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这一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是“隐遁”的象征,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相比,前者是功成身退的典范,后两者则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他们笔下的“扁舟”都象征了他们的理想归宿。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但后来它越来越被失意文人所钟爱,成为具有
仕途坎坷、羁旅漂泊、摆脱束缚等多种象征意蕴的意象。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承载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流露出了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却树立了无数个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典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不害孙也。
其先本居陈郡,徙关中。
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
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峤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
方庆善《三礼》之学,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
“掌制诰之选也。
”再思亦曰:
“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峤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峤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
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
时方盛夏,上表曰:
“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
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
谨按《月令》:
‘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
峤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独建议以为不便。
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
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峤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峤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
“非敢求高,盖避难也。
”及羲诛,峤竟免坐累。
峤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
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
(摘编自《旧唐书•殷峤传》)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掌制诰之选也制诰:
拟写诏书
B.准其情状,诚合严诛诚合:
确实应该
C.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哀矜:
怜悯慎重
D.峤竟免坐累坐累:
牵累获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B.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C.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D.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峤博识多闻,富有才华。
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殷峤为人正直,敢于进谏。
当时韦月将要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殷峤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殷峤思虑周全,很有远见。
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请求修筑城池,征收重税;殷峤认为蛮夷应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反对李知古的做法。
D.殷峤洁身自好,主动避嫌。
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O分)
(1)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5分)
(2)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
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②谢将军:
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8.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6分)
9.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表达了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羡慕大自然永恒的诗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的境遇的诗句是:
“,。
”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斥责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可耻行为,表达对“不义”的礼物不屑一顾的句子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世纪学人梁伯强:
妙术仁心杏林漫山
杨逸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
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6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
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
20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
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
“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
”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
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
1912年,梁伯强入读××县巴色教会中学。
梁伯强勤勉好学,每天坚持早起背诵德语词典。
他仅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
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
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
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
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
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
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
他表示,近代医学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中便早有论述。
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32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
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置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母校征集人体标本。
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1949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
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
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
从1952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
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
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
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
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先实地测量幻灯机的摆放位置,以求为听众预备最佳的观察距离。
尽管身居教授的要职,梁伯强却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梁伯强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
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梁伯强更是逢人说项。
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前进。
他也将“能否培养出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视为老师成功与否的一条检验标准。
事后,杨简也因其对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绩,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学家。
他常常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认为,科学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认识的事物,因此虽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条框。
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
他所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也与当时国际的主流观点相抵牾。
梁伯强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营养缺乏。
这一科学见解,直到1980年才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
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潜心学问的梁伯强,虽一直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却未能躲过这场无妄之灾。
他受到了严酷的审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1968年11月28日,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梁伯强在广州与世长辞,终年69岁。
直到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还试图邀约梁伯强参与上呼吸道肿瘤组织学分型图谱的复审工作,可惜此时他早已不在人世,这也成了学术界永远的遗憾。
(节选自20xx年4月《南方日报》)
【注】将医家称作“杏林中人”,乃是源于三国名医董奉定下的一则奇怪的规章:
为人治病,不取钱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将种杏所得,易谷济贫。
十年之后,十万杏树,郁然成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
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
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
E.潜心于学问的梁伯强未能躲过“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因心脏病复发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长辞,给医学界留下了遗憾。
(2)在积弱积贫的中国,梁伯强竟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有哪些主观因素?
请简要概括。
(6分)
(3)作为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的教师,梁伯强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作为世纪学人的梁伯强,其“妙术仁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具体阐述。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
②《红楼梦》里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加以评比的。
③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
④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罢了。
A.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同日而语混为一谈
B.等量齐观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C.混为一谈同日而语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D.同日而语相提并论混为一谈等量齐观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世界人权宣言》中讲“任何人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那些弄虚作假、________和抄袭剽窃之徒无异于学术上侵吞国家财产和盗窃私人财产者。
②公务员爱好艺术本无可非议,但刻意跻身文艺圈,在________之外,其实还藏有不少借机收敛钱财的行为,必须关掉这些腐败“暗门”。
③很长时间以来,车王阿姆斯特朗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英雄般的存在,但现在他却被曝出服用违禁药物的丑闻,他的环法大赛“七冠王”头衔究竟是________还是名副其实?
A.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盗名窃誉
B.盗名窃誉沽名钓誉欺世盗名
C.欺世盗名盗名窃誉沽名钓誉
D.欺世盗名沽名钓誉盗名窃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B.然而,PM2.5纳入标准并不意味万事大吉,从此民众不受微尘污染之害。
“凶手”露出真容只是第一步,如何“缉凶”才是最关键的。
C.昨天,在老年人健康咨询会上,专家推荐了一套早春养生方案,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行动起来,健康长寿不是梦。
D.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正处在“事业在爬坡,健康在滑坡”阶段,压力过大是容易导致突然猝死的原因。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xx年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的对象主要以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艺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
B.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灰霾天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C.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浪费时间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
D.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当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要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的时候,表明了我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均需提升。
1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饮食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它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
纳入文化领域后,饮食就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
尤其是经过民族文化旅游浪潮的洗礼,________________,使人们不仅仅将饮食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且更注重体会和欣赏饮食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欣赏自然与人文美景的同时,品尝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正成为旅游者新的追求和向往。
A.美食体验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
B.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逐步整合
C.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潜力得到开发
D.饮食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戏曲表演的中心是创造角色,成功地塑造出舞台人物形象。
演员在舞台上要想创造出有血有肉而又有艺术性的人物形象, ① 。
如演关羽的演员对他的角色是崇敬的;演李逵是带着亲切偏爱的心情的。
其次,还要有对人物感情的体验,捕捉到人物内心各种细微的变化, ② 。
例如,演员徐小香为演好《群英会》里的周瑜,既深入体验周瑜总比不过孔明时又妒又气的内心状态,又着力在周瑜头上的翎子上下功夫,让翎子发抖,身子不动,这样他就表现出心里实在气得没法,但又要极力克制住的复杂的心理。
基于这两个方面,正是 ③ ,才使他所饰演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路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剪除心中的阴霾,不叫它滋生,不叫它蔓延,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
人生应该如此:
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哈师大附中20xx——20xx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答案
1.B(3分)(曲解原文。
是“隐遁”的象征错,原文说“有隐遁之味”)
2.B(3分)(部分与整体。
“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是对张孝祥和苏轼笔下意象的解读,而不是所有“扁舟”意象都有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
)
3.A(3分)(无中生有。
扁舟并没有“仕途坎坷”的象征意义。
)
4.C(哀矜:
怜悯,同情。
)
5.C(李知古因此想要诛杀蛮夷中的豪强,抄没他们的子女作为奴婢。
蛮众恐惧,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到姚州的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
6.C(“殷峤认为蛮夷应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错,原文“峤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
)
7.
(1)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殷峤(到殷峤那里去询问),殷峤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对此非常赞许,对他的学问非常称许)。
5分;每句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翻译错误,该句不得分;关键词有:
“疑滞”(“疑难之处”“疑问”“疑惑不通”等)、“征”(“征引”“引用”“引证”“援引”“用……证明、证验”等)、“善”(“喜欢”“赞许”“赞赏”“认为是好的”等)三处。
(2)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
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考虑一下?
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
共5分。
每句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翻译错误,该句不得分,关键词有:
“行戮”(“进行杀戮”“施行死刑”)、“其”(“还是”等)、“伏愿”(“私下希望”“我跪地希望”等)三处。
注意:
1.关键词译错该句不得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3.“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8.答:
空:
白白的,徒然。
(1分)。
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
(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
(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分)。
9.最后两旬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10.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殷不害孙子。
他的祖先本居住在陈郡,(后)迁徙到关中。
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自尊。
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荐殷峤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
王方庆爱好《三礼》之学,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殷峤,殷峤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
又赏识他的文章典雅充实,曾称赞说:
“殷峤是撰写诏令的最佳人选。
”杨再思也说:
“他是做凤阁舍人的材料,有这样的才识,是逃避不了的。
”殷峤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众人依照殷峤等人的体例,很快撰修成书,殷峤升任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年,殷峤两次升任给事中。
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掉韦月将。
当时正值盛夏,殷峤上表说:
“韦月将诬告忠臣,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
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让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违背了时令。
谨依照《月令》:
‘夏行秋令,则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
’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