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265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8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docx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培养与提升

林润之编着

导论、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的自我发展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

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这里,教师可以尽情地挥洒,与新课程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发展,成为中小学教师必须足以重视的问题。

心灵对话:

一、新课程需要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需要教师的自我发展

三、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自我发展设计

内化与提升

第一章教师的自我发展

教师的自我发展实际上就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自我发展是一个终身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持续的循环过程。

心灵对话:

一、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模式

二、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三、教师自我发展的可选策略

内化与提升

第二章教师如何自我发展设计

教师自我发展设计不仅是帮助个人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个人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教师的自我发展设计,要符合自己特点,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措施。

心灵对话:

一、教师制定自我发展设计的要点

二、撰写自我发展设计书

三、具体行动

内化与提升

第三章实现自我发展设计的路径

教师自我发展计划设计完成后,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

计划的实现,一靠教师自身的努力,二靠学校的支持。

学校要根据教师的发展规划,从中发现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实现发展目标,进而也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比如:

给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帮助者,邀请专家指导教师,留出一定的自由发展时间,组织一些有意义的专业发展活动(作课、研讨等)。

心灵对话:

一、终身学习与教师自我发展

二、自我发展需要借力

三、自我发展中的诊断与修炼

内化与提升

第四章突破薄弱——教师自我发展应侧重的几个能力

新课程的全新理念,必然要求教师在自我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以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

每位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的能力都会个有不同,这里介绍的是新课程下倍受重视、通常教师自我发展中应侧重的几个能力。

心灵对话:

一、教学反思能力

二、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

三、对学生的关注能力

四、互动与沟通能力

五、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内化与提升

第五章自我发展中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超越

教师发展自我设计的评价多表现为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帮助自已找到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引导教师进行自控和反思,使教师自己实现自我超越,得到不断成长与发展。

心灵对话:

一、自我发展中的自我评价

二、倾心听取他人评价

三、学会扬弃,超越自我

四、走个性化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内化与提升

导论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的自我发展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

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这里,教师可以尽情地挥洒,与新课程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发展,成为中小学教师必须足以重视的问题。

心灵对话:

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①

这是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1997年关于成长经历的自述。

……不少师范生和年轻的老师常给我写信,要我传授做个好老师的“秘诀”。

这秘诀就是40年磨的一句话:

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

我把“教师”与“美好”联系在一起,把“育人”与“祖国”、“崇高”联系在一起,我鄙视低俗,警惕庸庸碌碌。

摒弃颓废、消沉,我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气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志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优选孩子学习课文最佳的情境,在灯下静静地想着,画着,做着各种生动的而又是最简洁的教具,一遍又一遍地摆弄着,比划着,从不厌倦;我会为了让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

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这些带着浓郁稚气的、甚至伴随着“痴情”的个性色彩也许不少人是不理解的,但却是当好小学老师需要的情怀,这也是一个教师的思想素质。

具备了这样的思想素质,才能做到“诲人不倦”,“爱生乐教”。

  当一个好老师除了要有较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歌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

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探索的“情境教学”,运用音乐、图画、表演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得益于当年在师范读书时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当教师之后,我一直注意继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可以说,我是在“小学里读大学”。

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

晚上有计划地阅读鲁迅、茅盾等名家的着作,莎士比亚、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世界文学巨匠的一批名着,就是那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的。

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

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李吉林老师的成长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条教师的自我发展之路。

新课程改革指出:

教育

①节选李吉林:

《不断塑造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中国教育报》,1997年1月27日,第4版

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事实上,没有教师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知识的传递、行事方式的传承、行为习惯的模仿,甚至是思维方式的渗透,是仅次于家长之外,对学生个性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教师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发展,从专业道德水平、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的重组、教师角色定位、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的自我发展,成为一个我们中小学教师必须足以重视的问题。

一、新课程需要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所担当的职业身份的总体概括。

狭义的教师角色主要指作为教师的职业角色,广义的教师角色既有职业角色又有社会角色。

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个定位在以往是最基本的,也是科学的,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角色已经远远不能用这六个字来概括了。

也就是说,这六个字的内涵已远远不是旧时的范围与内容所能诠释的了。

教师角色定位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教学,全方位审视自己,不但要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有全面了解,而且还要抱着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角色,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自身的角色进行不断地适应与调整。

专栏1

教师角色隐喻的分析

“教师是蜡烛”,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生重于师的这一重要关系。

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教师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

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

“蜡烛论”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表明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

“工程师论”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被批量生产的、整齐划一的产品,同时产品通常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表明了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而且,“灵魂”将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

“园丁”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

认为学生像种子,有自己发展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但需要教师来浇水、培土。

这个模式考虑到了教育的过程性,而不仅仅是结果。

但“园丁论”没有充分肯定教师的形成性作用及作用的有限性。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它强调的是教师要有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上的储备。

不仅没有强调教师知识储备的质量,而且没有考虑到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

任何一种传统教师角色的隐喻都说明教师职业受到的极大关注和具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这一角色是不断充实和变化的,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需要全面完整的重新进行定位。

(二)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教师的角色转变也是历史性的,这给教师带来了强大压力和动力。

新课程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教师来说则一个全新的挑战。

 1.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

以往传统的课程太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转变成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也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繁、难、偏、旧”的情况,集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这一根本性改变,对于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

新课程与以往课程相比,其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减少了课程门类,调整了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

同时新课程改变了过去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从整体上设计了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并设置了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课程结构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保证了学生能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3.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实现了更新。

所选内容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创新的同时,更注重基础的夯实。

所选内容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

课程内容的这一变化。

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将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改变,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尤其注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学方式的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自己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去思索,去领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共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教师应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整齐划一”的“定式”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给”转向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式的“导”,从根本上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服务。

5、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学生评价方面,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

在教师评价方面,新课程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以教师自评为主,通过自评来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再加上小组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以及学校领导者的评价等,使教师真正成为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培育者和教育者。

(三)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时代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改革赋予了教师的职业实践和专业发展许多新的特质,使在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教师承担起更多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的教师。

新型的教师是教育者的同时又是学习者,还是学生的对话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同时还是同事的合作者与推动者。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的,“为了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

1.教师成为知识的学习者、探索者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师引向一个浩瀚无边的知识宝库,使教师意到自己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在这里教师将寻找到自己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师是知识的学习者。

在未来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师将成为知识的学习者,而且是终身学习者。

过去尽管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加上体制上的因素,致使许多教师多年吃老本。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迅速升级,新知识接踵而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对教师这一职业尤显重要,教书育人者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楷模。

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的教师应当具有广泛的科学与人文的知识背景,精通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关注其研究的进展。

同时,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素养,具备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在知识海洋中捕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师是知识的探索者。

教师显现在学生面前的优势,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占有量上,更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索、加工、创造性转化与使用的能力上。

教师要有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当不仅能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而且应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信息传递、知识复述与传授,而是要能与学生一起去探索永不枯竭的水源,一起体验求知带给心灵的无限欢乐。

共同探索的能力将成为终身学习时代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教师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

作为教师应具备创造性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利用和开发各种学习资源。

2.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对话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下,教师担负起学生成长的对话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知识、人格诸方面与成长中的青少年进行知识与人生对话,对其在学习、生活上进行指导与促进。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对话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不仅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

它将以往教学中常常存在的?

“课堂权威?

”、“?

话语霸权?

”转变为?

“课堂民主?

”、“心灵沟通?

”。

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中,不仅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培育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在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与共鸣。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教师作为促进者,他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的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

教师作为引导者,他要全面接纳自己的学生,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教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

当然,“导”只是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3.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者、推动者

新课程下的教师成为教师和教育机构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成员间相互信赖和尊重,能发展不同的见解,采取合作的行动,以便实现共同的理想。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者。

新课程的教学,合作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

首先,新课程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

要求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终身学习的收获,建立起信息共享的机制。

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协作。

教师之间应当成为终身学习过程中的“同行者与伙伴”。

其次,作为合作者,教师要学会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在新课程推进中,新旧观念、评价标准同时存在,必然会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

再次,还要学会与专家的合作。

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与教育专家的交流和合作,了解新教学资源的教育理念,了解教育专家设计教学资源的目的和意图,提高对教学资源的领悟、接受和适应程度,从而把新教学资源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向教育专家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为自己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学习用理论方法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此外,还要学会与其他教育组织的合作。

终身学习的全球化趋势,使得教师有可能在更为广泛的环境中寻求教育支持和学习资源,从而极大的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师需要有能力与不同主流文化背景下的教师与组织合作,能够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参与教育改革,参与各种关于课程与教学的讨论。

教师是“学习型组织”的推动者。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作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的组织发展方面,构建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方面修炼,即:

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

“组织为适应与生存而学习,虽然是基本而必要的,但必须与开创性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让大家在组织内工作中活出生命的真义”。

教师应该推动自己所在的学校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因为它集中着人类的文化、理想与信念,教师应用系统的眼光,进取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推动学校向学习型组织发展,让学校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专栏2

备课组中的教师合作

备课组中的教师合作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阅读和讨论、示范教学,特别是有系统的教室观课与教学反馈等方式,来彼此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或者改进已有的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这备课组中的教师合作,可以通过发下五个步骤来实现:

⑴研习,教师坐在一起共同研读、讨论某一特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技巧,以熟悉、掌握此一教学模式或技巧的知识基础。

⑵示范教学,由学科骨干教师或经验教师担任教练角色进行示范教学,以便让其余教师领悟教学要领和技巧。

除此之外,教师们也可以观赏教学录影带做为替代方式。

在示范教学之后,授课教师进行说课,听课教师可以发问、讨论、给予反馈。

⑶指导式练习和反馈,每一位教师以小组成员为教学对象,轮流进行微型教学,待教学技巧熟练后,再以程度较好的班级作为教学对象,试验新的教学法或模式。

在教学时由那些未进行试教的小组成员们,进行教学观察并提供教学反馈意见。

⑷独立练习和反馈,每一位教师回到原来任教班级,正式运用新的教学法或模式于自己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但为了确保教学成功,仍需由经验教师提供适度的鼓励、协助、教学观察和反馈。

⑸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公共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实践与反思,形成本团队特有的成功知识积累。

也可以针对新课程、新教学理念的实际教学,进行集体的实践反思,形成本团队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方法。

4.教师成为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与开发者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更为深刻地表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上。

教师的职业发展将由以经验为中心转变为以专业发展为中心。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成为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者与开发者,在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历程中追寻教育的幸福。

新课程下,教师要成为教学的专家。

教师应当像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成为一种专门性的职业,富有更多的技术与知识含量。

作为教学专家,教师应培养起较完善的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专业伦理等诸多方面,同时积极寻求专业组织的指导与帮助,在学习与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新课程下,教师要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生涯发展的新口号。

未来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研究者,既有教育教学技能,又有理论修养,同时还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成员。

这样,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则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思考,更有创见。

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提高。

新课程下,教师要成为反思型的实践者。

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

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

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

作为反思型实践者,要求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展批判性反思。

反思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在反思中提高、成熟,在反思中走向自我发展。

新课程下,教师要成为个性教学风格的铸造者。

教师生涯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教师寻找到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在教育实践中表达出自己的教育个性,在教育风格的层次上,体验到教育工作的成就感,获得高峰体验。

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需要教师的自我发展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

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课程实施、教育评价和学习策略培养等诸多重要因素中,教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