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2593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

《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docx

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

 

2020年产业数字化专题报告

 

ERP云化已然成势,企业数字化转型迎接加速

ERP是企业数字化起点,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到来,ERP系统在新环境下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ERP开启了云化之旅,由于ERP在企业IT系统中的价值量较大,所以ERP的云化将会快速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ERP系统逐渐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由单个产品逐步走向生态融合。

我们认为ERP的云化不仅加快了国内企业数字化的进程,而且也大大缩短了和海外巨头之间产品的差距,受益于国内广阔的企业市场,同时叠加国产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国产ERP厂商将深度受益。

工业软件助力制造业转型,工业互联网逐步落地

当前制造业正在由自动化为代表的工业3.0向智能化为代表的工业4.0迈进,在人口老龄化,用工成本上升的趋势下,为了维护我国制造业支柱地位,智能制造升级是必然方向。

工业软件是制造业转型的核心,但国外厂商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国产替代已经开启。

以MES为代表的生产环节,逐步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升级,智能制造已经证明价值。

当前智能制造已度过基础设施阶段,政策催化下,行业应用正逐步落地开花。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到来,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商业化加速迈进

汽车正被重新定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进入加速落地阶段。

特斯拉引领汽车行业由制造业向科技行业转型,汽车IT架构也由分布式ECU架构向域架构,甚至是中央计算架构转型。

同时,从芯片计算平台到智能驾驶软件堆栈,软件价值量在汽车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数字化浪潮下,车厂纷纷布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域和自动驾驶域成为现阶段发展核心。

企业ERP的云化之路

ERP——为企业信息化而生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是专门为解决企业信息化而诞生的,从原型到最终成型一共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的库存控制订货法,到20世纪60年代的时段式MRP,到20世纪70年代的闭环MRP,到20世纪80年代的MPRII,最终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的ERP,每个阶段都反应了企业不同发展的需求。

ERP系统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为了解决企业不同的问题:

1)库存控制订货法,是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为避免缺货的发生儿而提出的一种按过去的经验预测未来的物料需求的方法。

原则是保证在任何时候仓库里都有一定数量的存货,以便需要时随时取用;2)时段式MRP(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相对于订货法来说,不仅考虑了不同物料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将所有的物料需求和产品结构联系起来,还给物料的库存状态数据加上时间坐标,更加方便管理;3)闭环MRP,将对物料需求的管理延伸到车间作业管理和采购需求管理,将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信息反馈回来以达到整体计划的协调和平衡;4)MRPII(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将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结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成为制造资源计划,相比于MRP增加了财务管理和模拟的能力,加强了财务和生产的联系;5)ERP,相比于MRP所涉及的企业管理范围更加广泛,在制造业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一般企业的经营战略从以企业自身为中心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转变,基于时间、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整个产业链的ERP系统应运而生。

ERP产品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ERP产品主要包括了财务、资金、报表、总账、应收应付、库存、采购、销售、生产、成本以及人力资源等管理模块,几乎涉及到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根据1990年Gartner对ERP系统的定位,主要在软件功能范围、软件应用环境、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支持技术等几个方面做了总结:

1)软件功能范围更加广泛,相比于MRPII,还要有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流程作业管理、配方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维护管理、管制报告和仓库管理等拓展功能;2)软件应用环境更加多样化:

不仅支持离散型制造+流程式制造;还要支持国内经营与跨国经营的混合以及在生产、分销和服务等业务的混合;3)软件功能要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包括整个企业内采用计划和控制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能力和图形能力等;4)软件支持技术方面,要能够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包括要求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用户界面,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技术,关系数据库,第四代语言,数据采集和外部集成等为额。

ERP信息化系统已由最初的工业制造类企业逐步拓展到全行业企业客户。

ERP的产品原型最开始是针对库存、物料等进行管理,所以天然适合在制造业企业中推广,随着ERP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逐步渗透进企业的采购管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营销管理等,ERP的受众企业也在逐步拓宽。

根据前沿产业研究院的统计,现阶段的ERP产品已经适应了几乎所有行业客户,下游客户中占比最大的仍然是制造业,其次包括了流通、建筑、电力、交通、石化等行业的客户。

数字浪潮来临,ERP云化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云化后减轻企业IT包袱,更加专注业务。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探索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业务化,将自身的业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沉淀下来,同时将沉淀下来的数字资产进行不断的梳理和探索从而能够指导公司业务的发展。

云计算作为数字化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助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对于企业来说,将自身的IT系统云化后,相比于之前的本地部署模式,不仅首次投入的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在整体系统的可扩展性方面都将获得比较好的提升。

由于企业的IT系统托管给云服务厂商后,相应的实施、维护、升级、安全等工作都交由服务商完成,企业用户节省了大量的IT成本和人员精力,这将使得企业用户更好的专注业务发展。

ERP系统价值量较大,云化后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目前在企业的IT系统中,主要包括了ERP系统、OA协同系统、财务系统、人力系统、营销系统、客户管理CRM系统、MES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设备管理维护FM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等等,其中ERP系统的覆盖泛微最广,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联系最为紧密,且价值量较大。

具体来说:

1)ERP系统实施的成功与否,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某个部门所决定的,而是需要公司的管理层自上而下的协同,因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涉及的业务部门较多,从前端营销到中端生产到后端运营等都需要,这点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从以自身为中心的组织形态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形态中就显现无疑;2)ERP系统的价格一般较为昂贵,国内厂商面向客户提供的ERP价格都在千万级别,而国外巨头如SAP对于ERP系统的报价动辄上亿,且每年的运营维护费也占到了产品价值量的15%-20%,价格不菲。

所以,从ERP系统对于企业业务的强耦合以及在众多企业IT系统中价值量较高这两个角度来说,企业的ERP系统上云后,都将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ERP走向生态化,打通企业内外链接。

ERP在前几十年的发展中,主要围绕着企业资源进行精细化规划,但是对于外部的链接相对关注较少。

目前,ERP系统正在从单个产品走向生态融合,正在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

以ERP龙头厂商用友网络的云产品NCCloud为例,NCC产品秉承链接、协同、共享的社会化商业理念,开放OpenAPI,不仅仅和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链接协同,还引入了社会化商业伙伴为企业提供增量价值服务,比如和外部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助力企业内外数据挖掘、和外部的招聘网站合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部打通、和电子支付公司合作打通企业内外部资金流、和直播平台合作打通企业内外部宣传渠道等等。

总体来说,ERP系统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不仅为企业带来外部增量价值,也进一步加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国内ERP云化进一步缩小海内外厂商差距

ERP概念源自海外,由于海外的工业化进程比我国开始的早,所以海外尤其是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制造企业对于库存管理的需求以及后续的物料管理需求、生产计划管理需求等早于国内。

在传统本地化部署阶段,我国ERP发展落后于为海外将近十余年,但是在ERP云化的趋势下,国内企业意识觉醒较早,ERP云化进程和国外巨头大幅缩短。

传统ERP国内外发展差距在10多年。

ERP的鼻祖公司SAP成立于1972年,于1992年就发布了较为完整的ERP产品R3,相比之下,我国的ERP企业在2000年左右刚刚开始探索ERP产品(目前国内的ERP主要公司用友和金蝶都在2000年前后开始由财务软件探索向ERP产品的转型),所以我国的企业在ERP的进展上基本上落后于海外10多年。

ERP云化缩短了国内与国外巨头的差距。

通过比较海外ERP巨头SAP的产品发展历史以及国内ERP龙头企业用友网络和金蝶国际的产品发展,可以看出,我国ERP产品的云化进程基本上和国外相当:

1)SAP于2013年推出了自身的云平台,并依赖此平台开发出了S/4HANA产品,于2017年通过收购HybrisAriba、SucessFactor、Concur等公司而分别形成了营销、采购、人力等SaaS云产品,所以2013-2017年是其云化开始到加速的阶段;2)反观国内,ERP的两大厂商用友和金蝶,分别于2010年左右开始了云化探索,其中用友2017年发布了U8Cloud、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用友云平台等产品预示着云转型的加速,而金蝶2011年开始云转型,发布了K3V12.3产品并在后续几年不断推出更新版本,于2017年正式将金蝶ERP升级为金蝶云,云业务开始加速。

所以从国内外主流厂商的ERP产品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厂商正借由云化进程逐步缩短与海外巨头的差距。

云ERP发展空间巨大,建议关注国内龙头厂商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国内的企业正在快速上云,我国的企业数量规模之庞大决定了未来云ERP的发展空间很大。

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商务总局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约有企业3000+万家,其中大型企业占比较少,约有80+万家,中型企业占比略高,约有435万家,占比最多的是小型企业,约2800万家。

这些庞大的企业客户数量均是云ERP的潜在客户。

同时,根据IDC的数据,中国公有云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预计约为193亿美元,未来将保持着34.5%的复合增速在2023年达到470亿美元的规模;同时,根据《中国企业上云指数(2018)》可以看出,2018年全国企业上云比例为43.9%,相较于2017年的40.3%整体提升了3.6%,仍然有56.1%的企业未使用云平台,公有云比例跟国外相比处于较低位置。

国产化浪潮不断推进,国产ERP厂商时代发展机遇来临。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我国的ERP厂商主要占据了中低端ERP的市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我国ERP的总体市场中,用友、浪潮和金蝶合计占据了约80%的市场,但是在高端ERP市场中,SAP和Oracle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

中低端市场产品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且价值量较低,而中高端市场的客户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单个的价值量较大,未来国内ERP厂商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是必然。

随着国产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大型国企和央企的ERP系统有望迎来更换需求,同时有部分高端ERP市场的海外巨头将逐步撤出中国市场,这为国内的ERP厂商带来了难得的时代发展机遇,进入高端市场不仅意味着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而且服务好高端客户的同事也意味着走向国际化的可能性。

建议关注国内ERP龙头厂商。

在国内的ERP厂商中,用友和金蝶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两者的收入分别达到85.1亿元、34.1亿元,从收入体量来看相较其他厂商而言较大。

同时,为了适应国内企业的数字化浪潮,两家公司均加快了云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力度,用友和金蝶2019年的云收入分别为19.7亿元、1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为131.6%、54.1%,均处于快速增长态势中。

我们认为在国产化浪潮的背景下,高端ERP的市场将逐步向国内企业打开,同时企业数字化浪潮趋势下,国内企业上云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上述两个产业趋势下,这两家公司将深度受益,建议关注。

制造业转型之路——工业互联网迈入高成长期

工业数字浪潮掀起,多重政策大力推动

制造业迈入工业4.0时代。

制造业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为制造业赋能。

早期工业1.0时期,以蒸汽机为代表,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后电力的发展和应用,推动工业2.0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电子和IT技术融合下的自动化,成为了当前工业体系的基础,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随着软件技术,尤其是大数据、AI、物联网等持续发展,智能化生产必将成为制造业下一个高峰。

以工业软件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驱动工业4.0的新革命。

我国制造业升级迫在眉睫,工业互联网成智能制造方向。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全球制造龙头的地位正受到挑战。

尤其当今国内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而互联网企业的高薪招人背景下,制造业用工成本逐渐上升,且招人困难。

制造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石,为了保证制造业在国内稳步发展和转型,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造智能工厂,尽量减少用工需求,成为制造业务发展的必然方向。

自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我国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持续推出新政。

在2015-2020期间,智能制造的转型,更多的是在以云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标准梳理、示范项目为主。

积极催化,各地方已开始进入落地环节。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地方也不断推出具体补贴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

对于制造业较强的地方政策支持更为积极,单就2020年,就有苏州、佛山、青岛、西安、广州发布具体支持政策。

其中,尤其以制造业大省广东省补贴范围和强度最大。

从各地补贴支持共性来看,对于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尤其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力度最大。

从2021年开始,工业互联网平台有望进入密集落地环节。

我国工业软件大发展正当时,国产替代稳步推进

中国工业软件市场广阔,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赛迪顾问《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达到3893亿美元,同比增长5.2%;欧洲和北美占比超过70%,亚太占比不到24%。

2019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720亿元,同比增长16.5%,预计2020年突破2000亿。

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高一直是工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在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工业软件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软件领域,国产替代备受期待。

广义上,工业软件又分为嵌入式软件(工业通信、汽车电子等软件)、研发设计类(CAD、PLM等软件)、生产控制类(MES、DCS等软件)、信息管理类(ERP、CRM等软件)。

其中嵌入式占比显著较高,国内发展较好,以海康、大华为代表的安防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龙头。

但是更偏软件的方向上,某些领域仍与海外巨头有较大差距,但国产厂商已经开始逐步替代。

例如用友、金蝶在ERP领域取代SAP、Oracle;中望软件在CAD领域逐步向Autodesk看齐;宝信、中控、鼎捷在MES领域逐步取代海外西门子等。

国产工业软件崛起是大势所趋。

工业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控制类软件,国外厂商占比仍高。

MES和DCS在生产控制类占比高,外企仍占据较大份额。

在生产控制类软件中,MES占比最大,达到29%;其次DCS占比达到23%。

按照赛迪的数据测算,2018年MES市场约为83亿,DCS市场约为66亿。

从市场份额来看,工业软件市场集中度较低,前10大厂商中,外企占比高达37%。

DCS领域替代,中控技术已证明产业趋势。

工业安全是重要方向,2010年伊朗核设施铀浓缩离心机的西门子控制系统遭到“震网”病毒攻击,该事件充分证明了掌握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早期霍尼韦尔、横河电机、艾默生、西门子、ABB、施耐德等国外品牌仍占据了大量DCS高端市场,但2019年中控技术市场份额达到27%,第二名艾默生为16%,第三名和利时15.2%。

国内供应商不断突破,市场进一步被国产替代。

MES为生产环节核心,智能制造价值凸显

MES是智能制造的核心。

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流程一般分为计划层、执行层和控制层:

计划层以ERP为代表,根据企业资源安排生产计划;执行层以MES为代表,根据计划安排控制层的任务;控制层以DCS为代表,直接对生产进行操作控制。

MES构筑了上层计划与底层控制之间的桥梁,是生产的核心环节。

具体来看,MES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等多种功能模块。

在当前智能制造的发展中,MES作为整个生产环节知识的凝结,在云和大数据的发展下,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

MES市场增长有望加快,下游应用领域广泛。

在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MES是制造企业通往智能制造的必经之路。

根据第三方测算,我国MES软件市场规模在50亿左右,整体仍然较小。

随着政策不断催化,以及产业内部压力下降本增效的持续需求,MES市场整体增速有望向上。

从下游来看,MES已经广泛应用于钢铁、机械、汽车、轻工、化工等行业。

随着工业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逐步落地,MES的升级和改造也会带动市场的高速成长。

智能制造优势已经显现。

根据数字化智慧工厂SaaS+解决方案提供商云栖智造的案例,其通过核心“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双中台技术架构驱动,结合工业物联网、机器视觉、AI、5G等新兴技术帮助制造业企业打造数字化智慧工厂。

以年产值3千万的200人离散型工程为例,云栖智造的方案可以减少75%的管理人士、提高75%的生产效率、缩短53%的交货周期、提高10%的良品率、减少73%的物料滞留、提高16%的设备利用率。

智能制造价值显著,工业4.0升级已经成为众望所归。

汽车数字化——智能驾驶架构演进,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到来

汽车制造业被重新定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进入加速落地阶段。

特斯拉引领汽车行业由制造业向科技行业转型,汽车IT架构也由分布式ECU架构向域架构,甚至是中央计算架构转型。

同时,从芯片计算平台到智能驾驶软件堆栈,软件价值量在汽车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数字化浪潮下,各大车厂纷纷布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域和自动驾驶域成为现阶段发展核心。

特斯拉架构领先,造车新势力紧随其后,传统车厂纷纷布局,智能座舱域、自动驾驶域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智能座舱:

“硬+软”全面升级进入爆发期,产品成熟商业化加速

智能座舱硬件升级,“智能化+集中化”架构重新定义软硬件形态人车交互式体验核心,多屏融合智能驾驶舱代表未来

传统汽车驾驶仓的生态系统以碎片化为主,分布式电子控制单元之间信息无法有效交互,导致人与车之间存在交互障碍。

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提高,电子控制单元整合是汽车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多屏融合的智能座舱将集成中控大屏+液晶仪表盘+抬头显示器(HUD)+流动后视镜,并搭载高级辅助驾驶(ADAS)、无人驾驶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时代科技,带来更为智能化和安全化的交互体验。

智能座舱全产业链分为三大环节:

1)Tier0.5级供应商也可称为产业的下游,主要以各大车企和传统Tier1供应商构成,如德赛西威、均胜电子、伟世通等,云计算和车联网的普及使华为、BAT等互联网科技类供应商也分布于产业下游;2)Tier1为座舱提供中控屏、仪表盘、流媒体后视镜、后排液晶显示器等硬件,同时配合开发信息娱乐解决方案、驾驶显示解决方案和HUD为智能座舱的电子化技术升级;3)传统的Tier2主要供应PCB、显示面板、功率器件等电子产品,未来产业将集中升级操作系统相关软硬件,如增加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自主定制操作个性化系统、可达成“一芯多屏”的高效能低成本芯片。

一芯多屏替代多组件

集中取代分布。

未来智能座舱所代表的多屏融合体验都将依赖于高计算能力的超级芯片。

多个分布式的电子单元使每个系统如同“孤岛”一般,难以支持多屏幕融合、多模块互动等复杂座舱功能,“一芯多屏”替代多单元组件的技术将融合每座“孤岛”成为一块“新大陆”。

伴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全球芯片巨头纷纷布局推出具备人工智能计算能力的主控芯片,取代传统分布式的功能芯片,IHS预测在2020年汽车主控芯片市场规模可达到40万亿美元。

“一块芯片、多屏互交”将成为智能座舱未来趋势,单一芯片可以降低系统复杂度以提高安全性能,并降低成本预算。

通过融合云侧终端和V2X场景,底层芯片和车载系统根据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CU)反馈的数据进行计算,了解汽车行驶状态以及各项参数指标,调配车辆至最佳行驶状态。

以液晶显示器为例,传统机械仪表盘难以承受大量行车数据,液晶仪表盘通过升级芯片并引入云端数据,构建智能座舱交互平台和界面,未来将升级裸眼3D仪表盘。

座舱域目前高通一枝独秀。

目前,高通已经赢得全球领先的20+家汽车制造商的信息影音和数字座舱项目。

目前高通通过骁龙820A和602A汽车平台,在数字座舱领域为汽车提供高水平的计算性能。

其中,骁龙820A数字座舱平台支持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能够提供丰富的图形与多媒体功能,加上广泛的可视化和操作系统选项组合及神经处理引擎,帮助汽车厂商打造差异化特性,提供卓越用户体验。

目前,包括奔驰、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本田、吉利、长城、广汽、比亚迪、领克、小鹏、理想智造、威马汽车在内的国内外领先汽车制造商均已推出或宣布推出搭载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的车型。

2020年多款上市新车型都搭载了骁龙820A,包括全新领克05、奥迪A4L、小鹏P7及2020款小鹏G3部分车型等。

高通今年量产的SA8155P芯片更是在主频、算力、制程方面全面领先竞争对手,龙头地位稳固。

高通此前在智能移动终端、通信等芯片领域展现出龙头研发实力,目前在座舱域DCU方面也全面领先竞争对手。

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外资品牌车厂纷纷围绕SA8155P搭建研发平台,车型落地在即。

软件定义汽车趋势明朗,使用软件解决硬件控制场景

软件定义汽车拥有7层IT架构,智能座舱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率先落地场景,此外特斯拉、小鹏等汽车厂商开始使用OTA解决性能和故障问题,未来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

车载开发以定制化为主

车企开发自主车载系统方式以标准的定制化操作为主,ROM和超级APP方式为辅。

车载系统的构建从下至上为:

硬件、虚拟机、系统内核、标准系统服务层、汽车服务和车辆控制、应用程序框架(含中间层)、应用程序和云服务。

智能座舱是结合软件和硬件多多元配合下的产品,一个完美的智能座舱需要拥有驾驶辅助、座舱域控制器、沉浸式声学体验、显示屏技术和座舱检测系统等新技术,同时搭配内饰、座椅等传统硬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