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6874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docx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

1、广播电视的定义:

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

人们凭借电子音像技术有意识建立大众传播媒介,向期望的受众传送专门制作的声音和图像节目。

2、广播电视分类广播电视可统称为“广播”:

“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无线广播、有线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

3、电视节目的创作也显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电视纪实创作、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到栏目化的阶段、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崛起、1998年岁末起,由湖南卫视发轫,一大批电视游戏娱乐节目走红中国、电视直播。

 

第二章

1、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2、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实现了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3、1906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费森登播出了《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的圣歌、并祝贺大家圣诞快乐。

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听众是当时附近船上的报务员们。

宣告了广播的诞生。

4、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海岸电台呼号:

KDKA。

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

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播音。

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5、广播的发展:

1)、开办广播:

1920年前后,广播在各国普遍出现。

(如:

1919年英国、1920年美国、1923年德国、中国,1925年日本)初期的广播电台规模小,设备简陋,发射功率低,广播时间短,主要是对国内广播。

2)、对外广播: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和控制,开始利用对国外广播。

3)、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播:

广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苏、美、英、等国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电波战”(广播战)。

各国的广播电台迅速及时地报道战争消息,有的广播电台派出记者(默罗)到前线采访,播出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报道。

一些国家元首(丘吉尔、罗斯福)多次到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动员鼓舞人民同法西斯斗争到底。

4)、调频广播的诞生:

1923年美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开始研究调频广播,1933年达到实际应用地步,1935年建立了最早的调频广播。

因为战争,政府暂停发放执照。

战后,美国于40年代建立了一批调频电台。

50年代,英国、日本及其他国家也办起调频广播。

70年代以后调频广播电台广泛兴起。

5)、数字广播:

80年代,出现了数字广播,90年代出现网络广播NJ(NetJockey)。

6、调频广播的优点:

(1)、频带宽,容纳的电台数量多;

(2)、音质好,广播质量高;

(3)、抗干扰能力强,调频广播工作于超短波频段,超短波是直接波,电波传播稳定,可稳定收听。

(4)、发射距离与地理条件有关,可控制、调节,既解决了覆盖问题又不“外溢”;

(5)、建设维护费用低,不需要大功率发射机。

7、1884年,德国23岁的保罗·尼普科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利用硒光电池发明了机械电视扫描盘(尼普科圆盘)。

保罗·尼普科被誉为“电视鼻祖”。

8、1925年第一次显示出一个木偶的眼睛和鼻子;1926年1月26日在伦敦为英皇室作了公开示范表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

9、贝尔德也由于第一次完成长距离短波传送图像而被后人称为“电视之父”。

10、1928年,贝尔德首次进行彩色电视实验。

11、1930年,试验成功了有声音的电视图像。

弗莱明的电视讲话。

12、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成了全世界第一座电视台,并于11月2日开始了电视节目的定期播出。

除周日外,每天下午、晚上各播出一小时节目。

标志着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13、彩色电视阶段:

194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首先试制成功彩色电视。

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1956年,磁带录像机问世,从此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58年我国电视诞生,1973年我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14、彩电制式:

是根据发、收端对红绿蓝三基色的编码、解码方式,以及扫描、信道等的不同,构成的彩色电视系统。

NTSC制亦称正交平衡调幅制,是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NationalTelevitionSystemsCommittee)的英文缩写。

主要用于北美、日本、台湾等国家地区。

PAL(帕尔)制由西德的布鲁赫于1962年研制成功。

它是相位逐行交变(PhaseAlternatonLine)的英文缩写。

主要用于西欧、澳大利亚、非洲和中东部分国家及我国。

SECAM(塞康)制1956年由法国工程师亨利·弗朗斯提出,1967年实用化。

它是顺序传送彩色和存储(SequencedeCouleursavecMemoire)的法文缩写。

它主要用于法国、俄国、东欧和沙特等国。

15、卫星电视阶段: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整套播出卫星直播电视的国家。

1984年1月,日本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实用电视直播卫星“樱花二号”。

1987年,日本广播协会开始进行每天24小时的卫星广播。

16、中国的广播电视:

(1)、中国境内广播第一台:

1923年1月,美国工程师、商人奥斯邦与旅日华侨曾某(出资人)合作,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开办了“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上海)。

(2)、1924年5月,美国商人经营的上海开洛公司与《申报》、《晚报》合作,创办开洛电台,这是外商在上海开办的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电台,1929年10月方告结束。

(3)、1924年8月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关无线电广播的第一个法令。

(4)、国人自办第一台:

1926年10月1日,刘瀚(奉系军阀当局)任台长办起了哈尔滨广播电台。

(5)、私营商业广播第一台:

1927年春,上海新新公司为推销自造矿石收音机开办电台,为我国第一家私营台。

(6)、沦陷区的广播电台:

1925年7月,“关东州递信局”开设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即大连广播电台。

抗战前后,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建立了大约50座广播电台,成为实施奴化教育的思想工具。

在日伪统治区,设在上海的“苏联呼声”广播电台是唯一反法西斯的电台。

日本为了换取苏联的中立,未对该台进行干涉。

(7)、新中国第一座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星期四,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从晚上19点开始试验播出了黑白电视节目。

(8)、中国电视发展的五种观念:

纪实观念——再现生活原生态

栏目观念——定位准确、专业生产

谈话观念——参与交流、多元声音

游戏观念——娱乐精神、大众狂欢

直播观念——回归现场、凸显技术

 

第三章

1、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传输特性和受传特性

2、传输特性:

(1)迅速及时的时效性(现场直播)。

(2)、高度综合的连续性,滚动式播出、符号、内容、传播形式。

(3)、深入社会的渗透性,直接、接受免费、一次性投资、感情色彩、直面现实、便捷轻松、文化程度。

(4)、传播过程的参与性,热线电话、现场观众。

3、受传特性:

(1)分散群体的随意性接收

a广播电视是以同时传播,分散受传的方式进行的。

其大面积同步进行的分散受传方式构成无数单个受众的一种不约而同的社会行为。

b电视收视犹如家居生活的一部分,观众处于更为自由自在的心理状态。

c社会全体公民获得传播平等和共享的权力。

(2)接收的劣势:

a选择的被动性b接收的随意性

c信息难留存

4、广播的传播符号:

语言符号(播音语言和现场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现场音响和音乐符号)组成。

是声音的传播。

电视的传播符号:

声音符号、文字语言(屏幕语言符号)、造型符号(屏幕非语言符号)组成。

是声音和画面传播。

5、广播是用声音传播的,语言,音响,音乐是广播的声音三要素。

这三个要素的有机接合形成了一种极具广播特色的传播形式。

6、音响的作用

(1)增强报道的真切感。

(2)增强报道的说服力。

(3)刻画人物形象及心理,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4)运用音响表现时间和空间,形成音响蒙太奇。

7、电视的传播符号

(1)声音符号:

语言

音乐、音响(非语言)

(2)画面符号:

屏幕文字语言

造型符号(非语言)

8、声画合一:

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即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音体,或声音就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

注: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讲话、同期声音响和电视实况转播都是声画合一。

它常用来传播重大新闻事实,是目前国际电视新闻界普遍采用的报道方式。

9、声画合一的优点:

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能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可信性、完整性、重要性,因此在新闻性电视节目中较多采用。

在电视剧等艺术样式的节目中,用来表现主要内容和情节,以引起观众注意,加深印象。

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是声音和画面的初级组合方式,也是基本组合方式。

易于被视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接受。

10、声画对位:

又称声画对列。

就是指镜头画面与声音对列,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单是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

11、何时运用声画对位

(1)对于形象活动有特点,能明白传达的信息,而观众疑问又是画面无法表达的新闻;

(2)以及记者没赶上现场拍摄有关画面,但又非得报道的重大新闻;

(3)以及电视新闻评论可采用声画对位。

12、电视声音的作用

(1)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揭示报道的思想内涵。

(2)烘托环境气氛,交代、渲染事件的发展,更好地体现报道主题。

(3)声音的叙事功能,可以扩展画面的时空,扩大新闻的信息量。

(4)声音可以使画面连接流畅、顺利。

(5)声音有助于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

 

第四章

1、广播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

无线广播分为:

中波调幅广播(526.5KHz~1606.5KHz)、短波调幅广播(2.3MHz~26.1MHz)、调频广播(87.5MHz~108MHz)。

(1)、调幅广播(超短波):

利用经过调幅处理的电波传送节目信号的广播。

调幅:

调制电波振动的幅度。

优劣:

技术简单、成本低、易推广、传得远;音质不理想。

(2)、调频广播(超短波、微波):

利用经过调频处理的电波传送节目信号的广播。

调频:

调制电波振动的频率。

优劣:

音质好,可用于立体声高保真广播;技术复杂、成本高、传播距离较短。

 

第五章

1、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体制:

国家拥有和经营型、公共机构经营型、私有商营型

2、国家拥有和经营型:

(1)、这类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特点是:

所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为国家所拥有。

a、资产为国家所有;b、政府把它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直接领导和管理:

任命领导成员,规定业务方针,业务活动受政府监督,经费靠国家拨款,有的辅之以受众的视听费以及广告费收入维系。

(2)、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没有广告或广告比例较小。

从历史发展来看,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存在严肃庄重有余,生动活泼不够;有些节目说教味浓,节目的知识性、娱乐性不足;信息来源单一,节目更新慢等特点。

(3)、实行这一体制的有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此类国营台。

中国原来一直实行这一体制,现在仍部分保留。

(4)、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类广播电视台是非赢利性质事业单位,其运作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包括更新设备、员工工资福利等,由国家财政拨款,不播放商业广告,也基本上不进行节目买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单纯的事业单位走上“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改革之路。

广告为主的商业经营性收入成为重要经济支撑,但并没有给管理体制造成根本影响。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

)现在纯粹意义上的国营台在世界上越来越少了。

3、公共机构经营型:

此类型的广播电视是由公益机构、公众社团、社区组织或其他一些专业团体主办经营的。

广播电视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受国家法律保护,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

其领导机构的成员由各民间团体代表所组成的委员会任命.如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盟(ARD);或经国会审议后由政府首脑任命,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等。

这一模式最早在英国建立。

这一类广播电视媒介的特点是:

广播电视台(公司)由国家委托/特许公共机构经营。

4、私营商业电视体制:

这类广播电视媒体由财团或个人所有和经营,以广播电视节目和播出时间为商品,以受众为市场,以广告为主要收入,以赢利为重要经营目的,国家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来进行管理。

这一模式最早在美国建立,之后,葡萄牙、卢森堡、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都采用这一模式。

私有商营台特点:

在法治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行决定业务方针,国家只是依照法律调控管理;资产为私人所有;通常以盈利为目的,实行商业化经营,按市场规律运作,广告为其主要经济来源。

美国三大商业台:

NBCCBSABC

5、广播电视事业的功能:

自然功能:

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传播音像信息符号。

社会功能:

掌握广播电视的人赋予它的职责和使命——新闻功能、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

(主功能与多功能)

6、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

中国人民所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广播电视。

形象的说:

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第六章

1、

(1)、广播电视分类:

内容划分法:

新闻+文艺+教育+服务。

(2)、新闻节目: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第一语言。

新闻节目的成功与否,标志着广播电视台的水平。

(3)、文艺节目: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半壁江山”。

(4)、教育类节目: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后起之秀”

(5)、服务类节目: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服务使者”

2、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

(1)、含义:

所谓“广播电视栏目化”,就是广播电视节目按周进行安排,把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按计划分割、交付给各种“栏目”,节目有既定的播出时间和长度、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地播出。

(2)、为何广播电视节目要求栏目化:

a、栏目化是电视播出有序化管理的需要

b、栏目化有利于发挥广播电视的多种功能

c、栏目化是广播电视联系观众、增强观众参与度、加强双向交流的需要。

(“约会心理”)

(3)、广播电视栏目化的特征:

a、固定的栏目名称b、固定的节目内容。

c、是固定的片头。

d、固定的播出时间e、固定的节目长度f、固定的风格样式、结构模式、叙事方式,g、固定(相对)的节目主持人,

h、固定的收视对象。

3、广播电视节目的板块化:

(1)、含义:

板块化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亦称“杂志型节目”。

(2)、组合模式:

a、内容集约式:

将多数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内容组合到一个板块节目中的模式。

b、对象集约式:

将某一类受众特殊需要的内容集中组合到一个板块节目中的模式。

c、混合式:

将各种受众的各种需要集中组合到一个板块节目

中的模式。

(3)、板块化的传播优势:

a、具有连贯性强的特点(承先启后连续注意力)。

b、具有比较明确的选择性(受众可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接受到其需要的节目)。

c、受众的接受兴趣集中,有助于收听(收视)率的提高(集中满足目标受众需求)。

4、节目非黄金时段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

发现适合该时段的目标受众;适应该目标受众的节目内容。

 

第七章

1、谈话类节目的定义:

谈话类节目指的是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与场外受众沟通交流共同参与的节目形式。

2、广播谈话节目成熟于三四十年代(1936年8月26日英国BBC第一次正式播出电视节目时就在串场中采用了谈话的方式)。

电视谈话50年代出现,NBC1954年推出的《今夜》是开电视谈话节目先河的栏目

3、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

4、谈话类节目按节目内容划分:

新闻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

5、谈话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1)、形成新的传播模式。

传统模式是单向的——直接参与、双向交流、即时反馈(热线、现场观众)。

(2)、展示时代风貌。

热线参与、现场直播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够更直接、更真切地反映社会生活,倾听百姓的声音。

(3)、有利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及时反映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可以看成是舆情民意的“晴雨表”;通过亲切交流对话,使节目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桥梁”;老百姓的各种情绪意见的碰撞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渠道表达出来,达到“以小震防大震”的目的。

(减震器)

(4)、观照社会文化现象。

一些专业话题的谈话节目,通过专业人士直接与受众讨论和解答问题,有利于话题的深入,同时平等的沟通方式也会消除普通受众对专业话题的“畏惧感”,使传播内容更容易为受众接受,有利于全社会知识层次、文化品味的提升。

6、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1)广播谈话节目与电视谈话节目共性:

a、话题内容广泛(宏观—微观)。

b、针对性、时效性强(社会热点)

(2)广播谈话类节目特点:

a、制作要求简单,嘉宾、受众参与节目比较方便。

b、现场控制、把关容易。

(导播、过滤)

(3)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

a、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化。

b、图文并茂,有助于背景资料的提供。

c、强烈的现场感,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7、谈话类节目的四要素:

话题、嘉宾、受众、节目主持人。

(1)、话题:

a、时效性与针对性(热点、收视率)。

b、引导性(正确舆论导向、健康向上)。

c、接近性(受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和事)。

(2)、嘉宾:

一般邀请与所讨论话题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士、学者、官员、或者是事件的当事人(演艺明星)。

【选择嘉宾要注意:

嘉宾的表现能力和嘉宾的代表性】

(3)、受众:

广播谈话类节目一般应当开放热线电话,让受众参与节目并发表意见;电视谈话节目多设置现场观众,作为受众意见代表。

(4)、节目主持人:

平民化的形象定位;从“倾诉者”向“倾听者”的角色转化;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

 

第八章

1、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危险》是世界上第一部由电台录制的广播剧。

2、1933年4月,中国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由上海一家私营广播电台播出。

3、1950年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

4、真人秀节目:

“真人秀”节目又称RealityTV,即真实电视,是指由普通的人(非扮演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制定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去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一集节目。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问题:

流于形式,原创力低下;对受众把握不能与时俱进;挥之不去的纪录片情结

5、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声像俱备的多幕电视剧——皮兰·德娄的《花言巧语的人》,电视剧在世界舞台上正式诞生。

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央电视台、“忆苦思甜”“节约粮食”)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敌营十八年》。

1980年,中国第一电视剧奖:

飞天奖创建。

我国第一部译制片《我们的过去》菲律宾

6、电视剧出现的问题:

数量庞大,精品不多;题材雷同,且“厚古薄今”;海外发行份额不大。

 

第九章

1、纪录片的三位大师:

(1)、(加)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作为一种探险纪实方式”。

被誉为“世界记录电影之父”和影视人类学鼻祖。

《北方纳努克》、《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

(2)、(英)约翰·格里尔逊——“我视电影为讲坛”。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

“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漂网渔船》。

(3)、(苏)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

《持摄影机的人》

2、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a、格里尔逊式。

b、“真实电影”式。

c、访问谈话式。

d、个人追述式

3、电视纪录片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4、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四个阶段:

a、模仿时期1958-1966《收租院》。

这一阶段的电视纪录片主要模仿纪录电影的创作手法,在手法上较为倚重解说词和蒙太奇剪辑效果。

以介绍先进典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领导人出访等重要活动和重要节日为主要任务,出发点——以宣传报道为主。

纪录片的主人公多是领导人物、英雄、模范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对他们工作、生活的纪录,来影响广大的群众。

b、学习时期1966-1978《下课以后》。

从“文革”开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这是我国推行极“左”路线最严重的时期。

(非常时期)这一阶段电视纪录片以工农业生产成就和工农业战线新闻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以颂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基本主题。

农村题材在这一时期显得很突出。

陈汉元:

“有些细节虽然不是虚构的,但也是根据拍摄提纲组织出来的”。

c、探索时期1978-1989《祖国各地》。

这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电视台《祖国各地》栏目开播始,到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确定拍摄基调为止。

这一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思想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纪录片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时间出现了多种题材风格的优秀纪录片。

d、成长时期1989至今《望长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

转型之作:

大型纪实电视纪录片《望长城》。

该作品在创作上所奉行的纪实主义风格,坚定地突破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长达30年之久的“画面+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屏幕主观意识过强、说教味浓的局面,代表了我国90年代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貌,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第十章

1、音响报道的定义:

有实况音响并配有新闻解说的,称为音响报道。

它把语言、音乐、音响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呈现新闻现场各种声音的一种报道形式。

2、音响采录原则:

真实、典型、自然和清晰。

3、系列报道:

围绕某个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多次性报道。

连续报道:

对同一新闻事件或人物在一定阶段围绕相关情况的发展变化所进行的持续性的报道。

相同之处:

两者都具有新闻性,都是由多个独立的报道构成的;都是出现多次的连续性的报道。

差异:

(1)、题材的差异。

连续报道的题材多为事件性新闻,系列报道的题材多为非事件性新闻。

连续报道的题材一般都是重大的突发事件。

系列报道的题材没有明显的起止时间,也不是一个相对完整、有形的事件新闻,多为典型性、经验性报道和反映各方面成就的报道。

(2)、时效性差异。

连续报道注重时效性,即每条新闻都是最新报道,是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

系列报道注重时宜性,即适宜当前形势的报道。

(3)、报道序列的差异。

连续报道结构是追踪事态发展,在报道顺序上采用不可更改的时序排列。

系列报道结构是展示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报道顺序则是以人们认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组织安排各篇报道,使各条新闻之间产生内在的关联。

(4)、传播功能的差异。

连续报道主要传播事态发展的最新信息。

系列报道主要是唱响主旋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4、新闻杂志节目的定义:

它是综合性的新闻性节目,节目由主持人主持,在固定节目时间内播出,采用杂志式的综合编排方式,把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和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一次节目。

5、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

a、组合新闻报道:

新闻杂志;

b、口述形式发展:

说新闻、读报节目

c、谈话发展:

连线报道、辩论节目;

d、互动节目:

短信、电脑参与;

e、新闻轻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