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2357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docx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教育理论专项训练(名词解释)之阿布丰王创作

时间:

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1.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动的活动.

  2.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

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需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需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普通教育:

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5.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6.遗传:

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的现象.

  7.全民教育:

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其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并使中青年脱盲.

  8.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增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9.学习念头:

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年夜动力.

  10.普雷马克原理:

用来帮手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11.教育学: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发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2.教育:

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

  13.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念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4.直观:

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得教学资料的表层意义、概况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5.教育办法:

教育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16.服从:

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集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与年夜大都人一致的行为.

  17.学校:

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布的专门化的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罕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分歧类型和分歧条理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18.学校文化:

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缔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19.学校精神文化:

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 20.学校物质文化:

由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21.学校制度文化:

由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分歧的规范体现了分歧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份歧的文化.

  22.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份的负责人员,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只要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遇到干扰,使信息传递受阻或造成毛病,就算不上沟通.

  23.课程计划:

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份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24.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纳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25.班级授课制:

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依照年夜致相同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26.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

27.教育评价:

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法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介入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8.教师资格:

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件》规定,依照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他将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29.教师培训:

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30.教师考核:

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31.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快乐喜爱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32.教育目的:

是教育主体对其所希望告竣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与规格要求.

  3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是以涂尔干为代表,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质量规格只能以社会的需要来规定.

  34.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是以卢梭为代表,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赋性不受影响地获得完善和发展,所以应当依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35.德育:

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生长的价值环境,增进他们在品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6.智育:

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7.体育:

以发展体能,熬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增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38.美育:

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增进他们以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39.意义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40.系统脱敏:

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发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原本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41.学科课程:

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份歧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插他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42.活动课程:

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43.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分歧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份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4.教学年夜纲: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45.教科书:

简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年夜纲系统论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年夜纲的具体化.

  46.课程设计:

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的计划与安插.

47.任务分析:

指工作分析者借助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本的工作分析方法与工具),对整个岗位的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寻找出构成整个岗位工作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

48.发现学习:

指教学过程中,从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动身,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让学生进行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究和主动发现有关知识,从而发生新的领悟,得出相应的结论的学习方法.

  49.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到达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50.教学模式:

指以某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依照一定的要求和水平整合而成的,比力固定的和具有典范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51.原型内化:

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内部转化,有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酿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52.原型定向:

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把持活动法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举措和怎样去完成这些举措,明确活动方向.

  53.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告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4.系统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继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置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而提出的.

55.自我效能感:

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发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发生期望,可能会主动地进行那一活动.

  56.量力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中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防止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水平.

  57.感觉适应:

指由于相同安慰继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动的依据.

  58.因材施教:

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分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缺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增进学生全面发展.

  59.讲授法: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教授知识的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分为:

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60.谈话法:

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形式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力、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61.讨论法: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62.暗示教学法:

采用与传统教学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课如同游戏、饰演.暗示教学法的基来源根基理是广泛利用环境暗示信息,充沛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年夜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63.课外活动:

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多种教育活动,长期使学生获得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6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一种方法.

  65.学校咨询与辅导:

是指学校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手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66.心理健康辅导:

指学校咨询工作都通过课程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和帮手,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67.信度:

又称可信度,指检验结果的前后一致水平,暗示测试仪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8.效度:

也称检验的有效性,指一次检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水平.

  69.相对评价:

对学生个体的学习功效在集体分布中所占的相对位置的评价,体现了以学习者所属的集体内的位置为中心的评价方法.

  70.绝对评价:

以目标为基准、对学生学习功效告竣的实际状况进行的评价,如优、良、中、差.

  7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自力活动时所能到达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不同就是最近发展区.

  72.教学:

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玉成面发展的个性.

  73.问卷调查:

是一种书面调查方法,是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以了解被访者的意见和看法的研究方法.

  74.实验法:

设计某种新办法,然后用于实践中,考察其实际效果的研究方法,它有一种实施过程:

提出假设;选择实际实验对象;控制无关因素;推行研究新计划;比较前后检验成果,检验假设.

  75.班级:

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水平基秘闻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学生群体.

  76.班主任:

受学校委托,依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的教育目标全面负责和主持一个教学班各项具体工作的教师.

  77.班集体:

指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积极分子骨干,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班风,良好的民主氛围的班级.

  78.教育科学:

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9.教育规律:

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实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肯定性、稳定性、重复性.

  80.理性知识:

反映的是活动的实质特征与外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81.实验研究法:

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丈量、比力等方式探究、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82.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当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地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3.课程资源:

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84.个别化教学:

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战略.

  85.全面发展教育:

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它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各“育”既具有相对自力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

  86.个人全面发展:

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和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到达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华获得前所未有的充沛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华、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87.教育现代化:

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到达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88.决策:

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89.应试教育:

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90.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91.气质:

指暗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92.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管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93.表象:

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呈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4.想象:

指仇家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95.注意:

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6.注意的分配: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安慰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分歧的活动中.

  97.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指从已有的信息动身,沿着分歧方向探索思考,通过重新组织自己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多样性谜底的思维形式.

  98.集中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指从已有的信息动身,根据自己熟悉的知识经验,遵循逻辑规则获得问题最佳的单一谜底的思维形式.

  99.缔造性:

是指个体发生新奇共同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或特征.

  100.性格:

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括有许多社会品德含义.性格暗示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暗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时间:

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