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188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x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北京城市用地的扩展”图,展示1949年以前、1965年、1990年和2019年北京城市用地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过渡]北京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第一轮活动

[课件]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

然后,每组有一个必答题展示本组学习效果,评判组给每个小组做出正确评价。

最后,教师做出总结性点评。

必答题设计如下:

1组:

什么是城市化?

2组: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3组:

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组:

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

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问题小结]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

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4、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主要有三种:

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三)第二轮活动 

[课件]展示有关城市化动力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尽最大限度获得相关知识信息。

然后,每组有一个必答题展示本组学习效果,评判组给每个小组做出正确评价。

该轮活动出现一个抢答题。

最后,教师做出总结性点评。

必答题设计如下:

1组: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

2组:

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3组:

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4组: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抢答题:

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工业的发展,那么,三次技术革命对城市化的进程有何影响?

[问题小结]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3、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4、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抢答题:

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电气化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普遍应用

科技发展

蒸汽动力代替水力

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

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城市化

农业人口到煤铁产地从事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在煤铁产地出现城镇

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里从事工业生产

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能够提高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市里从事第二、三产业

(四)第三轮活动 

[课件]展示图表资料“世界城市化的推进”、学习材料“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以及图片“日本东京城市景观”、“传统建筑与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获得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的有关知识。

活动过程同前两轮。

该轮必答题设计如下:

1组: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

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组: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合理吗?

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3组:

试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速度等方面,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别。

想一想,产生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组:

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谈一谈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抢答题:

试分析“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

[问题小结]

1、其原因主要是:

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边缘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

此种现象又叫逆城市化。

2、不合理。

理由是:

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后果

发达国家

后期

相适应

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①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城市外围地带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②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③出现了高水平的大城市连绵带;④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保持早较高的水平。

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发展中国家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中期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4、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抢答题:

这种观点是有条件的,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是遵循这种规律的。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南美洲国家这种状况最为突出。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五)第四轮活动

[课件]展示图表“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结合课本阅读资料“中国的城市化”,使学生获得关于我国城市化的新知识新信息,活动同前三轮,该轮必答题设计如下:

1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在速度、动力方面有什么特点?

2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在产业结构变动、人口流动方面有什么特点?

3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在城市建设、环境生态保护方面有什么特点?

4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有何关系?

[问题小结]

1、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速度呈现加快的态势,其动力主要来自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

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从而带动人口从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

3、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

4、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并且工业是我国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述该节课所得到的总体信息。

(六)信息反馈

[课件]展示“风险抢答”题,每题答完后给予点评,然后教师展示答案。

试题设计如下: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   10分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            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  20分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20分

①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经达到70%左右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  ③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  ④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世界城市化的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

(  )             10分

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70年代以后

5、下面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2019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三图,回答问题:

⑴该城市从1968年到199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30分

⑵该城市从1990年到2019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40分

⑶从上述三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七)[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达到巩固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