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6705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

中外名篇导读考试复习资料

一、翻译题

1、先秦诸子语录(译文)

【原文】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

“(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

“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

“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

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

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

“(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

“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共处。

【原文】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

“礼在用时,以和为贵。

先王为政之道,以此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

如果‘和为贵’理解得有所偏离,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译文】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说:

“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

”子张问哪五种,孔子说:

“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

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受人信任(一说:

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用人。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

“何谓五美?

”子曰: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

“何谓四恶?

”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

【译文】子张问孔子:

“怎么样,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吗?

”孔子答道:

“遵从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

“什么是五美?

”孔子答道:

“君子施惠于人而不浪费,辛勤劳苦而不抱怨,有所追求而不贪婪,舒适安逸而不骄纵,颇具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问:

“什么是四恶?

”孔子答道:

“不去教导就杀人叫做虐,不告诫别人怎样做却要看到成果叫做暴,命令下得晚却要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东西,出手吝啬的叫做有司(小家子气)。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养育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

(能做到这样,)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假如执政者)能以百姓的快乐为乐,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能以百姓的忧愁为忧,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

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还不能称王天下,从来也没有过啊。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团结。

一个三里内城、七里外城墙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取胜。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甲并非不坚利,粮草也并非不足,但还是弃城而逃,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

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会众叛亲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众叛亲离之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原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纣之所以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百姓;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

得到百姓拥护,就能得到天下了;得百姓有办法:

赢得民心就能得到百姓拥护了得民心有办法:

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尽心下》)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国君为轻。

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就能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就能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就能做大夫。

国君诸侯危害到国家的时候,就废旧立新。

【原文】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译文】马在驾车时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百姓在政治上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

马受惊,不如想法使马安静;百姓受惊,不如想法给他们实惠。

选拔贤良之人,推举忠厚之人,宣传孝悌之人,收养孤寡之人,救济贫穷之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百姓就会安于政事;百姓安于政事,然后君子才会安于政位。

有记载说:

“君主,是船;百姓,是水。

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四十七章》)

【译文】最上乘的执政者没有个人主观成见,总是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译文】自然规律,不是很像拉弓射箭吗?

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够就增加点力量。

自然规律,是削减多余的补给不足的。

然而社会法则却并非如此,而是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

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啊。

【原文】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言曰: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非命下》)

【译文】因此,立论一定要有三项标准,是哪三项标准呢?

墨子说:

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践。

那么,从哪儿去推究来历呢?

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

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

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

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

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原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管子·牧民》)

【译文】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之所以会废止,在于违背民心。

百姓怕忧劳,我就想法使他们快乐;人民怕贫贱,我就想法使他们富裕;百姓怕危难,我就使他们安定;百姓怕消亡,我就使他繁衍生息。

只要我能使之快乐,百姓就可以为我承担忧劳;我能使之富裕,百姓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之安定,百姓就可以为我抵挡危难;我能使之繁衍,百姓就会不惜为我而牺牲了。

【原文】叔向问晏子曰:

“意孰为高?

行孰为厚?

”对曰: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又问曰:

“意孰为下?

行孰为贱?

”对曰:

“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译文】叔向向晏子请教:

“什么样的思想才是高尚的呢?

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仁厚的呢?

”晏子回答说:

“思想高尚莫过于爱护百姓,行为仁厚莫过于使百姓安乐。

”叔向又问:

“什么样的思想是低劣的呢?

什么样的行为是下贱的呢?

”晏子又回答说:

“思想低劣莫过于盘剥百姓,行为下贱莫过于败坏自身德行。

2、《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家语第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编辑本段注释

1.孔文举:

孔融,字文举,东汉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以诗文著称。

鲁国人曾任北海相2.时李元礼有盛名:

当时李元礼的名气很大。

3.诣:

前往。

4.清称:

有清高的名称。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

才(予以)通报。

7.府君:

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

通报之后。

既,已经。

9.仆:

对自己的谦称。

10.先君,死去的祖先。

11.仲尼:

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

即老子,姓李,名耳。

13.师资之尊:

指礼尊对方为师的敬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14.奕(yì)世:

累世,世世代代。

15.小时了了(línglì):

小时聪明。

了了:

颖悟。

16.踧踖(cùjí):

窘迫,局促不安的样子。

编辑本段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

“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

“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

“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

“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

“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适逢胡人攻城。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注定要死去,你赶快离开吧!

”巨伯说:

“我从远方来探望你,而你却让我离开,舍弃义气而寻求生命,难道这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胡人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

“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

”荀巨伯说: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来取代朋友的性命。

”胡人听了,对荀巨伯说:

“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

”于是军队就撤回去,整个城都获救。

世说新语·忿狷

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右军闻而大笑曰:

“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译文】王蓝田性子十分急躁。

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去戳,没戳进去,他就勃然大怒,抓起鸡蛋狠狠地往地上扔。

鸡蛋在地上滴溜溜地转,他便下地用木拖鞋的齿去踩,又没踩到。

他火冒三丈,干脆把鸡蛋从地上拣起来,放到嘴里咬,咬碎了又吐出去。

王右军听到这件事,忍俊不禁,大笑说:

“就算安期有这种德性,也丝毫没什么可取的,何况是蓝田呢?

3、《世说新语雪夜访戴》赏读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

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4、温峤娶妇

原文:

温公丧妇。

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

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

「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

」姑云:

「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以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

」却后少日,公报姑云:

「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

」因下玉镜台一枚。

姑大喜。

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

「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译文:

温峤死了妻子。

他的从姑母刘氏家正逢战乱流离失散,身边只有一个女儿,很是美丽聪明。

从姑母把她嘱托给温峤,请他寻找婚配对象。

温峤私下有自己娶她的意思,回答说:

"好女婿不容易找到,只像我这样差不多的,怎麼样?

"从姑母说:

"经过丧乱衰败之后活下来的人,要求不高,只要能维持生活,就足以安慰我晚年,那里敢希望能找到像你这样的人呢?

"过了几天,温峤回复从姑母说:

"已找到成婚的人家了,门第大致还可以,女婿的名声官职都不比我差。

"於是送去玉镜台一座,作为聘礼。

从姑母非常高兴。

成婚以后,行了交拜礼,新娘用手拨开遮脸的纱障,拍手大笑说:

"我本来就疑心是你这老家伙。

果然像我所预料的。

"玉镜台,是温峤做刘琨的长史,北征刘聪时得到的。

桓公入洛

【原文】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

"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袁虎率尔对曰:

"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

"桓公凛然作色,顾谓四坐曰:

"诸君颇闻刘景升不?

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

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

"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译文】桓公进入洛阳,途径淮泗,路过黄河流域,同各僚属登上平阳楼,远眺中原。

 桓公(感慨叹息)地说:

“自从中原沦陷以来,以有百余年了,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不得不说是王夷甫等人的过错!

 袁虎(率先辩驳)说:

“晋朝的兴废自有其国运,怎么能说是大家的过错呢?

 桓公(脸色突变)环顾了一下,对在坐的说:

“各位听说过刘景升吗?

他有一头牛重千斤,能吃的食物是平常牛的十倍,背着重物到很远的地方,居然不如一只母牛。

曹操占领荆州后,把他它杀了煮了犒赏他的士兵,那时不能不说是痛快人心!

 这个故事意在比喻袁虎,在座的各位都恍然一惊,袁虎也吓得变了脸色。

 

2、默写题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宣州谢朓(tiǎo)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6.永遇乐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3、阅读分析(简答题)

1.诗经—《蒹葭》赏析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艺术特色赏析:

《蒹葭》的艺术特色是以景写情、以物写人,创造出意蕴朦胧、扑朔迷离的意境,从而产生含蓄无限的艺术效果。

意境朦胧,含蕴不尽;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

【赏析】

《蒹葭》属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

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

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2.李商隐《安定城楼》赏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是一个“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诗人。

除却沉博绝丽、回环复沓的爱情诗和“寄托深而措辞婉”政治谕诗外,感叹困顿失意,描写仕途坎坷,是他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安定城楼》即是其中的一首力作。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应博学宏词科考试未中,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手下当幕僚时,郁郁不得意,登楼感怀之作。

反映了一个封建时代怀才不遇的知识份子的苦闷和愤懑之情。

首联扣题,写登楼所见。

颔联以古人自况。

贾谊为汉文帝献《治安策》,条陈时势,中有“痛哭”“长太息”之语;王粲远道避乱荆州,投依刘表,作《登楼赋》;两人都有怀才不遇之痛。

诗人化用杜甫“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的成句,写得更具体更动感情。

上句一个“虚”字,既是对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的惋惜,又是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慨叹。

下句则借王粲十七岁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冀王道之一平”的理想终于落空、英年早逝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前途的隐忧。

颈联由忧时感事、自叹不遇转而申述志趣,其中用了春秋时范蠡辅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

“永忆”是“坚持地向往着”的意思。

这一联所表现的积极入世的态度,深得宋代王安石的激赏,以为“虽老杜无以过也”。

但是,诗人这种要功名不要禄位的衷情,在朋党倾轧的环境下却屡遭歪曲,于是诗人愤愤不平地唱出了尾联。

尾联运用《庄子·秋水》中所写的鸱鹰嘴含腐鼠忌鵷雏抢夺而鵷雏不屑一顾的典故,既是自我剖白,又是冷峻的讥讽。

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辞,不是为了区区禄位。

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

对于那些利禄熏心的权贵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造谣中伤,则表现了极大的愤怒。

 

 全诗最大特色是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

四个典故,都能贴合作者的身份、处境与思想感情;而且相互联系、构思缜密。

如颔联所用的贾谊、王粲的典故,一是年龄同作者相仿,都是奋发有为的青年时期;二是经历遭遇同作者相仿,都在“虚垂涕”、“更远游”之痛;三是与颈、尾联结构紧凑,颈联用范蠡之典,是正面阐明“垂涕”“远游”的目的,尾联鸱鹰忌凤凰之曲则速写他人对“垂涕”“远游”动机的歪曲。

另外,此诗用典手法也多有变化,贾谊、王粲典是明用,好在准确深沉;范蠡曲是隐用,好在有意无意之间;出于《庄子》的典是活用,好在灵巧而流转。

正由于能通过使典用事含蓄而深刻地抒情言志,《安定城楼》才成为李商隐七律代表作之一。

作品赏析 

《全唐诗》赏析《安定城楼》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考中进士以后,便到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当了一名幕僚,并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

在持续于中晚唐历史上达数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中,李商隐曾经得到作为牛党重要任务的令狐楚父子的帮助,而王茂元却偏被人们看成是李党人物。

因此,这一年李商隐继进士及第后参加吏部考试时,便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不幸落选,失意地再回到泾源。

正是春风吹柳、杨柳婆娑的季节,诗人登上泾源古城头——安定城楼,纵目远眺,看到朝政的混乱,腐败势力的横行,有理想和才干的人无从施展自己的抱负,心中不禁生起了哀国忧时和自伤身世的无穷感触,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题为《安定城楼》的七律。

 

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是别具一格的登临远眺的佳作。

一上高楼,百感丛生。

忧虑以外,还有愤慨;同情古人以外,还有对理想的向往。

这首诗的感情和它的表达方式,比起一般以登临为题材的诗来,似乎更为多样。

既有杜甫的深沉,又有柳宗元的愤懑和许浑的忧郁。

从风格来说,既清新流畅,又沉郁含蓄;既显示了他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兴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