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3214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docx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以涪陵为例

邓双福

 

摘要:

重庆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涪陵,本文主要是对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文章中涉及到涪陵区的地理、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生物等方面,以笔者自身所见所闻以及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该区,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

关键词:

涪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区域,分析

Abstract:

Fulingisthecentercityofchongqingcentralarea,theupperYangtzeriverandwujiangriverbasinisanimportanttransporthubandlogisticscenter,thethreegorgesreservoirwithcharacteristicoflandscapegardenemergingindustrialcity.Withtheestablishmentofchongqingnationalcentreforurbandevelopmentstrategicposition,Asanimportanthinterlandoftheregionalcentralcityofnationalcentercity,fuling,usheredinthekeyperiodof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ComparedtoEarly"groundwork,increasingpowerdealinTaiwan,"theprimarystage,uptonow"forbreakthrough,upthesteps,bigdevelopment"Theessenceofthestage.Tostrengthenthefunctionofcentralcity,enrichtheconnotationofcentercity,improvethequalityofcentralcity,andbecomefuchengunderthenewsituationThemaintaskofthelingtospeeduptheconstructionofregionalcentralcities.Withthedevelopmentofnationalurbanizationand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strategyindepthPromoteandperfectthefunctionofregionalcentralcities,playitsconcentrationandradiationandleadingrole,hasbecomeapromotethecityandtheregionAnimportantpartoftheeconomycoordinateddevelopment.Afterrecentyearsofdevelopment,islocatedintheinlandregionalcentralcityoffuling,comprehensivestrengthSignificantlyenhanced,thescalehasexpanded,thecityfunctiongraduallyfocusoncomparingsingleindustrytothecomprehensiveservicefunctiontransformation.However,Althoughurbansystemisaprototype,butthefunctionstructureisunreasonable,urbanagglomerationradiationabilityisnotstrong,thecitylayoutSuchproblemsasweaklinkishighlighted.Howtostrengthenthecentralcityfunction,enrichtheconnotationofcentercity,improvethequalityofcentralcity,Hasbecomethenewsituationthemaintaskofthefulingtospeeduptheconstructionofregionalcentralcities.

KeyWords:

Fuling;Naturalconditions;Socialeconomy;regional;analysis

引言

涪陵是重庆市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三峡库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

随着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涪陵,迎来了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比于

前期的“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初级阶段,如今上升到“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

的实质阶段。

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充实中心城市内涵,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成为新形势下涪

陵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随着国家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纵深

推进,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其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地处内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涪陵,综合实力明

显增强,规模有所扩大,城市功能逐步从比较单一的偏重于工业向综合服务功能转变。

然而,

尽管城市体系已具雏形,但是功能结构不尽合理,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城市布局上存在

薄弱环节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充实中心城市内涵,提升中心城市品质,

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涪陵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析

1.1.1位置境遇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东部,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县,西邻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

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1.1.2地形地貌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山地过渡地带,地势以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

地势大致为:

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

涪陵区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

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1.2%)。

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

 

1.1.3气候特征

涪陵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1.1.4自然资源

涪陵区幅员面积2942.34平方公里,域内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

最能代表涪陵资源优势:

一是水、电资源丰富。

全区水资源理论蕴藏量大,达14.8万千瓦,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地方电网自成体系,涪陵电网属全国最大的三大地方小电网之一。

二是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

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生产高标号水泥。

三是农产品独具特色。

除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柑桔、蚕茧、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外,涪陵榨菜和红心萝卜、时鲜蔬菜等,逐渐形成特色和规模,拓展重庆市场。

四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涪陵白鹤梁,有石刻163段,记载了1200多年以来长江水文资料和历代文人墨客丰富多彩的诗画题刻,被誉为"水下碑林",国家文物局已建成"水下博物馆"予以保护。

古代巴王故里小田溪,理学圣地点易洞,唐长孙无忌墓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1.1.5土地资源

涪陵区土地面积为2941.46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67045公顷,园地面积5332公顷,林地面积126133公顷。

1.1.6矿产资源

涪陵区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

原煤储量3071万吨,石灰石储量4亿吨,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铁矿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砘。

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

 

 

  

1.1.7动物资源

涪陵区有无脊椎动物30余种,主要有水蚂蝗、水螺蛳、蜗牛、卷叶螟、稻飞虱、瓢虫等;鱼类有7目12科52种,主要有青鲤、鲫鱼、草鱼等;两栖动物有中华大蟾蜍、黑斑蛙等6种;爬行动物有乌龟、鳖、乌梢蛇等11种;鸟类有苍鹰、白鹭、赤麻鸭、红腹锦鸡、鹰鹃等30余种;哺乳动物有蝙蝠、黄鼠狼、鼬獾等30余种。

其中,保护动物主要有金钱豹、云豹、华南虎、箭鱼、长江鲟、苏门羚、胭脂鱼、豪猪、太阳鸟等。

涪陵区境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带农田动物群和盆地南缘中低山地带亚热带森林农田动物群的过渡地区,其特点是:

南(中低山区)北(岭谷区)方种类均有,以南方为多,但稀有珍贵种少,有不少有代表性的亚种;兽类方面有穴居、生活在岩石上的多种蝠类。

 

  

1.1.8植物资源

涪陵区境内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余种。

其中,蕨类植物有40余科100余属500余种;裸子植物有7科18属26种;被子植物有180余科1100余属3000余种。

木本类有杉、柏、桉树、千丈、泡桐等;草本类有红苕、玉米、小米、花生、芝麻、豆类、瓜类等;菌类主要有蘑菇、黑木耳等栽培食用菌。

1.2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

1.2.1人口

2012年末全区户籍户数46万户,户籍人口116.6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8.48万人,非农业人口48.1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3%。

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9.45万人,女性人口57.22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9。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9‰。

按照人口普查口径和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9.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5.11万人,城镇化率为59.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本资料由涪陵区统计局提供)

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8.68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14.32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38.84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31.3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813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1342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为3641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为29371人。

涪陵区是以汉族为主的聚集区,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少,多居住于山区。

1.2.2劳动力分析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逐年扩大,劳务收入逐年增加,劳务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但由于我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人口比重大,富余劳动力多,农民进入城镇还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

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是建设工业优势突出的大城市的现实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到2011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30万人以上,其中40%左右实现由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身份转变;劳务收入突破30亿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50%以上;建成区域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以上,使更多的移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劳动力接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消除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

1.3科学技术条件分析

1.3.1涪陵区科技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领导下,坚持“科教兴涪”战略,围绕建立区域性科技中心目标,夯基础、搭平台、建体系、强保障,通过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进步明显,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为我区“十二五”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

(1)全民科技意识有所提高

(2)组织管理机构基本健全

(3)政策与支撑体系较为完善

2、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增强

(1)技术创新平台

(2)科技孵化平台

(3)自主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3、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渐明显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2)“科技兴农”成效凸显

(3)社会事业科技向前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1、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

2、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3、科技投入体系尚不健全

4、科技创新资源依然不足

1.4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等社会因素的分析

1.4.1基础设施条件

中央和重庆市“扩大投资保增长”的决策部署,对于改善我区投融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国家将会以基础设施为投资重点,加快西部地区交通建设,这对于我区提速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提升长、乌江航运主干道运输能力,加快打造重庆交通副枢纽机遇明显;二是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措施,必将推动东部地区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步伐,这对于我区尚处于急需延伸产业链条,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阶段来看,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可以推进我区早日实现涪陵“800亿工业产值”的目标;三是可以有效解决我区就业压力,改善社会民生。

“保增长”深意在于“保就业”。

每次经济危机必然会伴随大量失业,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速度,就业问题很难解决。

特别是当前,我区有很多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同时城镇就业群体、大学毕业就业群体增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国家和重庆市适时出台的扩大内需各项措施,在投融资政策方面适度放宽,由严控投资到鼓励投资,银行信贷力度也不断加大,对我区深入实施“项目年“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务必会带来更多就业机遇。

直辖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区大力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方面,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迈上一个新台阶。

对外交通条件大为改观,全区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万公里。

渝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涪丰、涪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通往武隆、南川、丰都、垫江等周边区县的县际公路均达到二级标准以上。

渝怀铁路建成运行,渝利和南涪铁路相继开工,铁路运营里程将有大的提高。

作为全市三大港口之一,三峡工程蓄水后,长、乌江干流航道等级提高,万吨级轮船可直达涪陵港。

黄旗集装箱码头、龙头山联运作业区等专业港区加快建设。

能源建设进程加快。

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供电质量明显提高。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李渡新区建设步伐加快,滨江路、广场、文体设施建成投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城市格局初具雏形。

  另一方面,投融资软件环境也进一步优化。

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投资自主权得到落实。

成立李渡、白涛、龙桥三大工业园区管委会,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和提高产业聚集能力。

组建投资集团、城投集团、水投集团、国投集团等4家政府性投资主体,通过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权或资产运作等方式,将原来政府直接举债为主的投资方式,转变为以建设性投资集团融资为主的方式,将分散的资金聚沙成塔,整合形成规模优势,融资信用度大大提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政府引导、投资主体推进、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功效。

浦发银行、三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纷纷在涪陵开业。

组建了银科、森农等担保公司,信贷融资能力大大加强。

1.4.2政策

涪陵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涪陵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涪陵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攻坚时期。

科学编制涪陵区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对增强涪陵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重庆东部医疗卫生高地,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

涪陵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由于内容过多,详见《涪陵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这是涪陵人民在元旦前夕收到的一份特殊的礼物。

为贯彻落实该《决定》,27日上午,涪陵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工作会议,传达了该《决定》的精神实质。

《决定》要求涪陵充分发挥重庆市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带动作用、重要工业基地核心骨干作用、国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战略后援作用、以及在"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1.4.3管理

2013年以来,涪陵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涪陵区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市委第四次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城市发展新区功能定位,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于工作实践之中,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推进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

2.1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2.1.1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概况

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们紧紧抓住三峡移民迁建、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工作主线,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51.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3.9亿元,年均递增13.4%;地方财政收入由3.4亿元增加到8.2亿元,年均递增14.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00元增加到10428元,年均递增9.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2854元,年均增长7.9%。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

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

直辖十年,我们围绕把涪陵建成重庆市新兴工业基地的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机械、有色金属、建材七大支柱产业,以及烟、药、肥、菜、布、油、水等十大特色工业产品。

目前,全区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以及“重庆市名牌产品”12个、“著名商标”18个。

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7.5亿元,是1997年的3.8倍,年均增长15.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51.2亿元,是2002年的3.7倍,年均递增15.8%。

规模以上企业中,大型企业4户、中型企业13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5户、超过5亿元的企业2户、超过3亿元的企业5户。

太极集团、涪陵化工、建峰化工等6户企业相继进入重庆工业50强,太极集团、涪陵电力等5户企业先后上市。

十年来,企业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区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大多数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中化集团、德国斯托赛克、浙江诚信包装、河北天威保变、重庆天原化工、日本大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来涪投资或与涪合作,使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加快。

直辖十年,我们围绕建设重庆市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榨菜、蚕桑、畜牧、苎麻四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截止2006年,全区榨菜面积已达47万亩,产量95万吨,榨菜产业实现收入16亿元;桑园面积8.8万亩,产茧8万担,居全市第一;苎麻4万亩;年出栏生猪85万头、家禽850万只、牛羊7.5万头。

蔬菜、果品、中药材、水产品等后续产业规模扩大。

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为67.2:

32.8,养殖业在农业所占比重增至43.9%,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35.2%。

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全区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组织245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户,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59个、农村专业大户8600多户,带动农户45万户次,建基地60余万亩。

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46%以上。

涪陵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蔬十强县(区)”、“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两项殊荣均属西部唯一;成功创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全国农机化推广示范先进区;成功申报“榨菜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乌江牌”榨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三)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区域性商贸中心逐渐形成。

直辖十年,我们围绕建成重庆中部地区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定位,大力实施“2456”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战略,搞好区域布局,开拓城乡市场,浓郁商业氛围,全区商贸流通产业保持了连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200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8亿元,是直辖初期的3倍,年均增长13.3%。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商贸企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有这样的企业8户和专业市场2个,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

南门山商圈、高笋塘商圈初步形成,滨江商业区正在抓紧建设。

专业批发市场快速发展,已拥有服装、家电、家具、图书、机动车辆、装饰材料等重庆中部地区最大的专业市场,合智商业广场已跻身全市商品市场20强。

作为乌江流域传统物资集散地的涪陵,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乌江,专业化、特色化和区域突出的市场体系,区域性商贸中心已成雏形,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观,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直辖十年,我们围绕建设大城市的目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相继建成或开工了太极大道、长防大堤、滨江大道、李渡长江大桥、石板沟长江大桥、乌江二桥、东西干道、李渡新城主干道等重大项目,渝涪高速公路、渝怀铁路涪陵段建成通车,铁公水联运和黄旗集装箱码头正在紧张建设中。

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的渝利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将从涪陵通过。

截止2006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3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占有公路里程120公里,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1170万吨。

水运企业由直辖时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63家,增长了20倍,水运能力比直辖前增长7.5倍。

以农网改造、乡村道路、水利、通讯、广电、饮水、场镇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库区率先实现乡乡镇镇通水泥路和“两小时交通”,基本解决了场镇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截止2006年,农话用户达到9万户,建成电话乡镇41个、电话村356个,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6万户,实现了乡乡通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6%和96.7%。

2.1.2涪陵经济发展的评价

直辖前,涪陵是原川东地区重要的经济和行政中心,社会经济是在以五个县市组成的区域范围内成体系运行。

直辖后,原经济体系被逐渐打破,受重庆市“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