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3319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 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docx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过关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单元过关梯度训练(四)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A卷——基础题目满分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产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能产生酒精      B.酵母菌能产生乳酸

C.乳酸菌能产生二氧化碳D.马铃薯能产生乳酸

解析:

选D 人体组织在缺氧时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酒精。

酵母菌在缺氧时进行酒精发酵,不产生乳酸。

乳酸菌能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

马铃薯块茎中能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酒精。

2.下列关于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氧气充足时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

B.需氧呼吸第三阶段能生成较多的能量

C.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仅有线粒体

D.厌氧呼吸底物中的能量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

解析:

选D 当氧气充足时,厌氧呼吸会停止,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

需氧呼吸三个阶段都可以生成ATP,而第三阶段生成的ATP最多。

人体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能产生二氧化碳,而厌氧呼吸只生成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仅有线粒体。

经过厌氧呼吸,底物中的能量只有少数被释放出来,大部分仍贮存在酒精或乳酸中。

3.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B.细胞呼吸只是分解细胞内的糖类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C.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只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

D.厌氧呼吸第二阶段也可产生少量ATP

解析:

选A 细胞呼吸是糖的氧化过程,实质是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细胞呼吸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嵴中,与此有关的酶也分布在线粒体基质和嵴中。

厌氧呼吸第二阶段即丙酮酸和[H]转变为乳酸或乙醇和二氧化碳,这是一个还原反应,没有能量释放。

4.(2016·浙江10月选考)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阶段A为糖酵解,该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和物质①

B.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产生大量ATP

C.阶段A和阶段B为阶段C提供[H]和ATP

D.阶段C为电子传递链,有关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

解析:

选D 阶段A为糖酵解,该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和[H],物质①是CO2。

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产生少量ATP,大量ATP是在阶段C(电子传递链)中产生的。

阶段A和阶段B为阶段C提供[H],没有提供ATP。

阶段C为电子传递链,有关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

5.(2015·浙江10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需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子传递链产生的ATP最多

B.柠檬酸循环中O2与[H]结合生成水

C.与糖酵解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嵴上

D.丙酮酸在细胞溶胶中分解产生CO2

解析:

选A 人体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即电子传递链中O2和[H]结合生成水,产生的ATP最多;与糖酵解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溶胶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分解产生CO2。

6.有学者欲研究影响玉米根尖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按图示顺序依次向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测定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没有进行需氧呼吸第一阶段

B.过程②比③耗氧速率慢

C.过程④比③耗氧速率慢的主要原因是ADP不足

D.实验中加入的呼吸底物是葡萄糖

解析:

选D 过程①没有细胞溶胶,需氧呼吸第一阶段不能进行。

从曲线斜率判断,过程②比③耗氧速率慢。

同理,过程④比③耗氧速率慢,从加入ADP后过程⑤耗氧速率加快,可以判断过程④耗氧速率慢的主要原因是ADP不足。

实验中加入的呼吸底物是丙酮酸,因为能进入线粒体的呼吸底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

7.研究人员研究了摩西球囊霉(Gm)对铜胁迫下白术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部分结果如图(Pn代表光合速率,Gs代表气孔导度)。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铜胁迫下,接种Gm不能使白术幼苗光合速率完全恢复正常水平

B.铜胁迫下,Gm促进光合作用的机理之一是促使气孔导度增大

C.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无关变量只需保持相同即可

D.若研究膜脂质的分解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则可能铜离子400组的MDA比200组的要低

解析:

选B 由图分析可知,铜离子相对浓度为200和400时,接种Gm使白术幼苗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增大,与对照组相比,接种Gm有可能使白术幼苗光合速率完全恢复正常水平;由图可知,Gm促进光合作用的机理之一是促使气孔导度增大;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度等无关变量只需保持相同即可,气孔导度不同,则CO2浓度不同;从图中无法分辨出铜离子400组的MDA和200组的MDA的高低。

8.科学家为小球藻的光合作用供给14CO2,检测发现14C最早出现在(  )

A.三碳酸         B.三碳糖

C.RuBPD.蔗糖

解析:

选A 在光合作用碳反应中,参加反应的CO2首先与RuBP结合生成三碳酸,14C最早出现在三碳酸中。

9.将新鲜菠菜绿叶中的色素用95%的乙醇提取,经层析液分离,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色素带①为叶绿素b

B.色素带④为橙黄色

C.色素带③、色素带④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D.色素带①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解析:

选C 图中色素带①~④的色素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其中胡萝卜素是橙黄色,叶绿素b是黄绿色的。

叶绿素a、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所以其扩散最快。

10.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绿色植物产生O2需要光和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则应选用的实验组合分别是(  )

A.①②和①③B.②③和①③

C.②④和①③D.②③和③④

解析:

选B 若要验证绿色植物产生O2需要光,则自变量是有无光照,②③装置对照可以完成。

若要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则自变量是有无绿色植物,①③装置对照可以完成。

11.在光合作用过程中,ATP的形成和三碳酸的还原场所分别是(  )

A.都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B.前者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后者在叶绿体基质中

C.都在叶绿体基质中

D.前者在叶绿体基质中,后者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解析:

选B ATP的形成过程属于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三碳酸的还原过程属于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12.某研究小组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温度恒定的暗室中,给予特定光强度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其中在t1~t2期间进行适度遮光处理,测得钟罩内O2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0与t1相比,t1时植物叶绿体内的RuBP含量较高

B.若在t1~t2时段,给密闭钟罩内补充适量CO2,植物光合速率基本不变

C.若在t2~t3时,进一步增强光照,植物的光合速率将升高

D.整个实验过程中,植物叶肉细胞释放的O2量为d-a

解析:

选B t0与t1相比,t1经遮光处理后,光照强度变弱,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三碳酸的还原减慢,所以植物叶绿体内的三碳酸含量上升,RuBP含量下降。

在t1~t2期间光合速率的下降是因为部分遮光的原因,所以限制因素是光强度,这时期给密闭钟罩内补充适量CO2,植物光合速率基本不变。

当光强度增强到一定值时,植物光合强度将不再增加,所以若在t2~t3时,进一步增强光照,植物的光合速率不一定升高。

由于钟罩内O2量是整个植物的净变化量,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植物叶肉细胞释放的O2量应为d-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

13.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

B.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用于层析

C.在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画线2~3次

D.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解色素

解析:

选B 色素易被滤纸吸附,故用纱布过滤;每次重复画色素滤液细线时,须等干燥后再进行;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因此研磨叶片时需用95%的乙醇或丙酮。

14.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

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500nm波长的光

B.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强度

C.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三碳酸的量增加

D.土壤中缺乏镁时,植物对420~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解析:

选C 由图分析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500nm波长的光;据图可知,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强度;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色素吸收光能增强,光合作用增强,三碳酸还原加速,叶绿体中三碳酸的量将减少;叶绿素对420~470nm波长的光吸收较多,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减少,所以此波段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二、非选择题

15.酵母菌是研究细胞呼吸常用的实验材料。

请分析回答:

(1)酵母菌需氧呼吸过程中[H]在____________处与氧结合生成水,水中的氢来自反应物中的____________。

适宜温度下,在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并密封(如图1),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

(2)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研究。

图中刻度玻璃管可以用来读取液面的高度(假设水压对气体体积变化的影响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

a.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和10mL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加入甲、乙两个烧杯中。

b.将甲、乙两个烧杯分别放入气密性完好的两个气球中,排尽空气后分别向两个气球内注入等量且适量的氧气,扎紧气球保持密闭状态,再分别放入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c.两组装置均放入20℃的恒温水浴中。

从注水口注入等量的温水,调节刻度玻璃管液面至起始刻度。

d.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刚开始的短时间内,两组装置的刻度玻璃管液面均不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装有甲烧杯的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需氧呼吸中生成水的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水中的氢来自反应物中的葡萄糖和水。

密闭容器中培养的酵母菌,其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呈“S”形增长,当达到K值之后,由于葡萄糖的过度消耗、厌氧呼吸产生乙醇量的增加和种内斗争的加剧,酵母菌数量下降。

由于呼吸作用产生CO2,培养液pH变小。

(2)根据实验步骤a可以确定该实验自变量为酵母菌培养液是否煮沸,因变量是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

实验刚开始时,添加有活性酵母菌的装置中酵母菌需氧呼吸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量相等,气球体积不变,刻度玻璃管液面不变。

对照组酵母菌已死亡,不能进行细胞呼吸,气球体积不变,刻度玻璃管液面不变。

当装有甲烧杯的装置中的O2消耗殆尽后,由于酵母菌厌氧呼吸产生的CO2使气球体积增大,故刻度玻璃管液面上升。

答案:

(1)线粒体内膜 葡萄糖和水 ②③ 

(2)①酵母菌培养液是否煮沸 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 ②甲中酵母菌需氧呼吸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相等,气球体积不变 乙中酵母菌已死亡,不能进行细胞呼吸 ③上升 甲中酵母菌厌氧呼吸产生的CO2使气球体积增大

B卷——中档题目保分练

一、选择题

1.为了研究两个小麦新品种P1、P2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度和CO2初始浓度必须一致

B.可用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绿体的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

C.每组实验应重复多次,所得数据取平均值

D.三个品种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时的温度没有显著差异

解析:

选B 该实验过程中的光照强度和CO2初始浓度均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一致;可用单位时间内植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组实验应重复多次,所得数据取平均值;题图显示,三个品种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时的温度都是25℃左右,没有显著差异。

2.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小

B.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已死亡

C.若吸收O2与释放CO2的量不同,可能是呼吸底物中含有非糖物质

D.若吸收O2与释放CO2的量不同,说明细胞同时进行了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解析:

选C 干细胞代谢旺盛,其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大;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细胞可能进行产物是乳酸的厌氧呼吸;虽然动物细胞厌氧呼吸不产生CO2,CO2只在厌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但若吸收O2与释放CO2的量不同,可能是呼吸底物中含有非糖物质,也可能是细胞同时进行了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3.如图表示植物细胞内甲、乙两种生化反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生化反应场所不同

B.两种生化反应可以同时进行

C.两种生化反应均伴随ATP的产生

D.影响两种生化反应的因素相同

解析:

选D 图中甲过程表示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乙过程为需氧呼吸第三阶段水的形成,两种生化反应分别在叶绿体、线粒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可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有ATP的形成,细胞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形成水的过程中也有ATP的形成;影响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的因素不相同。

4.植物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其开张度有多种调节机制,其中的一个调节机制如图:

根据以上内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CO2浓度过高时,可能会抑制光合作用

B.ABA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植物免受SO2的破坏

C.当SO2浓度过高时,植物体内C3的含量上升

D.CO2进出保卫细胞的方式为简单扩散

解析:

选C 根据题图可知,当SO2浓度过高时,会抑制CO2固定的酶的活性,使CO2固定量减少,生成物C3的含量也相对下降。

5.下列关于肌肉细胞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可运至肝细胞再生成葡萄糖

B.肌肉细胞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多数用于合成ATP

C.肌肉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CO2

D.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转变成葡萄糖不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选A 人体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可运至肝细胞再生成葡萄糖。

肌肉细胞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少数用于合成ATP。

肌肉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CO2。

乳酸在肝脏中转变成葡萄糖需要消耗ATP,因为乳酸转变成葡萄糖是小分子变为大分子,是吸能反应。

6.(2019·杭州名校联考)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所示(注:

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

B.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

C.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D.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解析:

选D 由图曲线分析可知,桑树间作时比单作时呼吸强度增大,大豆间作时比单作时呼吸强度减小,均受到影响。

间作时,桑树光饱和点增大,大豆光饱和点减小。

在某一光照强度范围内,间作也提高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从图2曲线可知大豆光合速率大于零时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说明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7.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强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条件下NADPH的合成速率大于b点

B.b点条件下RuBP的再生速率小于c点

C.X一般大于大气中CO2浓度

D.a点对应的光强度一般大于全日照

解析:

选D a点光强度大于b点,光反应强,NADPH的合成速率也较大;b点CO2浓度小于c点,碳反应较弱,RuBP的再生速率较小;CO2为X浓度条件下,植物光合速率较大,因此X一般大于大气中CO2浓度;a点对应的光强度一般小于全日照。

8.(2019·温州五校联考)为了研究高浓度CO2和O3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浓度CO2会抑制水稻的净光合作用

B.高浓度CO2作用效果最明显的生育时期为拔节期

C.高浓度CO2会减慢光反应速率从而导致O2浓度降低

D.高浓度CO2可减弱高浓度O3对水稻净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

解析:

选D 与对照组相比,无论哪个时期高浓度CO2都会促进水稻的净光合作用。

用净光合增加值除以对照组净光合表示高浓度CO2的作用效果,最明显的生育时期为灌浆期。

高浓度CO2会加快碳反应,减少ATP和[H]的积累,促进光反应速率,从而导致O2浓度升高。

据图可知,高浓度O3可以明显抑制净光合作用,但高浓度的CO2和O3共同作用时抑制作用会减弱,所以高浓度CO2可减弱高浓度O3的抑制效果。

9.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前,向混合液表面滴加石蜡的目的是防止O2进入混合液

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产物为CO2

C.若向广口瓶中通入空气,瓶内葡萄糖的消耗速率将加快

D.实验时选用的水浴温度为30℃左右,是因为该温度处于酵母菌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范围

解析:

选B 实验开始前,向混合液表面滴加石蜡的目的是防止O2进入混合液,形成厌氧环境。

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可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和乙醇。

若向广口瓶中通入空气,酵母菌将进行需氧呼吸,酵母菌代谢、繁殖加快,葡萄糖的消耗速率也将加快。

30℃左右是酵母菌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

10.突变酵母的发酵效率高于野生型,常在酿酒工业发酵中使用。

如图为呼吸链突变酵母呼吸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酵母不能产生[H]

B.突变酵母和野生酵母乙醇发酵的路径相同

C.突变酵母的线粒体中可能有某种蛋白质功能异常

D.通入氧气后,野生酵母产生ATP的主要部位是线粒体

解析:

选A 据图可知与野生酵母相比,突变酵母线粒体中的呼吸链中断,造成需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不能进行,只能进行乙醇发酵。

乙醇发酵的第一阶段是糖酵解,在该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和[H],在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转变成乙醇和二氧化碳,这与野生酵母乙醇发酵相同。

线粒体中的呼吸链中断,可能是线粒体中某种蛋白质功能异常。

野生酵母在氧气充足时,能进行需氧呼吸,需氧呼吸产生ATP的主要过程是第三阶段,该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11.“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

如图表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率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为需氧呼吸,bc段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cd段为厌氧呼吸

B.运动强度大于c后,产生大量乳酸,将导致血浆pH持续降低

C.乳酸在肝脏中再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厌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解析:

选C 乳酸在肝脏中再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产生大量乳酸也不会引起血浆pH持续降低。

人体厌氧呼吸产生乳酸,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存在于乳酸,只有少部分被释放,释放能量的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ab段运动强度低,人体细胞以需氧呼吸为主,乳酸没有积累;bc段运动强度增加,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增强,乳酸开始有积累;cd段运动强度继续增强,需氧呼吸维持高强度,而厌氧呼吸明显增加,大量乳酸产生并积累。

12.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厌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

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

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乙醇中

解析:

选D 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乙醇,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

分析题图可知,试管中加水的目的是排出空气,制造无氧环境。

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温度下降,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的速率减慢,气泡释放的速度下降。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释放出来,另一部存留在乙醇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

13.下图为某叶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与空气温度、光强度的日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5~11点,净光合速率上升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光反应增强

B.13~16点,净光合速率继续下降,可能是温度过低抑制光合酶活性

C.11~15点,净光合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可能是呼吸速率上升所致

D.12~15点,净光合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可能是光强度下降所致

解析:

选B 图中在5~11点,光强度上升,光反应加快,净光合速率也明显上升。

在11~16点时,光强度先略有上升后略有下降,空气温度上升,净光合速率下降应该是由于呼吸速率上升或者光强度下降造成的。

13~16点,随光强度下降,净光合速率也明显下降,但这个时间段空气温度较高。

14.(2018·浙江4月选考)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进行“乙醇发酵实验”,装置图如下。

下列关于该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

B.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需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富氧环境

C.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

D.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

解析:

选B 干酵母需要用温水化开,以保持酵母菌活性;酵母菌悬液加入葡萄糖溶液后要充分振荡,使葡萄糖与酵母混匀充分接触,利于发生反应。

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无氧环境,利于乙醇发酵。

若乙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

甲试管中的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具有挥发性,所以拔掉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

15.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活动中,某兴趣小组将水绵浸没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一盏100W灯泡为光源,从近向远逐渐移动灯与大试管的距离,测定在不同距离下水绵释放气泡的速率,其他条件适宜,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点相对于c点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

B.b点移动到a点,3磷酸甘油酸的量短时增加

C.a点时,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为线粒体和细胞溶胶

D.如培养液中缺Mg2+,重复该实验后,a点左移,c点下移

解析:

选C 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当灯与大试管的距离较小时,光照强度充足(大于光饱和点),减小光照强度不影响光合速率,而进一步加大灯与大试管的距离时,光照强度进一步减小,光合速率下降,当移动到a点时,光照强度极小,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即a点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

所以在a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进行,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为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溶胶。

b点移动到a点时光照强度减小,光反应产生的ATP、NADPH减少,3磷酸甘油酸还原减慢,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