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757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禹锡《竹枝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刘禹锡《竹枝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刘禹锡《竹枝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刘禹锡《竹枝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刘禹锡《竹枝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禹锡《竹枝词》.docx

《刘禹锡《竹枝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竹枝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禹锡《竹枝词》.docx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

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

“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

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

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

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

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

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

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

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

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

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

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

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

“北人”即外乡人。

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

一个“动”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

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

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

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

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竹枝词(其二)

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竹枝》

山桃红花满山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情。

作品赏析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

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

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

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

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

“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

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

“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

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

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

诗的格调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竹枝词(其三)

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西春水彀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作品赏析

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

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竹枝词(其四)

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作品赏析

1、这首诗写蜀客的薄情。

2、"日出三竿",太阳升起很高,表明时间很晏了。

3、"蜀国",西蜀成都的商客。

"兰桡",木兰做的船,泛指很讲究的船。

4、"凭寄"两句:

"狂夫",狂放而没有操守的人。

"万里桥",桥名,在成都。

这两句写蜀客凭借狂夫样的人带信,分明是不可靠的,表明他对自己妻子的冷淡。

竹枝词(其五)

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作品赏析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

这两句大意是:

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风景宜人;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觞,民情欢愉。

此诗写春日踏青时所见蜀地民俗及风光。

两岸山花怒放,家家春酒满怀,一派融融的春意,生活气息很浓。

可在表现农村风情,尤其是山村春色时借用。

竹枝词(其六)

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竹枝》

城西门外滟预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作品赏析

“懊恼人心不如石”就是直接用比,作者把“人心”和“水”、“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

在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具体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抒发上。

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水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关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

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竹枝词(其七)

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品赏析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

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

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堆”,就是一巨大石滩。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

“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

“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

“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

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

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

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

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

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

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竹枝词(其八)

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篇二:

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

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

【摘要】刘禹锡从不为世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竹枝词》。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婉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关键词】刘禹锡;竹枝词;民歌

可以这样说,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中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诗人名家辈出:

韩愈、孟郊一派通过奇思幻想,用僻字造奇韵,打造出一种宏伟奇崛的风格;而白居易、元稹诗派却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诗风迎得世人的交口称赞;李贺独辟蹊径,新颖诡异、精辟含蓄是他的诗句带给我们的印象。

面对上述三大诗派,刘禹锡没有盲目趋同,他从不为世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最终成为与韩孟派、元白派、李贺派相抗衡的一支异军。

如果说夔州三年是刘禹锡民歌体乐府诗的收获期的话,那么朗州、连州的岁月则是他重要的奠基期。

朗州位于沅湘之滨,民歌相当盛行,历经千年未见衰弱,虽然当地竹枝“词语尘下,音韵鄙俚”,但其内容清新,格调激扬,旋律轻快,这一切吸引了正处于探求中诗人的目光。

在博采众收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民歌体乐府诗的创作。

写于这时期的《采菱行》初步显示了作者学习民歌的成效,他

篇三:

竹枝词刘禹锡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词句注释

?

竹枝词:

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

晴:

与“情”谐音。

《全唐诗》:

也写作“情”。

白话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

“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

情,十分贴切自然。

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

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

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

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

如《子夜歌》云: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

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

)又: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的的,明朗貌。

由豫,迟疑貌。

芙蓉也就是莲花。

见莲,双关见怜。

)《七日夜女歌》: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

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

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

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

与并称“”。

词句注释

?

秋夕:

秋天的夜晚。

?

银烛:

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银,一作“红”。

画屏:

画有图案的屏风。

?

轻罗小扇:

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

飞动的萤火虫。

?

天阶:

露天的石阶。

天,一作“瑶”。

?

坐看:

坐着朝天看。

坐:

一作“卧”。

牵牛织女星:

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

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2][3]

白话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

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

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文学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

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

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

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

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

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

“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

“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

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

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

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

“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

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词句注释

?

花卿:

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

锦城:

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

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

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

天上:

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

几回闻:

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2][3]

白话译文

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

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整体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

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

“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