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培养指导意见试行稿.docx
《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培养指导意见试行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培养指导意见试行稿.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培养指导意见试行稿
义务教育学科素养培养指导意见(试行稿)
小
学
数
学
醴陵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6年8月
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培养指导意见(试行稿)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年级上册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一
单
元
准备课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
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及比多少的基本经验。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培养。
6.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二
单
元
位置
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
上、下、前、后、左、右。
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一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1.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1.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
2.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3.通过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和表述。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三
单
元
1-5
的
认
识
和
加
减
法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
1~5的认识、加减法及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事例,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建立起丰富的数概念。
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同时,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
2.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四
单
元
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开始,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是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多数是立体的,学生学习立体图形有生活经验作保障。
在教材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分开教学,这样使教学降低难度,便于学生掌握。
在后续的学习中,还要从立体图形上剥离出平面图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2.设计多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3.设计易混的图形,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
4.在操作中感受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五
单
元
6-10的
认
识
和
加
减
法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本单元中学生所学习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
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5.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3.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同时加强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六
单
元
11-20数
的
认
识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图:
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材先教学数11~20各数,然后教学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最后出现一些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练习。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必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学到的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3.“十位”“个位”的数位概念的建立及实际运用是本单元的难点,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教学。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七
单
元
认
识
钟
表
本单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材在情境图中,墙上挂着一个钟显示7时,并标明时针和分针;床头柜上有一个电子闹钟显示7时。
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说明,生活中的钟表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像挂钟和手表这样的,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另一种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点的左边是几,同时点右边是“00”,就是几时。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只是让学生知道并记住“12∶30就是指12时半”,而对于为什么分针指向刻度“6”就是“几时半”,为什么要表示“几时半”在冒号后面就要用“30”,学生并不理解。
等学生学习了这个单元的知识,了解了时与分的关系后,对这些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
如果教师能注意把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来教学,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就会融会贯通。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八
单
元
20
以
内
的
进
位
加
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根据《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一
单
元
认
识
图
形
(二)
教材内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修订教材变化:
1.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
2.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
(除平行四边形外,基本与一上教材相同)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
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如,知道球、圆柱容易滚动,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单元
教材内容与分析
课标要求
措施与建议
第
二
单
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