葆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物必须仰视。

人们欣赏高度——家长期望孩子长得更高;居民希望楼房建得更高;科学家希望飞机飞得更高——那是高度,是高度所给予人们的象征意义:

靠近天堂的地方。

诚然,生活中是需要高度的。

更高,更快,更强便是一种诠释。

人类在挑战高度中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己的渴望,以追求达到更高的目标。

或许是因为人们的妒忌和对未知的渴求,每个人都期望站在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

而当自己站到那个高度时,便会颓然发出“那山更比这山高”的喟叹。

于是,人的一生就投入到奋斗中了——为了一个高度的奋斗中。

我一直以为,有些事情是没有高度可言的。

从自己开始涉足攀登,哪怕穷尽三生,也不能“会当凌绝顶”。

人是必须不断攀爬,才能让自己不至于落于人后。

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便隐隐溢出一股子悲凉:

麦子一次一次地成片金黄,人也慢慢须发皆白,却依然守望。

他是否在等待着自己新的高度?

我无从可知,但我知道,人是注定要攀爬上一个高度的。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人生何其短?

正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不如像诗仙太白那般志气:

踏平青山!

不惜须臾,不言苟得。

整个人生,即是登高的路。

与其让这高度变成春花秋月梦一场,看着别人登高望远,自己的青春韶华尚未怒放便已凋零,不如背起行囊,瞄准自己的高度,不懈攀登!

一览众山小之后,自然会有感叹:

此山不过耳耳。

转身,继续起程。

点评:

这是一篇才子文章。

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老道,讲究韵味。

文章开篇点题,明快之至;再以山喻人,不无生活的哲理;接着将文思升华到“生活中是需要高度的”

认识上来谈,可谓气象顿出。

借李白“踏平青山”,一浇心中块垒,既收呼应之效,又拓宽行文之境。

结尾余味悠长,收于当收。

四、第二次作文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6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越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的灭绝。

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产生了温室效应。

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请以“底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

800字。

【审题】

本题审题难度不大。

底线,即最低界线。

从“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这一材料的关键句看,学生可以以前半句为主,侧重写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强调要信守爱国、忠诚、善良、守信、仁厚等为人的基本准则,否则,尚不是“人”,何谈“成才”。

这一类的正面例子很多:

屈原的正道直行,九死未悔;苏武的被扣异邦,坚贞不屈;……反面例子如秦桧、吴三桂等也很好找。

学生也可以以后半句为主,侧重写行为底线的重要性,在平时生活中,出言吐语,举止行为,也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如果心中没有底线,或行为越过了底线,势必成为被欺凌被嘲笑的对象。

本文要求写议论文。

正反对比论证的构思,丰富典型的事例,适当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议论文的语言有一定亮点,就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写记叙文也不难,注意从小处入手,重视设计较为曲折的过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突出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优秀作文示例】

底线

当“生”与“义”不能得兼,当爱情的获得须以自由作为代价,当金钱的浪潮撞击着道德的堤岸,当龌龊的“伟大”遭遇高尚的“平凡”,我们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也许我们会迷茫会徘徊,但我坚信: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那有别于动物的智慧。

因为有智慧,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有智慧,我们终将确立并守住心中的底线。

诗仙李白,对“出仕”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凭借自己的绝世才情,真正地为百姓做些实事。

但当唐王朝打着“惜才”的幌子终于接受了他,却要他去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艳诗时,他迷惘了:

难道我要的就是这些?

终于,他选择了离开,选择了继续他那于青崖放白鹿,于轩辕台观雪的生活。

官爵地位,无法突破他心中处世的底线。

文天祥,著名爱国诗人。

面对高官厚禄和刑场殉国两者间的选择,他坚定地吟诵: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就是他的答案,掷地有声。

死亡,都无法穿越他心中那忠诚的底线。

2007年,三个小伙子远赴异国打工,他们可以无怨地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他们可以承受异乡思亲的煎熬,他们可以忍受病痛对身体的折磨;然而面对日本工头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极尽侮辱的谩骂,他们坚定地对他说“不”,并不顾公司的加薪挽留毅然回国。

多好的年轻人啊!

的确,金钱,无法突破他们心中尊严的底线。

105岁的南京寿星钱道康,当被某保健品厂商邀请去做广告并承诺给予高额酬金时这样回答:

“我不去。

我从来没吃过保健品,不能说假话骗人。

”多么朴素的语

言啊!

老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住在一间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内,但是善良的本心,却告诉他决不能接受这邀请。

贫困的生活,动摇不了老人心中诚信的底线。

心中的底线,就是那摆脱迷雾的翅膀,就是那照亮前路的阳光。

坚守心中的底线,我们将作出无悔的选择。

【成功揭密】

并列式的结构,形式较为灵活自由,便于广泛选择材料。

有一定的跳跃性,可以节省篇幅,将笔力集中在话题上。

本文选择四个事例,或是历史人物,坚守底线,青史留名;或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为给我们大家树立了一座丰碑。

作者也比较注意角度的变化,分别从面对“官爵地位、死亡、金钱、贫困的生活”的人物中选择典型,挖掘他们坚守底线的行为表现。

联系话题紧密,分析简洁,修辞手法运用较为丰富。

底线

时光的齿轮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时光的浪花一下一下地拍打岸基,时光的锤炼一记一记地凿下印记。

几百年、几千年后的我们,依然不会忘却那一群拥有钢铁般信仰的人,以及他们坚守的信仰底线。

他落魄地行于江边,披头散发。

他应当还记得朝堂上那个雄姿英发的自己。

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但他抛开的是享受荣华富贵沉沦世间的自己,留下的是苦于国、苦于民的自己。

他疯疯痴痴、似笑非笑地反复吟着这样几句话: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我轻问他:

“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他放声笑起来,转而又痛哭流涕:

“楚国,我永远不会放弃的,这是我生命的底线。

”随即,他纵身一跃,消失在江水的圈圈水纹中。

傍晚的时候,他走出院子,撷一枝菊,倒上一壶浊酒,独自吟起诗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哈哈,妙哉!

”他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抛弃了名利、官位、俸禄。

抚一曲琴,读几页书,眉宇间透着坦然。

我问他:

“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他皱起眉,抿了一口酒,眉头又舒展开来。

“同流合污是我鄙夷的,正直为民是我追求的。

既然追求不到,那我至少可以做到正直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枝花。

我可以并且必须做到,因为正直是我的信仰,我的底线。

”他为自己斟了一杯酒,继续赏花、饮酒,吟他的“悠然见南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