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4414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

《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docx

云南中考文言文集锦

曹刿论战

解段:

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

两层:

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2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3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

  

刿(ɡ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ɡ)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牢。

  

2、牺牲玉帛   古义: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

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古义:

讨伐,攻打。

       今义:

砍伐。

  

4、又何间焉   古义:

参与。

         今义:

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古义:

目光短浅。

           今义:

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古义:

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

增加。

  

7、虽不能察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8、再而衰     古义:

第二次,两次。

       今义:

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9、必以信     古义:

言语真实。

           今义:

书信。

  

10、忠之属也  古义: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

忠诚。

  

11、可以一战  古义:

可以用来。

           今义:

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

  

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以:

用、凭。

    对曰:

回答。

    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虽不能察:

弄清楚。

   齐师败绩:

溃败。

 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齐军。

  望其旗靡:

倒下。

下视其辙: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遂逐齐师:

就,于是。

逐:

追击。

  一鼓作气:

振作。

既克,公问其故:

故:

原因,缘故。

    彼竭我盈:

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

推测,估计;伏:

埋伏。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不;独占。

 

七、理解性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八、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

彼竭我盈。

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

(1)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6、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8、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9、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0、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1、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2、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与 国 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九、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如: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

(1)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

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

(2)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4、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 国 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

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段: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这使人看到他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特点。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进谏,这一段充分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段写了齐王纳谏后,齐国大治,在诸侯国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三、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土地方圆         今义:

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

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古义:

“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

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

诽谤。

  

5、窥镜而自视       古义:

照。

              今义:

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

躺着。

        今义:

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

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

接受。

  

而形貌昳丽:

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

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

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

不时,有时候。

/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

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

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八、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

内容方面:

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

写法方面:

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3、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请简述理由。

  

示例1:

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

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4、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

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5、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原因是:

一是有像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纳谏

第二问答案开赦,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4〉我们要学会语言的艺术,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6、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

魏征—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7、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

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楚怀王;西周召公——厉王。

8、《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分)

   *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

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3分,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10、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3分)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11、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4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

宋濂)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喜欢,爱好。

致书:

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

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

跑既加冠:

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尝,曾经。

趋:

奔向。

先达:

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

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

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叱咄:

训斥,呵责。

(礼愈)至:

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

等待,等。

 负箧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

严冬。

 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

学舍,书舍。

 僵劲:

僵硬。

(持)汤沃灌:

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

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

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

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

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

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

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思考、

(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

遥远艰难。

衣着:

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

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6)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

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重点字、词:

念:

考虑,想到寝:

睡但:

只是相与:

共同,一起

 闲人:

清闲的人空明:

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

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

 

(一)、解释词语。

 1、益:

副词,更。

2、植:

树立。

  3、鲜:

少。

4、濯:

洗涤。

5、亵:

亲近而不庄重。

 6、妖:

妖媚。

7、蕃:

多 8、宜:

应当9、独:

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

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