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3519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案(详案)

第1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

(1)

教学内容:

教材P73~74例1、例2,完成教材P74“做一做”和P76“练习十七”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3.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感受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十进制”,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11月×日)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其他的十几的数吗?

【预设】预设1:

我放学回家时坐19路公交车。

预设2:

我是9月13日出生的,我的生日中有13。

预设3:

我们组的作业本收齐了,正好是14本。

预设4:

我看书时,书上的页码有17和18。

师: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十几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

11~20各数的认识

(1)]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课件出示杂乱摆放的10根小棒。

师:

你知道这里有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齐数,课件配合闪烁,数出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一)这10根小棒都是同学们一根一根数出来的,如果不数,你能想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0根小棒吗?

请你拿出小棒,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表示出来。

【预设】学生可能会2根2根地摆、5根5根地摆或10根捆成1捆,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方法,学生会发现“10根捆成1捆”的方法最容易一眼看出是10根小棒。

师:

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把它们捆成1捆,就是1个十。

(教师边说边板书:

10个一是1个十)你能像老师这样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吗?

(课件演示10个一捆成1捆是1个十)

学生自己操作后,指名到前面示范。

2.认识11~20各数。

(1)认识11。

师:

请同学们先数出1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0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接下来该怎么数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捆小棒的基础上再添加1根。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1捆就是1个十,再添1根就是11。

师:

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读作“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11”,板书“十一”。

(2)认识12~19。

师:

刚才我们已经数出了11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小棒?

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学生会说出11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12根小棒。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读作“十二”。

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12”,板书“十二”。

师:

如果我们继续添加小棒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2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加小棒,学生边数边说:

1个“十”和3个“一”,是13,读作“十三”;1个“十”和4个“一”,是14,读作“十四”;1个“十”和5个“一”,是15,读作“十五”……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卡片“13~19”,并板书各数的读法。

师: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再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

(3)认识20。

师:

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

怎样能更清楚地看出是20根?

【预设】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散着的小棒又够10根,把这10根再捆成1捆,就有2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即20,读作“二十”。

师:

够10根就捆成1捆,这样表示数更清楚。

3.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课件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

师:

请你读一读直尺上的这些数。

学生齐读1~10各数。

师:

11~20这些数也想在直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指名到黑板上指一指。

(2)按顺序读数。

师:

你能按顺序把11~20这10个数摆一摆吗?

拿出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给同桌看。

同桌之间互相摆数字卡片,教师巡视。

师:

你会按顺序读一读这10个数吗?

(学生齐读11~20各数)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3)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师:

16比17大还是小?

19和18比谁大谁小?

自己举例说一说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13前面一个数是几?

后面一个数是几?

18和20中间的数是几?

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17离10近还是离20近?

哪个数离19最近?

哪个数离19最远?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并找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P74“做一做”第1题。

师:

你能数出图中不同学具的数量吗?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P73情境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

【预设】学生对数数已经有一些经验,引导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如做记号、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等。

2.完成教材P74“做一做”第2、3题。

师生一起数数,并认读十几的数。

3.完成教材P76“练习十七”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预设】第1题:

圈出10只后,再数一数,引导学生说出先数出“十”的好处。

第2题:

让学生独立摆一摆。

第3、4题:

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第5题:

学生按顺序一边数数一边连线,最后连成了一只小兔子。

第6题:

学生找到对应的页码后,要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页码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师:

其实大家对11~20各数并不陌生,今天再学习这些数,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吗?

要记住新朋友“十”,但千万别忘记老朋友“一”啊!

说一说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个活动环节,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2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

(2)

教学内容:

教材P75例3,完成教材P75“做一做”和P77“练习十七”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辨“11”活动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进一步感受位值制。

2.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掌握读、写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会看图写11~20各数。

教学难点:

体会位值制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数数。

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同桌两人一起按顺序从11数到20,再从20数到11。

学生按要求数数。

2.摆数。

师:

请你用小棒摆出11,怎样摆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呢?

【预设】学生摆出1捆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和1根小棒。

3.设疑。

师:

我们能用小棒表示出11,但是问题来了,现在只有2颗颜色一样、大小也一样的珠子,还能表示11吗?

【预设】学生意见不一致,有人认为能,有人认为不能,请几个代表到前面来进行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1:

我觉得2颗珠子只能表示2,不能表示11。

预设2:

我觉得可以把1颗珠子看成10,另一颗珠子看成1。

预设3:

这2颗珠子一样大,不能表示11。

师:

是呀,长得都一样,怎么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到底谁是10、谁是1呀?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继续学习11~20各数。

[板书课题:

11~20各数的认识

(2)]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学习11~20各数的写法。

(1)十几的数的写法。

师:

大家看,数学家们为我们制造了计数的工具(出示计数器)。

这叫计数器。

计数器上有好多的“位置”,从右边开始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

(板书: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

现在,你能用2颗同样的珠子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吗?

(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学生说出在个位上放1颗珠子,在十位上放1颗珠子。

[教师追问:

个位上放1颗珠子表示什么?

(表示“1”)十位上放1颗珠子表示什么?

(表示“10”)]

师:

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写数的时候,如果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

师:

请你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这个数是多少?

怎么写呢?

(课件出示)

学生按要求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对着小棒图能比较轻松地拨出17。

师:

说说你是怎么拨的,怎么写的。

【预设】预设1:

我对着十位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再对着个位拨7颗珠子,表示7个一,合起来就是17。

预设2:

十位上有1颗珠子,就对着十位写“1”,个位上有7颗珠子,就对着个位写“7”。

师:

同学们真棒!

不仅能用计数器表示出17,还能写出17。

你还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哪些十几的数呢?

试一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自主操作,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预设1:

我对着十位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再对着个位拨5颗珠子,表示5个一,合起来就是15。

预设2:

我对着十位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再对着个位拨9颗珠子,表示9个一,合起来就是19。

(2)20的写法。

师:

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20这个数吗?

该怎么拨呢?

(课件出示)

【预设】学生说出在计数器十位上拨2颗珠子,个位上不拨珠子。

[教师追问:

为什么个位上不拨珠子呢?

(因为十位上的2颗珠子就表示2个十)]

师:

你能写出20这个数吗?

为什么这样写?

【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写法:

(1)不写0,写成2了;

(2)10是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0,那20就是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0。

师:

比较两种写法,你认为个位上的“0”不写行不行?

为什么?

【预设】学生说出:

如果不写20个位上的“0”,就只能表示2个一。

0起占位作用。

2.归纳写数的方法。

师:

说一说你是怎样写出11~20这些数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引导学生总结:

在写数时一定要分清数位,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

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从高位写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在田字格里书写11~20各数。

师:

11~20这些数我们都认识了,你们都会写这些数吗?

在书写这些数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才能写得好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11~20各数。

师:

在田字格里写一写这些数,看谁写得最漂亮。

展示学生书写的作业,进行评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75“做一做”第1~3题。

学生解答后交流。

【预设】第1题:

这道题增加了一个十位没有珠子,个位有1颗珠子的计数器作为对比,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说一说数的组成,巩固和辨析数的写法。

第2题:

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表示出各数,重点说说20是怎么摆的。

第3题:

先按顺序数数,再填数,注意指导学生写数。

2.完成教材P77“练习十七”第7~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分享,找出错例进行订正。

【预设】第7题:

学生能很容易说出每种物品的数量,引导学生说出数的组成。

第8题:

学生如果感到困难,可以结合计数器来写数。

可能有的学生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弄反了,可结合错例来进行指导。

第9题:

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借助直尺上的数序来解答。

第10题:

先数一数,再根据题目要求解答。

有的学生把左、右弄反了,可以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写出“左”和“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3课时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P78例4、例5,完成教材P78“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初步了解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式,经历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过程,能根据图意列出三道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3.在操作、探索、交流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一幅图写出三道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

谁能说出计数器上的数?

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件出示)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12、17。

预设1:

第一个计数器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个位上是2,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预设2:

第二个计数器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个位上是7,表示7个一,合起来就是17。

师:

同学们算一算这些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

5+2=3+6=7-3=8-5=

师:

同学们已经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板书课题: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二、探究新知

1.探究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P78例4情境图。

师:

你能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预设】根据以前的经验,学生会列出10+3=13(或3+10=13)、13-10=3、13-3=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师:

10+3等于13,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预设1:

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

预设2:

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0+3=13。

预设3:

可以从10往后数3个数,就是13。

预设4:

个位上0+3=3,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是13。

引导学生回答:

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师:

13-10=3、13-3=10这两道算式,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预设1:

13去掉3个一还剩1个十。

预设2:

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3-10=3、13-3=10。

预设3:

因为10+3=13,所以13-3=10。

预设4:

13往前数3个数就是10。

预设5:

个位上3-3=0,再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10。

引导学生回答:

因为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去掉3就剩下10,去掉10就剩下3。

(3)完成教材P78“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

10+1=1110+6=16

11-1=1016-6=10

11-10=116-10=6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师: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算。

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

10加几就是十几;十几减几就得10,十几减10就得几。

2.探究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十几加几的计算。

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

观察计数器,你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吗?

【预设】学生列出算式11+2=13。

(教师板书:

11+2=13)

师:

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

【学情预设】预设1:

用数数的方法。

从11开始再数2个,12、13,所以11+2=13。

预设2:

用数小棒的方法。

先数出10根,捆成1捆,再摆1根,然后再加上2根,一共是13根。

(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实际操作)

预设3:

拨计数器。

十位拨1颗珠子,个位拨1颗珠子,个位再加上2颗珠子,所以是13。

预设4:

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13。

引导学生回答:

用数的组成可以帮助计算,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是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

完成教材P78“做一做”第3题上面一行的题目。

【预设】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

师:

你为什么算得这样快?

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

计算十几加几时,十位不变,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

每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

教师边说边板书:

(3)十几减几的计算。

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

把看到的用算式表示出来。

【预设】学生列出算式13-2=11。

(教师板书:

13-2=11)

师:

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

请你继续用手中的学具小棒、计数器操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预设1:

用数数的方法。

从13倒着数2个,12、11,所以13-2=11。

预设2:

用数小棒的方法。

3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1根,一捆没动,所以是11。

(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实际操作)

预设3:

拨计数器。

个位上原来有3颗珠子,拿走2颗,还剩1颗,十位上有1颗,所以是11。

预设4:

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去掉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1个一,就是11。

师:

十位和个位都是1了,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回答:

1个十和3个一,去掉2个一,就是1个十和1个一,两个1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完成教材P78“做一做”第3题下面一行的题目。

【预设】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

(教师追问: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

减法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有名字。

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差。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P78“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预设】预设1:

左边一部分是13颗糖,右边一部分是3颗,求一共多少颗就要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3+3=16(颗)。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预设2:

一共有17支笔,去掉右边的5支,就是左边的部分。

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7-5=12(支)。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完成教材P77“练习十七”第11、12题和P80~81“练习十八”第1、2、3、4、7题及数学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熟练地掌握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P77“练习十七”第12题。

师:

你能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学生一边数数一边写数,再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P77“练习十七”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交流后汇报。

3.完成教材P80“练习十八”第2题。

师:

请你先猜一猜这些物体大约有多少个,再很快地数出来。

【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再数一数。

数的时候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还可能“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还可能先数10个,再看还有几个。

二、计算练习

1.第一关:

连一连。

完成教材P80“练习十八”第1题。

学生独立算一算,再连线。

【预设】对于“10+8”与“8+10”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明确:

不用计算就知道它们的计算结果相等,因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其他的算式,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二关:

比一比。

完成教材P80“练习十八”第4题。

指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连一连,再比较。

【预设】学生能一一对应地连线,数出松果的数量比松鼠多4。

3.第三关:

算一算。

完成教材P80~81“练习十八”第3、7题。

学生完成后,同桌互相订正。

【预设】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

再引导学生汇报先算什么,结果是多少,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第7题:

学生可能用数的组成来填未知数,例如7和3组成10;12分成10和2;11再添上2就是13。

1.第一关:

按顺序排一排。

师: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导学生说出先计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再根据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2.第二关:

数学游戏。

小组4人合作完成教材P81数学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教学后记】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79例6,完成教材P79“做一做”和P80~81“练习十八”第5、6题。

教学目标:

1.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第几和第几之间有几个的问题。

2.通过数一数、画一画,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观察、比较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平时我们在做操、放学时都要排队,在排队中,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P79例6情境图。

1.分析整理信息。

师:

同学们在动物园中排着队观看大熊猫,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收集信息:

小丽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

(板书两条信息)

师:

根据这幅图,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预设1:

小丽前面有几人?

预设2: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

小丽排在第10,你知道小丽前面有几人吗?

(学生回答:

小丽前面有9人)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这个问题。

师板书: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

谁来把题目的信息完整地说一遍?

【预设】小丽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

“之间”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要给学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展示多样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辨析各种做法的对错,学会欣赏同学解决问题中合理的策略。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

就是在小宇的前面,小丽的后面。

师: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多少人包括小丽吗?

包括小宇吗?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多少人,不包括小丽,也不包括小宇。

2.解决问题。

师:

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你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关键是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预设】预设1:

写数或数一数的方法。

有的从1写到15,再找出10和15之间有11、12、13、14,得到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有的从10写到15,再找出10和15之间有11、12、13、14,得到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教师按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引导学生说出:

从10开始写比较简便)

预设2:

画图的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教师按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

从两幅图中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你觉得哪一种画图的方法更好呢?

(引导学生说出:

从小丽开始画比较简便)

预设3:

在尺子上找一找,找到10与15之间有4个数,也就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预设4:

列式计算的方法:

15-10-1=4。

(如果学生中没出现这种算法,可以不展示)

师:

为什么要减10?

减1又是什么意思?

(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示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3.方法总结。

师:

我们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读懂题目,明确相关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

数数画图),做完后还要进行检查。

只要你善于观察,积极动脑,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能解决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79“做一做”。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

2.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