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3240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docx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

洛神赋十三行高清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

一、顾恺之及其绘画风格

顾恺之生活于东晋中期,字长康,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年轻时,顾恺之曾在桓温、殷仲堪的幕下当过参军,并与桓温之子桓玄交往甚密,得到谢安、桓温等人的赏识。

长期的上层社会生活使顾恺之对上层人物的心理活动、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为《洛神赋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

此外,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被称为“三绝”,即画绝、才绝、痴绝。

顾恺之绘画注重写神,人物清瘦俊秀,笔法犹如春蚕吐丝,造型六法俱全,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谢安称之为“自苍生来未之有也”。

顾恺之绘画作品多为肖像画,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从而开阔传统绘画的艺术视野。

二、《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所做,画中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而曹植也目光热切,凝滞,充满向往的望着洛神„„它生动展现出了曹植和洛神之间凄美惆怅的爱情画面,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这个故事是以历史上确有的人物为原型。

相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

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

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

故事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仅说曹植的《洛神赋》写于其政治斗争失败后,他是通过洛神的故事来传达自己惆怅抑郁的情绪,而顾恺之深入研读了曹植的《洛神赋》,带着自己对词赋的理解,以高超的绘画技巧、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洛神赋图》,该画在神态表现、构图形式、内容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传统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2]。

三、《洛神赋图》赏析

(1)空间魅力

《洛神赋图》画卷中画师精心地设计了其间人物的高度变化、山水远近流淌、树木山石的分布和离散等,同时画卷将故事的开端、发展经过和结局都展现出来,这样的结构变化和

时间安排将古人的审美意向和强烈的时空感进行了清晰的刻画。

同时这样的“连环画”形式将故事的优美旋律和绵绵的情思相互贯穿,让平面的画卷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使人们穿梭在故事中随着画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顾盼流连。

画中的神化部分制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仙境景象,诸多神兽和神仙人物的出现,给画卷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和虚幻色彩,而画中的诸多景物的大小、形状、线条、明暗、冷暖之间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目不暇接地展示着应有的事物,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尤其是画中体现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将画师自身的浓厚情感和赋文中真挚的情意都充分表达出来,达到物中有情,情溢于

山水之间的诗情画意之意蕴。

(2)情感之美

《洛神赋图》中最美的不是洛神惊艳的容貌,也不是如梦似幻的景色,而是那贯穿始终荡气回肠的绵绵情意和顾盼流连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人神之间触不可及的悲凉和遗憾。

情感是艺术的升华,《洛神赋图》便将这种情感展现在画卷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中,使得这幅画卷美到脱俗。

画卷中,画师将赋文中“人神道殊”的情感悲剧深深地体现了出来。

首先是洛神在画卷中同样是一个幻化的神灵,她对曹植有着深深的眷恋,在画卷中洛神侧目顾盼曹植的画面使人联想到女子深情却害羞的场景,然而,因为自己是神,洛神即使深深地爱慕曹植也依旧不敢与他靠得太近。

而再观曹植,当他在洛水之滨看见洛神之时,几乎冲动得想要站起,伸手去触摸,然而,却似有顾忌一般,只能深深凝望,无法再向洛神靠近一分。

由此,二人彼此凝望,含情脉脉,其间的情意绵绵无法言表。

洛神在不得不离去之际,与曹植话别的场面,两人的距离是如此的近,却依旧无法触及,曹植眼中的悲伤和洛神眼中的留恋将画卷的情感渲染到高潮,相望不能相守的无奈和心酸蔓延到画卷中的每个角落。

即使在神府的车仗如此浩大的气势下,依旧不能淹没两人之间的深情,洛神回望,曹植追思和无尽的等待,换来了一场离别的心伤。

正是这种黯然神伤的情感变化回旋在山水之间,才为画卷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与画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四《洛神赋图》的美学价值与影响

《洛神赋图》可谓是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历史先河,因此也被后世人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这幅画作不管是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刻画等方面来看,都无愧于是中国古代绘画宝库中的璀璨明星之一。

创作者顾恺之将自己想要表现的对象内在的韵味来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进而将绘画创作境界提高到另一个水平线上,这也让汉代绘画注重动态、节奏、生动的情况产生巨大改变,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内在、神韵。

从审美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汉代的古朴、磅礴的阳刚之美,变为阴柔、温婉的静素之美,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与思想认识转化的最终结果,并且以《洛神赋图》的艺术手法为先河,为后世艺术家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五、找回我们原有的率真

与顾恺之相比,身处现代的我们就独独少了那些率性、单纯、真性情,试问现在有多少人做一件事是不计得失的?

我们上学工作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喜欢呢?

也许就因为这样当今美术界仍出不了像《洛神赋图》这样经典精彩的画作,我不懂美术鉴赏,技巧什么我也说不出来,但是唯有画品中传递出的真情能感受。

只有心无旁骛的去做一件事,才能够做到最好,只有因为喜爱去做,才能做到最真。

顾恺之因为喜爱所以在绘画上投入了全部心血,所以他作出来的画才能够不夹杂一点儿杂质,所以他能做出《洛神赋图》!

身处现代的我们正应该找回我们原有的率真。

结束语:

一副《洛神赋图》,跨越了千年的时光,展现在了现世之人的眼中,我们为其喟叹,感慨它的精妙绝伦,同时更多的,我们应该作者顾恺之的精神和心情。

也许他的出现正是要告诉我们,教会我们,找回最初的自己。

《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因为它情节完整且感人,又加之绘画手法多变,形式隽永,为以往画作所不及,故为人们广泛流传和推崇,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它的存在不仅应影响了当世之人,也为后世的许多画家提供了珍贵的灵感,它是中国美术史中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

[1]常德强.《洛神赋图》情感表达中的三重蕴含[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XX年(4).[2]蒋娜.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的审美转化[J].河北电视大学学报,20XX年(5).

曹植《洛神赋》教案

洛神赋

一、教学要求

1.疏通文意。

2.了解汉赋的特点。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字

洛神,相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滨而成为洛水之神。

2.内容提示

曹植途径洛水,突然想到宓妃的传说,于是驰骋想象,细致描摹洛神优美妍丽的体态风姿,抒发了对洛神的倾慕相悦之情。

最后,由于“人神之道殊”,因此洛神的爱并没有得到理解与同情,终不得与作者相接,只能怅然离去。

曹植通过写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三、作者生平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曹操第三子,谥号思,世称陈思王。

建安时期著名诗人。

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三曹”。

自幼聪敏,富于才学,曾得曹操宠爱,几次差点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厣,饮酒不节”引起曹操的震怒,从而失宠。

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被立为太子。

及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备受迫害。

他几次上疏希望被重用,均遭冷落,最终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

四、作家作品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那年(220)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意满自得,并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后期由于生活境遇的显著变化,更多地表现抱负不得施展的激愤心情。

他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都有突出成就。

他的是注意对偶、炼字和色彩,富于音乐性,钟嵘推之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有《曹子建集》。

1.诗歌创作。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

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

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杂诗》等。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其中乐府诗体占一半稍多。

这表明诗人与他的父亲曹操、兄长曹丕一样,也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

2.赋、文创作。

曹植的赋,今存40余篇,数量在汉魏作者中为第一。

从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三类。

一为纪事,如《东征赋》《登台赋》《述行赋》等;二为述志,如《离思赋》《感节赋》《喜霁赋》等;三为咏物,如《宝刀赋》《迷迭香赋》《神龟赋》等。

后二类数量更多些。

曹植的赋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相当广泛,朝着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

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赋也没有写过,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较短的小赋,一般只有几百字,最长的《洛神赋》也不过千字左右。

三是抒情化,无论纪事或者咏物,他都摒弃了汉赋铺排堆砌的传统,1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顾恺之是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的画家。

他多才学,工诗赋,善书法,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他尤其擅长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顾恺之本人清瘦俊秀,即所谓的“秀骨清像,线条流畅”,因此他的画风犹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著有《画论》和《画云台山记》等三本绘画理论著书。

他在绘画实践中创立了“以形写神”等传世理论。

《洛神赋图》则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曹植的《洛神赋》诗篇名著有感而作,是他的一幅卓越的代表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洛神赋图》的基本信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

一。

现存的《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

《洛神赋》是以

曹植与嫂子洛神甄氏(曹丕之妻)之间缠绵而凄凉的爱情为原型而创作出的神人之恋的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

赋文通篇言辞美丽,人物描写细腻传神,动人心魄,令读者感动。

顾恺之有感于此,于是便依赋文而作出传世名作《洛神赋图》。

画作一出,便成为千百年来历史上最有影响力和最为世人传颂的名画。

《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长卷,长572.8厘米,宽27.1厘米。

画面通过曹植和宓妃(洛神)形象的反复出现,描绘两人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画卷开首展现出,在暮色苍茫中,曹植与侍从们站立在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

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出现在平静的水面。

洛神模糊的身影昭示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下一幅画面中,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

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使水波上的洛神犹如飘飘欲仙来自天界。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

整个画卷洛神与曹植一再碰面,日久情深。

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渐远去。

“文鱼警乘”,“玉鸾偕逝”,“水禽翔卫”,旌旗飞扬,形成画卷的最高潮,这场诗人的梦幻,经过画家的妙笔,把人们引进了神话世界。

卷末画曹植回到岸上,坐于洛水之畔,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令人心动感人肺腑。

这是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

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寂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

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

《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

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其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

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鲜丽。

整个画面环境富于装饰性。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

对当时或后世画家具

有重要影响。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画卷较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它是书画意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运用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先描写洛神的面貌,姿态和装束,而后写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刻画的十分突出。

最后写到由于“人神子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给诗人留下失意追恋的心情,有容厚的悲剧色彩,艺术魅力很强。

画家把一篇神话题材的诗篇以绘画的手法重现,可谓是把现今小说拍成电视剧的模型,甚至是高水平的作品,无人能敌。

我喜欢这幅画的题材,喜欢这种场景。

中国绘画史犹如一部中国的历史剧,用传奇的文房四宝,绚丽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描绘一幅幅神奇的历史。

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独特的技法,独特的画笔,独特的意境,独特的中国元素,是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

班级:

会计F1005

姓名:

刘利民

学号:

20XX年***-*****

曹植《洛神赋》鉴赏

曹植《洛神赋》鉴赏

曹植的《洛神赋》做于黄初四年。

那一年,他参加了曹丕在京都举办的朝会,带着一份压抑的心情经过洛水,有感而发,作此赋,时年三十二岁。

赋中曹植塑造了一个清丽脱俗,袅袅灵动的洛神形象并描述了一段哀婉感人的人神之恋。

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泄出,情感饱满,对洛神形象的描述更是极尽所能,淡描浓绘,字字珠玑,鲜泽光亮,直教人拍案叫绝!

更有甚者,在短短的篇幅中用有限的文辞展开一段情意绵延于无限的感情,让人回味再三。

还是先来说说洛神的形象吧。

倘若真有其神,她真要好好感谢曹植了,因为正是他将其款款身姿展现给世人,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美女长河中一颗绚烂的珍珠。

曹植对她投入了极大的感情,细致入微地描写她的各个侧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齿呈露。

”这是身段美;“批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锯。

戴金翠之手饰,缀明珠以耀躯。

”这是服饰美;“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这是静态美;“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是动态美„„无论从哪一个侧面看,洛神都是完美的,而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中,曹植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感。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赋的深意,那就是对于美好事物不可得到的叹息和对其的向往怀恋。

具体的说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曹植在赋中寄托了对在京都朝会中死去的兄弟的怀念和对亲情骨肉间相残的无奈。

黄初四年那次朝会,变了一个兄弟(曹丕),死了一个兄弟(曹彰),离了一个兄弟(曹彪),可以说,曹植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那种痛心无法说也不能说,只能抒发在文中以示慰藉,人神最后注定要分开表示了对于兄弟的怀念和对事态的无奈甚至悲恨。

于此相应的是曹植对于美好的早年生活的留恋。

家和融融,兄弟齐心,没有功名利禄的争夺,尔虞我诈,骨肉相欺。

其次,该赋中还表现出了曹植对于自己早年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追忆。

诗人早年写过许多表达自己政治抱负的诗歌,著名的《白马篇》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一片热情,昂扬富有壮志。

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少年,却在之后完全无用武之地,更被自己的帝王哥哥视为异己而发配到他乡。

其政治失落感和人生的空虚感可想而知了。

另外,我还从该赋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到诗人对与帝王宝座的擦肩而过的怅惘之情: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隋作斯赋”,这是题记中写到的,是否在暗示作者曹植破碎的帝王梦?

最后,对于这篇《洛神赋》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说

该赋寄托了曹植对曹丕妻甄后的怀念,野史记载甄后在嫁给曹丕之前曾许配给曹植,后又嫁予曹丕,并在曹丕登位后不久被谗而死。

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有说服力,它肯定为这篇赋文增加了不少的色彩感和神秘感。

以上几点是大家对《洛神赋》的普遍理解,在此之外,我认为,赋文还体现出一种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对于美好事物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患得患失。

在赋文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如此完美的洛神,就连作者本人也沉浸在如痴如醉的爱慕中,可是,在赋文的中间,作者却话锋一转: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人们在向往美好事物的同时又在狐疑中无法相信美好的事物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想得到又怕终将只是一场梦,而在患得患失之际,美好事物或许就这样飘然而逝,留下依依不舍怀想的人们。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

遗情想象,顾望怀愁。

”当然,其中可能还隐藏着曹植在经历了大风大浪,理想破灭之后不再相信美好事物的心情。

任人猜想„„

在这里,还想特别提一下曹植的《洛神赋》为何用美女比喻美好的事物。

这是作者受大时代影响的结果。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和美学的自觉地时代,这个时代玄学开始盛行,老、庄死灰复燃,因此,这一时代的文学及审美都带着浓厚的道家风采,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和人物美。

当时的文人在欣赏自然山水方面已经突破“比德”的限制,而是享受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朝气,而在对人物的审美方面,人们从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转而重视一个人的仪态、风姿、风采和风韵,并且喜欢用自然美来形容人的风姿和风采。

总的说来,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是从人物品藻出发的美学,但她并不停留在人,而是从人走向自然。

如此,就不难理解《洛神赋》中的洛神形象居然能那么活灵活现,袅娜多姿,象征着一切的美好了,洛神是人物美与山水美的结合,是大时代的产物,也是属于曹植个人的独特艺术。

《洛神赋》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和回味,曹植用有限的文字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美丽世界。

它既是一个时代独特的写照,又能在历史的绵延中不断被深化,我想,此赋的真正价值就在这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