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3205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docx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

从巴西的发展看中国

形势政策课第六小组

组长:

李帅

组员:

侯珂孙婉莹李佳鸿李磊朱黛怡项宇岳耀猛

(2011级)

目录

一、咖啡经济——进口替代工业化2

二、通货膨胀——国有企业私有化3

三、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5

四、能源——适应变化,学会改变7

五、体会和总结7

六、参考文献10

1、咖啡经济——进口替代工业化

(1)巴西的咖啡

品质:

巴西乃世界第一的咖啡生产国,所产之咖啡,香味温和、微酸、微苦,为中性咖啡之代表,是调配温和咖啡不可或缺的品种。

代表:

圣~卡布里奥咖啡农场,拥有近百年的历史,坐落在圣保罗州,咖啡种植的核心地区。

在20世纪初——巴西种植的鼎盛时期,圣卡布里奥农场很快的发展起来,并且拥有自己的品牌:

塞拉~德~克拉玛。

产业状况:

与以往不同的是,巴西现在的经济较少依赖咖啡,咖啡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10%。

在二战前,巴西咖啡总产量全世界的50%甚至更多,现在接近30%,但是该国对全世界咖啡的影响,尤其是对咖啡价格的影响,却是举足轻重的,例如1994年的两次霜害就曾引起全球咖啡价格的暴涨。

自1720年从法属圭亚那(Guyana)引进咖啡树以来,咖啡生产逐渐变成一门科学。

1990年前,巴西政府对咖啡业进行严格的监控,既有严厉的干涉又有价格保护措施,而且国家一直对农民实行最低价格保护措施,以至造成咖啡生产过剩。

二战前一段时间,剩余存货多达7800万袋,后来不得不将其用火烧掉或投入水中毁掉。

自1990年以来自由市场开放,原来的“巴西咖啡管理局”(IBC)被国家的非投资行政机构――国家经济协会取代,该协会奉行不干涉政策,允许生产者与出口商直接洽谈。

出口商的经营活动由政府立法监督,有关部门对合法的出口商予以登记。

(2)咖啡的威力

巴西咖啡的历史和巴西工业的历史是由紧密联系的,工业初期所需的大量资源来自咖啡产业,正是咖啡经济将将巴西从咖啡出口国变为一个工业经济国家。

2、通货膨胀——国有企业私有化

(1)巴西的危机

背景:

巴西是拉美第一经济大国,其国民生产总值约占整个拉美32个独立国家总和的1/3。

巴西曾在70年代创造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奇迹”,但80年代以后逐渐失去强劲势头,90年代初陷入谷底:

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油价上涨2倍多,巴西经济受到冲击。

巴西开始进行交通运输等大型项目建设,大量举债,并试图用拉动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结果效用不大。

1980-1991年,被称为巴西“失去的十年”,大城市中出现贫民窟。

1989年,通货膨胀率突破1476%,打车比坐公交便宜,因为坐公交是上车付费,打车是下车付费,这一段的时间差已使货币贬值许多。

1992年12月,巴西前总统科洛尔因受贿案被国会弹劫后,副总统佛朗哥继任总统。

佛朗哥接手的是一大堆难题:

月通胀率达20%,工业衰退,失业大军达850万之众。

1993年5月,佛朗哥任命著名社会学家卡多佐为财政部长。

一个月后,卡多佐拿出了一项“近期行动计划”:

1993年削减联邦赤字60亿美元;联邦人员开支控制在联邦收人的60%以内;1994年收支平衡;强化税收;加速私有化进程;减轻联邦政府的财政补贴负担。

“近期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巴西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当年巴西经济增长4.25%(其中工业增长9%),联邦税收增长25.8%,外贸顺差130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也大幅下降。

分析原因:

这次的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源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

巴西看到了这一点,但却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没有看到自身经济存在的缺项。

于是,错误的去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并且不惜向国外举债。

最终,没有救活经济,反倒摊上了巨大的债务,引发了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胀的根本原因很简单:

政府花的比赚的多。

面对赤字,大印钞票。

”卡多佐在回忆录中写道。

(2)巴西的对策

雷亚尔计划:

雷亚尔计划正式出台于1994年7月,是由卡多佐为首的巴西经济专家已着手制定,为挽回巴西经济而制定的经济复苏计划,卡多佐因制定该计划而被称为“雷亚尔计划之父”。

计划的实施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平衡财政收支。

巴西各经济学派普遍认为,财政赤字是导致通胀的主要因素。

政府为此采取了以下几项重大举措:

〔一)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措160亿美元,建立“紧急社会基金”,主要用于资金短缺的社会项目—住房、医疗和教育。

(二)加快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扩大私有化范围。

(三)增加税收,打击偷漏税。

  第二步,稳定货币。

政府决定,从1994年3月1日开始,在巴西金融体制中建立“实际价值单位”。

实际价值单位不是流通货币,仅仅是一种经济指数。

中央银行根据美元与巴币的汇率,每天公布实际价值单位,即一个实际价值单位等于多少巴币,实际价值单位不受巴

  币通胀的影响,但与美元汇率变化挂钩(实际上等于一个美元)。

法律还规定;职工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经济合同必须按实际价值单位发放和签约。

实行实际价值单位旨在形成新老货币更换前的过渡期,使新货币出台后能确保币值的稳定。

  第三步,发行新货币。

1994年7月1日,巴西政府发行新币雷亚尔,取代旧币克鲁赛罗雷亚尔。

1雷亚尔=6月30日的1个实际价值单位=2750旧币=1美元。

此即为新货币雷亚尔等值取代“实际价值单位”。

这是抑制通胀的最重要措施,雷亚尔计划因此得名。

私有化改革:

措施:

巴西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资金匮乏;债务和赤字缠身的政府在背不动这些庞大的国有企业,最终,卡多佐政府将价值900多亿美元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包括淡水河谷公司这样的大型工矿企业,电信、电力和铁路,以及大部分州政府拥有的银行。

效果:

1,在巴西私有化之后,巴西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府开始有了财政盈余,消除了赤字。

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关注驾驭、健康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2吸引私人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

新项目很快的得到资金支持。

(3)对中国的启示

雷亚尔计划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点是当时的美元比较稳定,巴西可以通过盯住美元来制定它的货币政策;第二是因为巴西由于调整经济结构,当时已经有了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条件让新货币兑美元的比率在1:

1的附近摆动,应该说巴西治理通胀的关键在于,它不是把通胀当成一个物价问题,而是当成一个货币问题,通过稳定货币而不是冻结物价来解决通货膨胀,这是巴西成功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

 

3、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

(1)家庭救助金计划(“零饥饿”计划)

“家庭救助金计划”是“零饥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给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享受“家庭救助金计划”的家庭必须持身份和收入证明在当地政府登记,而且每两年重新登记一次。

政府发给符合条件的家庭一个银行卡,每月定期打入救助金。

持卡人可以到银行提取现金,也可以到任何超市和商店购物。

这种方式把联邦政府的社会救助金直接发到救助对象手中,避免了被地方官员贪污挪用的可能性。

普及教育和提高健康水平是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基础。

尽管巴西实行免费教育,但是仍有不少家庭因贫困让孩子去当童工。

因此,巴西政府把领取救助金与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挂钩,规定15岁以下儿童的上课出勤率必须达到85%,16岁和17岁少年的上学出勤率必须达到75%,七岁以下儿童必须按卫生部规定的日期打预防针,怀孕妇女必须按期进行围产期检查。

只有凭学校和卫生部门的证明才能继续领到救助金。

救助金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吃饭问题,促进了教育和卫生普及,而且还成为不少贫困地区主要的资金来源。

穷人拿了这些救助金后全部用于消费,从而激活了当地的市场,活跃了经济,增加了就业。

因此,这一计划受到巴西社会的普遍支持,在国际社会也得到高度评价。

2009年,巴西政府为“家庭救助金计划”拨款119亿雷亚尔,受益家庭达到1240万户,受益人口高达4950万人,约占巴西全国人口的26%。

2010年,巴西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项目投入,“家庭救助计划”的预算增加到137亿雷亚尔,比去年增加了15.1%。

20世纪90年代,巴西就意识到贫困人口问题。

现在,巴西每年为“家庭救助金计划”提供的财政拨款约有65亿雷亚尔,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5%,但这比起那在贫困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高达43.6%。

通过这项计划,基本的教育、生活和医疗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2)巴西无贫困计划

巴西国家财政每年将拨款200亿雷亚尔,用于实施收入再分配、生产技能培训和基础公共服务这三大扶贫政策。

(3)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可参照2003年以来的巴西改革经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国有企业的垄断红利全部拿给老百姓,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弱国有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普通国民的收入。

只有国家的普通国民具备了较强的消费能力,才能使这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实现良好的循环。

“三架马车”的经济增长模式,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消费,政府的消费数量较小且失其公,而国际市场的消费受到的干扰因素极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重新审视和定位普通国民的消费能力,这在一个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能源——适应变化,学会改变

(1)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背景:

发展中国家的通病,先发展,后治理,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改变这样的模式。

巴西正在做,中国,也在做。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在燃料方面,巴西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乙醇用于汽车能源的国家,是第一大乙醇出口国。

启示:

首先,最近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太可能找到单一的替代能源解决方案,每个不同的地区可能都有符合自身条件的不同道路和模式,巴西就是一例。

其次,替代能源解决方案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活,而是一个全社会都牵涉其中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坐等某个天才的某个天才发明,把一切都搞定,而必须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其中,政府可能要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

(2)巴西的农业:

从1996—2006年间,巴西全国的粮食产值从230亿美元上升到了1080亿美元,增幅为365%,巴西粮食产量的提高幅度令人震惊,还有,咖啡、甘蔗和柑橘出口在世界排名第一。

大豆、玉米产量名列全球第二,糖果是世界第三大生产国。

其外,巴西还是世界最大的奶制品、甘蔗及乙醇出口国以及世界最大的烟叶出口国。

对中国的启示:

其一是开放的心态,让全球资本来联合开发,不吃独食,不闭关自守。

其二是全球拿来主义,不搞外来物种入侵等排外手段。

其三,通过城市化转移大量的人口,使农村可以进行规模经营。

其四,重视农业科技的力量。

五、体会和总结

中国和巴西有很多的相同点,两国均是地大物博,都处在国家腾飞的阶段,在许多的方面可以相互的学习和借鉴。

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与目前中国选择的发展方式有很多共同之处。

一样的选择政府主导、一样的推行外资优先、一样的GDP崇拜,一样的经济高速增长,当然也一样的收入分配不均,一样的土地配置问题。

以国有企业的发展为例,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政策及偏重外资而轻视民营资本的观念,都是所谓的“中国特色”。

通过对巴西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国有企业发展思路和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肯定“国进民退”这种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不是中国特色的发明创造,更不能认为只有这种模式与中国的文化和体制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奇迹,因为这一切都在60、70年代的巴西发生过。

再以收入分配为例,有些中国官员和学者坚持认为收入分配的恶化是阶段性的,是经济增长的派生物。

这种观点恰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根据拉美国家发展经验总结出来的。

但观察其他东亚地区的案例,却找不到一个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收入分配恶化的例子。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有几年基尼系数上升,却恰是由于那几年韩国政府加强经济干涉所致,而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很快调整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基尼系数因此很快稳定并下降至合理水平。

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若长期恶化,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经济模式是不成功的。

此外,彼时巴西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非常严重,而直到今天也未能得到解决。

所以,中国可参照2003年以来的巴西改革经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国有企业的垄断红利全部拿给老百姓,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弱国有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普通国民的收入。

只有国家的普通国民具备了较强的消费能力,才能使这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实现良好的循环。

“三架马车”的经济增长模式,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消费,政府的消费数量较小且失其公,而国际市场的消费受到的干扰因素极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重新审视和定位普通国民的消费能力,这在一个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巴西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中国模式”的手段、方法不独特,所取得的经济成绩也不独特,甚至它所带来的问题都不独特。

因此,具备相似发展经历和发展阶段的中国更应该分析、总结并吸取巴西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更合理、更有效、更平衡的发展方式,既鼓励效率同时要兼顾公平,立足当前更应规划未来,而不应该付出大量的时间、资源和社会成本再重复巴西的曲折发展之路。

我们得到以下几条启示:

1在特定的时期,英雄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

而且,他们之所以能带来改变都是因为创新的执政,这启示我们要鼓励创新、敢于变革。

(纵观巴西发展,瓦加斯、卡多佐、卢拉这些领导人,他们如毛泽东于中国革命、邓小平于中国发展般重要)

2巴西和中国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充分发挥本国的地理、文化等优势。

(比如巴西适合种植咖啡和甘蔗,在有市场需求时就大力发展)

4部分产业私有化的做法或可尝试。

(打破垄断、分利于民)

5随时迎接改变,保证处变的灵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咖啡有市场时,大量种植咖啡;当市场改变后,主要生产牛肉、大豆、玉米等农产品。

六、参考文献

《金砖之路》,中信出版社;

XX文库;

《中国该向巴西农业学什么?

》,郑风田;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基于中国、印度、巴西经济数据》,深圳大学学报;

附:

小组分工

Ppt:

孙婉莹李佳鸿候珂李帅

论文:

岳耀猛项宇李磊朱黛怡

资料收集:

孙婉莹李佳鸿候珂李帅岳耀猛项宇李磊朱黛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