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3268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者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编者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编者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编者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编者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编者按.docx

《编者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者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编者按.docx

编者按

编者按: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凸显的最大特点体现在招生对象的特殊性。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社区以及不同的家庭背景,但是厌学和心理行为的严重偏差是他们拥有的共性问题。

对于见习教师来说,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了解问题学生心理特点,掌握扎实的心理咨询技术,做好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转化所具备的专业化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通过生活辅导、学习辅导、价值观的辅导、职业辅导等四条并重的原则,强调学生、教师、家长共同作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针对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前言

对工读学校见习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行为问题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的特点;心理咨询方法与辅导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撰写以及学员案例展示;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保健与调试。

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见习教师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掌握心理咨询方法与技术,了解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为做好学生心理咨询打下基础。

同时,学会心理健康案例的撰写,养成经常反思、撰写案例的习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最后,关注的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学校心理健康的目标

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根据这一精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体现:

1、探寻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具有行为问题学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分析行为问题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严重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治疗,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既懂得行为问题学生心理特点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骨干教师,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

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就是运用符合科学的心理学原则的教育辅导方式,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愉快地适应生活的环境,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有健康的学校才会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会有身心健康的学生。

现代素质论的研究表明:

人的素质由身心潜能、社会文化、心理等三方面的因素所构成,其中心理素质占有独特重要的地位,而人的心理素质水平可以从人的心理健康指标中得到综合的反映。

由于行为问题学生自身的心理缺陷,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及普通学生,所以作为行为问题学生的教师就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为教师与行为问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教师的心理、行为都可能使学生的心理、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样,教师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受学生的影响。

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不佳,他们不但不能改善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反而会使他们原由的心理偏差变得更为严重。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两大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学生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因此维护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增进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就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1.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

具体包括:

1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2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培养健全的人格,如独立性、进取心、忍耐挫折的能力等;

3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

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尤其是早恋的心理调适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

具体包括:

①学习适应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惧症、厌学等;

②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的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

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退缩、早恋、说谎、打架、偷窃等。

3.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

这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在从事这项重要工作的同时,除了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外,还需要遵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特有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我们在学校开展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些原则也就是六个结合:

1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3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4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5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6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工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5A整合模式的建构

当前全市工读学校中的“问题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类型日趋复杂,问题的程度日趋严重,学生越来越难以接受学校教育。

我们所指的“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心理异常、行为偏差的学生。

他们显现行为往往是打架、骂人、说谎、厌学等,在这些行为问题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亲子、师生和同伴关系紧张等。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使那些心理、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得到有效的转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行之有效的工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更具外推性。

建构理想的工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结合学校特色、教学理念和较高的理论起点,同时应该便于操作实践,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有学者提出,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并不是随意生造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也不是纯思辨性的理论研究产物,而是基于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创新探索,有着比较广泛而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础。

笔者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5A整合模式中的5A具体是指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方)、Anyone(任何人)、Anything(任何事)、Anyway(任何方式)。

Anytime(任何时间)

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的时间,我们力图做到任何时间都能给予学生倾诉、宣泄的机会,给予他们心理援助。

通常来讲,学校心理咨询室都会定期开放,想要寻求心理援助的学生可以提前向心理老师预约,或者直接在咨询室开放时间向心理老师倾诉内心的烦恼。

此外,电子邮箱、校园邮箱、qq聊天、校园网论坛等可以弥补时间上的空缺。

学生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Anywhere(任何地方)

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教室、心理咨询室,还需要在物质、精神环境建设上下功夫。

在物质环境建设上,也可以分两个方面实施。

宏观上,加强校园建设,大力推广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微观上,完善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配置与装备。

学校心理辅导室是组织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的专门场所。

在精神环境建设上,推广学校校训、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各种比赛、讲座、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挖掘自身潜能,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Anyone(任何人)

“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奋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平时行为表现非常差,我们都不应该对他置之不理,应该给予耐心、关心、爱心。

但是,单一的个体心理咨询现在已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健康的工作需要,团体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健康活动等活动都能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助面,使得更多学生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是关注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应转向整体学生发展。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班主任、任课教师都可以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我校各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处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展开研讨,并进行课题研究。

我们特别注重对心理有障碍、行为有偏差学生的心理个案研究,每个教师每学期负责班上两个有突出问题的孩子的全面追踪辅导。

若干年来,形成一套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个案研究体系。

Anything(任何事)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同学任何的心理困惑。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们,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

他们在生理上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同时心理上也有一些变化。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想要独立,不再过分依赖大人,会有一种孤独感,对于同伴关系的需要急剧增强。

但是,他们有时仍然摆脱不了家长、学校的束缚,需要受很多约束,生活中也充满了压力,尤其现在学业上的压力,让他们变得不快乐,甚至是压抑。

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致分可四类,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以及挫折适应问题。

Anyway(任何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包含许多种,比如新生心理健康情况测评,它可以初步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助于之后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为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提供该生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因材施教。

任何方式还包括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些常规工作,比如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

校园网的心理健康板块的推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论坛发表自己的困惑,获得心理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

5A模式实践的难度与突破口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等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到被理解,也许他们能建立些许自信。

但回到教室,面对枯燥的学习、面对严格的老师、面对有问题的家庭、面对冷漠的家长,他们又会被现实敲醒。

似乎心理教师所做的努力都是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学生长期形成的人格、他的家庭、他周围的环境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实面前的极大阻力。

学生的成长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定期对家长进行讲座辅导。

如果有必要,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进行家庭治疗。

此外,学校应该加强全体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所有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帮助老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问题,学会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对待学生。

至于学生固有的个性,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心理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作用,教育不是万能的,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万能的。

我们力图在长时间、多种活动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第二章行为问题学生常见的心理、

行为问题的特点

一、对“问题学生”的理解

第一,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

第二,它是个别的,即集体中的绝对少数的学生;

第三,它的核心特征是品德不良或心理不健康,即经常性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

第四,问题是相对的,可以通过教育加以转化。

二、行为问题学生心理特点

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目前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学校、教师、家长不断加压,给中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我们发现,不少“问题学生”的问题是从“学业失败”开始的。

他们和普通学生一样,怀者对知识的渴望踏入小学,但残酷的竞争,不断地拉大他们与“好学生”之间的差距。

在教师的训斥声,家长埋怨声,同学们的嘲笑声中,他们一步步走向厌学,走向恐学,最终走向品学双差的泥潭,无法自拔。

2、人际关系问题

“问题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与教师、同伴和家长的交往过程中。

由于目前的中小学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交往的往往是极其疼爱自己的长辈。

所以在这种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模式。

他们普遍存在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这样问题就产生了。

顺利时,他们唯我独尊,不善解人意;遇到困难时,他们无法克服,退缩,依赖,缺乏自信;产生问题后,他们出现恐惧感或过强的防范心理或封闭自我,或产生攻击性。

3、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其心理也要经历由一种质向另一种新质的转变过程,因而会出现心理上的“成人感”和行为上的“孩子气”的矛盾。

正是这种矛盾,产生了相应的问题。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由于身体的发育成熟,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性意志,但教师,家长仍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因此经常产生冲突,甚至是反抗。

性要求和道德法制的矛盾。

性机能的成熟,产生了相应的性意识,对异性产生了好感,但道德法制的要求又将其抑制,“问题学生”中,性犯罪的比例随着社会的大环境的变化而呈上升趋势。

闭锁性心理和交往需要的矛盾。

青春期的学生一方面渴望交往,渴望与人共享内心的变化,另一方面会在交往过程中不断产生怀疑:

是否有真正的朋友?

这种矛盾的心理和现实冲突使他们不断产生对他人的怀疑、自我的否定以及一些反社会的情绪。

情绪和理智的矛盾。

青春期的学生情绪很容易激动,同时波动又很大,情绪总呈现两个极端。

“问题学生”的情绪波动尤为明显,他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波动,容易感情用事,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4、挫折适应问题

中小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有兴趣、愿望方面等等。

但“问题学生”共同的特点是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和痛苦,他们采用了消极的态度。

要么听之任之,采用回避的态度,要么一蹶不振,采用走向另一极端的反抗态度。

 

第三章心理咨询12法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论部主任、徐汇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姚鑫山,总结出心理咨询的12种方法:

一、聆听法

聆听法是指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技巧,包括耳闻与目睹。

耳闻即用耳听,目睹即观察来访者的体态语言,从而听出来访者的心声。

咨询者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主要是听,而不是说;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

咨询者对来访者要平等相处,热情接待。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会听。

交谈时咨询者与来访者需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这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听来访者讲话时,咨询者既不能一直盯着人家,也不能一直不看人家。

在听的过程中,咨询者要不时有简短的鼓励对方讲下去的反应,如“嗯”,“是这样吗?

”等等,表示自己是在关注他的讲话。

在听对方的讲话时,咨询者自己的情感和体态语言也要与对方相适应。

如对方高兴,咨询者要表示喜悦;对方悲伤,咨询者要表示沉重。

在聆听时,咨询者的身体要微微前倾,并不时适当地点头。

总之,聆听法的关键是用心去听。

二、移情法

移情(Empathy)的意思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来理解和分担来访者的各种精神负荷。

如一个来访者谈到自己在班里当众受辱一事时说:

“我当时气极了,真想拿马刀把他捅死,我也不想活了。

”咨询者则可以说:

“在当时的情况下,你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你是不是感到这件事对你的伤害太大了?

三、认知法

认知法又称ABCDE理论,它是指发生了事件A,由于有B的想法,便产生了心理障碍的后果C。

如果通过心理咨询,将B的想法改为为D(新的想法),就会有E这个新的后果,C这个心理障碍就消除了。

这种改变认知结构的方法,就是认知法。

这个方法也可以称为“说明开导”法,接近于日常的个别思想教育。

四、移置法

移置法是指一个人的一种奋斗目标惨遭失败,心理上受到了严重伤害,如能将其奋斗目标加以转移,从而改变其痛苦的方法。

如孔子仕途生涯屡遭失败而作《春秋》,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张海迪高位截瘫而刻苦自学等等。

如来访者因高考落第而痛不欲生,咨询者就可移置其奋斗目标,可以建议其去考中专、职校或从业,若一定想上大学,不如考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不是照样可以进大学,何必非考上普通全日制的大学呢?

五、暗示法

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奇妙的心理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它把病治好,也可以因为它而无病生起病来。

这就是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暗示法指咨询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来访者接受积极的暗示,治好心病的方法。

暗示法对增强自信心,克服考试焦虑、比赛怯场、自卑心理等有很好的作用,其关键是来访者要相信这种暗示,否则收效甚微。

六、松驰法

松驰法是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顺序为几句语言表达的公式:

①我非常安静;②我的右(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脚感到很暖和;④我的心跳得很平稳、有力;⑤我的呼吸非常轻松;⑥我有腹腔感到很暖和;⑦我的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

这个公式最早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以后各国心理学家根据这个公式,编制了放松训练的指导和暗示语,制成录音带让来访者进行松驰。

一般一次20分钟左右,一个疗程为10天。

经过训练后,来访者掌握了这套松驰技术,会迅速使自己的肌肉松驰下来,血压会降低,心率会放慢。

除了这种方法以外,也可以用深呼吸或冥想的方法使人放松。

冥想就是让来访者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最愉快的一件事的经过,越具体形象越好。

运用松驰法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放松前,人要坐或躺得舒服,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呼吸平稳,入静。

此法对因紧张而引起的各种焦虑以及恐慌,尤为有效,还可改善人的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方法通常与系统脱敏法结合起来使用。

七、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地逐步适应某种引起过敏反应的刺激源的方法。

如克服考试焦虑,可将引起学生过敏刺激的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①考试当天走出家门;②离学校还有100米;③离校还有50米;④离校还有10米;⑤跨进校门;⑥进入走廊;⑦走进教室;⑧入座;⑨考试铃响;⑩拿到试卷。

依次做好10张卡片,编好号。

系统脱敏时,先拿出第一张卡(考试当天走出家门),想象当时的情景,心理有些紧张,就接着做松驰练习,放松全身肌肉。

放松后,再拿起这张卡片,如再紧张,再进行放松,直到不

紧张了,才做下面一张卡片,依次类推。

直到10张卡片都做完了,考试焦虑也就消除了。

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般一天最多做一张卡片,不可心急。

做后面的卡片要重做前面的卡片,一直做到想象考试的情境时不于紧张为止。

八、厌恶法

厌恶法是使外界刺激与来访者的变态行为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条件反射,这主要用于治疗那种有社会危害性的心理障碍,如性变态。

咨询者可指导来访者,当自己一有“坏”念头时,就用像皮筋弹痛自己的大拇指,使“坏”念头与手指的疼痛建立起条件反射:

一有“坏”念头,就感到手痛,以此来戒除恶习。

这种方法,一定要在来访者本人有克服这个心理障碍的迫切愿望时,才能进行。

九、疏泄法

疏泄法是指将沉郁在人体内的种种不愉快感受,如悲伤的情绪等排出体外的心理过程。

疏泄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让其痛哭一场。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哭不仅可以减轻心理的悲痛情绪,还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

有人碰到悲伤器不起来,可建议他看悲伤的小说或影视节目,帮助他把眼泪排泄出来。

二是向知心好友诉说自己的烦恼或悲痛。

第三,可向报刊或自己信任的有关机构写信,以疏泄自己心中的不快。

咨询室也是一种很好的疏泄场所。

十、领悟法

领悟法又称认知领悟疗法,是中国式的精神分析方法,由钟友彬等创立。

钟友彬认为,成年人产生神经症的根源不在现在,而在于幼年时无意识的创伤体验,如父母离异、缺少母爱、各种躯体病痛和灾难、体罚、严重的情绪刺激、剧烈的惊吓等,由此产生的焦虑为初级焦虑。

成年人处在困境中或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而产生的焦虑,为次级焦虑。

次级焦虑经过心理机制的加工被变成种种神经性的症状,但当事人本身并未意识到。

所谓领悟,就是通过当事人对病因的回忆和咨询者的解释,使当事人醒悟到发病的根源,从而治好他的心病。

十一、激励法

激励法是指激发一个追求某些既定目标的愿意程度的技术,包括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等因素。

咨询者要密切注意来访者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这个闪光点,鼓励它燃烧起来,以挖掘来访者的心理潜能。

激励要讲究方法,它要求咨询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明确的目标、诚恳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

激发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此法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唤起被激励者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入,并创造条件让其成功。

十二、突破法

心理上的突破法是指人类为创造成功的人生,调整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措施和技术,其目的是建立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

第四章心理行为问题学生

的心理辅导技术

1、“专注与倾听”技术。

倾听包括行为上的倾听,如面对、身体姿势开放、身体倾向学生、良好的目光接触、身体放松等;心理上的倾听重点是学生非语言的表达,包括行为、举止、表情等。

练习:

角色扮演,两两一组,互相交替扮演倾听者和倾诉者。

2、“情感反应”技术。

主要是指辨认出学生在一段谈话中所表露的或隐含的情感,并反馈给学生,是“倾听”者积极的“反馈”。

练习:

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咨询员,另一人扮演来访者,准备一台录音机,咨询员对当事人咨询时,请使用情感反映技术,并且全程录音。

l0分钟后,两人听录音过程,讨论咨询员的情感反映技术是否正确。

角色互换,重复以上步骤。

3、“澄清”技术。

帮助学生正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4、“解释”技术。

是对于学生所陈述的想法或行为表明自己的看法。

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好解释的时机;用试探的语气;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措辞;采用从接近学生的参照系开始的方式;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

5、“引导”技术。

帮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咨询,提高咨询效率与目标准确性。

6、“面质”技术。

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使用:

学生在行为、认知、情绪上相互矛盾时;学生的行为可能危害到自己或他人的利益时;学生使用防御策略时;学生未察觉到自己的限制时。

 

第五章心理行为问题学生

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撰写格式

第一种:

1、标题

2、来访者基本背景资料:

包括人口学资料、个人成长史、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功能、心理测验结果等。

3、来访者自诉:

包括问题发生发展过程,求助原因。

4、观察和他人反映:

包括咨询员观察的结果和求助者亲友反映情况。

5、评估与诊断:

包括心理状态的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

6、咨询目标的制定:

包括具体目标、最终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7、咨询方案的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