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112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

《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分层与流动.docx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

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

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

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

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

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

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

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

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

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第一对范畴:

①法律上的不平等:

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社会的公认。

②事实上的不平等:

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各自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的差异。

2)第二对范畴:

①稳定性不平等:

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以及社会成员长时期停留在同一阶层当中。

②暂时性不平等:

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短暂的、临时性的联系,社会成员有可能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

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现在西方对于分层的研究名目繁多,但都溯源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特点有:

1)都采用多元的分层标准。

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

2)都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权力、声望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3)引进了主观分层的标准,声望、地位的划分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

主观法、声誉法等都受韦伯理论的影响。

5、现代化国家社会结构变迁的一般趋势

1)从传统的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制演变为雇主与雇员的阶级分层制;

2)农业劳动阶级的衰弱和工业劳动阶级的兴起;

3)职业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的基础,职业地位成为重要的社会地位;

4)白领阶层在人数和比例上均超过蓝领工人,白领阶层的兴起使公众参与社会积极性提高,民主平等程度也提高;

5)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开始形成,中产阶级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白领阶层,使社会贫富差距大大缩小;

6)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消费品能快速地大量生产出来,日常生活必需品变得价格低廉,因而绝大多数居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由此就避免了因争夺日常生活必需品而发生的冲突;

7)严格的税收制度缓解了贫富分化,西方一般实行比较严格的税收制度,即个人累积税收制,从而将富人的钱转移给穷人;

8)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社会福利。

7、工人地位为何下降(转型后工人权力的跌落)

经济体制转型后,经济效益从未发展目标。

政府的强助权力从支持工人到支持管理者,工人只剩下自助权力。

1)政府的目标已经转变为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政府并不特殊保护工人,而是根据工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提供保护;

2)单体生存和市场配置制度下,管理阶层被赋予较大的权力,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管理者可以和政府讨价还价;

3)社会经济组织的效率也成为决定管理者和工人收益的首要问题;

4)转型后启动了私人利益的激励机制,解除了对私人利益实现的制度约束,使得管

理者和工人都想从社会经济组织的收益中分享最大的份额,形成零和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工人会失败;

5)单体生存和市场配置这种制度赋予了管理者更高的权力,使得管理者可以对工人加以严厉处置,甚至开除,在这种氛围中,工人的维权成本大大增加;

6)由于工人失去了政府的庇护,同时工人在人大中的代表席位也下降,因此整个工人阶层对政策法规的制定及执行的影响力大大下降。

10、中产阶级形成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高度发达,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消费品能快速地大量生产出来,日常生活必需品变得价格低廉,因而绝大多数居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由此就避免了因争夺日常生活必需品而发生的冲突;

2)社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第二产向第三产业化,在转型过程中,形成管理层、技术层等白领阶层;

3)高等教育的普及,在现代发达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受过大学教育,这样就有利于中产阶层形成,可以说大学是早就中产阶级的机器;

4)严格的税收调节制度可以缓解贫富两极分化;

5)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层人员可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下层人员通过个人奋斗进入中间阶层,从而壮大之间阶层队伍。

11、中间阶层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1)当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时,本身就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2)在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占多数的社会中,社会下层必然占少数,有利于社会保障扶贫政策的实施,从而弥补了下层人员的被剥夺感,缓和有可能产生的社会对立;

3)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着温和、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难有市场,这就构成了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

4)中产阶级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产阶级占社会多数时,他们的收入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就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

5)中产阶级介于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当他们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社会矛盾就睡得到大大的缓和,这就构成了社会稳定的政治基础。

12、中产阶级未来的发展趋势

1)中产阶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白领与蓝领人数的发展将可能成为齐头并进之势;

3)知识分子将成为中产阶级的主体;

4)中产阶级的发展在区域上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一般来说,城市中的比重大于农村,发达地区的比重大于不发达地区;

5)中产阶级的发展会受到某些阻碍性因素的影响。

13、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1)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2)社会中间阶层已经出现且在不断壮大;

3)掌握或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

4)现代化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已经具备;

5)现代化的社会阶层位序已经确定;

6)现代化社会流动机制出现并正在取代传统社会的流动机制,能力主义原则日益取代身份主义原则,成为社会流动最主要的机制。

结论:

中国现代化社会结构雏形已经具备。

三、论述题

1、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

1)量的合理性:

指社会流动量要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

2)质的合理性:

社会流动应该体现出机会平等性原则,要实现机会平等原则,就要实现以下原则:

①普遍性原则:

这是衡量社会地位开放性是否合理的标准。

a.任何社会地位所提供的流动机会都应该向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开放,而不是向部分社会成员开放,这是社会开放范围的普遍性;

b.构成社会地位界限的筛选标准(教育、人事、市场、政策等)应该普遍地适用于某一类别内所有人员而不是因人而异,这是筛选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c.这类标准是个人可以通努力而达到的,而不是只有个别人才能达到的,这是实现标准的普遍可能性。

②自获性原则:

这是衡量个人地位的条件是否合理的标准。

a.应当排除或缩小个人先赋条件的影响;

b.不承认个人的分层归属性或集团归属性是其流动的唯一决定因素,要肯定人事有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能力的人;

c.个人通过后天能力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成就,应当是影响其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此外,个人的兴趣、志向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中国身份制通常有以下几层含义:

①身份的本身意义。

指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人类社会最初身份只是指个体成员交往中识别个体差异的标志和象征。

它给予社会以秩序和结构。

现代社会中是指社群中个体成员的标识和称谓,分为两类。

客观的,如原籍;年龄;辈分;性别;职务;职业等。

主观的,指内含身份认同:

内部人和外人;熟人与陌生人;君子与小人等。

②与他人的关系定位。

与对方处于什么关系,如雇员和雇主的关系、父子关系和同事关系等。

身份一经确定就相应地与他人存在了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即纵向的关系和横向的关系,前者是上下关系,如亲子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后者是平行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等。

③相关身份观念的行为规则。

如何与他人相处,是指所确定的身份关系中相应的行为准则。

如君臣关系的行为规则、父子关系的行为规则等。

还有比如内部人与外人、熟人与陌生人、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的定位及行为规则。

④阶序意识。

指资历、资格、等级级别等。

“阶序”是一种比“身份、地位”更细致的区分,他不仅存在于不同地位的人之间,在相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间,也依据一定标准形成精细的等级阶序。

特征

第一,在身份社会,人们将身份视为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

在身份社会,身份成为确定人们地位.权利大小.义务多少的根本标准。

身份的本质就是讲究差别.亲疏.尊卑.贵贱,因而身份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人与人之间一切差别的总根源。

第二,身份等级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破坏社会和谐。

正如马克斯所指出的,封建制度就其最广的意义来说,是精神的动物世界,是被分裂的人类世界,在封建社会这种身份社会里,人像动物一样也按纲.目.科.属.种来分类,等级森严。

第三,身份社会是一个背离法治的“人治”社会。

身份社会处处讲究身份,其目的在于拔高少数有身份的人,而贬低绝大多数无身份的人,身份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表现,也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最有力的工具。

第四,身份社会奉行唯心的宿命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