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4976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 实验活动.docx

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第十单元课题2实验活动

2019-2019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堂练习

班级姓名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1.[2019·北京]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CO2

B.O2

C.NaCl

D.NaOH

2.在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

A.红色-蓝色

B.蓝色-红色

C.红色-无色

D.无色-红色

3.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4.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5.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变了一个魔术——使“水”变色的杯子。

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老师揭秘:

“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

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

6.[2019·嘉兴]在拓展性课程活动中,小明利用以下常见物品验证酸的一些性质:

白醋(含3%的醋酸)、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CaO)、鸡蛋壳、牵牛花汁液、铁钉、苏打(碳酸钠)。

【查阅资料】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过程】

(1)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则鸡蛋壳中一定含有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小明知道酸能够与铁发生反应产生氢气,但当他将足量的白醋加入放有铁钉的容器中,没有看到明显的气泡产生。

小明很疑惑,于是提出猜想:

气泡不明显可能与酸的浓度有关。

要验证与酸的浓度有关,应选择下列试剂中的____(填字母序号)。

A.3%的盐酸 B.5%的醋酸 C.5%的盐酸

(3)小明利用已有物品还想验证酸与碱的反应,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将食品干燥剂加入适量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放出大量的热

2

取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____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评价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科学。

7.如图所示装置的U形管左侧管内固定一小试管。

(1)若右侧管内挂的是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向小试管中滴加浓氨水,可观察到滤纸条的颜色变化是____;若先在小试管中加入氧化钙固体,再进行上述实验操作,则可在更短的时间内观察到滤纸条有相同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

(2)若右侧管内挂的是石蕊溶液浸泡过的滤纸条,其中一条是湿润的,一条是晾干的。

向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写出小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的现象:

____;要让气球明显变瘪,可用针筒向U形管内注入足量的____溶液。

8.[2019·赤峰]小明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小明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也可能呈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无色酚酞溶液____

溶液呈碱性,使其呈碱性的微粒是____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溶液呈____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继续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粉末部分或全部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溶液呈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____

溶液呈____

9.稀盐酸中含有H2O、H+和Cl-,要探究是哪一种粒子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请观察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的下列实验(如图所示),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

滴加紫色石蕊

溶液后的现象

结论

第1孔

孔中溶液仍为紫色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水分子____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第2孔

____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____

第3孔、

第4孔、

____

____

10.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对此同学们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常温下,氢氧化钠、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

溶剂

乙醇

乙醇

溶质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溶解性

易溶

难溶

【方案设计】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1)溶液的配制。

甲溶液:

将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一定体积的乙醇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其成为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

量取一定体积的乙醇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

乙溶液:

将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一定体积的75%的乙醇溶液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其成为不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判断甲、乙溶液形成的现象是____。

(2)按图所示装置,加入药品后进行实验。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B装置的作用是____,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实验结论】

(3)由此小明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反思交流】

(4)小刚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还应补充的实验是____。

(5)若将图C中甲溶液换成乙溶液进行实验,C中可能无明显现象发生,原因可能是____。

参考答案

1. A 

2. C 

3. C 

4. B 

5.

(1)碱溶液(如NaOH)

(2)NaOH+HCl===NaCl+H2O(答案不唯一)

(3)不能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也呈无色。

【解析】

(1)根据颜色的变化,“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碱溶液(如NaOH),无色的“水”是酸溶液和酚酞溶液混合而成的。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NaOH+HCl===NaCl+H2O(答案不唯一)。

(3)最终溶液为无色,不能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因为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也呈无色。

6.

(1)CO32-_

(2)B

(3)再逐滴加入白醋至过量

【解析】

(1)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是CO2,而能和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的有CO32-和HCO3-,蛋壳的化学成分中含CaCO3。

(2)题目是用白醋做的实验,验证时应该用同一种酸验证,白醋和醋酸是同一种酸,故选B。

(3)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CaO,CaO+H2O===Ca(OH)2,Ca(OH)2溶液是碱性溶液,牵牛花汁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若想“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必需加酸中和并酸过量才能使溶液最终变成红色。

7.

(1)滤纸由白色变为红色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使氨分子运动加快__。

(2)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湿润的滤纸变红,而晾干的滤纸无变化

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等合理答案)

【解析】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可观察到滤纸条的颜色变化是由白色变为红色;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热量,使氨分子的运动加快。

(2)根据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8.中性(或酸性)酸性(或中性)

变红OH-(或氢氧根离子)中性(或酸性)

酸性Fe2O3_+_6HCl===2FeCl3+3H2O无明显现象中性

【解析】【猜想与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实验时,若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酸碱完全中和,反应后溶液为中性;若加入的盐酸量不足,则不能全部反应掉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依然呈碱性;若加入了过量的盐酸,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

【实验验证】因为结论是溶液呈碱性,则滴入的酚酞溶液应变成红色,即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由于碱中含有氢氧根,其能使酚酞溶液应变成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只能说明溶液不是碱性溶液,对于是酸性还是中性溶液无法判断。

【继续验证】由图可知,向有酚酞的乙溶液中加入氧化铁,观察到粉末部分或全部消失,溶液变为黄色,说明溶液中有盐酸;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如果观察到无明显现象,说明氧化铁没反应,且溶液不呈碱性,则证明溶液呈中性。

9.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孔中溶液仍为紫色Cl-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孔中溶液变成红色H+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解析】第1孔中是蒸馏水,只含有水分子,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后仍为紫色,说明水分子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第2孔中是氯化钠溶液,含有待验证粒子中的水分子和氯离子,由于氯离子不能使石蕊变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后仍然是紫色。

第3孔、第4孔都是酸的溶液,含有氢离子,滴入紫色石蕊会变红。

10.

(1)量筒和胶头滴管加速溶解

甲烧杯底部有固体,乙烧杯底部没有固体

(2)__2HCl+CaCO3===CaCl2+H2O+CO2↑

除去氯化氢溶液变浑浊__。

(3)2NaOH+CO2===Na2CO3↓+H2O

(4)将二氧化碳通入乙醇溶液,观察现象

(5)碳酸钠易溶于水

【解析】

(1)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量筒和胶头滴管,溶解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速溶解;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所以判断甲、乙溶液形成的现象是甲烧杯底部有固体,乙烧杯底部没有固体。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会与氯化氢反应,所以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氯化氢,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难溶于乙醇,所以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4)小明的实验只是说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还应该验证二氧化碳和乙醇的反应,所以补充的实验是将二氧化碳通入乙醇溶液,观察现象。

(5)乙溶液中有水,碳酸钠会溶于水,所以C中可能无明显现象发生,原因可能是碳酸钠易溶于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