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398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docx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材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共几课时

1

第几课时

1

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情感目标:

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重点:

1、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2、体会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难点:

1、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甫有关生平事迹,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学生已具备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一、熟读课文完成《学程导航》中的“课前思考”1——6题

二、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8分)

  

(1)厦(      )                  

(2)长(        )                  

       (      )                         (        )                  

  (3)处(      )                  (4)丧(        )                  

       (      )                         (        )                  

  2、解释加点的词。

(4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  

(2)下者飘转沉塘坳    (          )

  (3)公然抱茅入竹去    (          )  (4)忍能对面为盗贼    (          )

  (5)秋天漠漠向昏黑    (          )  (6)长夜沾湿何由彻    (          )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3、翻译句子。

(3分)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主备人:

施教日期年月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  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

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

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检查预习情况

交流《学程导航》中“课前思考”

 

三、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4、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课文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划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5、学生交流,教师释疑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

可是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

7、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三、合作探究

1、赏析第一节诗中生动传神的字词:

设计问题①:

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

“卷”和“吹”、“掀”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设计问题③:

后面的动词有哪些?

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2、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

 

归纳板书:

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提示:

风怒号:

写风势之大,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提问:

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

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②: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

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

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③: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

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

归来倚杖自—叹—息—。

3、赏析第三诗节 

讨论明确: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4、赏析第四诗节 

“长夜沾湿何由彻?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齐读第四段,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偏正短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生:

下雨)这就该到第几段了?

(生:

第三段)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提问: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如何理解?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讨论明确:

“忧国忧民”一词最好。

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品质。

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

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

其中: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

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小结:

   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

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

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课堂反馈

完成《学程导航》中的“合作探究”1——4题

二、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自主检测》

3、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垂老别》)——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756年))——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