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017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docx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

篇一:

登岳阳楼12.12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阅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读诗之“形”

  1、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歌。

【读准字音:

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如旌旗;徙(迁移),如迁徙;】

  3、刚才同学们读的还不错,节奏也非常清楚,但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们觉得是什么?

——感情。

那怎么才能把一首诗读的有感情呢?

——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读出诗意,读懂诗情,读出诗味。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大家已经朗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悲。

  ——“悲”这个字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诗眼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

所以赏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就是板书:

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朗读指导:

既然诗歌的整个基调是悲,那我们能不能试着读出悲的感觉呢,分小组朗读。

我们的朗读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呢?

似乎还不够,不要紧,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好。

  四、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既然“悲”为诗眼,那么它必定渗透于全诗的字里行间,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诗人悲在何时何地。

  ——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大处着墨,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臵。

  ——傍晚(夕阳、湖山欲暮时)什么季节的傍晚?

——秋天(风霜)

  2、特殊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触动了诗人的悲情,那又是什么景物让他觉得悲呢?

  ——帘旌、夕阳、湖山、老木、苍波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句子,带着感情读出相应的诗句。

  因为无风,楼阁上的旗臶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诗人的心也显得格外沉重。

夕阳将下时,诗人徘徊在湖山之间。

  树木渐渐变老,湖面波涛苍茫,诗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悲凉。

  4、看来同学们对诗人情感的认识又进了一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描写这些景物对抒发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景物(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5、那“帘旌不动”“夕阳迟”“老木苍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

——凄清的氛围,让人不由心生凄凉之感,那大家能不能带着凄凉的情感试着读一读这两句诗。

  ——师评价:

了解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之后,同学们读得好多了。

  6、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景物产生了悲情吗?

从哪些词句里面还可以看出来?

(提示:

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哪些词句并非写眼前之景,从这些句子中去品味。

)——吴蜀横分地

  7、“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

“徙倚”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愁绪齐读这句诗。

  8、除此之外,诗人还联想到了什么?

  ——万里来游,三年多难(联想到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磨难,又为何漂泊他乡?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诗歌的历史背景。

  【背景资料】陈以义——(1090~1138),宋代诗人。

河南洛阳人。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发生后,陈与义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奔波万里,历时数年,南奔襄汉,颠沛湖湘。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9、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大家能不能回答“万里”说明了什么?

“三年”又说明了什么?

  ——“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为躲避战乱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懑。

  请学生带着愤懑之情读。

  10、正是有了这样的愤懑之情,所以诗人在诗的结尾感叹道: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

  无限悲。

”风霜除了指秋风、秋霜以外,你们觉得还暗指什么?

——暗指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还隐喻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局势。

  师总结:

秋风萧瑟,秋霜如剑,我已白发似雪,凭吊古人,望着远山古树,滚滚碧波之中,正是无限的伤悲啊。

尾联景中有情,情景相生,诗人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11、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大家可不可以归纳出赏析诗歌的第二个方法?

  ——通过诗中的景物体会情感。

  ——总结:

在诗歌中我们常把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叫做意象。

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

意象和诗人的情感相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就叫做意境。

  ——板书:

方法二——抓意象品意境

  朗读指导——了解了诗歌的感情,相信现在同学们更能够读出这首诗歌的韵味,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歌。

  生齐读,师范读,师生齐读。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同学们朗读的水平又提高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更为困难的问题,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本诗的背景,想一想本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矗立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之下,想到自己流离失所的遭遇,进而联想到国家的不幸,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景悲——己悲——国悲)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个环节,你们能不能归纳出一个赏析诗歌的方法呢?

  板书:

方法三——思背景探主旨

  朗读指导——吟诗之情【会背的同学尽量不要看书。

  通过对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方法。

下面请运用这三种方法小组交流赏析杜甫的同题诗《登岳阳楼》。

运用句式:

“我运用了方法_分析_联,得出了____”进行交流展示。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吴楚:

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

分开,裂开。

乾坤:

此指日月。

戎马:

战争。

涕泗:

眼泪。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在同学们交流之前,我们先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交流总结:

诗人借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这些意象,营造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抒发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情感。

  明确了诗人的情感,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评价:

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将情感融入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语:

儒家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那时的杜甫和陈与义呢?

他们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古代文人们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哪些学过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份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怀着沉郁悲凉的情感,齐声背诵这两首《登岳阳楼》吧。

篇二:

登岳阳楼说课稿

  《登岳阳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岳阳楼,感慨万千。

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的胸怀博大宽广。

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说学情、说教学目标

  高二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不能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对诗歌鉴赏,也缺少系统的鉴赏技巧。

基于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从以下以下几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1、疏通诗意,背诵全诗。

(重难点)

  2、置身诗境,品味鉴赏重点诗句。

(重难点)

  3、将杜甫《登岳阳楼》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4、自读推荐作品《旅夜书怀》

  为了避免枯燥的说教,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渗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中,以达到教学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让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一般悄然滋润学生的心田。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

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而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评价讲述为辅。

  ?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反复诵读、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练习巩固

  ?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

  四、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这些分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1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作者生平经历以及作品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通过搜集达到让学生提前了解的目的,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检查背诵,情境导入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四)读。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

反复读,最少齐读三遍,找诵读教好学生都两遍。

  (五)结合注释,学生自己翻译诗歌。

老师对重点字词稍作补充。

  (七)赏析诗歌

  诗歌赏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根据前面教法中的分析,我以诵读贯穿诗歌赏析的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题,读后谈反馈,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教学内容,尤其是情感与意境。

  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情感。

  1、自主品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两联写得最好?

试作简要赏析。

  1、分析意象。

为了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并感知意象的特点,体会意象之间的对比效果。

  2、描绘画面。

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作适当点拨就可以。

  3、描摹诗人形象。

在点评了学生描绘的画面之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描摹诗人形象:

我们所描绘的是杜甫在楼上看到的风景,而在我们眼里,杜甫也是风景之一。

那么,此时在楼上看风景的杜甫是以何种姿态站在岳阳楼上,脸上又有着什么表情呢?

  4、感受诗人情感。

围绕“凭轩涕泗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杜甫生平经历深入探究本诗的情感,设置问题:

这涕泪中包含了那些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这一部分中我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之间可就近展开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其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之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深沉蕴藉。

  2、深入透析: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写一写

  炼字题:

字义-结合句子分析-诗人情感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说一说

  至此,学生已完全融入了本诗的情境,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置身诗境,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旁若无人地大声自由朗诵课文,饱含深情的朗读能将课堂气氛带上高潮,而课文背诵的任务在经历过以上几个环节后也自然完成了。

  (六)快速背诵。

三到五分钟后,全班齐背课文,个别抽查。

  第六遍:

  总结规律:

为了授学生以“渔”,在完成了对诗歌意象以及情感的赏析后,我再引导学生回顾诗歌赏析的课堂过程,总结置身诗境的赏析步骤就是:

吟诵-意象-想象联想-意境-明情。

  (五)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并实践本文所学的鉴赏方法,并了解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我的拓展练习是:

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思考李白的诗该如何朗读,并诗境和风格上比较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

并指名两名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各朗读一首诗,让学生更充分地体味诗的意境以及朗读技巧。

  (六)推荐作品

  《旅夜书怀》1看标题2知人论世3自读背诵

  (七)结束语

  本课最后,我以别林斯基的一句话作结: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以上就是我这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评委以及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附:

说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杜甫

  景情

  雄浑壮阔身世之悲

  涕泗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篇三:

登岳阳楼.doc2

  《登岳阳楼》教案

  利辛一中:

张丽芝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

(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

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

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

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此诗为诗人晚

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

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怎么理解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

如愿以偿甚喜

  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

“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

“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

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2、赏析“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

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

(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

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

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

  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

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

  小结:

儒家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此时的杜甫呢?

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

  (五)总结概括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2、情感:

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六、拓展延伸:

  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分别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

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